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节 大明大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闻,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以前,科举堪称是中六合彩,没发榜前,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名次如何,哪怕是学霸,也不敢打包票自己万无一失。

一旦张榜,连中三元,帝都紫禁城的殿试,大赢家今科的状元郎出大明门,走御道---这样的礼仪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连位极人臣的首辅也没这个权利,这是国家优待读书人,他头插金花,御街夸马,荣耀无双!

二榜进士,哪怕是三甲同进士,都是进士,从此迈进人上人阶层,享受各种各样的特权。

现在呢,再没有什么金榜题名,出大明门的殊荣了,大明统一进行“文官考试”以此提拨官员,可是无论是设在京城的还是行省的文官考试,即使是考中第一名,再也没有以前的待遇了。

而且,考完试,固然有放在部院里当文官,但,没有了翰林院之设,想进一步提拨,一定要有地方任上的履历。

原来,科举制的前茅一般入翰林院,属于未来的阁部大员人选,清贵无比,许多翰林走上了学士----大学士的直通车,入内阁,往往比地方官员到中央的历程要快捷得多。

不存在着一战定江山,真正做到了宰相必起于州部,所有的文官上任,不用什么师爷、长随、门子一大堆,而是自己动手理实务,绍兴师爷下岗!

虽然进士没有了以前的风光,但是文官阶层的异军突起,所招收的人数是以前十倍!

和前明相比,新明拥有了更多的财富,文官的位置越来越多,所录用的人数是进士的十倍,并且在不断地增长中。

考试的内容也由以前的纯国学变成了一半国学和一半的杂学,包括科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法学、数学等,后来又细分更多的专业。

就这样,自隋朝起开始的科举制被改得面目全非,以前的翰林院成为了“历史博物馆”,供人勉怀!

改的何止是科举制,还有军队改革,成立了大明帝国军队总参谋部,组成人员都是专业军人,掌军令,再也不会出现过去那种文臣行武事的大忽悠情况发生,而兵部掌军政,都直接由朝廷掌控,不由内阁管理。

军队分正兵、地方完备军、民兵三级,正兵全部由朝廷提供军费,地方守备军则是朝廷与地方各按比例支付军费,民兵却是朝廷却是提供军费。

和以前相比,朝廷给的军费多了许多,盖因朝廷发展经济,有钱了!

经济大改革,明朝患官匠久矣,须改之!

大明匠役,分为官办、匠役、以银代役诸法,他们入了匠籍,世世代代都做匠人,不得改行。

官办工匠原是归内廷TJ二十四衙门中的内官监署理。主管木、石、塔、材、东行、西行、油漆、火药等十行。凡国家营造、内廷用度都有这些,还有户部的工场、作坊而行。

由国家付给材料,匠人领官俸而造做。

比方说出征军队需要火药和火枪,到哪领?

不是找兵部,而是找TJ,火药和火枪监造者正是TJ,那些死TJ最爱钱,哪一路将军都没少受他们盘剥,给钱痛快的将军就拿好的装备,没钱给的将军就被克扣装备,给少给劣,这仗还能怎么打!

原本这些工场、作坊都在南京,成祖迁都后大半迁往北京,甲申变起,南京工场激增,有上万官匠,最初还是TJ管,之后陆续交给户部,最后朝廷宣布裁撤官办工场、作坊,所有的官匠都放归自由,列入民籍。

有些官员担心原官匠没了他们照顾会活不下去,事实上工匠们普遍生活得很好,大明的基建投资让他们得到了大量的工作,不愁养不活自己和家人。

次辅杨天生如是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机会,领袖曾言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力争上游了!”

话说得很对,官员们纷纷点头,即使是他们回乡下老家时,也会种菜种地,反正不会闲着!

再有便是茶马、盐法。大明旧例,茶、盐都是政府专卖,商人需有茶引、盐引方能贬卖。原本是政府收入的大宗,只是后来吏治腐败,收不上茶税、盐税,公候豪门公然贩卖盐茶,政府收入越来越少,私利尽入个人手里。

比如浙江有龙井名茶,一年只收到茶税却不到百两银子,都被走私卖掉了,当时某只在海外的小强,就没少干与浙江地方官员合伙贩茶之事,从不曾向明朝交过一个铜板的赋税。

等他上台之后,马上翻脸不认人,悍然取消了茶盐专卖制度,改为至盐茶铺子征收赋税,所有买卖的盐茶都要有发票……

不过,茶盐有重利,达到十分之一税,但也有好处,交过一次税,就不用再交,全国通行!

