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看房记(中)

潘三郎立刻挺直腰板,咳嗽一声笑道“地段不同,房宅营造装饰不同,价格也千差万别,这个很难一言蔽之。”

范宁笑道“大概说说吧!让我心里有点数,五亩宅到底是要十几万贯和还是几千贯,我一无所知。”

“呵呵!我就简单说一说吧!以平均价格为例子,先说城外,城外看起来也热闹繁华,但房宅的价格和城内却是一天一地,城外土地太多,供应大,另外城外也不太安全,还有就是歧视,你说你家住在城外,别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当然,皇亲国戚和权贵高官的庄园我就不提了,那个不在我的生意范围,总的说来,城外买五亩宅,价格在三千到五千贯之间,距离城池越远越便宜,距离主街越远越便宜。”

范宁迟疑一下问道“我有个朋友,在虹桥一带买了一座五亩宅,花了两千贯钱,这个价格如何?”

潘三郎冷笑一声道“虹桥一带五亩宅的平均价格是三千贯,房东是傻子么?肯两千贯出售,这里面必有蹊跷。”

“潘先生觉得会有什么蹊跷?”

“这个我不好随便说。”

范宁连忙道“那个朋友和我也是泛泛之交,潘先生但说无妨!”

潘三郎这才缓缓道“柴氏后周时期,汴梁只有内城,到本朝太宗时期,才扩修了外城,虹桥一带原本是郊远之地,是太宗时期得益于汴河交通便利才发展起来,地段确实不错,但我们做房宅的人都知道,虹桥一带只能买南岸的房宅,北岸除非是沿街店铺,住宅尽量别买。”

“为什么?”

“小官买宅最怕买到什么宅子?”

“你是说凶宅和坟宅?”

潘三郎点点头,“虹桥北岸一带原本就是汴梁出了名的野坟地,后来扩外城后,虹桥靠城比较近,有商业价值,便平坟修房,为了镇住阴邪,还在坟地最集中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铁佛寺,你朋友的房子距离铁佛寺多远?”

范宁半晌说不出话来,程泽买的宅子就紧靠铁佛寺,他还因此得意洋洋说,紧靠寺院可以辟邪,原来是一座坟宅,难怪才卖两千贯。

这种打击人的话不能多说,潘三郎便岔开了话题,他笑道“其实买城外宅子确实不方便,晚上享受不到城内的各种便利。

你和朋友晚上吃顿饭还担心会不会关了城门,万一出不去,你就得在城内找客栈了,还没法给家人说一声,白白让家人担心。

而且很多来历不明的人不敢进城,一般都呆在城外,也不安全,所以我从不建议客人买城外的宅子,宁可买小一点,贵一点,也要买在城内。”

范宁点点头,他也觉得潘三郎说得有道理,便也不想考虑城外的宅子了,这时,范宁忽然想起一事,连忙问道“官员买宅有面积限制吗?”

“前几年有这种说法,你说一个九品官住二十亩的大宅,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但朝廷一直没有明确,据说以后官宅修多了以后,会参照官宅的大小定规矩,以后可能会有明确规定,但目前还没有限制,不过商人倒有限制,商人买宅不得超过三亩,乐户、匠户不得买宅,别的限制就没有了。”

范宁忽然明白为什么到了宋徽宗时代,东京的房价涨到天上去了,京城聚集了天下的最好资源,尤其开征花石纲,富裕的江南遭受重击,天下财富都聚集京城,富豪趋利避害,纷纷来京城购房,京城的房价怎么能不爆涨?

“那说说外城吧!”范宁收回思绪问道。

“正好附近就有一座五亩宅待售,我们不妨一起去看看,走两百余步就到了,我们边看边说!”

范宁顿时有了兴趣,他也想买一座靠太学近一点的房宅,便起身道“那就去看看吧!”

两人走出房间,潘三郎锁了门,范宁又看见了那幅只卖一万六千贯钱的南城名宅广告,他又有点动心了。

潘三郎笑道“这座宅子确实不错,但房东有些条件,回头我带官人去看看。”

范宁便不再多问了,他跟随潘三郎出了牙行,沿着保康门大街向北而去。

走了百余步,潘三郎指着远处一座高墙大宅道“那就是原相公丁谓的宅子,占地四十亩,我进去过一次,里面锦绣万千,美不胜收,现在已经被朝廷没收,一直空关着,估计会赏给某个皇亲国戚吧!”

范宁点点头,他发现这一带的环境还不错,基本上都是中等以上人家,没有旧宋门一带那种贫民聚居的盛况。

“这一带好像没有看见草泥房?”

范宁说得比较含蓄,草泥房就是贫民区的代称,潘三郎笑道“京城的穷人区有两种,一种叫做老汴梁,一般都在内城,还有一种叫做乞京人,主要是流民和外地来京城谋生的穷人,一般都住在城外,因为房租便宜,城内一间屋子月租五百文,城外只要三百文,象坟地房甚至只要月租百文,他们收入很低,当然愿意住在城外。”

“外城反而条件好一点,对吧?”

“就是这个道理,外城街道宽阔,基本上都是新修的瓦房,树木也多,居住条件普遍不错,你再看内城,人口多,道路狭窄,居住拥挤不堪,房宅也普遍老旧,但外城的房价就是不如内城,怎么说呢?我们这一行把内城称为古董,而外城是新烧的官窑,相对而言,古董当然要值钱一点。”

又走出数十步,潘三郎一指左边巷子,“这边进去!”

