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台湾计划

又是一天过去了。

朱厚煌在祠堂之中待了整整一天。

其实虽然吴氏让朱厚煌跪祠堂,但是他毕竟是雍王世子,整个雍王府之中,根本没有一个人敢管他,他要是想出来,根本没有敢拦。

只是朱厚煌自己在反省自己这一段时间之内所做的一切。

很多时候,朱厚煌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此刻想想有太多想当然的地方了,他做的最成功的反而是训练出一只三百人的军队,其他方面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他想得多,做得多,想从上层影响整个大明,将整个大明带入历史另一条河流之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最起码正德自己都做不到,更不要说是一个小小的藩王了。藩王在整个大明上层根本就没有话语权,他不过迎合正德做了一点事, 就被如此针对。

说实在的,在大明这么多年了朱厚煌也了解一些大明士大夫的想法了。

首先他们不希望一个强势的皇帝,太祖皇帝在这些文官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一点到了现在还没有散去,故而大明文官有一个隐性的共识,限制君权。怎么限制君权?首先,高举祖制大牌,用祖制来限制皇帝,故而凡是变法之类的事务,都深恶痛绝。

其次就是理教,虽然大家都不怎么遵守,大明文人会玩之处,让现代人都瞠目结舌。但是对于皇帝,大家一致认为,皇帝要是仁君,这一点上要从谏如流,要宽容待下,至于主见什么的一点不重要。只要按照儒家的圣主来要求,至于什么要求,我们说了算。

所以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完全尊重他们。听从他们的君主,所谓致君尧舜上,至于君主怎么想,这才不重要。在他们的教育之中,一定要君主是一个完美遵循礼法的皇帝,就好像是弘治皇帝。

只是大明出了正德这样的君主,是他们完完全全没有想到的。已经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好,怎么也不想让再有一个,故而朱厚煌这样一个对朱程理学不屑一股的。这样一个储君,绝对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

“所以,他们的攻击迟早会来,我迟早要出京,这是无法挽回的局面了。”

是的,清代储君废立,大臣没有一点发言权,因为是帝王家事,因为在大清只有皇帝是人,其余的都是奴才,奴才自然没有发言权。而在明代,这个局面完全不同。礼法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存在,而是很多人的信仰。会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的为了这个信仰付出生命。

所以在大明,光考虑皇帝的心思,而不揣摩大臣们的心思,想成为皇储,做梦吧。

朱厚煌之前,还有这一点幻想,但是此刻梦醒了。

门被推开,吴氏走了进来。

朱厚煌回头看去,吴氏一身宫装。一看就是从宫中出来的样子。

朱厚煌猛地站起来,只是跪得时间比较长,两只脚上已经麻木了,好像是无数根针扎在双腿之上是,他踉跄一下,吴氏立即上前几步,就要扶住朱厚煌,朱厚煌忽然一摆手说道:“母后,您是不是去找太后了。”

吴氏说道:“煌儿,你死心吧。”

朱厚煌说道:“孩儿知道了。”

朱厚煌说过话,向吴氏行了一礼,说道:“母后如果没有什么话,孩儿先行告退。”

吴氏皱起眉头说道:“煌儿--”

“母后,你放心。”朱厚煌低下头来,阴影遮住他的双眼,说道:“明日我就去找皇兄,安排藩国地方,还请母后放心。”

朱厚煌说完之后,头也不回的走了。

“他从来不叫我母后的。”吴氏一时间有一股无力的感觉。她知道他这个儿子从小聪慧,有主见,好像是一个小大人一样,不像寻常小孩子那么缠人。母子之间的感情,不像一般母子那么深厚。

吴氏一直运行经营这一段感情,只是从今日开始,吴氏与朱厚煌之间,恐怕会有心结。

朱厚煌回到自己房间之内,低下头微微叹息一声。

他虽然是吴氏的亲生儿子,但是穿越过来之前,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他心中的母亲,就是他前世的母亲,而不是吴氏。虽然吴氏对他很好,但毕竟隔了一层。朱厚煌也是用心经营他与吴氏之间的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十几年的感情,朱厚煌又怎么一点感动都没有。

只是朱厚煌实在受不了吴氏今日这样。硬生生逼得他在京城待不下去了。

是的,之前朱厚煌,还是想的可能发生,但是现在却必须这么做了,因为孝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自己母亲已经出面,朱厚煌又怎么能违背母命,纵然他有心违背,也承担不起违背的后果。

