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走出暴秦说误区:秦帝国专制说之历史分析

七 走出暴秦说误区:秦帝国专制说之历史分析

当代“暴秦”说的一个新论据,是帝国“专制”说。

传统“暴秦”说,其指控主要来自经济与法治两个具体方面。及至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史识在基本秉承传统指控外,又对秦帝国冠以“专制强权”定性,秦文明及其所处的原生文明时代遂成一团漆黑,似乎更加的万劫不复了。这一指控基本不涉及史料辨析,而是一种总体性的性质认定,因此,我们只作史观性的分析评判。

首先的问题是,这一理念的产生,有非常值得深思的四个基本原因。

第一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作出的三阶段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社会”开端的战国秦帝国,便合乎逻辑地被冠以专制定性。顺便说及的是,作为根基概念的“封建社会”是否真正科学,已经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与讨论,思想史家冯天瑜等人的文章相对深刻。这一质疑的出现至少说明,完全套用西方概念与理念框定中国古典社会,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原因,是西方文明史理念的影响。这一理念的基本表述可以概括为:举凡大河流域的文明,皆以治水为基础,生发出东方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这一理念的代表作有两部,英国学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美国学者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基于这一理念,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古典社会,被一律视为专制时代,秦帝国自然不能幸免。

第三原因,中国当代民主思潮的普及,使许多人对中国古典时代产生了本能的排斥,尤其对强盛时代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一思潮表现为两种形式:一则是学人以论著或其他方式见诸社会的封建专制论说;二则是社会个体不加任何分析的武断认定。在《大秦帝国》第一部被改编为电视历史剧的过程中,我听到的这种非理性地将秦帝国认定为“专制”的说法不知几多。在网络上,也有人严厉质疑我“专制崇拜何时休”。自然,这些人对那个时代与秦帝国都缺乏基本的了解。然则,正是这种不了解而本能认定的普遍事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我们对文明历史的评判,根基究竟应该在哪里?历史主义的评判意识,为什么在我们民族中如此淡薄?这种以所谓科学民主理念去断然否定自己民族文明史的现象,为什么在其他国家民族极其罕见,甚或没有,而在我们民族却大肆泛滥?

第四原因,历史“暴秦论”的沉积物与其余种种学说思潮的错位嫁接。自两汉之后,因“暴秦”说而沉积成的“非秦”理念代代强化,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非理性认知。当此基础之上,诸多人等对包括西方史观在内的种种“非秦”定性,非但极容易接受,且更愿意以“新理论”来论证旧认知,从而证明被历史铸成的谬误具有真理的性质。诸多历史学家与文化人,论秦几乎形成了一种八股定式:对秦帝国时代不加任何论证,先行冠以“专制”或“落后文明”之定性,而后再展开以旧理念为根基的论述。其研究精神之沦落,距离儒家朱熹之对秦考据尚且不如,遑论科学?这里的直接原因,在于这种错位嫁接。根本原因,却实在

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那么,秦帝国时代的文明与政权性质不是专制么?

是集权,是一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中央集权,因而是一种进步的政治文明。

专制,是对民主而言的一个政治系统制度。民主制的产生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则是交通与信息的极大便捷,否则,没有社会大协商的条件;二则是生产力的巨大质变,否则,不可能承载人人参与国事这种极其巨大的社会成本。两千余年之前,人类的整个社会基础是自然经济,既没有便捷沟通的手段条件,更无法承载“人人当家做主”的社会成本。是故,民主制不可能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出现。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类的古典时代,无一例外都是集权或专制政体,其间差别,只是专制程度的不同而已。

帝国时代,中国的传统是将近三千年的松散的天子诸侯制。以当代理念定性,夏商两代可称之为邦联制;西周可称之为联邦制。也就是说,其时之政治状态,是一元之下的松散多元化:天子威权有限,诸侯自由度极大。要说民主的根基,那时的政治协商现象远比后世要浓郁得多。原因只有一个,天子与诸侯之间,要做到谁强制谁,极难极难。此等政治条件,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极为缓慢;而在社会生产力终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松散乏力效率极低的社会管理又对生产力的发展阻碍极大。至少,任何对社会有益的大型工程都不可能实现。所以,春秋战国之世的生产力出现大发展后,此等松散邦联制、联邦制便开始渐渐消解。消解的形式,是实际上增大扩张诸侯国的自治权。

