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赴任应天府

应天府在隋唐时称为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宋朝的国名也因此而来,宋真宗时,应天府被册封为南京,正式成为大宋三大陪都之一。

应天府的官职设置比较复杂,这也是和应天府的地位有关,它首先是陪都南京,朝廷设置了南京留守,为南京留守司长官,掌管宫钥及京城守卫、弹压、修葺之事,畿内钱谷、兵民之事皆总之,因为职权上和应天知府多有重叠,所以这个官职一般都由知应天府事兼任。

其次,应天府是京东路的治所,下辖两府、十五州、两军,使应天府内官衙众多,包括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四大职能官署。

再其次,应天府又以京城的规格设置了南京牧和应天府尹两大官职,南京牧是虚职,一般是由亲王遥领,而应天府尹目前由琅琊王赵文恽兼任,也只是名义上的主官,而实权掌握在知应天府事的手中。

这也是宋朝地方官的特点,州府的名义主官应该是刺史,但刺史都由京城大大小小的权贵们兼任,真正权力掌握在朝廷派出的朝官手中,叫做知某某州事、判某某州事等等,这样一来,地方权力都掌握在朝廷手中,这也是宋朝吸取了晚唐乃至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的教训而采取措施。

虽然宋朝确实避免了汉末、唐末藩镇割据的悲剧再现,但也造成了另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宋朝三冗之一的冗官,需要设置的官职太多,朝廷财政负担极其沉重。

一般知州都是六品以上朝官出任,范宁是从四品高官,所以他得以出任应天府这样的京畿要地。

在妻女和母亲妹妹抵京十天后,范宁离开京城,前往应天府赴任。

第一次赴任,范宁没有携带妻女,他需要自己先稳定下来,才会把妻女接到应天府。

应天府紧靠开封府,相距京城约三百里,府治宋城县,乘船走汴河可以直接抵达。

范宁乘坐一艘两千石的客船,同行之人有他的两名新幕僚公孙玄策和张博,另外还有四名武艺高强的护卫,再有就是侍妾阿雅和几名使女茶童。

幕僚是大宋官场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宋朝有大量读书人,而考中进士功名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读书人只能另谋生路,读书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又要脸皮面子,不肯上街叫卖,所以读书人的就业难题一直让朝廷头疼,发展教育事业是读书人的一个出路,另外,依附豪门权贵也是读书人的一条出路。

但就算依附豪门权贵也要分三六九等,宰相的幕僚叫做幕僚,县令的幕僚也叫幕僚,区别就在于他们各自的本事。

朱氏文渊堂的十三名文士都是顶级人才,像公孙玄策是庆历三年的进士,因没有后台背景,被分配去秀州做州学助教,做了五年助教,前途无望,一怒之下辞职回乡,被朱家收罗进文渊堂。

张博是太学出生,在平江府学教书,八年前被文渊堂收入。

随着朱家权势渐渐衰落,两人对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这次被朱元甫推荐给了范宁,着实让两人心情舒畅。

船舱内,公孙玄策和张博正在下棋闲聊,两人都是平江府人,长得都很清瘦,相貌儒雅,一看便是饱学之士。

张博放了一颗棋子笑道:“你有没有感觉到郭怀兄有点后悔了?”

他们口中郭怀也是文渊堂文士,他和另一名文士选择跟随朱孝云,昨天众人聚在一起喝酒,也算是为他们二人践行。

公孙玄策淡淡笑道:“我当初就劝过他,大衙内虽然是吏部左侍郎,权势很重,但他为人比较寡恩淡情,太过于谨慎小心,跟随他只是面子上好看,不会有什么前途,最多是府上的清客,没什么意思,郭怀后悔很正常。”

“那我们这位官人呢!你怎么看?”张博又笑问道。

公孙玄策笑道:“十年前我曾在玄妙宫请太清真人给我算过一卦,说我是大器晚成,年轻时清贫无为,中年得遇贵人,时来运转,我今年三十九岁,算是步入中年吧!”

“你是指范官人是贵人,为何大衙内不是贵人呢?”

“我不看好大衙内,他在关键时刻居然没有选边站队,这样的人成不大事,他的吏部侍郎已经到顶了,接下来只能进殿阁为学士,进不了知政堂。”

“那范官人呢?”

公孙玄策指指张博,又指指自己,“你我都选他,心里应该明白,不用我多说。”

这时,茶童贵哥儿在门口道:“官人请两位先生过去喝茶。”

张博笑道:“我们马上就来!”

他们收了棋,起身向主舱走去。

主舱位于二楼,是范宁的起居处,船舱宽大,视野开阔,极为舒适。

阿雅正陪同范宁闲聊,见两人上来,便起身退了下去。

“官人找我们?”

范宁笑道:“两位先生请进!”

两人对望一眼,走进船舱,范宁一摆手,“请坐!”

待两人坐下,范宁给他们各斟一杯茶,“这茶不错,两位尝一尝!”

两人端起茶盏,放在鼻前闻一闻,又慢慢品了一小口,只觉得香味浓郁,比他们平时喝的凤茶还要香上几分。

“这是....龙茶?”公孙玄策忍不住惊叹起来。

范宁点点头赞道:“不愧是文渊堂出来的,果然有见识。”

文渊堂享受的都是顶级待遇,不仅每月的俸禄高,而且穿有锦衣,食有美味,居有大屋,平时喝的茶都是朱家提供的凤茶。

就算是这样,他们也没有享受过龙茶,只有真正的皇亲国戚才有机会得到天子的赏赐。

范宁也是因为开拓海外疆土有功,天子赵祯破格赏赐了他一百斤龙茶,他剩下已经不多,平时也舍不得喝,只有招待客人时才会拿出来。

这时旁边张博却在打量手中的茶盏,只见手中茶盏浮光妖艳,紫红相映,如莹润的玛瑙,凝厚深沉,他也忍不住惊叹道:“这是官窑钧瓷!”

