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复杂的是人,宣传司之谋

“交给峣武道巡路使倒也不错!”冯去疾点了点头,知道该怎么处理,便继续道:“骊邑县的情况有点特殊!”

“六千万钱下发给内史郡,冯世杰又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发给了各县。”

“各县地缘为政,自行处理。”

“而骊邑县的处理方式,则是准备购置粮食,并将这些粮食分发给各乡,作为各乡各里的储备之量。”

“其实,这本神并没有什么大错,储备粮食,也是要面对饥荒。”

“八十万钱购买二百十四万斗粟米,二十四万石粟米而已,分散在骊邑县十几万人手中,并不算多。”

“这本身没有问题,专项拨款面向乡里,乡里若是拿到了粮食,也算是一种福政!”

嬴城认真的听着冯去疾繁琐的前缀。

虽然他和冯去疾相处也就这五六个月,但是,冯去疾这个人有一个特点,越是简单的事情,就越是直接,越是复杂的事情,就越是啰嗦。

就好像那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说,然后用罗里吧嗦的话语来边思考边说。

只听冯去疾继续道:“朝廷对这种事情,自然是允许的。”

但说到这里,冯去疾停顿了下来。

“的确,专项拨款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要用在什么地方,交给了内史郡处置,并下发给各乡里。”嬴城点头,不知道冯去疾到底想说什么,便道:“如果县中购置粮食,分发给各乡里,这没毛病。”

见嬴城确认,冯去疾认真的点头,继续道:“但是,按照专项财政的意思,其实是要让各县各乡以地缘为政,发掘自身特殊之处,因地制宜。”

“而不是以发粮食的方式,将钱财分散出去。”

“集中起来办大事,这是我大秦一直以来都奉行的政策,而且也唯有此策,才是振兴乡里,让我大秦拥有足够应对一切变化的根基。”

“若是真追究起来,其实骊邑县县丞方怀,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有问题的,本质上已经偏离了朝廷的本意。”

“追究起来,还是要问责方怀的。

嬴城眉头一锁,倒是安安稳稳的靠了起来,冯去疾今天很有意思啊,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是地缘为政出了问题。

还是转向拨款出了问题。

嬴城安静听着。

冯去疾却如反复思虑后,道:“在骊邑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件事可大可小,却又意义非凡。”

“马台里的宣传员,张良,林天,冯小天三人,不满骊邑县县丞方怀的对转向拨款的处置,随即伙同东山亭亭宣传使,前往了骊邑县县丞县宣传使,并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鲁光。”

“不知道这几人如何说动鲁光,鲁光伙同张良三人,去劝说骊邑县县丞方怀。”

“要让方怀将专项拨款购买粮食的政策收回,在骊邑县办一个大型的石场。”

“骊邑县靠近骊山,那边岩石居多。”

“只是,为官之道,有激进者,宁愿犯错也要有所作为,有稳妥者,反复衡量之后再有决策,有混日子者,宁愿不作为也不犯错。”

“而这方怀,恰恰便是第三者,宁愿不作为也不犯错,而购买粮食,其实就是不犯错,最为稳妥方法。”

“自然,面对鲁光的提议,方怀直面拒绝。“

“这鲁光觉得不能和县丞直谏,准备退去,可是这张良,破口大骂方怀不作为,并扬言若是方怀如此为政,定要弹劾方怀。”

“方怀以为这是一句玩笑话,其实很多听到此事的人也觉得这是一句玩笑话。”

“张良不过是一乡里的宣传员,距离县丞如天地之别。”

“但是,张良三人面对鲁光退缩之时,一起来到了咸阳,并找到了内史郡郡宣传使霍洪。”

“此三人也是倔强之人,尤其是这个张良,大有一副要捅破天的打算,霍洪为难,但在三人一番解说之下,还是带着三人面见了内史郡郡守冯世杰。”

“冯世杰听取之余,却表现出不悦之色,直言霍洪越权了,不该过问政事,做好自己普法,普大秦思想之事便好。”