就其历史本质而言,这一现象的基础逻辑是:作为能够从整体上大大提高社会效率的“天子”系统,一时不可能改变。社会的实际单元——诸侯,便基于社会利益需求的强大推动,率先实行紧密化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从而出现一个又一个集权邦国。这种集权邦国渐渐普及为“天下”认可的普遍形式之后,整个“天下”对整个社会的松散分治便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于是,寻求整合整个社会效率的“向一”思潮开始出现。人类社会的复杂在于,当共同需求弥漫为普遍潮流时,由谁来充当这种共同需求的“供应商”,人群无法通过协商来确定,而需要通过武力竞争来确定。唯其如此,秦帝国以战争方式统一华夏,并建立了“治权归一”的中央集权制,是历史潮流推动的结果。

相对于既往三千年的松散乏力的邦联制、联邦制,中央集权的治权归一制,无疑具有一举迈入新时代的进步性。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中央集权制问世伊始,立即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强大创造力,整个华夏社会的繁荣富庶远远超过了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在整个人类的古典历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时代。此后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一直绵延相续,终于僵化为落后于时代的国家体制。

这是历史,也是必然。

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央集权制在创造时期的巨大进步意义。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摒弃专制。

可是,我们不能因摒弃专制而连带否定我们民族的整

个文明根基。

将中央集权体制曾经有过的历史进步性一概抹煞,又进而以专制定性取代中央集权,以今日之政治抉择取代总体上的文明评判,这既是理论逻辑的混淆,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悲剧。以此等理念,人类历史将永远不会有进步坐标,任何时代的创造,都可能因其必然成为历史而被否定。不要忘记,即或我们自己,我们这个时代,也将被后来者评判。

从更为广阔的意义上说,我们要客观审慎地对待我们民族的政治文明传统,妥善寻求解决之道,而不能一概以反专制的理念简单否定我们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政治文明传统是什么?是“尚一”,是“执一”。我们的传统政治哲学,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我们民族的政治文明根基,五千年没有偏离。虽然,我们有千千万万人在不假思索地呼吁“民主”,然而,更有大于千千万万许多倍的人依然有着坚实的“尚一”根基。至少,我们的将近十亿的农民,尚不知“民主”为何物。唯其如此,我们民族要开创未来,要取得更大的历史进步,要在政治文明取得突破,必须面对的难题有两个基本方面:

第一个难题,解决好“尚一”传统政治文明的社会根基。

第二个难题,寻求能够兼容“尚一”的群策群力的历史道路。

这是东方文明的独特处,更是中国文明的独特处。

自远古洪荒,我们的民族便走着一条特立独行的历史之路。我们的文字,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政治文明,我们的社会伦理,我们的建筑风格,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所有基本方面,都是在没有历史参照系数的大势下独立创造的。我们这个民族的最大不同,在于她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不以信仰与独特生活方式为聚合纽带,而以文明内涵、文化方式为聚合纽带的民族。某种意义上,任何一个群体,只要踏进了华夏文明圈,写中国字并奉行中国式的多元生活方式,她便渐渐真正成了华夏民族。无论是先秦戎狄,还是帝国诸胡与匈奴,还是五胡乱华,还是宋元明清的周边民族群,乃至世界上最难融合的犹太人,都曾经大批量地成为我们民族的群体成员。唯其如此,传统文明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意义,远远大于其他任何民族。我们曾经五千年绵延相续的生命历史,证实了我们民族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与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假若我们要忽视乃至淡漠我们民族的文明传统,而要硬生生奉行“拿来主义”,我们必然会走向巨大的不可预测的历史误区。

上述几个方面,是对“非秦”三大理念的历史辨析。

“非秦”三大理念是:暴秦论、落后文明论、专制论。

我没有将对诸如商鞅、秦始皇等轴心人物的评判列为“非秦”理念的基本问题,只是因为历史人物的史料相对确定,需要澄清的事件与客观因素不很多。历史论说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判,几乎完全是认识与理解的问题,尽管这种认识与理解也基于整体否定秦文明而生。另一个原因是,我对相关历史人物的理解,已经在整部书中作出了依据史实的艺术再现,不需要再以论说方式去概括了。

(本章完)

