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伐楚之议(七)

王兴味正酣,周冲知道机会来了,抓住这个机会建议功倍的效果,接着道:“王上,周冲以为光有路还不够,要是没有足够的货物运输,那么我们费尽力气修起来的路不过是一件摆设,一点用处也没有。”

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秦王很是赞同,道:“周先生所言看似平常,其实含有大道理,没有多少东西供老百姓使用,这才是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周先生,你说说看要如何才能使得货运畅通,大秦有使不完用不尽的货物。”

周冲不慌不忙说出自己的想法,道:“周冲以为列国各成一体,各有各的制度,关卡林立,道路宽窄不一样,导致交通不便,不便货通南北,周冲请王上把那些不利于百姓的关卡拆除,把全国所有的道路全部统一起来。”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周冲一提,众人齐皆赞同,道:“对呀!”

秦王走来走去,道:“周先生所言可是说到要害上了,各国各成一体,各有各的道路,各有各的车辆,各有各的文字,这些问题应该彻底统一起来,那才是真正的统一。仅仅统一了疆域,没有把这么东西统一起来,不算真正的统一。

“自周室东迁以来,天子失政,诸侯坐大,各自为政,为害之烈自盘古开天以来所未有也。车不同轨,书不同文,权不同衡,十里尚不同风,寡人决定了,要把全国真正的统一起来。就要做到车要同轨,书要同文,权要同衡,从咸阳发出一辆车一定要通行无阻,北要到大漠,东要到大海之滨。

“李斯,你精通文字,你说说各的文字情况。”

李斯应一声,道:“王上,据臣所知。各国有各国的文字不说,各国之内还有不同的文字,马字就有八种写法,敢字有九十多种写法,交流起来极为不便。王上统一文字,实是利国利民大事,臣衷心钦佩。”

韩非结巴着道:“王上。李斯所言极是,应该统一文字。”

秦王踱了两步,道:“李斯,你牵头,韩非赵高参与,制订出大秦的文字,通告天下。你要记住,文字一定要方便实用,省时省力。等你文字造成。其他的文字一律废除,若有不遵者,杀!”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结晶,秦始皇这一政策有利于中国历史的发展。然而在当时却遭到了六国读书人的大力反对,原因很简单,那些读书人谁也不愿意轻易抛弃本国的文字,他们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新文字。秦始皇的手段非常简单,你不接受就死,杀了不少读书人,由读书人写成的史书里把秦始皇这一条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政策列入了暴政,实在是可笑。

我们都知道,秦朝很快就灭亡了,然而秦始皇开创统一格局却统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原因就在于,秦始皇的统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不是仅仅停留在征服土上面。而是上升到了文化上,形成了统一的文明,这才是中国历经多次分裂最终还是要统一的真正原因,因为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整体。

周冲深知这些统一措施的重要性,才抓住机会提醒秦王采取行动。至于那些读书人反对,秦王的手段是有点血腥,但那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少了这些拦路石,中国的统一进程会更快,是以周冲并不反对。

“王上,周冲以为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还要推行牛耕和铁制农具。”周冲接着往下引导,道:“以周冲所见,赵齐的农耕技术比起大秦还有很大差距,百姓用的具青铜耕具都不多,有些还是用的石制耕具,效率低下,粮食产量很低。这样粗放的农作,百姓哪里能够吃得饱。”

战国后期,牛耕和铁制农具已在使用,主要是秦国最为普遍,其余六国比起秦国就落后太多了。顺便说一句,不要小瞧牛耕技术,在当时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就好象我们今天的机械化农业差不多。要是在全国推行牛耕铁制农具,可以预见得到粮食产量会有一个飞跃,老百姓吃上饱饭也就不难了。

秦王双手互击一下,道:“对,这话可是说到寡人心里去了。寡人到处去看了看,发现各的农耕比起我大秦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一定要把大秦的农耕技术推广出去,寡人把话撂到这里,不出三年,全国必然是物产丰饶,老百姓有饭吃,不用再饿肚子了。”

