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晋会议

虽然朱厚煌已经下决心与佛郎机战斗到底。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朱厚煌一个人说了算的。即便是东雍的基业是朱厚煌一手开创的,朱厚煌也必须得到一个人点头,才能推行如此大事,这个人就是王阳明。

不管是朱厚煌对东雍未来的分工,还是王阳明本身的名望与权威,都让朱厚煌不得不尊重王阳明。

所以不想开战的人也纷纷写信给王阳明。

比如说许松。

即便朱厚煌所说的千好万好,但是许松看来,并不需要这么冒险,只需按部就班的修养数年,然后挟大势而来,对一座小小的马六甲城,岂不是轻而易举。

虽然前日一战,损失惨重。大败而回,水师有伤筋折骨之像,但是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好想法许松看来,意义重大,最少是攻守易势。

之前东雍连保全澎湖,也有岌岌可危之态,但是现在却陈兵马六甲。这已经是重大意义了,不过饭要一口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办。

许松衷心希望,王阳明能过来劝阻朱厚煌。

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王阳明乘船从东雍而来。

这一段时间之内,所有船匠都加班加点的修补船只,将所有船只未必能修复到最好的状态的,但却也到了他们能做的最好情况。

在王阳明来之前,俞大猷就已经来了。

俞大猷并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将刀锋营带过来,与此同时,聚集在古晋的陆军兵力已经到了一万之上。

这一万士卒,对这些南洋小国来说,已经是足以灭国的力量。

俞大猷二话不说,就求见朱厚煌。

俞大猷并不是王阳明,他决计不敢违背朱厚煌的意思。即便他未必觉得朱厚煌的决定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朱厚煌下了决定之后,就不敢违逆。

俞大猷对朱厚煌说道:“殿下,既然决定将佛郎机人赶出南洋,那么殿下何不向陛下禀报,臣听闻满刺加国王,还在京师,殿下为满刺加国复国,陛下岂能不助殿下一臂之力?”

朱厚煌现在最缺少什么,海战的船只。在俞大猷看来,朱厚煌只需向陛下求援,别的不说,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绝对能派过一些。

不要看福建水师与广东水师与佛郎机人的舰队相比,船有些小了,但是数量足够啊,从浙江到广西十几个卫所,整个南方三桅船最少能凑出来上百艘,这一次马六甲之战,已经证明,这些三桅船或许不是佛郎机船的对手,但是装上足够多的火炮,还是可以一战的。

而且明代水师的实力这个时候,还是可以。最少,正德与嘉靖前期,佛郎机人在东南沿海一系列骚扰活动,不都是被打出去了。

之所以后来局面崩坏,不可收拾,是因为很多世家大族觉得,与佛郎机做生意获利更多,他们改弦易辙,才有了倭乱的局面。

当然了也有水师力量下滑曲线已经降低到足够低的缘故。

反正大明朝的军事力量,就可以用一个曲线来表示,从太祖成祖是高高在上,仁宣之后,急转直下,转折点就是土木堡之变。

再然后每况愈下,在正德这里稍稍振作了一下,以后就惯性的衰落,衰落多了,反弹一二,然后重蹈覆辙,最后消亡。

借助大明水师之力,抗衡马六甲,对马六甲就容易多了。

但是朱厚煌有些犹豫,找遁词道:“与佛郎机人之战,迫在眉睫,派人上书陛下,等沿海水师征伐,非数个月不可,是远水不及近火。”

俞大猷还想说什么,这个时候,王阳明来了。

朱厚煌立即去迎接王阳明了,

俞大猷立即明白,朱厚煌比喜欢大明的力量插手南洋之间,只是其中到底是因为什么,就不知道了。

俞大猷也安安分分的闭上了嘴。只是暗暗问了王阳明,王阳明没有给他解释。

朱厚煌见了王阳明,王阳明并不是一个人来的,王阳明带着很多船只到了古晋,还有大批的补给,粮食,古晋还能补充一二,但是炮弹,火药,甲胄,刀兵,乃至于士卒,都不是古晋能够补给的。

这一次,王阳明动用的不是别的就是少府的船队。

本来这一支船队,就是用来与佛郎机人贸易时用的,在朱厚煌的预计之下,动用与佛郎机人的贸易即将中断。

所以这些船只都征做军用了。

朱厚煌一见王阳明,就说道:“弟子见过王师,还劳王师来此,弟子实在是罪过。”

王阳明说道:“殿下已经决定了吗?”

