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再次变革政治制度

如果张居正没有出现在万历时期而是出现在大明这个时代的话,他要是推行新政的话完全可以不用去玩弄权术勾结内臣才能得到改革权力的保障。

他可以提前数年进行新政改革,也不必担心死后被秋后算账,因为他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合法的。

言官没权力在他的任期内弹劾他窃权乱政。

内廷也没办法再阻止其改革的步伐。

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是秉承帝王旨意掌行政大权。

即便皇帝对他产生了厌恶也只能做到罢免而不能否定其权力的合法性。

即便想惩处这位内阁首辅也只能从贪污、草菅人命、谋逆等方面找证据。

当然,这并没有削弱帝王的权力,帝王依旧是最高的独裁者。

只是帝王不再兼任宰相的角色而已。

或许没有以前那么专制,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大明帝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国家。

帝王已经没办法做到大事小事皆独揽到自己身上。

再说,朱由检也不清楚以后的帝王会每一代都是合格帝王,有个合法的宰相至少要好一点,至少能有个内阁首辅和帝王一起承担帝国的责任。

这样可以避免以往的内阁首辅只顾着混日子,甚至只一味讨好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现象。

朱由检所设想的内阁首辅当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行一个帝国在政治方面进行改变的而不是循规蹈矩。

在张居正以后的内阁首辅便是如此,既讨好整个文官集团又迎逢着皇帝,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帝国处于停滞状态。

当内阁首辅的人往往是善于左右逢源的人。

而现在,内阁首辅被直接规定为文官集团之首,所有行政系统的文官皆是内阁首辅的属吏,内阁首辅自然也就不必去讨好文官集团。

又因内阁首辅是由皇帝任命,因而基本上内阁首辅和皇帝的政治观念当是一致的,皇帝若想保守自然是选保守的人当内阁首辅,皇帝若想激进自然是选激进的人当内阁首辅。

同时,又因为内阁首辅掌控了文官集团也可以更加容易凝聚文官的力量推行新政,也可以去抗衡整个武官集团。

当然,这并不是说武官集团依旧会被文官压制。

武官也有自己的中央机构便是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的最高统帅是皇帝本人。

而军队的指挥权与调兵权皆已由大元帅府控制,也就意味着,武官打仗将不再听从兵部调配,武官也就不再从属于文官,即便是军队里的文职人员也都只接受大元帅府的军令。

大元帅府的官员任命也不走内阁控制的吏部和兵部。

大元帅府有自己的组织部即总政治处。

但大元帅府没有除了皇帝外是没有最高统帅的,即便是枢密使此时也已被朱由检撤掉不再设立。

但大元帅府有自己的部门如同以前的六部衙门一样,事实上就相当于军0事委0员会,而朱由检是主席。

但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即三法司是不隶属于内阁与大元帅府的。

但他却掌控了大明的立法权与司法权以及检察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和内阁与大元帅府是并立的。

除皇帝本人外,任何一个帝国官员不可能在掌控部分军权的同时还掌控司法权以及检察权和行政权。

但大明并没有完全实现司法独立。

大元帅府内部还有军法官,而皇帝自己还有东厂和锦衣卫。

不过,朱由检正在努力让除了大元帅府内部犯罪人员交由三法司处理,但对大元帅府体系官员的监督则没有交给三法司而是交给了锦衣卫。

大元帅府体系的官员只能皇帝自己的人去监督其贪腐情况,即便是三法司的文官也没有权力监督与羁拿大元帅府体系的官员,只能由锦衣卫羁拿再交给三法司后再由三法司的刑部立案、大理寺判决,都察院监审。

但锦衣卫只负责对军队和监督和对外军事情报的管理,不再参与对行政与司法系统的监督,而对行政和司法系统的监督则只由东厂负责。

锦衣卫和东厂依旧是朱由检加强皇权的左右眼睛,一只监督军队,一只监督行政与司法。

现在的大明再以文官武官来区分帝国官员明显已经不适合。

毕竟在大元帅府代表的军队里也有文官,而在内阁控制的兵部里也有武官,卫所兵依旧是属于兵部但已经只充当维持地方治安的角色,甚至在三法司里也有武官。

大明帝国现在已经是一个近代化的资本帝国,在皇帝之下也已实现三权分立,自然帝国官员也以三种不同权力性质来区分。

帝国的官员们已经在适应这种变化。

随着范景文和高弘图两次组阁,以及大元帅府在军事统筹与指挥上的完美发挥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对战犯等的独立审理,皆已让大明帝国的官员们适应了这种统治方式。

“从崇祯二十四年开始,大明取消战区制,以原有的承宣布政使司为基础改为省,恢复甘肃省,省内依旧保留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省设巡抚,巡按!巡按向巡抚与都察院负责,都指挥使司官员由大元帅府选命且向大元帅府负责,按察使司只向刑部负责。”

