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朝争之第一次立储风波

京华的后院灭火刚刚风平浪静,朝中的派系之争却又再起波澜。

十月初四,万历天子朱翊钧的万寿节刚过一月,皇帝忽然遣国公徐文璧、朱应桢为正使,大学士申时行、许国为副使,持捧节册,封淑嫔郑氏为德妃,宫人常人常氏为顺妃。

其中德妃的册文是这样写的:朕观鸡鸣儆戒,思得贤妃,麟趾繁昌,应繇淑女。盖欲佐宣乎内治,亦将茂衍乎宗支。匪嗣徽音,曷孚显命。咨尔淑嫔郑氏,柔嘉玉质,婉嬺兰仪。九御升华,恪守衾稠之度;双环授宠,弥遵图史之规。宜陟崇班,用彰异渥兹。特遣使持节,进封尔为德妃,锡之册命。于戏!四星之象为妃,朕既登贤于峻列,万化之原在德尔。当思义于嘉名,祗服光荣,无忘敬慎,丕荷龙章之贲,永贻燕翼之休。钦哉!

郑妃闪亮登场!

此时此刻,全天下人都没有意识到一名妃子的册封有什么好重要的。哪怕为了提高这次册封的规格,皇帝甚至破格用上了两位地位最为尊贵的国公,以及文臣之巅的首辅与次辅。

实际上,根据高务实在大内的消息,皇帝其实一早就打算册封她了,只是碰巧今年爆发了滇缅之战,所以才一拖再拖,最终拖到这个时候。

不仅如此,高务实甚至还知道皇帝已经私下答应郑妃,等她此时肚子里这个孩子生下来之后,无论男女,她作为母亲都会再次晋升。

再次晋升,那其实只有两等。高务实估计皇帝的意思大概是如果生了皇子,就直接晋皇贵妃;如果是皇女,那就晋贵妃。(注:皇贵妃、贵妃,是两个不同的等级。)

对于郑妃此时肚子里的孩子,高务实倒还不是很担心,因为如果历史的惯性还在维持的话,这一胎生下的应该是皇次女、云和公主朱轩姝。

在大明朝的后宫,生下皇女的意义与生下皇子的意义相差万里,尤其是排行比较靠前的皇子。

所以,郑妃现在这一胎对高务实而言还没有多大的威胁,威胁比较大的是后面再接着生的,那才是麻烦,大麻烦。

不过高务实没料到的是,这次册封不知道是不是让申时行也觉察出了一丝不同寻常,总之在册封事毕的第三天,申时行上疏了。

他这次的上疏,正是请立太子!

申时行举例英宗两岁被立为太子之旧事,认为如今皇后无嫡子诞生,皇长子朱常洛宜立为太子,以示天下之后继有望,庶几官民安心。

申时行的这次上疏,是没有提前在内阁讨论过的,因此许国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当天白天没有做出任何表态。

不过皇帝也没有反应。

到了晚上,许国便将实学派在京的重要大臣们请到了府上,名义上说是家里菊花开得甚好,邀请大家来赏花——他也是没法,这个时间他家里什么喜事都没有,找个理由也不容易。好在今天出了这样的大事,别人既没工夫关心他,也知道实学大佬们今晚肯定要商议事情,倒是没人拿这茬来说事。

实学派众人的主要议题就是要不要在这件事上附和申时行,或者说附和心学一派。

若是寻常事,大家当然不会考虑附和心学一派,但立储显然不是寻常事,这是国本。

按照不少人的看法,国本当然是越早立越好的,因为人寿由天定,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皇帝现在虽然年轻,但……万一呢?

这是文臣的习惯性考量,甚至超越派系,以至于实学派内部也更倾向于在这件事上附和申元辅的疏文,请立太子。

但高务实明确表示了反对,他的理由有三条:其一,皇后还很年轻,随时可能怀孕,倘若现在立下太子,将来皇后又生下皇子,那根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现在的太子难道又要再废黜一次?

其二呢,则是皇长子目前的身体情况并不算好,这个小小幼童三不五时生个病,一直病恹恹的,到底能不能长成,说句不好听的,那都没准。如果咱们此时也跟着附和,将来万一皇长子不幸夭折,这对天下人心的打击可也不小。

至于其三,高务实虽未明说,但还是暗示了一番:皇帝并不喜欢皇长子以及其母王恭妃,在皇帝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后,其次是郑德妃。即便诸位认为皇后目前无子,且有数年未再成孕,但郑德妃肚子里现在是有孩子的——万一是个皇子呢?

不过,实学派内部对高务实的第三条意见并不认可,大家一致认为即便郑德妃现在这一胎产下皇子,那也是皇次子,既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这太子还是要立皇长子才对,怎么可能跳过皇长子去立皇次子?