朱厚煌说道:“弟子已经决定了。”

“好吧。”王阳明说道:“既然如此,臣就在古晋坐镇,所有的物资转运,殿下都可以放心。”

朱厚煌有些不明白,在他想来王阳明一定会来劝阻自己。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王阳明居然只说了一句,就不再说了。

朱厚煌说道:“王师,不劝弟子吗?”

“有些人可以劝,有些人不用去劝,殿下觉得自己是那一类人?”王阳明说道。

朱厚煌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好像成功的人都有一些特质。朱厚煌执掌东雍大权这么长时间。早已做出决定无人能反驳。此刻他下定决心,要与佛郎机战斗到底。平常的人谁都劝不过来。

王阳明本来来的时候,还想劝劝朱厚煌。但一见朱厚煌就知道劝也无用。就不说废话了。

“谢过王师。”

王阳明说道:“殿下称我一句师傅,我只能对殿下多说两句,殿下只身渡海,有今日之成就,自然是人中之龙,只是殿下毕竟是我大明亲王,不可心中不轨之念,殿下心正,则永镇南海,天下人才,归之如流水,自然能成大事,若心不正,则纵然有雄兵在手,当真能有一卒向北?须知此时并不是开国之时,满朝上下也不是方孝孺。”

朱厚煌听了这一句话,心中一震,脸上却不动声色,说道:“王师此言重了,孤是那种狼子野心之辈吗?孤可以当着王师的面,向天发誓,孤对皇位绝无非分之心,只愿子子孙孙的世镇南洋。”

作为一个穿越者,又是皇室成员,再加上皇帝无子,难道没有想过继承大统吗?当然想过。但是人的能力是随着阅历而不断的加深,朱厚煌在北京的时候,他自己反思自己就太幼稚了。

如果当时朱厚煌能完美的糊弄住杨慎,那么说不定自己就能为杨廷和心中的皇储候选人之一。

但是现在想太迟了。

杨廷和决计不会让一个和正德怀有同样心思的皇帝继承大统的。不管正德怎么做,杨廷和也不会同意的。

明朝不是清朝,清朝只要皇帝点头,那么天下反对该是谁继位,就是谁继位。但是明朝皇子如果没有文武百官的认可,也无法登上皇位,万历皇帝的一生就是为了这一件事情而奋斗。

所以,即便正德认可朱厚煌,朱厚煌也不可用合法手段继承皇位。

朱厚煌这么反对大明不管以什么方式,插手东雍事务,都有本能的警惕,因为他知道,东雍与大明之间,不管关系再好,将来还是要分家的。

只是朱厚煌不知道,今日王阳明之所以不劝他,就是因为这个。

无他,春秋大一统,已经是中国人的烙印了。

朱厚煌世镇南洋的,在王阳明看来这并不符合儒家精义,本来还想劝谏一二,但是先听闻俞大猷与朱厚煌的之间的对话,却没有了这个心思。

第四百二十五章 后宫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战第一百四十二章 恶风南来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战三第四十八章 入城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归三第三十章 宣府第七十章 兵变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战十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庆攻防战二十一第八百二十三章 对策第三百五十四章 云海关下二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龙会战十一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来了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桥之战五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杀使者第十一章 佛郎机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声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庆攻防战十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台湾海战第三百二十五章 吴太后的命令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计划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一百二十章 天钟法的实践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战余波二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七百六十六章 屠杀与招抚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桥之战十一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来了第十二章 托梅-皮雷斯第六百四十四章 东雍与大明五第二百七十三章 争功四第三百七十六章 夺升龙第七百七十章 与淡目国的交涉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庆攻防战二十一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马六甲二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师学院二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晋之变三第五百六十九章蒋氏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场列阵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桥之战十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一百三十章 邵县第六百八十九章 开炮第八百六十五章 会稽山之战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场列阵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后五第八百二十三章 对策第六百四十五章 经济危机第七百九十一章 亚齐的覆灭一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归来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设之死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传来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诚第八百二十五章 对策三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归来第六百三十章 经年之后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烧赣江三第二百一十六章 宁王之乱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马六甲海战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龙会战九第十章 长史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肚使者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犹豫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杀使者第三百三十八章 争贡之争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庆攻防战十六第三十章 宣府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龙围城战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龙会战二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华守福宁五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离北京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归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争功二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仪之死第一百九十二章 东雍根本策二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终结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归五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铁忠骨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大明将亡于藩王?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二百七十章 争功第七百六十六章 屠杀与招抚二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龙会战十三第七百九十七章 对淡目过的作战准备二第八百七十三章 胜负手八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气象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