范宁竖起拇指赞道:“张先生也是好眼力!”

张博脸一红,这么极品的茶盏,能看不出来吗?

龙茶官窑,范宁待客可谓诚意十足,三人喝了一盏茶,范宁笑道:“这次去应天府上任,吏部官文已经先去了,随时可以上任,不过我想两位先生在城里先逛上两天,如何?”

公孙玄策和张博对望一眼,两人立刻明白了,范宁是让他们先了解民情。

这时,公孙玄策沉吟一下问道:“听说官人还兼任监察御史?”

范宁取出一面御史金牌放在桌上,两人立刻振奋起来,监察御史是银牌,范宁拿出的却是御史中丞的金牌。

范宁淡淡道:“我的本位官依旧是左谏议大夫,同时挂御史中丞头衔,这是韩相公给我争来的,未必是好事。”

两人都听懂了,张博小心翼翼问道:“这次去应天府任职,有任务?”

“应该是,听说出任应天府是巨鹿郡王的意思,但具体有什么用意,我暂时还不知道。”

公孙玄策想了想道:“估计韩相公的意思也是想让官人先站稳脚跟,掌握大权,然后才会安排任务,我建议官人先不要想得太多,就正常上任,稳定几个月后再考虑别的事情。”

范宁点点头,“你们认为我上任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两人异口同声道:“夺权!”

范宁还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开辟鲲州,在鲲州拥有绝对权力,没有人能够和他抗衡,但在大宋国内,他却是第一次出任地方官,着实令他一头雾水。

“和谁争夺权力?”范宁不解地问道。

张博微微笑道:“朝廷在设置地方官府职权时,有意识地将通判与知州的不少权力相重叠,一个是地头蛇,一个是代表朝廷,这样就导致通判和知州相互制衡,不会出现地方上一权独大。

但这样设置权力的后果却导致地方官场斗争激烈,几乎每一个知州上任都会面临夺权和架空的局面。”

范宁忽然想到朱佩给自己说过,他父亲朱孝云当年去青州任知州,心情郁闷好几年,看样子他当年应该是被架空了。

范宁点了点头,“那我就好好的尝试一下。”

第三百六十章 另有蹊跷第一百一十七章 两年后的初春第一百七十一章 谁是大东主第一百三十四章 两个学渣的抉择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五百三十二章 煞费苦心第七十六章 四强赛(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正式卸任第六百章 皮下毒瘤第三百八十三章 正式卸任第三十八章 乡村离婚案(中)第三百章 南湖解惑第五十二章 上元花灯会(上)第三百七十二章 他乡遇亲第七百六十二章 培养商机第一百零一章 六个师弟第三百八十二章 难以开口第九十六章 何处不相逢第七百五十九章 他乡遇旧第五百六十一章 真相残酷第三百一十三章 正式求婚第五百七十章 力劝天子(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饮茶夜话第一百二十三章 杭州遇伸冤第五百七十一章 北方消息第一百九十二章 接风洗尘第四百六十六章 通过决议第六百零七章 异族异心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七百三十七章 耕田之车第三十八章 乡村离婚案(中)第七百五十二章 辽国西迁第一百四十九章 激动时刻第一百六十章 寿山寻宝第四百四十四章 逐步收网第二百一十五章 面试(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逐步收网第二百一十八章 公然赖帐第六百七十四章 百船汇聚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石二鸟第五百五十五章 登陆大战第四百五十九章 时间紧迫第四百四十章 上任首日第七百三十三章 出谋划策第三十八章 乡村离婚案(中)第七百三十四章 市井民生第三百一十四章 辽国来使第二百九十六章 砝码长崎第二十三章 走为上策第四百五十六章 收集证据第五百零一章 东宫议事第五十五章 学堂有本难念的经第一百三十五章 县考第十二章 神童对神童(下)第八十七章 朱府祝寿(三)第二百九十九章 南巡建议第三百八十六章 名声损毁第六百一十七章 捷报回京第十二章 神童对神童(下)第六百六十八章 发展之道第五百三十九章 南下吕宋第四百一十四章 齐人之福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源游记(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北鲲州第五百三十一章 回京述职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纺车的启示第八十六章 朱府祝寿(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改嫁风波第七百三十五章 锦州失守第七百三十四章 市井民生第六百五十二章 兵围盐州第四百四十七章 天机回转第二百零六章 西阁面圣第三十七章 乡村离婚案(上)第七百二十章 云州战幕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年大宴第三十九章 乡村离婚案(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摆脱迷惘第二十八章 生财之道第三百零五章 春心萌动第二百零七章 礼部发难第四百四十九章 视察谷熟第六百五十四章 盛况初现第六十七章 贵客来访第四百八十八章 赵宗实入坑第六百四十三章 粮食断绝第一百二十章 范铁牛打官司(上)第二百二十六章 吏部报到第二百四十章 金银彩帛店第四百五十三章 登门赔礼第五百二十一章 初临琉球第二章 偏心也是病第五百六十二章 摆脱迷惘第六十六章 两强相争(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追忆鲲州第一百二十八章 当局者迷第六百七十三章 新式弩炮第一百九十六章 省试大幕拉开第六百一十七章 捷报回京第六百六十章 低调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