“于是,冯世杰便将此事压了下来。”

“霍洪也被冯世杰的态度惹火,一道奏疏直接递到了宣传司淳于越的手中。”

“连同冯世杰和方怀一起弹劾,言称两人不作为,乱作为,惰政懒政,为祸乡里。”

“淳于越其实也是为难,弹劾官员,有三类,一为各地郡守,巡路使,巡域使,此三类,郡守可弹劾巡路使,巡域使,巡域使可弹劾巡路使,郡守,此类弹劾文书呈递于丞相府,由丞相府权衡。”

“二为各地御使,此类御使直接奏报于御史大夫府,由御使面见陛下或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弹劾,此弹劾不管文武,不管罪责,皆可为由弹劾。”

“三为朝堂百官,即在朝堂之上的二等五流,九卿之下各司朝臣,皆可弹劾,此弹劾需有实证为举,必须要在朝堂之上弹劾。”

“淳于越的为难是可以理解的,宣传司并无弹劾之权,但其盘恒之下,将张良三人的弹劾,改为谏言陈书。”

不要说嬴城。

就算是李斯,王贲在旁边也是听的认真。

如果说早先冯去疾罗里吧嗦的描述没有目的,那么此时,他们也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这件事听起来简单明了。

就是马台里的宣传员不满县丞布政,层层上诉。

但是。

这涉及到了权力,也涉及到了国政。

如何处理,必须要认真权衡。

而最简单的方式,便是驳斥,不管是弹劾文书也好,还是谏言陈书也好,判定宣传司越权,便相安无事。

但是。

换而言之。

宣传员所站的立场是什么,考虑到宣传员为什么层层上诉,便要慎重对待。

朝廷刚刚下达重点发展乡里的国策,整个大秦的国策,也将围绕着乡里来开展。

而面对骊邑县县丞极其保守的政策,那此事就耐人寻味了。

“之后呢?”嬴城眉头的问道。

心中也是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认真盘算。

如果将这件事看做是一件寻常的宣传员不满政令,那就太没有政治敏感度了。

宣传司要争权!

宣传司的人数基础大,但其权柄仅仅在宣传上面。

而符合宣传司定位的,只有一个,对朝廷政策的谏言陈书。

宣传本身有两个重要的职权。

宣传礼仪与法,为百姓解读朝廷政令。

宣传大秦思想,引导民间风向。

这两个职权,均没有实权。

也就是所谓的苦口婆心却又落不到好处。

而与宣传司职权贴切相关的,便有一个被朝廷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权力。

朝廷政令会经过郡县乡最终至里,这一步步一定会变样。

恰巧。

朝堂并没有对这样的政令进行监督,通常情况下,只是将政令政令下达至郡,至于郡如何执行,朝堂只看最终究竟是变好还是变坏。

正如方怀购粮分粮,这件事朝堂并不关心。

宣传司想要争夺的,正是这部分权力。

宣传司是直属三公九卿的司署,参与在朝议之中,可以得到第一手朝廷政令,而后通过宣传司内部直接下达到乡里的宣传司,只要不经过县丞乡主之手知晓朝廷政令,便能够解读第一手朝廷政令。

如此。

宣传司会接到两份朝廷政令,一个是县丞乡主下达到乡里的政令,一个是朝廷直接下达至郡的政令。

两相对比。

宣传司的权力,便来了。

郡县政令如果与朝廷政令相差甚远。

以张良,林天,冯小天三人现在的动作。

直接通过宣传司内部谏言陈书到丞相府,也就是朝堂之上,甚至于宣传司司正直接递到皇帝手中。

谏言陈书啊!

