第八百九十六章 连坐法

胡国柱没有去山东作战,而且在他的运作之下,有五百军中的心腹报成了伤兵留在军营之中养伤,加上守卫南京的一万兵马,掌控的兵马并不多。

当然这五百兵马留下来已经是胡国柱的极限了,他现在想要做的便是利用这些兵马迅速训练出一支新的军伍,山东战场的军伍打完了这一仗估计也剩不下太多,到时候他依然是军中的掌控者。

一万兵马当然是挑选的最精锐的兵马,就连高大节接手的时候,胡国柱也很硬气:“南京乃是京都,本来只留下一万兵马已经是考虑到前线战事紧急了,若是再留些老弱病残,南京出了事,高将军你可负责得起么?”

事关皇上的事都是大事,高大节哪儿敢再争辩什么,不过也对胡国柱印象更差了一分,所有人都知道,郑经的军伍现在绝对是疥藓之疾,而且未来三五年之内都未必能够成就大事,因为他们在福建、广东闹起来,已经危害到了那些大家族的利益,没有那些大家族暗中支持,他们就是无根之木,注定没法走远,所以声势很大,但危害很小。

就算郑经想要通过仁义收买人心,那些大家族还得多一层考虑,他们若是战败了可以上船跑回台湾,这些大家族的根都在这里,那可是没办法跑的,况且程孝廉拔掉孔府之后,这两地的儒士对他也颇有微词,所以想收买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当初倭寇之所以能够横行,也是因为陆地上有人策应他们,这才能够全身而退,郑经虽然在福建原本就有几座县城,但周朝的大军过去之后已经给横扫了一遍,现在也只能找些距离陆地不远的小岛作为中转站,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郑经根本不可能杀到南京城下,除非是江浙的百姓亲自给他领路,还得是大部分百姓都愿意,现在看来肯定是没有可能,胡国柱留下这一万精兵强将纯粹是为了自己。

至于多出来的那五百人,大多数是军中的队正,这些人都是老兵,带新兵很有一套,胡国柱留下他们也是为了这一天,军中另提拔了新的队正,高大节刚刚接手那里懂得这些猫腻,直到他带着大军走到山东的时候事情才露出了马脚,但是已经不可能再回头去找胡国柱了。

胡国柱这一番举措倒是没逃过夏国相的眼睛,不过夏国相并不担忧,本来他和胡国柱一体的时候,高大节和两个人交情都不错,现在胡国柱恶了高大节,加深他的恶感也未尝不可。至于军中的那些小猫腻,也足以看出胡国柱此人大局观十分一般,两个派系的争斗,无论如何都不能伤了国本,他把所有的队正抽调一空,差不多让军伍的战斗力减了三成,实在是摆不到台面上。

夏国相可不是文人出身,他在军中也有一定的根基,甚至卫戍南京的军伍都是他的人,所以他早就准备好了一些低级军官,让他们快马加鞭赶到山东,送到了高大节的帐下。

这些低级军官若是一开始送未必有这么好的效果,他是接了高大节给他发的八百里加急才送过去的,在高大节眼里便是另一种感觉了,朝中的夏国相能够顶得住事,关键时候还能解自己的燃眉之急,他与夏国相的关系也就更密切了几分。

当然这些基本不会误了战事,山东现在局势有些动荡,大明军伍呈现防守的态势这是人所共知的,只要高大节不发动攻势,大明的军伍绝不会主动出击,否则现在已经到了南京城下了。

本来袁宗皓的军伍一部分已经到了河南,准备应对叶尔羌汗国的阵势,听说沐小笛大胜之后,立刻回到了山东,山东明面上的局势已经平缓了下来,只是暗地里波涛汹涌,那些大头兵可解决不了。

山东自古因为孔圣人便被称为孔孟之乡,如今有人要动孔圣人自然是有许多人不肯答应的,暗地之中锦衣卫已经拔掉了许多人,但是依旧有一股势力还在蠢蠢欲动。

程孝廉因为局势所迫,从鄂中调来了周培公,缓解山东糜烂的局势,他深知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就像是当初的康熙一般,坚持撤藩,若是成功了,那就是千秋伟业,青史留名。若是失败了,那就是亡国之君,朝政之事乱弹琴。

如今他若是能够迈过这一关,大明便会走向新的篇章,迈不过去,便留下千古骂名,甚至周朝和清朝伪造的那些他是缅甸人的证据没准也会被史书记录在案,到时候他就是颠覆中原天下的阴谋者。