战乱时期,各行省四处设卡,到处征税。过路给钱,过桥给钱,甚至运货到北京,还需给进城费,亦即是厘金非商税,税交国家,厘金自用,横征暴敛,雁过拔毛,国家没有税收,岂能运转,而商户则苦不堪言,

又有徭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的百姓,都得报徭役,亦即免费给国家打工,民间苦不堪言,以致于民变频频。

而今大明不再有徭役,工作改用银钱支付,反倒吸引了大量百姓踊跃报名打工!

矿税改革,生产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后才征税,就非常的合理,起到鼓励开矿,扩大生产的作用。

土地改革,社会个人拥田过百亩者皆收重税,关键在于社会给予民众以投资渠道,鼓励民众发展生产,同时国外有源源不断的银子流入,形成良性循环。

银子多,货物少,就象西班牙那样,造成社会物价飞涨。

银子少,又造成“银荒”,通货紧缩,民间把银子藏匿起来,导致社会甚至要以货易货,造成极大的不便。

又有社会福利,大明还做不来象东南国那样大气,鼓励生育,妇婴费用全包,但也给予了相当的补助,小孩读书的“五年义务制”试行。

……

一项接一顶的改革,让大明如老树发新枝,萌发了惊人的生机,朝廷与民间财富增加,达到双赢,人口增长,市面旺盛。

一个大学生站起来问道:“请教马相,为什么我们的改革可以成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领袖!”马士英承认道!

第1786节 物质战胜精神第349节 东南府督军夫人出嫁第1576节 越南是什么鬼?第1346节 千叶合战之炮决猛将兄第447节 她是天上一片云,我是地上豆腐渣!第1027节 好一个总督第1967节 打了小的,失了大的!第1361节 令人满意的投名状第1576节 越南是什么鬼?第2086节 连续不断的战斗(三)第624节 孙承宗的教诲第948节 有水斯有财第88节定鼎之战(三)第2047节 城外包头佬的努力第1232节 贼势炽第1019节 卡塔泊·帕夏悔之晚矣第2164章 自行车发明第810节 明军出关第360节 大少看大戏第479节 香料群岛入手第1171节 改革时代之漕运改海运第1362节 这是报应啊!第874节 在华人头上拉泡屎第1127节 科普律鲁·帕夏的条件第603节 一个小细节第1960节 准噶尔部归顺第886节 扬基·加尼的传奇(三)第1324节 明军骑兵欺负蒙古骑兵第1041节 借口有了第195节天才助我第1348节 千叶合战之两翼战事第2078节 与马耳他医院骑士团不死不休第722节 和离第595节 准备远航!第1404节 速下城第1400节 就是要败!第1660节 饥饿的肖洛霍夫第2001节 抽根签从此认清兄弟们的嘴脸第1914节 大维齐尔出马第1049节 战土耳其人之英雄无敌第2171章 乏油,发展高科技第1763节 包头佬来烧船第308节 恶棍也会心痛第1162节 告一段落第538节 吕宋华人的春天第313节 妈祖娘娘显灵了!第1220节 太祖也不顶用!第194节敲荷兰人竹杠第563节 驱虎吞狼之亚齐人跳脚第1782节 大维齐尔的不安第1272节 卖帝第1409节 装腔作势第960节 战斗中难免意外第793节 苏州调研(二)第663节 他们不是人第1232节 贼势炽第652节 最怕汉化第1671节 打城墙第425节 邓岩忠阻止孙承宗第634节 鞑子的憋屈第1858节 敌我两方动态第1533节 大维齐尔的对策第1014节 骑兵有了第1950节 一赔十第660节 天津保卫战之杀杀杀第411节 建立国家观念!民族观念!第997节 印度兵初备第776节 瀛台会议第286节 见孙承宗第1851节 超级巨炮发力第703节 鞑子猛将兄!第1744节 为何反?第579节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第22节荷兰人来了第332节 摸营第1499节 刘国轩打蛇打七寸第1667节 边吃边喝边打仗第2198章 东洋人第46节舰上一天(二)第1900节 虚的帕夏第2063节 有至尊导游带令的游览第1756节 跑都跑不掉第44节舰员结构(二)第2012节 包头佬的顽强第865节 战争是必须的第1211节 王的欣悦第7节实干兴家,空谈误事第686节 过大洋第1993节 没带路党就寸步难行第1036节 大神神像事件之印度人躺枪第2038节 堆山好啊第2节城下之盟第1338节 江户之花第428节 孙承宗主持立法第571节 驱虎吞狼之女魔头都怕了第344节 有炮了第1390节 被腻死的糖人第762节 千古奇功!第25节夜袭荷兰人第1143节 你强我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