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荒诞

|一月上。陕西麟延路。延安府。

折彦直先是接到了李虎的报讯。说河北爆发了饥民叛乱。接着太原大元帅府来书。郓王命令他赏前线将士。奋勇杀敌。折彦直立刻意识到。汴京出问题了。李虎没有必要骗他。急书相告显然是报警。提醒他不要全力攻击了。要密切关注大元帅府和汴京的最新动向。而郓王突然下令赏前线将士。明显就是此的无银三百两。虽然这可以解释为尽快取战果。但也可以解释为郓王受到了来自汴京的某种压力。

折彦直西征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西征半途而废的准备。因为汴京不会屈从于虎烈府和西北将门的威胁。这是原则性问题。文官不会让武将侵害自己的利益。更不允许武将干涉朝政。尤其是用武力相威胁。这个头不能开。一旦开了头。让虎烈府和西北将门结合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又和郓王结成同盟。那将来势必尾大不掉。直接动摇大宋立国的根基。所以汴京的文官们肯定要想办法阻止西征。当然了。让西征大败那就更好了。这反过来可以威胁皇帝。告诉皇帝皇统是国之大事。是皇帝和文官们的事。和武将没有关系。你把武将拉进来。利用武将的力量来钳制和威胁文官。只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事如愿违。

果然。事实正如他所料。西征开始两个多月。正好进入到大战关键时刻。汴京出问题了。而且这次问题出的很致命。是饥民暴乱。饥民暴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平叛。要济。平叛需要兵力。济需要钱粮。那么耗费惊人的西征必须停止。即刻停止。

拓边大战和稳定国内比起来。无疑是后者更重要。

折彦直第一时间书告前线主帅杨可世种师中姚平仲王和折可存。马上撤退。乘着粮草充足。大雪未下之际。急速撤退。为了防备西夏人乘机反攻。折彦直要求各军互相配合。同步后撤。不要给敌人任何反击的机会。

与此同时。折彦直书告大元帅府。说粮草辎重严重不足。前线大军难以为继。请郓王即刻催促汴京。确保西征大战的以继续。其实粮草武器现在都很充足。但折彦直必须找个撤兵的借口。否则无法推托罪责。

折彦直急书李虎。不要进攻了。屯兵前套。稳守代北。以待时机。他把汴京的事大概预测了一下。认为汴京肯定要把饥民暴乱的责任推给西征。西征的发起者是李虎。推波助澜者是西北将门。汴京势必要趁此机会打击李虎和西北将门。乘着武将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足为威胁汴京的力量之前。分化或摧毁这股力量。所以他请李虎务必想出对策。务必把西北军留在陕西。务必阻止汴京分化或者摧毁虎烈府与西北将门之间的联盟。

虎烈府和西北将门一旦被分化。西北将门首先就要遭到汴京的打击。尤其是折家。因此折彦直使出了浑身解数。要和汴京拼到底了。

折彦直担心这封信不足以引起李虎的重视。不能让李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又书告折可求。请他即刻北上大同。面见李虎。督请李虎马上想办法。否则大家一起完蛋。

十一月中。汴京。

汴京处在两难之境。皇帝宰相和东西两府的大臣们日夜商议。但迟迟不出对策。

现在。河北山东的饥民都暴乱了。西征如果继续下去。关中极有可能跟着爆发叛乱。

西北战场上。军需品历来都是靠“支移”解决。所谓支移就是官府以军事需要为名。勒令各州县的农民。把赋税谷物自费送到数百里甚至数千里之外的沿边城镇去缴纳。一般战开始。各路转运司都要同时调发民往西北送粮。从京东京西运粮到西北。每个,送粮六斗。但途中消耗却要四十贯。由此可见耗费之巨。所以军功未成。民力先困。打仗的最终代价是由千千万万百姓来承担。

河北山东叛乱迭起。从江南到中原的漕运受到严重威胁。百姓更是朝不保夕。支移随即陷于困顿。没支移。西北战场的粮草就无法保证。秦凤路的济也的不到保障。那么关中饥民当然要爆发叛乱了。所以。对于西北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济。是确保关中的饥民吃饱穿暖。至于西征。理所当然要停止。这无需争议。

停止西征很简单。一道圣旨就可以了。这不是困扰汴

题。困扰汴京的难题是如何平叛。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北和山东。

河北是大宋的北疆前线。虽然大宋收复了燕云。但没有实际控制燕云。幽燕的平州路被金人占据了。燕受到威胁。为了缓解宋金之间的矛盾。肯定要牺牲张觉。一颗脑袋换取宋金和平。这个代价划的来。当然。杀了张觉。把张觉的脑袋送给金人。大宋算是背信弃义。但此刻国内不稳。河北大乱。北疆防线岌岌可危。这时候还讲什么信义?国祚安危和大国信义比起来。当然国祚更重要。

张觉的脑袋真的能够换回来宋金的和平盟约?汴京认为不可能。北虏贪婪而野蛮。他们就象草原上饥饿的狼。看到猎物肯定要攻击。幽燕不稳。河北大乱。这可是女真人南下掳掠的最好机会。他们会白白放弃这个机会?

