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权贵子弟(上)

按理说,大家同属勋贵子弟,年龄也相差仿佛,朱应桢与张元功如此逼问前来拜访的李宗城,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但实际上,这里头是有原因的。

朱应桢与张元功怀疑李宗城之父李言恭此次北上的目的还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靖难系勋贵与开国系勋贵之间一贯有点……不说矛盾很大吧,至少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双方之间很少有什么走动,了不起就是点头之交这样子。

即便同是徐达后人的徐家,南京魏国公一系与北京定国公一系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冷淡。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朱应桢和张元功瞧不起走了狗屎运得到临淮侯爵位的李庭竹——也就是李宗城的爷爷。

这件事是这样的:李庭竹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后裔,这按理说祖上乃是国公,但到了嘉靖朝的时候,续封爵位却只封了侯。而即便这个临淮侯,原本也根本轮不到他。嘉靖十一年初封临淮侯的是他堂兄李性,不料这位侯爷贪图享受,乐极生悲,两年后就一命呜呼,连子嗣都没有留下,爵位便落在了李庭竹的父亲李沂头上。

李沂也是袭爵两年便过世,二十一岁的李庭竹便承袭了临淮侯爵位,三年之后才二十四岁,就挂平蛮将军印出镇湖广,三十四岁提督操江,率水师抗击过倭寇,在淮安当过漕运总督,后任南京中军都督府掌印。

在讲究血脉嫡亲的大明朝,李庭竹由于父亲的爵位是“捡来的”,所以他这个临淮侯在很多时候不被顶尖勋贵们待见。朱应桢和张元功虽然年纪还小,但家庭出身明显就是顶尖勋贵,再加上他们一个是成国公嫡长孙,一个是英国公嫡长子,当然也就顺带的对现在的临淮侯一系看不上眼了,更别说他们家都是国公级别,李家则只是侯爵。

也许在普通人眼里,不管国公爷还是侯爷,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但其实大人物之间也分三六九等,在成国公、英国公眼里,临淮侯还真就算不上什么遮奢人物。

说句不客气的话,应天巡按御史这种理论上的七品文官都比南京重要的勋臣临淮侯值得两家国公爷重视。

是以,此刻在朱应桢与张元功如此咄咄逼人之下,虽然年幼但很有自知之明的李宗城还是只能低声下气地解释:“二位世兄,家父来京的的确确与京师这些事情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其实……”

李宗城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心说没办法,这事只能直说了——反正他们两家关心的只是京师的事,南京那边的事情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兴趣的。

于是接着道:“其实是因为日前看到朝廷邸报,说内阁和都察院已经准备就魏国公那件事进行详查,所以才打消了去关中的计划,北上来京。”

“嗯?”朱应桢与张元功再次对视,朱应桢问道:“魏国公?他有什么事?”

这句话就很暴露底子了,他居然连魏国公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看来还真的只是把目光盯紧京师这一块,至于外头……反正也管不着,随他们去吧。

李宗城只好把魏国公徐鹏举家里的事情说了一说,然后强调道:“魏国公家里这档子事,其实南京各勋臣家里都是门清的,没有哪家不知道,只是魏国公一家一直都是南京勋臣之首,各家勋臣轻易不会多管闲事。”

这下朱应桢和张元功就明白过来了,张元功接口道:“所以你父亲此来的目的,就是观察一下朝廷的动向,看看朝廷是不是真的要拿魏国公开刀,以此来决定你们临淮侯家对这件事的态度?”

李宗城赔着笑点头。

“先等等。”朱应桢却摆了摆手,盯着李宗城道:“宗城贤弟,这件事我看没这么简单吧?朝廷要不要动魏国公,这件事与你们临淮侯府的关系,我琢磨着也不是很大吧?毕竟,我们就按最严重的算,这事儿被朝廷追究了,非要彻查到底,可那又如何呢?了不起也就是褫夺徐鹏举的爵位,但魏国公一系不可能因为这点事就断绝掉,朝廷必然会继续在他的儿子里头找一个出来承袭爵位——那根你们临淮侯府有关系吗?难道朝廷查证的时候还要去问一问临淮侯知不知道这件事?”

李宗城有些意外地看了朱应桢一眼,心道:这家伙反应倒是不慢啊,可我要怎么解释呢?

