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设套

先打灵州吧。“董小丑看到帐内的将帅士气高涨,持,主动做出退让,”先把灵州打下来,切断左厢军的退路。”

李虎也认为这样比较妥当,随即下令,耶律马哥带三万契丹军,会同高宝龙的渤海军,马上南下攻打灵州。

灵州距离月牙湖不过一百多里,耶律马哥一日之内就赶到了灵州。阿雅卜据城坚守,这次他没有逃了,一则灵州城高大坚固,二则皇帝已经给他下了死命令,必须守住灵州,确保左厢军的退路,他也不敢撤。

此刻瀚海路的左厢军已经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他们急速奔赴灵州。途中接到了阿雅卜的书信,得知灵州已经被虎烈军包围,随即调头赶到牛首山,从白马渡越河而去。平夏路的左厢军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梁义丰在途中接到阿雅卜的书信后,考虑良久,带着军队又返回了夏州,打算据城坚守,和夏州共存亡。

宋军从瀚海路方向发动攻击,打了几天,夏军撤了。折彦直判断为虎烈军从北线南下了,随即率军北上,于十三日到达灵州,和虎烈军会合。

十五日,折彦直到达月牙湖,拜会李虎。他已经从耶律马哥、高宝龙那里听说了骆驼河大捷的事,对李虎取得的战绩非常震惊,杨可世等西北军将领更是对李虎敬若神明。虎烈军十三万,千里远征,而夏军二十万,本地作战,结果李虎竟然以弱胜强,歼敌十三万余人,这个战绩太惊人了。

折彦直把客气话和恭维话都说完了,接着进入正题,下面的仗怎么打?

这句话内涵丰富。此次西征,是李虎单方面发动的,大宋迫于无奈,不得不出兵策应,但现在战果辉煌,麻烦事就来了。大宋在西北鏖战了百年,突然间,他们发现胜利在望了,除了惊喜之外,更多的是恐惧,因为这个胜利不是宋军打来的,而是虎烈军赢来的。虎烈军虽然名义上是大宋的军队,但事实上它是北方汉人军队,如果让北方汉人占据河套,在西北崛起,对大宋来说没有半点好处,也就是说,西北形势换汤不换药,只不过对手由党项人变成了北方汉人而已。

折彦直从维护大宋利益和西北安全出发,必须阻止这种事发生,所以他要摸摸李虎的底。

李虎说,接下来,当然是先扫平灵夏,等到黄河封冻了,你我联手共击兴庆府。

折彦直笑笑,继续问道:“那么,兴庆府是谁地?灵夏诸州又是谁的?”

李虎笑了起来。董小丑微微皱眉,脸上地笑容渐渐变得不友善了。

“当然是大宋的疆域。”李虎笑道,“你我一家人,我也不说假话,我是大宋地汉王,是大宋的藩镇,我打下的任何一寸土地,都是大宋的疆域。”

折彦直略显惊愣,他没想到李虎回答得这么干脆爽快,这不对,这小子肯定有阴谋。

“折帅,到了这个时候了,你还怀汉王和虎烈府对大宋的忠诚,是不是太令人寒心了?”董小丑手捋长须,冷笑道。

折彦直颇为尴尬,闹了个大红脸,但他心里非常清楚,这绝不是李虎的真心话,不过李虎把话说到这份上,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李虎把自己所知道的兴庆府情况给折彦直做了一番介绍。

“按照我们地估计,如果左厢军被我们围在灵夏的话,兴庆府大概还有十五万军队。十五万军队坚守贺兰山,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李虎笑道,“你我两军加在一起只有二十万,就算黄河封冻了,我们顺利越过了黄河,也无法攻克西夏都城。”

“我们若想攻克西夏都城,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党项人拼钱粮。”董小丑接着李虎的话说道,“我们乘着黄河封冻的时候先把兴庆府外围的定、怀、静、顺和灵州拿下,然后包围兴庆府,长期包围,围它个一年半载,等到城内没有食物了,我们就可以轻松拿下贺兰山。”

“所以,汴京要给我们提供钱粮。”李虎说道,“汴京若想击乘着这个机会摧毁西夏,彻底击败党项人,就要给西北战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武器。”

折彦直苦笑,摇头,“使相,你难道不清楚汴京现在地处境?这次西北军只能出动十万大军,原因是什么,难道你一无所知?”

李虎面色渐冷,“这么说,你跑到贺兰山来,就是想告诉我,这仗不打了,可以撤军了,是吗?”

