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8节 杨展镇川西

川西很落后,多是土司自治,民不开化、地方建设跟不上,经济很差,向来土司在家当大王,对外则向大明明称臣,而大明明理睬他们,不管他们,想管也管不着他们。

从去年到今年,土司们给吓坏了!

朝廷修路修到了川西打箭炉,很多明兵涌了进来。

要说到一些土司也见过世面的,前明的兵松松垮垮,兵无兵样,让土司们严重地BS他们,现在的明兵年轻气盛,身材结实,行动迅速,装备精良,俱是精兵,看上去很怕人的那种。

шшш✿ ttκд n✿ C○

真的很怕,因为土司们怕朝廷借机来搞“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前明的中后期,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

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少数民族,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周边村庄,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

关键是你对他们好,给他们权利与自由,他们不领情,不服王法!

如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氏造反,引发明朝动乱,损失大量军费和兵力,伤亡五万人,上百座城池被毁,成为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消耗了明朝的大量国力,加速了前明的灭亡。

新明定鼎,修前明国史,对于播州之乱有深切的认识,认为土司世袭制度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差异巨大的情况下,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少他们认朝廷是老大,朝廷有大义名份。

但是,土司世代为官,独霸一方,更有一些土司专横不法,对境内人民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土司之间为争权夺利挑起械斗或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对朝廷也叛服无常,不利于大明边疆安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司制度已日益腐朽落后,废除它已成为必然。

改土归流已经成为国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政策初时还是很温和的,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更有的在土民向朝廷申请“改土归流”时,大明明以所谓从民之意---嘿嘿,封建社会居然有民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

总之,大明明遇有机会,立刻抓紧改流……

但土司们也不是傻嘀,他们看到朝廷对他们心怀不轨,也就夹起尾巴做人,不给朝廷抓到鸡脚。

近五年来,朝廷竟然在改土归流方面毫无建树,再没有一个土司被改为流官,水静河飞,土司们乖得象小学生。

他们当然不会这么老实,他们看到朝廷强盛,遂不敢轻举妄动。

而朝廷很清楚这是假象,一旦中央王朝陷入衰弱,彼辈必定跳出来作妖!

所以,趁着这次大军征西,一次性地搞定川西土司,绝不能让川西土司拖了征伐西藏大军的后腿,就成为了周正儒和杨展的既定任务。

他们先不动声色,去年任由土司们千方百计地打听朝廷对土司们的处置,他们也不作声,各处的答复千篇一律是听朝廷的旨意,让土司们难受极了。

眼睁睁地看着明朝大兵开进,修路、建立堡垒、屯积物资,诸作搞作,土司们左右为难。

想造反吧,看着明军磨刀霍霍,等着人出头就砍。

那些明军,天杀的都是山地兵!

如果是普通兵,土司兵伏击他们,拖死他们,顶住他们,仗的就是山地环境。

但人家是山地兵的话,还是免了吧!

不造反的话,天知道朝廷会怎么处置他们。

怕什么来什么,杨展率领大兵壹万到达川西与先期抵达的二万兵马会合,而另一个副将张建新则率领另外三万兵马镇守各处隘口,时机已经成熟。

杨展进入打箭炉,下令给各方土司们,要他们到打箭炉进见。

敢不从者,必击之!

据史料记载,“打箭炉”这个地方,位于成都之西偏南五百里处,过了大渡河不远,往南走就是著名的风景区贡嘎山,它在宋朝以前曾是一狭长山谷;元代形成一小村落;明代开始茶马互市,汉藏商人汇集于此贸易而渐渐出名。

打箭炉历史悠久,其三山环抱,二水夹流,折多河贯穿城中,富有民族风格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散布于河两岸。悠悠民歌声,翩翩民族舞,极富情特色。

“打箭炉”的来由,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军师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孟获途经雅安,曾遣一名叫“郭达”的将军,到打箭炉一带为军队造箭。据说郭达将军一人每天能造箭数千支,当地百姓感到惊奇,将其视为神灵供奉,并将郭达造箭之地叫做“打箭炉”。

就在该地的南边近河处有一高坡,矗立起一座明军的军堡,坐南向北,深沟厚垒,如虎般雄视周边,上面架起大炮,火枪林立,精锐的士卒在巡罗。

在堡内南边,下方是五十米的崖壁,其上建了漂亮的两层木制房屋,杨展就在二楼歇息。

打开窗户,见到经过打箭炉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北高南低,森林密布,河谷蜿蜒,云雾常生,景致大观!