难道就因为皇长子目前身体不好就把他不当人看了吗?这可不行。

但是大家虽然反对高务实的第三条观点,可是对于前两条,大家还是在意的,尤其是第一条:皇后还年轻,未必将来无子。

只不过……立储这种事,不跟紧一点的话,万一将来新君真就是这位皇长子了,那可怎么办?

毕竟皇后今后还会不会生下嫡子,这玩意儿他们几个在这里讨论死了也讨论不出来啊!根本没人说得准好吧!

许国本来是觉得应该附和一下申时行的,但他现在就很头疼了。他此刻深深地感受到一派首领不好当。

此前高拱那时候没什么好说,圣眷、地位、资历等等,都是明摆着的,派系内部没人会反对他;后来郭朴在圣眷上差了一点,但他有高务实的支持,也能维持权威;再后来张四维虽然也差了点圣眷,可他既有高务实的支持,自己又有晋党嫡系在手,也能驾驭实学派的大局。

可是,现在到了他许国成为实学派地位最高的一人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看似风光,但其实屁股底下宛如坐了个火山。

论资历,另外两位实学派阁老张学颜和吴兑都比他老;论圣眷,天下官员没人能和高务实争锋;论嫡系,呃……高务实手里继承的是高拱、郭朴、张四维三位首辅留下的资源,显然实学派内部认可高务实的程度比认可他许国还要高得多。

所以现在高务实一反对,风向立刻就变了,基本上没人坚持附和申时行,都表示应该再等等——不是等郑德妃生产,而是等皇后怀孕。

高务实与皇后之间的友谊,实学派内部几乎没有人知晓,不过许国现在有些怀疑了,他感到高务实似乎已经把宝押在了皇后身上,而这绝不是高务实一贯的风格。

高务实的风格是什么风格?经常看似很大胆,但其实每一次都很谨慎,没有十足的把握,高务实是不会下注的。

这就让许国很奇怪了,你凭什么认为皇后就一定还会怀孕?难道皇上晚上去临幸谁,这也是你高求真帮他决定的不成?

还有,你这样帮着皇后,皇后就算感激你,那也得她真有儿子了才有意义,而且还得这个儿子顺利活到登基。但这都是没准的事,为何要放着一个现成的皇长子不去支持,却寄希望于未知呢?

总之,他觉得高务实的这个决定很“不高务实”。

但眼下的局面,他也改变不了,不仅改变不了,还得顺着高务实的意思来,否则他这个次辅就显得没有什么分量了——他必须保证实学派的大部分人和他意见一致,不论这个意见是大部分人附和他,还是他在附和大部分人。

至少在外人看来,大部分人和他意见一致,就相当于他还掌握着实学派的局面,毕竟他是现在实学派内部朝廷地位最高的那个人。

万般无奈之下,许国对高务实的意见也表示了支持,不过他还是有些不放心的表示,按照大明朝的历史情况来看,这件事就算拖得过一时,也肯定拖不了太久,因为大明除了英宗两岁就被立为太子之外,孝宗也是六岁就成了太子,甚至今上做太子的时候也才八岁。

换句话说,许国认为这事顶多也就能拖个四年或者最多六年,皇后如果要产子,那也一定得在这之前才好。

这话倒是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毕竟储君不能长期虚悬,尤其是在皇帝有儿子的情况下。迟迟不立储,会让人担心他要效仿他那位修仙入魔的世宗爷爷。

高务实勉强压住了实学派内部的一次意见分裂,事态的后续发展倒也算是在他的预计之内——申时行第二天得到了皇帝的回复。

皇帝亲自朱批:皇后正当青春,朕何以立庶子为储?于情于理,俱不妥当。所请不允,无须再议。

申时行好像也很听劝,皇帝说无须再议,他就真的没有继续上疏了。

高务实刚刚松了一口气,以为这事暂时算是过去了,谁知道次日又出了新问题:潘晟上疏,请立太子。

潘老爷子这个举动可把高务实搞懵了,虽说老潘是兼着礼部尚书的阁老,在内阁分管的也是礼部这一块,但以他老人家平时的风格,这种事显然不会跟皇帝对着干才对,这次究竟是吃错药了,还是他没仔细看皇帝对申时行的批复?

果不其然,皇帝对此表现得有些生气。以至于上午奏疏进司礼监,下午朱批就下来了,只有五个字:此事已有旨。

得,皇帝连道理都懒得重复一遍,直接说已经有旨——你要是没看见就自己去看,少来和朕叽叽歪歪。

按照过往的情况来看,潘晟这种性格的老油条见到这样的朱批之后,应该会老老实实下来,绝不会继续纠缠。

然而意外发生了,潘阁老在次日居然再次上疏,依然是请立太子。

这下皇帝就真的生气了,而且是不加掩饰地生气,回了朱批下来,直接学他祖宗的大白话:朕之前已经说过,立储之事要等皇后诞下嫡子,此事潘先生不必再请。

这道朱批下来,外廷难得的对潘老爷子出现了不少赞誉之词,大多认为潘老爷子虽然过去一直表现得唯唯诺诺,但在关键时刻还是比较靠得住的,比如在这种事关国本的大事上,潘老爷子的立场就很坚定嘛!这可不就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但是更戏剧性的事情又来了,潘老爷子受到了外廷的鼓舞之后变得犹如吃了几斤钙片,骨头一下子硬了起来,翌日居然再次上疏,所请的事项依然是立太子!

