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第452章 六年义务教育

第452章 六年义务教育

朱慈烺与教化部李岩几人探讨了将近一个时辰,终于确定了大明教化改革的模型。

自九月中旬南京工部受命监造学校后,江南各省掀起了一片建筑潮,朱慈烺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共监造一万所小学、两千所中学,一百多座大学,花费银钱数百万两。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以务工代替赈济的方式,让受灾贫困地区的困苦百姓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

大明目前最多的就是灾民和贫民,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近百万灾民和贫民的生存问题。

如此多的学校,自然需要大量的先生,每个小学平均需要十几名先生,从事教育类的最起码有十几万人。

大明闲置的秀才和举人太多了,让他们来教书最好不过了,如今朱慈烺取消了士绅免税的特权,一个个读书人再不干活只能饿死,教书育人是最体面的工作,落榜的读书人基本都愿意从事。

朱慈烺大概算了一下教育投入:每年先生的薪水大概四百多万年银子,加上印刷书籍,教育消耗,每年一共至少要花六百万两银子,加上修建学校,也就是第一年大概要花一千万两银子。

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将要投出去,朱慈烺心中一阵不舍,但想想能教育这么多人,还能控制十几万读书人,养活十几万家庭百万人口,这钱花的也值了!

大明一共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江南数省大概占据一半,朱慈烺在每个县都设有至少十个小学,深入到各地各里,实行全民教化,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

朱慈烺颁布教化改革法令——《教化法令》,实行六年免费义务教育,凡是六岁以上十岁以下的男童,必须全部进入当地小学接受教育。

如果有家长违抗,让自家孩童继续在家劳动,那就是犯罪,当地官府必须依法拿人问罪,将该户主抓了剃头拉去劳改。

这个时期,读书本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朝廷免费提供学堂和先生让自家孩子读书,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拒绝的,《教化法令》一传出,立即引起了各地百姓的拥护,人人心心念叨着皇太子的英明。

这段时间那些地主老财和商人们一个劲的闹腾,让有些人忽然想明白了,难怪皇太子要收地主老财和商人们的税,原来是为了给我们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收的好!

原本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从开始读书到登科及第为官,少说要十几年,普遍都要花费几十年十几,如此这般长久,家中花费甚大,即便是殷实之家也会因为供养读书而变得贫困。

家人辛辛苦苦的供养、家族、士绅砸钱精心培养,一旦高中为官,心中想到的肯定是家人和家族,为官后以公肥私的事情屡禁不止,很多人更是想着如何捞钱回本,一些连考十几年没考中的读书人甚至心生报复社会的想法,如流寇中的谋士牛金星等人。

朱慈烺针对这些问题,又在小学教育内容进行了改革,学习内容除了以往的识文断字,《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还要学习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主要以军事爱国教育为主,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

通过这些诗词,让学童们从小知道以军事力量来保家卫国、平定天下,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这是好听的话,不好听的就是****教育,改变中国儒家守成思想。

童蒙教育是人格培养的基础,特别讲究礼仪,要求学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落实经典上的礼制。

不过要将好动的幼童调教成知书达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才如树木,须养之十年始可用。

除了知书达理,朱慈烺改革后的教育,还要求学童掌握算术、天文地理等科学常识,从小培养对科学有兴趣的人才。

除了小学的六年义务教育,学业优异者还能升到中学进行为期三年的免费教育,不过只有两成的学童能从小学升入官府设立的中学,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外加一门火铳操练教学。

余者可以选择复读,也可以选择技校类的中学,花钱去学技术,毕业后从事各行各业。

毕业证并非随便发,而是要经过非常严格的考试,总分及格后才能拿到小学毕业证书。

不及格的需要自家花钱去复读,连续三年不及格的全县通报点名,在各村口张贴告示列出不及格人一家的户口,让其家人抬不起头,品尝不努力带来的辛酸苦楚。

从国立中学毕业后,就可以进入国立大学,还是免费教育,这一波又得刷下九成的人,也就是说从只有大概百分之二的人能小学一直升到大学。

大学是精英汇聚之地,有军事类、政法类、农业类、医药类、工商类、理工类、师范类等院校,学子们从事最高等、最专业的教育。

大明新式教育下,中学毕业和大学毕业的含金量非常高,中学毕业后就是秀才,大学毕业后就是举人,中学和大学毕业包分配。

秀才和举人只是身份,并无特权,仅仅取得当官和从事政府工作的资质。

大明以往一般是七八岁开蒙,然后寒窗苦读几十年,通过科举从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一步步往上考,能在三十岁中举的,就已经算祖坟冒青烟了,甚至可以说是祖坟喷火了。