周培公临危受命赶到了山东,对于这件事他倒是不觉得程孝廉做的不对,孔府这些年吃相确实难看了一些,以前那些世家门阀好歹还让几个儿子分属不同阵营,谁赢了就能把家族传递下去,孔府倒是好,仗着自己祖宗好,直接就向胜利者投降,也不管那些失败的政权在之前多么厚待他们,别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连一点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都没有,还谈什么孔孟后人,连村里刚刚读书识字的童子都比他们强。

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站出来与千年的孔家作对,程孝廉敢站出来,就说明他是真的想做些对天下读书人有益的事情,这在周培公看来已经是十分难得了。

既然程孝廉愿意做这件事,那么周培公自然是义不容辞要办好,所以到了山东之后立刻施行了一项苛政,名为连坐法,一村之中十户为一组,十组为一保,这一百户人家的性命都是牵连在一起的,若是有一家暗中替周朝办事或是暗中谋害大明,其他人知情不报与之同罪,提前检举则全部无罪。

城中也是按照这种规矩,将城中按照街道划分成为各个阵营,乱世用重典,现在人心都乱了,若是不能迅速稳住他们,还不知道要出什么乱子。

果然这项规矩一出,暗地里骂声一片,许多要做事的人却老实了。

第八百五十二章 北京攻防战(二)第四百八十六章 误打误撞第三百八十三章 挖地七尺第七百一十四章 龙旗第七百九十二章 女子学堂第三百八十三章 挖地七尺第一百三十七章 稳定人心第八百七十三章 衍圣公府第四百二十七章 掺沙子第六百四十三章 襄王第八百七十二章 联手第二十章 想法第八百四十一章 射雕手第五百七十五章 下马关第二百九十三章 攻防战第一百六十六章 震慑第一百零七章 夜探第三百五十九章 瞿塘关激战第七百九十六章 我有一个梦想第六百四十章 打河南府的主意第六百九十章 家家有个熊孩子第八百零三章 开花弹第七百一十章 皇商第八百九十九章 城破第二百五十章 决战(二)第七百九十五章 过年第八百零四章 狼牙棒阵第五百一十四章 步步紧逼第一百九十七章 换命第七百零一章 矫诏第一百二十九章 良禽第三百七十七章 强买强卖第一百四十六章 战后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做花瓶第五百七十章 相遇第六百二十五章 投降免死第四百二十六章 报仇雪恨第三百七十四章 美人计第八百四十八章 割地挑拨第七百五十章 疾风识劲草第四百一十二章 共富贵难第八百二十五章 拱手相让第四百零六章 杀不杀第五百八十二章 以身殉国第三百四十九章 王叔第六百六十二章 改变主意第二百八十四章 拍花子第三百一十九章 南镇府司第六百二十九章 丢了脑袋第五百四十四章 刺杀第一百五十九章 阿弥陀佛一声叹息第九百零七章 毛遂自荐第三章 恶名第五百八十七章 训练新兵第八百九十五章 棋子第二百三十七章 救援第一百八十章 背井离乡第六百八十一章 大明再立第九百零五章 各方反应第四百一十七章 绝地第三百三十七章 赌一只金饭碗第四百九十九章 乱命第二百四十四章 像太宗非太祖第七百一十一章 备战第五百八十二章 以身殉国第七百一十六章 秀才遇见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赴宴第四百五十一章 世态炎凉第一百零一章 城门开第八百九十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四百九十六章 鹤立鸡群第七百五十七章 大清之伤可痊愈否?第二百零二章 望乡台第八百四十一章 射雕手第三百六十七章 水鬼第一百零八章 火烧第七百六十八章 汝州决战(六)第三百八十五章 张灭清死了第二章 袁小三活啦!第一百四十一章 党争第八百一十八章 胡国柱大胜第六百五十二章 刁状第八百四十五章 北京易主第七百七十二章 世间已无陈近南第五百五十三章 互相算计第七百零八章 无心抵抗第二百四十五章 被拒第六百零八章 己巳之变第八百三十五章 二桃杀三士第六百七十九章 劝进第一百五十一章 将帅不和第七百八十三章 火中取栗第四百三十二章 以牙还牙第一百七十九章 流兵即为贼第三百八十七章 投毒第一百一十七章 入城第十三章 胡国柱第九十一章 夜袭第五百二十六章 随机应变第六百二十九章 丢了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