自汉以来你,孝就是极其重要的美德。甚至强调到病态的地步,比如说守孝三年。虽然这些并不适应现代人的观感,但是在那一个时代,就要按照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行事。而吴氏这么做,又给朱厚煌按上一个若隐若现的不孝的名头。

朱厚煌深吸一口气。将这心头的烦恼甩到一边。暗暗思考现在的问题。

离开京城已经确定了。但是朱厚煌不想成为一个在封地终老的藩王。庸庸碌碌的过了一生,只能因为血脉的缘故,在明史之中留下一点名声而已。他不愿意。

之前,他还有这个做富贵闲人的打算,但是他在正德身边,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绝不甘心。在青史上籍籍无名,岂不是辜负了自己穿越者之名。

所以朱厚煌一定想办法,让自己实封,如周制,而不是如同明代的藩王。

“如果在大明十三省,甚至是在陆地上,我想这样,绝对是不可能的。”朱厚煌的眼睛之中闪过一道亮光。

以朱棣的前车之鉴,任那个皇帝都不会让藩王拥有兵权的,可以说在整个大明绝对如此,但是如果大明不允许如周代一般的实封,却又有一些太肯定了。

“大明境内,不是没有类似国中之国的地方,比如说云南沐氏,还有云贵川各地的土司。他们都是一方土皇帝,就是是各地巡抚也不能治。”

大明西南的土司问题,是伴随大明一生的问题,从开国,到灭国,土司之乱,伴随着大明始终。这些土司很多是从唐宋之际传下来的,历史甚至要比打明的历史还要久远。

“我想在大明境内得一块封地,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在海外,如果是现在叫做琉球的台湾,不是没有可能的。”

朱厚煌在桌面之上铺开一张宣纸来,缓缓的研墨,他不是想写点什么,而是在整理思路,怎么才能打动正德。让正德如自己所愿,将自己封到台湾,如周之封建,而不是以明之封藩。当然他最近最大教训就是,在大明办事,并不是只要皇帝允许就可以的。他还要想做什么,还要文官的支持,或者说默许。

不然他们有无数手段让你寸步难行。整个大明都在文官集团的控制之下,虽然文官本身未必团结,但是对付藩王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达成一致。所以即便有正德的支持,没有杨廷和的点头或者是默许,朱厚煌也寸步难行。

朱厚煌想起了杨慎,暗道:“师傅啊,师傅,这一次就看你能不能帮弟子一把了。”

说服正德,朱厚煌很有把握,但是,怎么说服杨廷和,却是没有把握,就看杨慎肯不肯帮忙了。

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七百三十三章 论杨慎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三百零四章 真腊第二十一章 经纬【4】第二百六十章 万锐之死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六十八章 许栋【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七十一章 银子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盗会盟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远航的准备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龙会战九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归来第六百二十三章 马六甲城下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杀使者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战二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马六甲海战二第六百六十八章 与朝鲜官僚的接触第三百三十八章 争贡之争第五百三十八章 麦哲伦的遭遇三第五百六十二章 东雍近况三第四百一十七章 临时和议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东雍?第三百七十三章 说服第七十三章 银子【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杨廷和的安排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矿生产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战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三百四十章 东雍与大明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桥之战终第六百章 升龙围城战五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势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温州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归四第四百一十一章 托梅的宏愿第五十六章 杨慎相助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静的时光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十五章 见托梅第一章 元宵宴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云动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扫平矿区三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归来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战争四第二十六章 系统问题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战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桥之战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八百六十八章 胜负手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赏功罚过第二百五十章 锁城法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庆攻防战 二十第二百二十三章 宁王之乱之圣旨到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龙会战八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绽第三百一十六章 苏禄四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气象二第八百零七章 出战淡目国第四百四十一章 总结成败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锅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烧泉州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庆攻防战十第二百七十一章 争功二第六百零三章 升龙围城战八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烟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乱之加剧二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龙会战七第三百七十章 等后援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应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战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锅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三百一十四章 苏禄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许蓝与许松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晋之变第八百六十七章 胜负手二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内与细川第二百七十三章 争功四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阳明的遗产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龙会战五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晋之变四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归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龙城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视察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七十八章 李良钦【三】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战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