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臭味相投

韩希盈见沉氏面露不悦,越发起了劲,从片刻前那只鸟鸟婷婷的小孔雀,变成了一只叽喳告密的老乌鸦。

“大奶奶,自从知晓奶奶的先祖乃抗倭英雄,我越发担心,我姐姐那般沉迷于倭人的绣样子,嫁给顾二哥后也不知收敛,会冒犯奶奶。我便趁着那带来倭画的郑丫头南下当差时,欲规劝我姐。不曾想姐姐勃然大怒,将十来个绣绷扔在我面前,斥我是井底之蛙,不辨美丑。我当时虽气急,但还是看清了几个,有那好像烟囱一般的怪山,有额发上插着木梳的女子,最可怖的是还有各种猫儿,就与今日在裁缝铺看到阿珍她们绣的一样。”

沉氏蹙眉听着,插一嘴道:“苏绣里不也有许多猫儿?”

韩希盈神色夸诞道:“哪里是那种可人疼的苏绣猫儿!我大姐绣的猫,头是猫头,身子却是烟蔽雾障、手持幽火的人身,与妖精鬼怪浑无二致。”

韩希盈此时,颠倒黑白毫无滞顿。

其实大姐韩希孟当时,既没有“扔”,也没有“斥”,而是心平气和地告诉妹妹,倭国浮世绘画师笔下的猫,有几分力乱怪神的模样,就好比我们汉人的山海经里,鸟兽鱼虫也会长出人头、人手、人腿,且有神灵与妖魔的法力。

一国子民所喜的风俗而已,不必惊恐。

但韩希盈通身被混淆了灼灼正气的妒忌之火燃烧,丝毫不认为自己在捏造什么。

她只是不断地试图升级自己耸人听闻的言论,以期加剧沉氏的重视。

沉氏素来慈蔼盈盈的双眸,果然逐渐失了那份平宁静气。

她忧心忡忡道:“阿盈,你大姐,好好的一个闺秀,怎地琢磨上这些鬼气森森的绣样子,可是中了她屋里人的蛊惑?”

屋里人,自然指的是郑海珠。

韩希盈适时地调整到自觉晦气的口吻:“大奶奶说得正是,我一早就觉得那姓郑的有些古怪。”

沉氏点头道:“照理,她一个年轻轻的孤身女子,既然族中耆老说好亲事,自应兴高采烈地嫁去婆家,后半生就有了依靠。她却偏要依从什么自梳的违逆人伦的风俗,带个半大侄儿出来闯荡。她一个闽地人,福州府和广州府都不远,她非要跋山涉水来我们松江,还一头扎进你们韩家。看看那些与她沾边的人和事,也透着蹊跷。她该不会是,是个巫人?”

韩希盈两个眼珠子滴熘一转,惊骇道:“大奶奶这样讲,我记起来,方才那个卢公子,乍一瞧还教我稀奇,怎地一个男子,比我们女子还白。现下想来,他会不会是姓郑的用巫术魅惑到学堂里的,只为用法术吸他的元阳,所以那卢公子的面色,惨白惨白的。”

“啪嗒”一声,沉氏手里盘着的佛珠串子,掉在了脚边。

中年妇人抚着前襟一叠声地念佛,颤声道:“阿盈,阿盈,这青天白日的,哎,嬢嬢我心口阵阵发寒。”

韩希盈忙附身捡起佛珠串,让沉氏捏着,一面坐到她身边,轻拍她的后背。

沉氏将佛珠滚了两轮,深呼吸了几次,渐渐平复下来。

她叹气道:“偏偏我们家那位老太太,分外看重那个姓郑的。”

韩希盈自告奋勇道:“大奶奶是当家主母,自然不愿意我姐姐带着那姓郑的嫁进顾家。还是我去与二叔二婶禀报吧,就说她在学堂与男子厮混,竟也不避讳大奶奶和我,如此人品,还是早早地与韩家脱离干系来得妥当些。”

沉氏却继续叹气:“你大姐已然中了她的邪,只怕嫁过来后,就算她不进顾府服侍你姐姐,你姐姐仍要巴巴儿地出去,与她交好在一处,捣鼓神不神、鬼不鬼的玩意儿。唉,我和大爷这一房无子,素来拿侄儿寿潜当顾家嫡长孙来看,这真是,真是……”

沉氏转过脸来,戚然又诚然地盯着韩希盈道:“阿盈,今日嬢嬢和你说句交心的话,咱娘俩这般投缘,我多希望,嫁给寿潜的,是你这又乖巧聪明又明理知心的好丫头。”

韩希盈登时眼睛一亮。

旋即又觉得自己的喜悦太着相了,忙换成眼观鼻、鼻观心的语塞模样,双手绞着帕子,做足了含羞之态。

沉氏带着亲娘抚慰女儿的口气,低声追问道:“你心里头,是不是也有阿潜?”