巷子不深,只有二三十步,两人走到巷子尽头,迎面是一座黑瓦门头,两边有抱鼓石,四周有高墙包围。

“就是这座宅子,房东搬家去西京了,出售此房,保证和凶宅、坟宅无关。”

潘三郎上前拍了拍铜门环,片刻,吱嘎一声,门开了,露出一张苍老的脸庞,穿着粗布短衣,一看就知道是看宅人。

“秦大叔,我带人来看宅子,方便吧?”

“方便!方便!快请进!”

潘三郎带着范宁走进宅院,进门两边就是两排屋子,包括厨房、仓库以及下人房等等,都在这里,另外左边尽头是一座牲畜棚,紧靠储物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布置。

其实看到这种布置,范宁便知道里面会是什么样子,无非是一座中庭,平时起居、会客、吃饭之处,两边各有一座独院,给未来长大的儿子,然后是主人住的后宅,最多挖口池塘、种点花什么的,总之中规中矩,小户人家的思维方式。

范宁没有兴趣进去看了,他问道“这座宅子多少钱?”

“主人开价一万五千贯,讨价还价,再用白银支付,我估计一万三千贯能讲下来,官人可有兴趣?”

“我们出去说吧!”

潘三郎见范宁不进内宅,便知道他对这宅子没有兴趣,他笑了笑,“那我们出去吧!”

两人走出巷子,;来到大街上,潘三郎笑问道“官人对房子的布局不喜欢?”

“一方面是这样,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巷子太窄了一点,马车进不去,门也太小了,家里有马车还没有地方停。”

潘三郎回头看了一眼巷子,忍不住笑道“我居然没看出这一点,确实太窄了,马车、牛车都进不去,而且里面还有几户人家,也不可能把巷子据为己有,原主人是一个商人,或许他不需要乘坐马车。”

“潘先生刚才不是说,商人不准买三亩以上的宅子吗?”

“那是十年前才定下的规矩,商人在此之前买下的宅子就不算了,而且只是说住宅,商铺不在限制之列,商人可以买带内宅的商铺,其实也是一回事,再说很多商人同时也是地主,官府也分不清,我感觉这个规定漏洞很多,实际上是一纸空文。”

“原来如此!”

范宁也觉得有点滑稽,朱家的商业是多么庞大,但谁敢说朱家是商人?

被限制的其实是小商人,但小商人谁又能在京城买得起五亩的宅子,这个规定确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那我们再去看看那座低价出售的南城名宅如何,我想知道它的主人是谁?”

第五百七十九章 大失所望第一百四十一章 解试开幕第三百八十六章 名声损毁第五百三十六章 返回故里第二十八章 生财之道第七百六十二章 培养商机第二百七十八章 兵临毛人岛第五十一章 运气来时挡不住第三百四十一章 琐事争吵第二百一十四章 公然欺君第五百一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六十七章 贵客来访第三百三十四章 朱氏钱铺第三百二十九章 孝敬奇石第二百零九章 金榜高中第六百二十九章 铜铅活字第七百三十八章 临危受命第十六章 退学记第七百三十七章 耕田之车第三百二十六章 正式述职(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摆脱迷惘第三百七十七章 论功再赏第七百零七章 太后调和第六百七十三章 新式弩炮第五十一章 运气来时挡不住第三十一章 饭堂风波第三百七十八章 堵不如疏第七百四十五章 草原贵客第二百八十四章 计划有变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辞而别第五百九十四章 出了难题第二百三十六章 国子监报到第一百三十八章 又见朱佩第三百三十章 委婉说服第二百五十三章 制定标准第三百六十九章 各有算计第五百一十六章 新年大朝第二十七章 宋朝就有三八线第五十一章 运气来时挡不住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获全胜第七百一十八章 提携后辈第一百五十七章 程家做客第三百二十九章 孝敬奇石第六百一十二章 困兽之策第四十六章 年末大考第七百二十一章 暗谋退路第四十三章 一招鲜第三百二十章 先下狠手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兵前夕第一百七十四章 发现矿脉第四百三十四章 重任新职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岛第三百四十四章 送礼风波第六十二章 有了借口第一百九十七章 第一场考试第六百八十五章 视察井陉第二百五十二章 绝好的广告第六百二十四章 被迫求和第五百七十七章 公开出海(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城中新气象第三百零七章 鲸州野马第四百零六章 买了新院第六百五十四章 盛况初现第六百一十七章 捷报回京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记石刻第三百零七章 鲸州野马第五百六十四章 民间购岛第五百八十章 南北双岛第四百六十二章 品牌危机第六十三章 居然病倒了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纺车的启示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石二鸟第六百三十章 新岛消息第三百六十一章 鲲族内奸第五百六十一章 真相残酷第一百零三章 两套茶具第二百五十八章 酒楼会面第二百三十二章 县学演讲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年将至第九十一章 各取所需第六百二十九章 铜铅活字第四百四十九章 视察谷熟第五百九十八章 慨然受命第三十二章 字帖引发的血案第一百七十二章 朱母之忧第十二章 神童对神童(下)第二十一章 勇夺魁首第三十章 家有金山不知第三百三十七章 以画明志第六十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四百三十六章 赴任应天府第五百五十三章 新港备战第四十四章 买房记第四十八章 趁虚而入第六百五十四章 盛况初现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子之剑第三百三十六章 张三娘的心思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三百五十章 大喜之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