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寻访张良(六)

“国破家亡,人生之恨事,大丈夫之难以忘怀,子房更是不幸,亲弟弟辞世而去,人生之惨烈事至此极也,子房意欲如何?”周冲此行的目的是想说服张良,要他不与秦为敌,认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伟业。最好是要张良为秦始皇效力,要是那样的话,以他的才智,必将成长为另一个尉缭。说到底就是要给他洗脑,趁和张良建立起友谊之机大下说词。

要是换个人必然是脸色惨然,默然良久,而张良却不然,脸色如常,缓缓说出一句颇具哲理的话:“乐事,惨事,国仇,家恨,人生之常耳,张良有幸皆全,又何必伤怀。大丈夫不经历人所不能经历之事,又怎能称为大丈夫,又怎能成别人所不能成?”

他这人的心态与别人截然不同,要是别人肯定是哭哭啼啼,全无主张,他还镇定自如,确非凡人所能比。也许,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心态才是他走向成功的原因。

“大丈夫,志向耳;乐事,惨事,情感也,子房难道真能为志向而无情?”周冲再试探。

张良想也没有想,道:“人非圣贤,孰能无情?张良也是有情人,不是绝情之人,只是现在不是谈情感的时候,大丈夫当以志向为重!”

他这话真正说出了人生之不得已,在情感与志向上的艰难抉择,比如秦王以周冲看来,就是一个情感特别丰富的人,却为了统一大业,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隐藏,不露一点痕迹,不了解他的人肯定会以为他无情、绝情。

“子房既视我为友,周冲斗胆请问子房志在何方?秦国,赵国,齐国,燕国,魏国,还是楚国?”周冲的话慢慢接近正题。

张良看着周冲,笑道:“你别拐弯抹角了,你是在探我的口风。我就实话告诉你吧,当今天下最强者是秦国,七国最贤明的君主是秦王,秦王之才比起他的先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的经营之下,秦必将一统天下。”

毕竟是智者,虽是处在敌对立场,对秦王的评价还是很中肯,并没有谩骂,周冲不得不赞佩他的胸襟,点头赞道:“子房既知秦之帝业必成,何不负力西向,归之于秦。若是子房有此之心,周冲不才,愿为子房荐于王上之前。以子房之才,王上必是大加重用,不日之间,子房大名显于世,功业载于史书,后人钦仰,此大丈夫之事也,子房三思。”

张良想也没有想,道:“尉缭,韩非,此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周大人荐于秦王之前,周大人荐贤举能之德,张房钦佩,可我是韩人,绝不为秦国出力!”

果如周冲所料,张良还拘泥于韩国一国的理念之中,他还没有认识到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意义,周冲提醒他说:“子房不忘故国,诚忠厚之人也。借用子房的话来说,大丈夫行事,不为情感所左右,当以志向为重,子房自问就真能做到眼睁睁看着他人驰骋天下,建功立业,而自己空负非常之才,却作壁上观?”

大凡才情过人的人都有施展一身所学的心思,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不甘寂寞,象张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闻言默然不语。

周冲接着道:“子房知道,三王五帝虽称圣贤,其成就的功业也不过是中原这么大一点地方,而秦王要成就的帝业却是百倍于三王五帝,疆域之广东到大海之滨,西到极西之地,南到岭南,北到大漠,这可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大事,可以说前无古人之壮举,子房此时不建功立业,还待何时?”

张良接过话头,道:“张良不怀疑秦王的功业,但秦法苛暴,太猛,缺少仁德之教,得天下易,失天下也易,秦之天下恐难长久。”

周冲笑了,道:“去秦法之苛暴,不正是大丈夫之事吗?子房既认识到,何不与周冲携手西向,归之于咸阳,成就万世之基业。”

张良颇为不屑地道:“张良仁义之人,不愿与虎狼之秦为伍。”

周冲马上反问,道:“以你这么说,秦人皆是虎狼,你不愿与之为伍,可我是大秦的臣子,你不也与我畅谈甚欢吗?”

“你不一样。”张良想也没有想,道:“观你所行,虽有机诈诡变之事,那是事所逼也,不得不为,总体说来你是一个心怀仁慈的好人!所以,我张良才破例与你相交。”

能得张良如此评语,周冲是三生有幸了,笑道:“谢子房美言。周冲请问子房,文王定天下是以德还是以力?”