要是能在三十岁之前进士及第,更是牛的不得了,像杨廷和、杨一清、李东阳、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十几岁中举,二十多岁进士及第,都做到了内阁首辅。

这些都是资质上等之人,资质差的七八十岁的童生随处可见,金陵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才华出众,十岁时就能作诗,然而三十多才中举,还是考了他熟悉的君子六艺,不然他还得扑街。

六岁入学,十二岁入中学,十五岁中学毕业,便可参加新式省考在本地入职,成为正式吏员,也可参加国考进入朝廷从小吏做起。

从大学毕业的优秀学员们机会更大,军事类的大学毕业后可直接成为低级军官,也可成为军中赞画,其他各类根据专业分配对应的部门。

朱慈烺并不担心往后大学生泛滥闲置的问题,只要保证国立大学的数量,且把关严进严出,保证质量,即便往后民间大学不断增多,影响也不大。

普及教育可以将民间精英者网罗一空,不至于有能力的在民间怨恨作乱,历朝历代反贼作乱,没有读书人加入根本成不了气候,就像李自成,现在身边连个像样的读书人都没有,只能如同丧家之犬东躲西藏。

以后每天中午更新一章,下午更新第二章,或者两章连更,免得总有人说我在凌晨更新是拖更少更,解释一万次都说不清,前天请假的两更会补上的。

(本章完)

644.第641章 横推550.第548章 迎闯王不纳粮635.第632章 天上掉下个奴才967.第962章 日本局势491.第489章 皇家海军学院608.第606章 惊喜73.第73章 崇祯皇帝的肯定436.第434章 滚!833.第829章 大明的学生毕业了90.第90章 懵逼的御史898.第893章 军事机密500.第498章 西班牙方阵1111.第1105章 斗智斗勇982.第977章 幕府狗急跳墙159.第159章 翅膀硬了14.第14章 都是人才678.第675章 倾心(为鸡你钛镁加更)142.第142章 议南迁695.第692章 国姓爷掀桌子了396.第394章 多尔衮弑君夺位698.第695章 击沉!685.第682章 飞鸽传情537.第535章 全民防疫1192.第1186章 升官发财1051.第1045章 出兵安南439.第437章 君子六艺1132.第1126章 老将请战336.第334章 恭顺王吓尿了(为护法Anything209.第208章 援军到来1283.第1277章 驸马阵前骂三桂140.第140章 大奸温体仁243.第242章 诛杀左良玉(一)87.第87章 京城流血夜(上)172.第172章 不堪一击1103.第1097章 征缅困境48.第48章 诛杀成国公902.第897章 锦衣卫现身说法692.第689章 无形装逼340.第338章 围攻 撤军831.第827章 斩首行动622.第619章 清廷的危机328.第326章 请命平辽467.第465章 勋贵逼宫(二)为盟主九幽o加更1103.第1097章 征缅困境143.第143章 提刀砍御史982.第977章 幕府狗急跳墙296.第294章 毫无还手之力1088.第1082章 太子党(四千字章)426.第424章 清查南直隶卫所土地726.第723章 皇后有喜350.第348章 准备抄家的崇祯181.第181章 卫所激变170.第170章 剥皮实草300.第298章 聚将点杀(求订阅)7.第7章 未来的情报头子826.第823章 喜迎王师841.第837章 重振旗鼓1099.第1093章 非比寻常的围狩952.第947章 遭遇战979.第974章 表叔亲临307.第305章 父子争吵925.第920章 大西洋上750.第747章 钦差大臣1306.第1300章 外交艺术457.第455章 东风火箭989.第984章 兵临神户620.第617章 算计1063.第1057章 高端分析359.第357章 大清要和亲了288.第286章 天武军出战698.第695章 击沉!897.第892章 罪恶1057.第1051章 我大清呢?949.第944章 无敌舰队在行动1136.第1130章 汉王的自信1166.第1160章 大将军王1199.第1193章 太子的困苦105.第105章 专治各种不服870.第866章 尼德兰使团152.第152章 皇太子中毒551.第549章 傻眼了(第三更)171.第171章 战流寇133.第133章 班师回朝163.第163章 南下574.第572章 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1091.第1085章 散婚饭349.第347章 京师捐款761.第758章 三大汗国6.第6章 准备收个锦衣卫当小弟194.第194章 军工 军校(为盟主JackieZXW加348.第346章 后勤不继265.第263章 天武军阅兵1131.第1125章 五国合纵,共同伐明588.第586章 打脸1319.第1313章 定乾坤459.第457章 巡抚遇刺299.第297章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254.第252章 佯攻3.第3章 太子真乃神童479.第477章 举国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