这可不是弹劾文书。

人家对朝廷政令的谏言,皇帝是听还是不听。

听了。

郡县政令严重背离朝廷政令,朝堂便会越过郡中派遣官员前去调查。

一旦查到问题,便是整顿。

如此。

宣传司的权力便会直接威胁到郡县乡乃至里正这一层官员。

二等五流以下,皆要受到宣传司的制衡。

这就是权力。

而现在。

朝廷对于张良三人一路从马台里抬上来的事件处理,便决定着,朝廷是否要给予宣传司这样的权力。

驳回淳于越的谏言陈书。

宣传司自然知晓朝廷拒绝赋权,暂时会平息下来,

可倘若朝廷接受淳于越的谏言陈书,就骊邑县县丞方怀对专项拨款处置方式进行修正。

那么接下来。

就会有更多的乡里宣传员,通过宣传司内部递上来谏言陈书,陈述郡县乡里对朝廷政令执行的不妥之处。

那么,朝廷是受理还是不受理。

不受理,便是要眼看着郡县歪曲朝廷政令。

受理,宣传司便会形成稳固的监督郡县乡执行政令之权。

嬴城沉思。

这一点,的确是他当初成立宣传司忽视掉的问题。

真的没想到,宣传司内的高人竟然见缝插针,在极其复杂的朝堂结构之中,找到了这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末将老了么,还是说现在的大秦人才济济,说真的,末将是真的没想到,竟然有人能想到此种以小博大壮举。”

王贲忍不住的感慨道:“说真的,若此事是一腔热血还好,可倘若是存心算计,那这谋划之人就着实惊人,这样的人,竟然隐藏在宣传司内,着实屈才了。”

“若有可能,末将倒是真想见见此人。”

冯去疾笑了笑,对王贲的感慨嗤之以鼻,呵呵道:“人家是志在必得啊!”

“王将军切莫小觑了这天下英才啊,天下之大,人才是从来都缺,就要看如何用了。”

“淳于越递上来谏言陈书。”

“可那张良三人,却返回马台里,本身宣传员有宣传朝廷政令之责,人家开始对马台里乡民详细的解读朝廷政令,专项拨款具体要做什么,地缘为政究竟是什么意思?”

“方怀将专项拨款购买钱粮分给乡里,究竟是好还是坏,人家给马台里的乡里们解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尤其是,东乡县拿到专项拨款之后,已经开始对渭水动工,要将东乡变成转运之地,并开设十几个大型砖场。”

“如此对比之下,即便是马台里乡里百姓们再愚昧,也架不住宣传员的反复宣传。”

“如果老夫所料不差的话,若是朝廷驳斥谏言陈书,接下来,万言书就带着骊邑县百姓们诚恳的富贵之心就来了。”

“届时,朝廷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这天下数不尽的阴谋诡计,只要能管中窥豹,便能瓦解掉阴谋,但唯独,阳谋之策是最难招架的。”

沉默!

即便是一向洞察人心的李斯,也在此时沉默了下来。

朝政这一块他并不负责。

全程。

张良三人没有做出任何违法之处,尤其是在自下而上的程序上,可以说是无懈可击,此事根本涉及不到律法层次,即便是行政法,也无法对三人行径进行判罪。

尤其是郡宣传使霍洪弹劾文书递到淳于越手中之后,淳于越将弹劾文书转为谏言陈书。

这挑不出半点毛病。

弹劾文书只要不出宣传司,就不能定性为以下犯上。

而到了淳于越那儿,人家本身就有权力弹劾包括郡,司署官员权力,只要淳于越自己起草弹劾文书弹劾内史郡郡守冯世杰处政不力,疏于督促,严重给来个渎职,尸位素餐,也可以涉及到骊邑县执政不妥。

但淳于越选择了更为稳妥的谏言陈书,这一步步,无懈可击。

“老夫更加倾向于,这是一场阳谋之策,有人算好了方怀,冯世杰在劝说之后所有的反应。”李斯沉声道:“而后步步为营,看似一腔热血为秦国,实则图谋这至关重要的郡县内的监督政令之权。”

“而且!”

“老夫必须要怀疑,这是宣传司内,儒,法,农三方达成的一致结果,而不是单纯儒生所为。”

“农法二家人数庞大, 人员复杂,分去宣传司的人,即便是不加入儒家,却也要为自己争权!”

“此事,也是老夫疏忽了!”