张良脱口道:“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伏于殷,是有德者,其定天下是以德,非为力也。”

周冲不同意他的看法,道:“子房此言差矣!文王之定天下,是以力也,非为德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伏于殷,非不想反商,而是力不能及,不得不如此,臣是为了不臣。子房知道,成汤伐桀不是试探过,直到夏桀不能调动军队,才举起义旗,终至成功。文王当时,也是循此例,纣王虽无道,还没有到众叛亲离的程度,文王大智之人,不得不隐忍。后世之人只赞文王之德,却不言文王之谋,诚可叹也!子房明智之士,何以与迂腐之人一般,只言德,不言谋?”

张良是天生的谋略家,对谋略自比一般人理解得更深,闻言愕然,道:“周大人高明,周大人之言让张良有茅塞顿开之感。”

周冲接着往下说,道:“请问子房,当今天下,定之于德,还是定之于力?”在当时,关于统一天下的办法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应该定之以德,另一种认为应该定之于力。认为以德定天下者,多是儒生,要求先修好圣德,则天下自归。

张良可不是迂腐之人,道:“德说到底,也就是民心,天下不一,各国有各国的民心,各国之民各向其主,修德定天下不过是说得好听的美言而已,太虚。定天下,必是以力!秦之力最强,秦君最贤明,定天下者,必是秦国!”

周冲抓住时机,马上问道:“子房既认同秦王之行,为何还拘执在韩国一国之间,不与天下同归?”这才是周冲的用意,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费了这么多的心力,要说的就是这句话,很是期待地看着张良。

第21章 杀郭开(上)第16章 伐赵(七)第18章 西线决战(三)第10章 帝王之师(三)第8章 乱楚奇计(六)第6章 治理韩地(二)第29章 张良间楚(六)第2章 绝处逢生(下)第2章 周冲装病(上)第10章 帝王之师(二)第1章 片言回天(一)第19章 大破李牧(四)第1章 绝代剑客(上)第7章 折辩荆轲(一)第3章 闹分封(七)第33章 收复河套(一)第27章 伐楚之议(六)第2章 周冲装病(中)第9章 李牧论兵(二)第3章 一点小发明(中)第16章 伐赵(十一)第12章 胯下将军(一)第9章 满载而归(下)第8章 乱楚奇计(一)第1章 高人(上)第2章 历史罪人(上)第16章 伐赵(十五)第13章 沛里英豪(四)第10章 帝王之师(十)第11章 初识秦王(一)第21章 杀郭开(上)第7章 不战而获(一)第6章 治理韩地(五)第6章 治理韩地(二)第3章 惊世之技(上)第18章 西线决战(四)第1章 绝代剑客(上)第4章 一语定乾坤(一)第35章 张良挂帅(二)第8章 乱楚奇计(六)第1章 群英聚会(三)第17章 攻占邯郸(七)第5章 狼烟四起(七)第8章 奇招敛财(上)第18章 西线决战(十六)第3章 一点小发明(下)第5章 奇书问世(上)第9章 西羌降服(下)第8章 乱楚奇计(三)第6章 财运亨通(中)第12章 胯下将军(四)第5章 周冲请客(下)第27章 伐楚之议(三)第9章 李牧论兵(二)第11章 伐赵之谋(三)第16章 伐赵(五)第34章 收复河套(四)第8章 归隐第24章 灭三国(一)第33章 收复河套(三)第29章 张良间楚(五)第8章 乱楚奇计(三)第8章 疲赵之计(九)第2章 历史罪人(下)第8章 乱楚奇计(八)第10章 帝王之师(三)第17章 攻占邯郸(八)第36章 冒顿弑父(四)第6章 河西走廊(一)第3章 国士无双(三)第4章 不解迷局(中)第13章 沛里英豪(九)第1章 绝代剑客(中)第13章 沛里英豪(九)第6章 废分封(六)第5章 少年宰相(上)第5章 谏秦王(三)第6章 官袍加身(六)第10章 破击匈奴(七)第27章 伐楚之议(五)第18章 西线决战(十六)第11章 伐赵之谋(二)第7章 不战而获(四)第24章 灭三国(四)第3章 国士无双(一)第6章 废分封(二)第3章 闹分封(六)第7章 不战而获(九)第24章 灭三国(三)第34章 收复河套(四)第12章 胯下将军(十)第8章 乱楚奇计(三)第3章 惊世之技(下)第8章 乱楚奇计(五)第20章 劝降李牧(上)第19章 大破李牧(四)第7章 不战而获(二)第8章 疲赵之计(二)第13章 遇刺(上)第2章 绝处逢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