但还没等他解释,朱应桢见他沉吟不语,就已经猜到了答案,笑了一笑,道:“我想,临淮侯或者令尊大概是这样想的:魏国公家里出了这么一桩大丑事,虽然除爵不可能,但徐鹏举本人必然遭罚,他这个南京守备勋臣身兼多职,乃是南京三大巨头之一,如果被朝廷重处,怎么说也得撸掉几个职务,这些职务本来放在魏国公家里,是没有人敢多想的,可魏国公自己玩出事了,那就不同了……在你们临淮侯府看来,这些职务可都是香馍馍呀。对不对啊,宗城贤弟?”

李宗城这下子心里也有些恼火了,心说这种话你猜出来就猜出来吧,放在心里就好了,直接说出来是非要打我的脸么?

因此他就不肯回话了。

而那边张元功却偏偏还顺着朱应桢的思路想到了另一件事,忽然开口道:“应桢兄真是见微知著,你这么一说,我也忽然回想起来,刚才宗城贤弟你说你没得到高侍读的踏青邀请函,希望我们俩能帮个忙……我看,宗城贤弟你只怕不仅仅是为了见识一下这位太子伴读的风采吧?”

他微微眯起眼睛,看着李宗城道:“魏国公家里之所以出事,听说源头在于那个姓刘的前狼山总兵,而这位总兵似乎跟高侍读有过一点交情。而现在,我听说朝廷已经有意让他重新出山……这里头未必没有高家的影子,至于是哪个‘高’,那应该不用说了。那么,宗城贤弟你一到京师就急急忙忙想要认识高侍读,我和应桢兄要是还看不出来,岂不是白生在国公府了?”

第049章 殷去郭来(上)第022章 天寿山第026章 官升两级第191章 争做狗王莫茂洽第103章 全面攻势第031章 务实被掳(下)第149章 建设辽南(下)第140章 三路平莫第010章 优劣利弊(下)第122章 朝争之第一次立储风波第118章 差别竞争第015章 刘项各有策(第4更)第009章 安阳之行(四)第107章 罢了,皇帝宸断吧第125章 却之不恭第125章 重阳大会(上)第158章 借势用势第077章 手握大军八十五万第130章 有个叫努尔哈赤的小子第146章 阁老相商(下)第171章 大汗,臣确有一计第163章 冠绝京华(上)第152章 一小步,一大步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030章 勇父悍子(下)第033章 晚辈不会引起公愤吧?(4更破万)第093章 口蜜腹剑(上)第081章 内廷行走(下)第007章 编制与第一任司令第119章 杀我还是杀你第046章 冰底潜流(中)第119章 下马威(4更破万)第129章 复杂第042章 料人如神(上)第168章 战象VS大炮第160章 以发财为宗旨的联军第111章 交接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067章 倒高风波(八)第081章 内廷行走(上)第077章 各有所谋(4更破万)第023章 华亭旧事(下)第013章 大明症结所在第099章 高拱秉国(下)第163章 冠绝京华(下)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110章 财帛动人(下)第027章 倒潘第113章 高戚之会(八)第216章 准备第127章 刘氏献药第143章 圣眷无双[第4更]第242章 神兵天降铁壁关第268章 揭谜(下)第129章 复杂第045章 “八府巡按”的气派(4更1W1)第147章 不与闻第094章 贵妃相召(上)第001章 封赏争议第216章 天赐之宝也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055章 雾里观花(下)第152章 一小步,一大步第030章 立威(中)第138章 果然不出朕所料第137章 我即高党第075章 各家子弟(下)第048章 叛军旧事(下)第146章 阁老相商(上)第045章 谕德上疏(下)第073章 召见第118章 镇暹罗第103章 全面攻势第197章 高孟男第143章 新郑新政(下)第004章 初见太子(上)第181章 壮士断腕第130章 有个叫努尔哈赤的小子第094章 目的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001章 高拱起复第122章 蒙疆风云(三)第106章 合围明江城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031章 官民两便第095章 流言与三件事第230章 士别三日第095章 徐爵背锅第056章 漠南之战(八)头铁就会白给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五)第122章 蒙疆风云(一)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131章 谢公气度[第4更]第072章 姐弟相商(下)第141章 没辙了第105章 竟然是辽东第106章 图们的远虑近忧第135章 蚁穴第126章 所为何来(下)第009章 安阳之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