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人!
原本还想要拉拢庞忠良进入到楚国当中的范姓老者顿时间浑身一颤,瞪大了眼睛看向眼前这个实力已经迈入到了四境武人的强者。
他万万没有想到对方竟然会是魏国之人,一直以来他都以为对方不过是一个看不惯大秦天子出身的江湖高手罢了。
毕竟在他看来,如今的魏国根本就没有多少的实力,更不要说派遣出一位实力已经达到了四境武人的武道高手。
范姓老者目光凝视着眼前之人,皱着眉头询问道:“阁下当真是魏国之人,我楚国曾与魏国合盟,却不曾听闻过有阁下这般存在!”
伴随着范姓老者的话语出口,庞忠良却是一脸淡然地说道:“在下魏国魏武卒统领庞忠良,见过楚国大人!”
当庞忠良的话语出口过后,范姓老者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敢置信。
魏武卒!
魏武卒不是早就已经在春秋国战之时被全部歼灭了吗,要知道当初即便是他们楚国寻找魏武卒的踪迹,也根本就找不到半点蛛丝马迹。
现如今眼前这人居然自称是魏国的魏武卒统领,虽然范姓老者满脸的不敢置信,但是却又是不得不信,毕竟对方没有必要欺骗自己。
“魏武卒当真还有着人活在世上?”
范姓老者目光落在庞忠良的身上,试探性地开口问道。
面对范姓老者的话语,庞忠良好似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一般,要知道即便是魏国之人都认为魏武卒已经全部身死,更何况其他国家之人。
其实一开始就连庞忠良都认为魏武卒没有多少人从春秋国战当中活下来,毕竟当初魏武卒的损失实在是太过于惨重,简直就已经被打得四散而逃不成建制。
现如今尚且还活着的魏武卒将士们,其中半数以上都是从死人堆里面硬生生捡回来一条命的,毕竟当初大秦铁骑马踏六国之时,何其凶残。
所有的魏武卒将士奋力反抗,皆是被斩杀,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在护送朝中重臣离去的途中走散,从而保全了一条性命。
而其他的魏武卒将士们都是硬生生在死人堆当中苟延残喘活下来的,或许他们一开始也是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活着,毕竟他们当初都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
此番庞忠良能够拉拢起如此一支人数达到了万人的魏武卒将士们,也是废了好大一番功夫,毕竟魏武卒的将士们多半都隐于市井之中,想要找到他们比登天还要困难。
不过从一开始庞忠良便是没有放弃,他当初答应过麾下的将士们,要带领魏国重新复国,故此他一直以来皆是不遗余力地寻找魏武卒将士们的踪迹。
一点一点地将这些已经分散在各地的力量聚集起来,方才形成了如今声势浩大的万余魏武卒将士!
只不过这仅仅只是表面上看上去有着万余人罢了,事实上能够有着一战之力的仅有半数。
不过即便如此,庞忠良也从不曾放弃他们,他坚信魏武卒总有一日会重现魏国巅峰时期的荣光,虽然不知道这需要多久。
但是他坚信迟早有一天,魏国还能够重新复国,而这些魏武卒的将士们,也必然能够看到魏国复国的那一天!
“如今魏武卒有着万余众,已经全部归公子掌管,魏武卒从未死去,只是一直等待着一个机会罢了。”
庞忠良此刻也算是对眼前这位楚国皇子的心腹之臣推心置腹,毕竟后者的身份根本就不难去猜,能够对自己抛出楚国的橄榄枝,并且还能够让足足四位四境武人护送来到咸阳,其地位必然是极高的。
甚至很有可能是如今复国的复国希望。
故而庞忠良对于这般人物,根本就没有必要过多的隐藏,因为他甚至是想要拉拢此人,让楚国与魏国合盟。
先前楚国之所以放弃了魏国与齐国,乃是因为魏国与齐国暴露的太多了,且两国的实力都难以抵挡住大秦天子的攻势,一番权衡利弊之下自然是要弃车保帅。
不过现如今魏国有了魏武卒之后,一切可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魏武卒的加持,魏国的实力已然是突飞猛进,即便是楚国多半也是想要拉拢魏国为盟友。
而魏国若是能够与楚国合盟的话,那必然是一件好事,毕竟如此一来想要抗衡大秦天子就更为轻松一些,复国的机会也就更大一些。
“万...万余众魏武卒!”
此时此刻,听到魏武卒统领庞忠良话语的范姓老者没来由地倒吸一口凉气,脸上露出了无比惊骇的神色。
他万万没有想到原本已经成为过去式的魏武卒竟然还有着万余众活在世上,而且还全部都归顺了如今的魏国皇子。
这不就意味着如今的魏国实力突飞猛进,已经不能够与当初随意被楚国抛弃的魏国同日而语了吗!
看到范姓老者满脸的震惊之色,庞忠良则是自我介绍道:“在下魏武卒统领庞忠良,敢问大人明白。”
“鄙人姓范。”
范姓老者此时也是对眼前之人恭恭敬敬地一拜,毕竟对方乃是手握万余魏武卒的存在,这等战力即便是放在春秋国战当中,也是无比的强大。
“见过范大人。”
庞忠良闻言,当即对着眼前的范姓老者拱手一拜,满脸的恭维之色。
范姓老者见状赶忙还了一礼,拱手于身前,恭声说道:“见过庞统领。”
一位本是如今楚国最为如日中天的朝中重臣,而另一位又是手握万余魏武卒,近乎是纵横无敌的魏武卒统领。
两个大权在握的朝中重臣,此刻竟是在这荒野之中相遇,此刻经历过一番生死大战的二人有些惺惺相惜。
毕竟二人如今可是过命的交情。
范姓老者的目光落在眼前的魏武卒统领庞忠良的身上,出声询问道:“敢问此番庞统领来到咸阳,所为何事?”
后者闻言,缓缓转过头来凝视着眼前之人,许久过后方才开口说道:“乃是奉了公子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