住在那里,可以做神仙了。

坐在房间里看风景的杨展喝着茶,很高兴,因为他发出令谕,着周边各地的三十二家土司来见他,刚刚接到报告,全部到齐,无一缺席!

诸将恭维他一曰我大明之威风远播,郡酋俯首;二曰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杨展则板起脸来,说咱不老,等咱打完这一仗,回乡讨个十五岁的小妾来压压惊!

第645节 亚齐战事完第698节 东南情报局已建成第472节 安汶入手第331节 我是海贼第1128节 深宫巨变(一)第1114节 来生愿为领袖帐下一小兵第1220节 太祖也不顶用!第1879节 赛义夫帕夏带路第2097节 红海垂钓第327节 第二次巴达维亚会战之胜利第1838节 甲板上的会议第65节议征东南府第1385节 惊天的盐政大调整第559节 清朝来人第44节舰员结构(二)第1327节 马瘟害马第1106节 终有一战第1107节 图菲克西火枪手的覆没第1481节 劝上第1549节 我军进攻之前明将军们第611节 地中海边第1572节 幸运的普通人陈虾第1133节 太后教子第1070节 与贝都因人的前哨战第763节 处置之杀皇第1723节 攻下关隘第520节 毕懋康的听闻第2053节 菲拉斯·帕夏和诸包头佬的决心第1297节 火枪出世界变(二)第750节 北伐之鞑子被汉奸坑了第297节 反哺闽省第1172节 漕运改海运之成功第388节 惊天消息第456节 王甲“高升”第1012节 两场报告第1162节 告一段落第1429节 国家瑰玉---张家玉其人第950节 华人天下无敌的原因第740节 进徐州第813节 鞑靼人不行了!第1948节 铁蒺藜保中国人过关第950节 华人天下无敌的原因第1879节 赛义夫帕夏带路第809节 不服气的安南人第33节发展大战略第1293节 苦练成材第1547节 香烟(一)第1044节 进波斯湾!第2017节 快到终点睡不着第537节 和西班牙人好上了第1061节 肉食者不能谋第1681节 中国人的优良品质第378节 我们将没收你的武器第1550节 我军进攻之突破第1521节 奥地利人(三)第1169节 书生造反,三年未成!第1082节 小事一桩第2174章 苏门答腊岛之游第1340节 互相吹捧第186节胜利之后第2096节 红海上闲话第205节荣辱双重天第765节 火烧鞑子第1589节 撒拉丁不如你第1056节 麦斯欧德·帕夏!第412节 洋枪团来了第587节 大明官员的德性第757节 斩使以示威第327节 第二次巴达维亚会战之胜利第2节城下之盟第902节 开国大典(二)第2058节 陈子升见苏丹第803节 我能说个不字吗?第139节友好通商条约第1175节 大明大改第994节 印度式的抗争第960节 战斗中难免意外第1671节 片甲不留(三)第129节坚定的带路党第1379节 带路第1720节 急进昌都第766节 冲冠一怒为的是红颜第835节 鞑靼事了第792节 苏州调研(一)第149节貌似不妙哦第1131节 奥斯曼帝国的智者第463节 一举成名的程敏同学第1392节 万隆城边的邻居第1589节 撒拉丁不如你第31节升官后的教育第577节 向好的方面发展第2090节 连续不断的战斗(五)第853节 黄金之液1684节 事情跟不上变化第1562节 运河之准备二第558节 驶入阳光灿烂的大海第1043节 抹黑奥斯曼帝国第36节斯托姆的加入第1534节 头盔与长矛第871节 林加岛之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