“此时醒悟过来,却已经迟了!”

李斯可谓是幡然醒悟过来。

一向算计人心的他,此次是真的忽视了。

当初他大笔一挥,从法家弟子当中选出来了三万人进入宣传司制衡儒生,但是,人心各异,这些法家弟子也不甘人后,在五年同位同职轮守制实行后,这些人可能再无出头之日。

而这,便可能是法家弟子参与进去的重要原因。

身在官场。

若无上升之心,与世无争,还不如不入官场。

本站网站:

第154章 温柔乡,英雄冢第129章 第五,南巡,控制四人第三十七章 大秦乡亭里,另一种方法第六十章 不为官者皆为民第一百一十九章 一个半月后,始皇帝寿诞第九十九章 促商业司,疗养司工作第196章 虞子期和复合弓第246章 冯劫论兵第240章 摆烂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茅塞顿开的悟道第267章 赏赐之论第266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五十五章 法与礼第七十三章 举荐老爹当个官第210章 人人大不同第239章 被忽略的万世制度第九十四章 郭怀义终于和始皇帝见面了第六十三章 轻松化解,炸始皇帝出来第251章 底线在哪里?第147章 焚书,焚书,李斯的狠第十章 秦法,亡国之法第202章 第一次背书第274章 朝政之诀第一百一十章 大公无私的嬴城第277章 王翦,薨了第184章大秦帝国之纵横(二)第177章 夫人们走出了后宫第203章 投入与回报第246章 冯劫论兵第五十五章 法与礼第三十三章 人之变因权势而变第256章 蒙氏商业帝国第157章 各方反应第六十三章 轻松化解,炸始皇帝出来第277章 王翦,薨了第二十章 早已准备,迎接暴风雨第154章 温柔乡,英雄冢第九十三章 始皇帝的小心思第268章 人心各异第140章 朝堂议事之问诀第一百零六章 国策之论第六十二章 不眠的咸阳宫第二十三章 第一辩法,辩朝堂诸臣哑口无言第187章 大秦帝国之崛起(一)第九十章 促大乐司工作第171章 权力第179章 大秦帝国之裂变(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浩浩荡荡北上去挖煤第五十六章 法与礼之争第九十八章 积极响应的农业司第九十四章 郭怀义终于和始皇帝见面了第一百一十章 大公无私的嬴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始皇帝的感慨第274章 朝政之诀第三十三章 人之变因权势而变第一百零三章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第274章 朝政之诀第三十三章 人之变因权势而变第192章 咸阳府衙的议事第202章 第一次背书第150章 商税:宗货交易书第251章 底线在哪里?第一百零九章 嬴城,又在惹事了第259章 钱,太多了,怎么花第235章 暴怒的王贲第159章 三证齐全,新的解决方向第207章 农夫犹饿死第七十七章 以夷制夷之策第二十二章 天下权势,才刚刚开始而已第211章 芝山里的宝山第141章 张良的马台里之惑第三十九章 先把皂河以西的匠作房抬走第一百一十四章 频阳白氏一族第六十三章 轻松化解,炸始皇帝出来第二十八章 你不行我可以,扶苏站起来了第269章 复巡超级作坊第190章 大秦帝国之崛起(四)第135章 大戏开场第四十章 目标,阿房宫的六十万劳力第149章 《礼书》大秦的礼书第268章 人心各异第191章 我宣布,大秦全面备战春耕第五十九章 门庭若市的扶苏府第167章 真正需要解决的困局第214章 抓抓抓,严重渎职罪第210章 人人大不同第261章 发钱,发钱,发钱第179章 大秦帝国之裂变(一)第258章 宏观调控货币第九十四章 郭怀义终于和始皇帝见面了第三十四章 在大秦统兵的难度,要拿真本事第256章 蒙氏商业帝国第148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217章 西进之议第九十七章 大秦的三座灯塔第273章 一步之外,封王之地第二章 拯救老爹之路,任重道远第271章 大秦第七军械冶炼作坊第九十七章 大秦的三座灯塔第237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