韩希盈咬着嘴巴,蚊子般“嗯”一声。

沉氏沉默良久,复又开口道:“嬢嬢我晓得了。好孩子,你在家里势单力孤,先莫要急着去出头,看到出格之事,心里记下,来告诉嬢嬢就好。容我想想法子。”

韩希盈闻言,阵阵感念之情又涌上心头。

自己的亲娘杨氏,如今看二房大伯大嫂和大房的韩希孟越发仇视,却颟顸无能,只晓得将火气撒在女儿头上,时常骂她无勇无谋,不能收拾姓郑的死丫头,为亲舅舅报仇。

反倒是没有血缘的沉氏,满嘴满心都担心她的处境。

她遂摆出一副甘愿为王前驱的模样,殷切道:“我都听嬢嬢的。对了,今日那个阿珍,原是我姆妈徽州乡人介绍到松江织工的,我有不穿的衣裙,也会给她,她对我素来感激。因她刺绣底子也了得,这一回二叔陪嫁裁缝铺子给大姐,就把她也分过去。今日她看着不大好,回头我去问问她。”

沉氏赞同道:“你真是个好心肠的孩子。若阿珍有什么苦楚,也说与我知。”

“大奶奶,前头几户,都是吾家一直收茧子的蚕农,奶奶可要去看看。”轿子外,沉氏的贴身丫鬟翠榴,婉声禀报。

沉氏掀开轿帘道:“达芬陪我去,翠榴,你跟着轿子,送三小姐回韩府。”

翠榴和另一个叫“达芬”的丫鬟,喏喏应声。

韩希盈好奇道:“听闻蚕房味道特别冲,大奶奶叫个管事的婆子去看就好,怎地要亲自去。”

沉氏摇头:“你二叔是做棉布买卖的,眼里自然只有棉花。可你大姐那样整日钻在绣绷里的,一刻离不得丝线,也不晓得今年三县的蚕事,十分反常么?”

……

“蚕事反常?”

韩府,韩希孟的闺阁中,晚归的郑海珠匆匆吃了一碗馄饨后,听大小姐说起这桩时闻。

韩希孟正在灯下展开那幅快要送出去的刺绣长卷,边看边道:“你去了月港,我少了得力帮手,更是整日钻在此件绣品上,就像山中隐士不知外间风云。今日陪婶婶去礼佛,在寺里见到缪阿太,她说最近许多蚕户家中,蚕上簇后,不吐丝。”

上簇,是养蚕中的重要环节。

蚕龄成熟后,蚕户会用稻草、麦杆等材料折成隔断,让熟蚕在里头吐丝结茧,这便是“上簇”。

养蚕业兴旺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四、五、六月多雨,往往是一年中最潮湿的季节。蚕吐丝时,虽然怕光喜阴,但若簇具发霉,肯定也不行。所以蚕户们会在放置簇具的层层竹匾下,升个小小的炭盆烤火,令簇具本身保持相对干燥。

蚕室内的这种竹匾被称为“箔”,阴雨天烤火的行为,就叫“灸箔”。

郑海珠遂向韩希孟问道:“是否灸箔不当,出了炭气,将蚕熏僵了?”

韩希孟摇头:“出事的蚕户有二三十家,他们都是几代养蚕,怎会如此不小心?就算儿孙里有玩忽职守吊儿郎当的,也不至于家家这般吧?”

郑海珠又问:“那,会不会是桑叶出了问题?”

第303章 出塞(上)第三十五章 看中你是个心定之人第317章 拉开步弓的复仇者281章 宫中转场(下)206章 四贝勒的人266章 郑师傅,请与我一道收拾她(上)244章 小马将军,等你回来细问第394章 接头(下)134章 知政失而在草野293章 千钧一冰(第八卷完)第115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206章 四贝勒的人第312章 又要开打了第307章 出去一趟,要办好几件事263章第三十一章 主仆重逢第八十一章 血战(下)156章 抚顺保卫战(四)第308章 满桂第344章 后会有期第355章 我有个条件122章 骗保265章第四十章 教妻,行山196章 穿越神器(下)280章 宫中转场(中)第344章 后会有期第三十一章 主仆重逢175 明荷海战(七)第四十八章 尼姑杀人了第七十五章 我们明人不是这么好骗的第一百章 蚕神的惩戒(上)263章第113章 她不是我拴的小猫小狗第111章 小郑的中期财报260章第372章 你狠还是我狠?137章 登州城125章 行路难248 王公公把事儿给定了186章 万历朝的最后一年149章 赫图阿拉(下)283章 船主竟是我自己134章 知政失而在草野第406章 这姑娘,咱们见过第391章 “头皮痒”终于登场了224章 铺设子公司专营珠宝第311章 成了203章 冲突243章 刘都督的寒舍237章 想将妻女托付于你第104章 原委第八章 竟是君子278章 他们总不是要开镖局吧第七十二章 接头第437章 不要让情绪影响任务第二十三章 打开石门第366章 门神233章 戚畹废庄(上)第415章 敌后战场第408章第105章 戚总兵你好第112章 铁匠,火铳与美人第413章 钓你们的谍探第360章 孔府为鱼肉,鲁藩为刀俎277章 银子238章206章 四贝勒的人第328章 荷卓的信仰第七章 黄尊素第354章 必须踢走她123章 北上第二十四章 与你合伙209章 上钩了第408章第354章 必须踢走她143章 议抚顺256章 因材施教227章 王府赘婿(上)第四十六章 原来姓张第五十章 探监(下)第408章第六十三章 不讲道理的黄大人第六十九章 巴洛克连衣裙第七十章 娘娘腔的领子、打硬仗的布甲第九十三章 大明的最后一张脸面126章 小殿下朱以派136章 御史朋友也交上第七十七章 国家级大师烟丝袋247章 辩杨涟(下)150章 栽赃(上)第425章 几条腿走路147章 赫图阿拉(上)第396章 放长线第319章 谁说女人不能讲道理第三十三章 一杯绿茶211章 天工开物218章 映在窗棂上的人影第115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314章 满怀仇恨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