“另外,设云贵、四川、两广、湖广、闽浙、南直隶、北直隶、蓟辽、山西、陕甘等地设战区总督与总兵,总督与总兵皆由大元帅府任命,领驻扎于这几处战略区域的近卫军兵马,各省都指挥使向大元帅府负责便是向该所辖区域内的总督与总兵负责。”

“在崇祯二十四年三月以前,大元帅府、内阁、刑部、都察院完成各省所属机构建立与官员任命,崇祯二十四年三月开始重新选举内阁首辅,由各省巡抚和各战区总督为候选人,向朕陈诉竞选内阁首辅理由,朕将于五月宣布新任内阁首辅人选,以后内阁首辅限制期限,每五年一届选举,不得超过两届连任,即不得超过十年,以避免帝王专宠一人,出现权臣!”

第一百二十三章 关于报社第五百二十二章 收复广宁城第二百零九章 蒙城大捷,山河共欢第八十八章第五百九十七章 朱慈烺谋反第五百九十三章 关于女子放足第一百二十六章 雪夜离丹徒第五百四十二章 收复天津卫第四百四十七章 多尔衮见周则第三百一十二章 开始选妃第五十七章 东林党和阉党第四百七十章 李定国军队内部人心涣散第四百零六章 杀死吴三桂与活捉洪承畴第五十二章 钱谦益觐见第一百五十章 对峙第五百一十一章 北伐进击之血肉横飞第一百八十六章 仍然你说了算第三百二十八章 收复东番岛 三 炮击东洋第四百六十九章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第六百五十九章 朝野震动第五百零一章 无耻士绅之嘴脸第四百六十八章 收复遵义第二百八十五章 想要重新永乐盛世的辉煌第二百九十九章 设枢密使一职第一百零四章 毕懋康的病第六百六十二章 南直隶众议司驳回咨议司提案第九十八章 去军器局第六百三十六章 给老太监的恩赐第一百二十九章 只要陛下和本官还在,江山社稷就在第六百二十二章 大战荷兰陆军第六百三十一章 机炮营出动第五百一十章 要辫子还是要命的两种选择第十九章 凌迟叛臣第四百八十章 北伐!北伐!第六百五十章 商人们要求皇帝重新掌权第二百四十章 还有大明皇上吗第一百二十三章 关于报社第十八章 阁老下跪第五百零二章 北伐进击之横扫千军第五百二十章 精忠的朝鲜第四十五章 抵达江南 二第四百四十二章 朕的后宫第二百四十二章 天下不只是士大夫之天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刘文秀力促李定国降明第三百一十四章 东林后人再结社第二百八十六章 参观大明船政局第四百二十五章 藩王进京第五百九十六章 怒扇朱慈烺第三十一章 贪小利无野心第五百三十章 让汉贼感到害怕第六百五十二章 莫愁湖上的君臣之对第五百三十章 让汉贼感到害怕第四百八十章 北伐!北伐!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南战事第一百零三章 圣学第四百七十章 李定国军队内部人心涣散第六百零五章 锁拿朝鲜使团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国的殖民时代第二百五十章 清军阿济格部兵临武昌府第六百零八章 给我大明皇帝跪下第三百二十一章 军队也可以赚钱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税制开始正式征收第六百七十八章 签订《直布罗陀条约》第四十五章 抵达江南 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处决造反的文官们第二十一章 短期集训第三百九十七章 陷阱第三百七十六章 朱慈炯到山东第五百八十九章 惠王见吏部尚书华允诚第三百二十五章 忽悠红毛范德兰第十章 帝后第四百四十五章 造访光华日报报社第一百二十一章 给盐商吃定心丸第二百八十一章 钱花不完?第二百一十五章 集结大军于扬州城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摧毁清东陵第二百二十章 成立战时指挥部第三百四十五章 藩王集团问题解决第一百三十五章 召开最高级别军事会议第一百四十一章 该收网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南京被围第五百零一章 无耻士绅之嘴脸第四百九十章 你是朕的女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声桓反水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明近卫军官兵的生活待遇第六百六十七章 阻断英国发展进程第一百九十章 你喜欢朕吗第二百五十七章 行进式射击第一百一十八章 还乡与帝临扬州第六百二十八章 大明与朝鲜的战事第四十六章 夜访丹徒第二章 百官各怀心思第二百八十一章 钱花不完?第三十八章 史可法求饶第二百三十七章 展望未来的朱由检和多尔衮第一百八十九章 死守江南与伺机反攻第三百零三章 士绅集团的反弹第二百六十八章 郑氏这个走私武装集团第四百四十二章 朕的后宫第四百四十三章 崇祯二十一年冬的皇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