不仅如此,潘老爷子还拿出了阁老们的最后一招:请辞。

这下子,可真是连高务实都惊呆了。

一贯“算计过甚”的他都有些想不明白,潘晟老爷子在搞什么名堂?你又不是个无法替代的人物,在内阁里头本身就是个做平衡的,现在对皇帝这么刚,难道是要政治自杀吗?

莫说高务实,连朱翊钧也被潘晟给闹糊涂了,拿到潘晟的第三封请立储君疏,朱翊钧甚至怀疑潘晟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和嘉靖末期的严嵩似的,脑子已经完全糊涂,甚至弄不懂皇帝想表达的意思了。

但不管潘晟是不是已经糊涂,他的举动都已经是在挑战皇帝的底线,朱翊钧认为自己不能不给个最直接的回应了。

于是这次朱翊钧没有再做任何解释,朱批之中在照例挽留潘晟为内阁阁臣的前提下,准许潘晟辞去礼部尚书一职。

言下之意就是,朕觉得你现在可能已经老糊涂了,就不要再直接管着一部,留在内阁好好做个泥菩萨也就是了。

不过出于尊重老臣的态度,朱翊钧还是在朱批中表示请潘晟推荐一位礼部尚书的继任者。当然,他同时也给内阁下达了手谕,让内阁准备一下,会推新一任礼部尚书。

高务实很想知道潘晟到底在干什么,他想来想去,觉得潘晟是不是发现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所以估计自己可能干不长了,于是打算在致仕之前捞个好名声?

不过,这个怀疑到第二天就烟消云散,因为潘晟推荐了徐学谟接任礼部尚书。

徐学谟又如何?

嗯,倒也不如何,只不过他是申时行的姻亲。

----------

感谢书友“胖得飞不动”、“单骑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谢谢!

第147章 不与闻第108章 且慢动手!第170章 他们的船有妖术!第030章 勇父悍子(下)第036章 麻锦慌得一批第084章 土司威风第152章 认贼作父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第009章 安阳之行(三)第116章 推辞第138章 战争账(4更破万)第198章 二位“贝勒”第157章 图们之军师第113章 平台召对第055章 缺朝第032章 商场的事商场办(上)第049章 三寸之舌(下)第144章 工匠学堂第201章 黄芷汀到来第028章 都给哀家跪着去第127章 善后安排(4更破万)第084章 西暖阁中第122章 蒙疆风云(四)第052章 各有算计第065章 派系之争(下)第206章 弑岳(上)第096章 冯保倒台(四)第073章 无奈应对(上)第146章 阁老相商(下)第091章 粗中有细(下)第003章 安排好的大功第265章 私会白玉楼第086章 凯旋而归第095章 国色天香(下)第070章 逐保倒张(四)第127章 心绪不宁的李成梁第189章 督抚相会(二合一)第079章 拉下帷幕?第152章 认贼作父第113章 高戚之会(六)第001章 高拱起复第132章 万众瞩目第195章 努尔哈赤拜会第125章 高务实的开平城第056章 漠南之战(二)第087章 翰林清贵(下)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230章 士别三日第075章 每临大事有静气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107章 罢了,皇帝宸断吧第012章 母子谈商(上)第039章 靠山吃山(下)第138章 战争账(4更破万)第005章 务实献策(下)第084章 新任厂督[第4更!]第030章 勇父悍子(下)第262章 锦衣都督的焦虑第071章 影帝隆庆(上)第114章 定功风波第174章 南掌国又咋了?第129章 基本就绪第056章 水中望月第224章 朱翊钧的理想与现实第016章 是敌是友第088章 御驾亲临第092章 流弹凶猛(下)第157章 人事调整(上)第040章 纾驿路疏(下)第155章 升龙,我的升龙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029章 遭遇响马(下)第110章 财帛动人(下)第097章 夺城杀兄第019章 伯侄论财(下)第119章 《黄芷汀条约》第235章 临别第125章 涉水强攻!第163章 冠绝京华(下)第021章 天下为棋第133章 盖州上任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四)第064章 曹淦归来(上)第054章 头疼的图们第073章 召见第113章 高戚之会(五)第141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第050章 招降纳叛(上)第069章 何为实力(下)第154章 将至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007章 朕有内幕消息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103章 高文正公(下)第273章 倒台第057章 财迷第077章 龙文鞭影(下)第031章 务实被掳(上)第060章 变生肘腋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