商鞅变法后秦国奉行的两大国策就是耕和战,是以秦国农业在当时属于高度发达。据历史学家估算,秦始皇统一中国出动了一百万军队,而秦国的总人口才五百万,平均每五个人就要供应一个兵士的粮食,不要说在秦代,就是在中国前些年都难以做到,而秦国硬是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秦国有一套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这套体系就是放到现代仍然很先进,这点六国没有,要是把秦国的农业推广到全国,全国要是不富就没道理了。

想到这种美妙的后果,周冲眼里都冒星星了,来个锦上添花,道:“王上,周冲以为大秦的农业之所以取得成功,和大秦的水利有关。都江堰使得蜀中成天府之国,关中本有凶岁,有了郑国渠关中旱涝皆足……”

秦王挥手打断周冲说下来,道:“周先生提醒得对,光有了农耕技术,要是没有水利来保障,要是遇到凶岁也没有好收成。嗯,就这么办,寡人决定要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保证百姓耕种,这事就让郑国带领水工去勘测,哪里需要修、哪里适合修,就在哪里修。”

“王上圣明!”众人心悦诚服。

秦王接着道:“至于用铁农具一事,寡人看可行。铁虽好,但不如青铜成熟,大秦的青铜优于天下,大秦的兵器都是用青铜做成,足以应付局势的需要,没有必要占用这宝贵的铁。只是,寡人以及应该加大在冶铁上投入,以便产出更多的精铁,周先生可有妙法?”

第7章 出使楚国(上)第14章 御驾亲征(中)第5章 谏秦王(四)第27章 伐楚之议(七)第16章 伐赵(一)第37章 平定百越(二)第6章 官袍加身(三)第9章 西羌降服(下)第18章 西线决战(三)第1章 周冲议政(三)第二十章 中第9章 满载而归(上)第7章 不富不行(下)第18章 西线决战(五)第24章 灭三国(六)第1章 绝代剑客(下)第12章 里中趣闻(三)第6章 官袍加身(七)第5章 奇书问世(下)第5章 狼烟四起(五)第5章 奇书问世(下)第11章 伐赵之谋(一)第19章 大破李牧(二)第3章 美人芳心(二)第11章 初识秦王(一)第8章 乱楚奇计(七)第27章 伐楚之议(五)第10章 帝王之师(九)第19章 大破李牧(三)第6章 废分封(一)第12章 里中趣闻(四)第37章 平定百越(六)第18章 西线决战(四)第3章 一点小发明(中)第1章 绝代剑客(中)第6章 官袍加身(三)第1章 周冲议政(一)第30章 一箭双雕(一)第17章 攻占邯郸(四)第5章 狼烟四起(三)第20章 劝降李牧(上)第16章 伐赵(九)第17章 攻占邯郸(十三)第29章 张良间楚(三)第5章 奇书问世(中)第1章 韩非出使(二)第28章 故人归来(五)第12章 胯下将军(八)第4章 寻访张良(一)第17章 攻占邯郸(十三)第27章 伐楚之议(八)第29章 张良间楚(六)第18章 西线决战(五)第10章 帝王之师(六)第1章 群英聚会(三)第3章 名儒到访(下)第18章 西线决战(十)第19章 大破李牧(八)第12章 借口(上)第16章 伐赵(十)第1章 韩非出使(三)第6章 官袍加身(四)第8章 乱楚奇计(五)第4章 宫闱之乱(中)第12章 胯下将军(四)第10章 帝王之师(六)第9章 李牧论兵(三)第12章 里中趣闻(四)第6章 官袍加身(五)第29章 张良间楚(七)第29章 张良间楚(五)第6章 治理韩地(四)第4章 宫闱之乱(中)第22章 再商大计(四)第32章 灭楚之战(六)第1章 韩非出使(四)第32章 灭楚之战(五)第31章 英雄归来(二)第16 伐赵(十三)第5章 少年宰相(下)第12章 里中趣闻(五)第12章 里中趣闻(一)第7章 不富不行(上)第31章 英雄归来(二)第32章 灭楚之战(二)第1章 群英聚会(七)第9章 西羌降服(下)第8章 疲赵之计(四)第30章 一箭双雕(三)第6章 财运亨通(中)第7章 不富不行(下)第21章 杀郭开(下)第5章 谏秦王(二)第32章 灭楚之战(二)第2章 匈奴使者(一)第18章 西线决战(一)第19章 大破李牧(五)第4章 问计(下)第3章 美人芳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