第三章 邯郸异谋_三 奇货可居 绸缪束薪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积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锐君臣预料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张仪临危入楚《大秦帝国》·史源_第五部 《铁血文明》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异的灭魏方略震动了秦国庙堂战国七雄_魏国第十五章 万古国殇_三 消弭风暴的哲人溘然长逝经典大战_秦灭六国之战第十章 张仪风云_四 大才机变修魏齐第七章 帝国烽烟_四 烽烟废墟 帝都咸阳大火三月不灭楔子第五章 情变横生_三 胡杨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十二章 收复河西_三 卫鞅出奇兵 老龙贾酣战身死第十章 张仪风云_六 四阵三比 秦燕结盟第三章 西出铩羽_一 新人新谋弃霸统第三章 安邑风云_三 庞涓乔装 考校中庶子卫鞅第六章 秦军悲歌_二 多头并立的楚军楚政第十一 章仲父当国_三 再破成例 吕不韦周旋立储第十三章 最后风暴_七 阴谋阳谋万象生大秦帝国第四部中卷第二章 商旅大士_四 旷古未闻的商战故事第十五章 万古国殇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宫闱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艰途的亘古大巡狩第十一章 文明雷电_六 李斯受命筹划 帝国创制集权架构六 走出暴秦说误区:秦帝国法治状况之历史分析第三章 邯郸异谋_五 商旅说政 女儿生情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将 歧见何彷徨第四章 暴乱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国老世族鼓起了复辟恶潮第十二章 士相峥嵘_二 完璧归赵 布衣特使初现锋芒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积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锐君臣预料第七章 兴亡纵横_二 乐毅算齐见分毫第九章 吕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一章 初政飓风_七 欲一中国者 海纳为本第二章 国耻昭昭_六 逢泽猎场中阴谋与财富较量第五章 情变横生_三 胡杨林中的落寞庭院诸子百家_阴阳家第二章 国耻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飞驰栎阳第十章 合纵回光_六 兵家奇谋 大义同心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战示形 秦军偏师两败于李牧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医扁鹊对秦孝公的奇特诊断六 走出暴秦说误区:秦帝国法治状况之历史分析六 走出暴秦说误区:秦帝国法治状况之历史分析《大秦帝国》·史源_第五部 《铁血文明》第八章 政侠发难_五 墨家剑士受到了意外袭击第十章 偏安亡齐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统华夏哉第六章 滔滔江汉_三 南国雄杰图再起大秦帝国第六部《帝国烽烟》第四章 咸阳初动_一 幽幽南山 不宁不令大秦帝国第四部上卷第十章 张仪风云_三 河外大战 张仪偏师袭敖仓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战场多生奇变 王翦军大破燕代第三章 邯郸异谋_二 邯郸遇奇 谨言慎行第十章 蒹葭苍苍_三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第十三章 铁血板荡_二 惊蛰大朝 嬴政皇帝向复辟暗潮宣战第十四章 百年一乱_二 司马错讲述的军旅故事第十章 张仪风云_二 六国联军的统帅部大事年表二 历史实践与历史意识的最初分裂大秦帝国第一部上卷第一章 无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艰途的亘古大巡狩第二章 艰危咸阳_一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第六章 乱政亡赵_八 秦王嬴政终于昂首阔步地踏进了邯郸第十一章 文明雷电_一 欲将何等天下交付后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五章 术治亡韩_五 韩非在云阳国狱中静悄悄走了第十四章 百年一乱_一 关西大力神第七章 帝国烽烟_一 天地莫测 赵高的皇帝梦终作泡影第十一章 文明雷电_四 吕氏众封建说再起 帝国朝野争鸣天下治式第一章 六国谋秦_一 上将军庞涓的秘密使命第十六章 秦风低徊_三 旷古名将成国殇第十五章 万古国殇_四 濒临危难 理乱除奸第十一章 雄杰悲歌_三 赵雍探秦国 感喟重划策第十一章 天算六国_六 孟子论剑示射 长歌一抒飘蓬之志经典大战_秦灭六国之战第十二章 盘整华夏_三 堑山堙谷 穷燕极粤 帝国大道震古烁今第五章 卫鞅入秦_三 茅津渡两情惜别第八章 连横奇对_一 张仪的声音振聋发聩第十章 合纵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后神迹第十一 章仲父当国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国度生出了惊人成效第十五章 长平大决_六 车城大坚壁 白起说阵法第六章 子楚还国_三 佳人归来兮 春不可以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颜立于天下第四章 秦国求贤令_二 秦国特使来到了洛阳王城第十六章 秦风低徊_三 旷古名将成国殇第十五章 长平大决_七 惶惶大军嗟何及第九章 纵横初局_二 怪诞说辞竟稳住了楚国第六章 乱政亡赵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齐方略陡起波澜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战地风雪 大将之心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张仪临危入楚第六章 乱政亡赵_二 赵迁郭开 战国之世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第十二章 士相峥嵘_一 秦国第一次力不从心了第五章 残政如血_三 饱受蹂躏的李斯终于走完了晦暗的末路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时节的嬴政皇帝与李斯丞相第十一章 文明雷电_七 方块字者 华夏文明旗帜也第七章 瓦釜雷鸣_四 七百名罪犯一次斩决楔子第十五章 万古国殇_三 消弭风暴的哲人溘然长逝第四章 谈兵致祸_五 昭关大战 老军灭越第一章 权相变异_三 残诏断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烧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