云朔在李虎手上。而且他占据了整个代北。他的野心更大。他绝不会满足于做个大宋的藩王。做个大宋的藩镇。就算他愿意。他的部下也不会愿意。那帮反贼跟着李虎打天下。道就仅仅满足于代北放牧?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汴京这么想。那卫国的日子就在眼前。李虎为什么把燕京送给金人?为什么要急于发动西征?种种迹象都表明。李虎当前的目标是在北方雄起。是做北方雄主。等他羽翼丰满了。他势必要把目光投向中原。北方有女真人。有大诸蕃。有顽强而坚韧的党项人。李虎若想成就契丹人的大业。事实上不太可能。那么他如何生存发展?很简单。当然是南下了。南下和大宋人逐鹿中原。所以。绝不能让李虎南下。即使中原大乱。也不能让他南下。他南下了。大宋也就危险了。

不让李虎南下。女真人又觊觎幽燕。西夏人马上又要展开报复性攻击。这样一来西北军不宜调动。在河北镇戍的刘光世和辛兴宗的军队也不能仓促调动。那么大宋用什么军队来平定叛乱?

汴京直到现在才意识到新政改革最失败的的方就是未能修改兵制。未能增强军队的实力。早在范仲淹庆,新政的时候。就提到整顿武备。到王石变法。更是把增强武力做为变法的重要内容。然而。到了蔡京手上。虽然新政在没有对手阻扰的情况下迅速推行铺开。但在最关键的整顿武备这件事上。却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改革。以致于到了现在。大宋竟然在河北山东乃至中原战场上无兵可用。

大宋的军队在哪?一百多万军队在哪?每年几千万贯的军资都养活了谁?

皇帝心里有算。宰相和东西两府的大臣们心里更有算。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谁都不提。而是把矛头一致对准了西北军。认为西北将门和西北军在关键时刻胁迫汴京。逼着汴京发动西征。这才是导致目前危局的重要原因。

有了罪魁祸首。这个事情就简单了。你西北将门和西北军不是骄横跋扈嘛。那好。你有本事。那你就来力挽狂澜吧。西北军一部分在陕西防御西夏。一部分在河东防御李虎。一部分则到河北山东平叛。只要任何一路出了问题。西北将门和西北军就要承担罪责。然后就等着倒霉吧。

情的很荒诞。

有大臣忍无可忍。上奏劝谏。河北。=东饥民暴乱。原因在于国策失误。当务之急是调整国策。减免赋税。诸如花石纲应奉局西城刮田所之类劳民伤财的东西统统取消。以平息民愤。与民生息。

有大臣为西北军抱不平。大宋什只有西北军可以作战?大宋有二十四路帅司。有几十万禁军。军队呢?为什么不追究枢密院和河北山东等的帅司的责任。反而责斥西北将士?

有大臣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等人。认为今日之都是因为这些奸祸国。

皇帝把谏书收了起来。一概不予理睬。在大宋一朝。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太祖和太宗担心形成一言堂。所以特意规定凡大臣上谏。不论对错。一概无罪。所以在大宋朝堂上文官们互相攻击弹劾很平常。当然了。无罪不代表政敌不报复。只要抓到机会。政敌随时可以把你一贬到底。像元佑党人案这种极端的做法。本朝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第57章 可怕的漩涡第66章 宗望的攻击第19章 海上之盟第18章 士人的蜕变第38章 折家的困境第26章 总帅第6章 只要给我钱粮第30章 战旗飞舞第80章 女真人的目标第36章 我能值多少?第82章 君臣之痛第73章 使者第37章 做人要低调第38章 以血还血第25章 紫色罗巾第36章 怕你个鸟啊第94章 杀将第63章 强强联手第4章 子夜时分第6章 黄叶秋风第6章 黄叶秋风第4章 最后的疯狂第99章 绝望的马哥第54章 这是我的地盘第60章 沙河谈判第8章 是男人就喝酒第61章 不要脸第68章 带上他们第83章 一份厚礼第9章 逃离陷阱第88章 反目成仇第81章 西北人的手段第37章 手舞足蹈第20章 联金攻辽第10章 大石求援第59章 这是真的?第58章 汴京是个猎物第30章 逃跑第96章 怒气冲天第17章 绝不放弃第18章 岳飞的近忧第49章 无法喘息第8章 老大抓阄第58章 连蒙带骗第64章 马哥来了第52章 变幻莫测的汴京第29章 寸步不让第92章 大漠的吸引力第28章 吃了去死第85章 有舍弃才有收获第71章 也是好事第64章 致命决策第2章 破竹之势第47章 等待就是等死第52章 两手准备第36章 迷雾散尽第36章 虎王疯了第67章 混饭吃第56章 岳飞的疯狂第59章 夜袭第36章 迷雾散尽第78章 放虎而去第44章 渡河第14章 女儿长大了第88章 你上当了第23章 再建一个藩镇第66章 破城第57章 意外第76章 马扩之约第73章 晕了第43章 最好的选择第27章 毁灭自己第85章 我们还有希望第72章 胆大妄为的跛子第88章 恩怨情仇第97章 共同的敌人第57章 主力在哪?第96章 一日十万里第51章 听天由命第47章 等待就是等死第69章 马哥走了第46章 飞扬跋扈的老大们第14章 我是沙子第3章 老营主帅第78章 神秘而强悍的西夏第36章 开府第47章 国将不国第1章 不撤第5章 运筹第40章 成败在此一举第48章 危机第70章 如此杀人第54章 谁利用谁?第13章 毛帅被抓第17章 绝不放弃第57章 前后夹击第31章 放马过来第60章 沙河谈判第10章 倒霉蛋第6章 一杆大旗三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