“当然不是。”

折彦直面显痛色,心里非常非常难受。这是一个好机会啊,消灭党项人的最好机会。不管李虎最初的目的是什么,他

一个奇迹,他把党项人击败了,把党项人逼上了国祚境,这时只要加一把力,党项人必定亡国,然而……

“那你是什么意思?“李虎逼问道。

折彦直没办法说。童贯的计策很好,但汴京最后只给了十万人,这使得童贯的计策半途而废,而李虎偏偏又在骆驼河打了一场胜仗,俘虏十万,这十万俘虏就是军队啊,这样李虎的西征军就有了二十多万人,实力超过了西北军整整一倍,这种情况下,两军联手打西夏,所得的战果都是虎烈府的,大宋无形当中在帮助李虎成为西北王,成为第二个“西夏”,汴京会答应?当然不会答应。折彦直不用脑子想都知道,当他地奏章递到汴京时,撤军的命令随即就会下达。

对于大宋来说,宁愿议和西夏,利用西夏人来牵制李虎,也决不愿看到李虎占据河套,对大宋形成实质上地威胁。

“汴京如果不给我提供钱粮,我只好撤退了。”李虎冷笑道。

“我马上奏请汴京。”折彦直说道,“两个月后就有回信,请使相再坚持两个月。”

“可我粮草不够了。”李虎说道,“如果你不给,我只好打草谷了。”

打草谷?折彦直蓦然想到什么,暗自惊骇,“你要在灵夏烧杀掳掠?”

“我这里有几十万人,我不打草谷我怎么办?我吃人啊?”李虎怒声质问道。

“你在灵夏打草谷,灵夏的百姓怎么办?你让他们饿死啊?”折彦直立刻意识到问题地严重性,马上阻止,“这件事绝对不行。”

“这件事你已无法阻止。”李虎盯着折彦直,眼里露出一丝杀气,“我就知道你不会给我钱粮,所以你的军队到了灵州后,我地马军已经出发了。耶律马哥和高宝龙在瀚海路,耶律雅里斯和阿巴顿在平夏路,我所有的马军现在都在打草谷。”

“使相,这万万不可……”折彦直急了,大声叫道,“你一路烧杀掳掠,将在短短时间内造成百万流民,这一百多万多人饥寒交迫,必定南下进入陕西,陕西各路如何支撑?”

“这不管我的事。”李虎冷笑道,“汴京既然不愿把粮食给我吃,那就给灵夏流民吃吧。我抢灵夏百姓的口粮,而灵夏流民则吃汴京的赈济,难道这样不好吗?”

折彦直气得睚眦欲裂,两只眼睛几乎要喷出火来。

“好了,好了,你不要生气了。”李虎冲着他摇摇手,示意他少安毋躁,“你即刻给陕西各路转运使写信,叫他们准备赈济流民吧。这件事不谈了,我们还有重要的事要谈。”

董小丑从案几上的文卷里拿出一封信,递给折彦直,“我们从汴京得到消息,说皇帝改弦易辙,放弃废嫡立庶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燕青从汴京送来的消息,从大同转来。皇帝放弃废嫡立庶,扶植太子继承大统,这对虎烈府来说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李虎厉声问道。

折彦直沉吟良久,低声说道:“可以说是假的,也可以说是真的。”

李虎和董小丑面面相觑,不明白折彦直的意思。

“从官家的本心来说,他还是希望郓王继承大统,所以他答应了郓王和童贯的西北策略,允许西北军北上攻击,但大臣们不同意,反对激烈。当前大宋内忧外患,的确不合适也没有条件发动西征。大臣的反对有道理,官家也没有办法反驳,为此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以放弃废嫡立庶来换取大臣们对西征的支持。”

折彦直眉头深皱,叹了一口气,“官家自视甚高,以为自己计谋得逞,其实他错了,他轻视了大臣们的力量,他不知道大臣们将计就计,已经给他设下了一个套。”

“套?”李虎急切问道,“什么套?”

“你看到了,即使你在西北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但依旧没有实力在最短时间内攻克兴庆府,你不得不用一个最笨的办法来攻打西夏都城。”折彦直苦叹,“长期包围兴庆府,耗费惊人,汴京即使答应了,以目前的形势和国库的窘迫,大宋根本做不到,所以这次西征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无功而返对官家和王来说,意味着失败,他们的失败对汴京的大臣们来说,就是一场胜利。”

李虎和董小丑听懂了,事情不是麻烦了,而是非常麻烦。

第63章 强强联手第49章 背叛第43章 远水难解近渴第94章 童贯的本事第23章 再建一个藩镇第53章 你还想跑?第21章 设套第82章 与虎谋皮第30章 李纲大怒第93章 血色惊涛第82章 散伙了第37章 喀罗川的噩梦第25章 给老子出出气第30章 逃跑第95章 八字不好不能娶第18章 岳飞的近忧第58章 这是一个陷阱第66章 河北战局第46章 我棋品不好第20章 绝不抛弃第13章 国是第13章 董帅生辰第66章 欺骗第64章 吃人不吐骨头第73章 晕了第14章 我是沙子第81章 现实和道义第57章 缓兵之计第95章 佯攻第18章 士人的蜕变第23章 交子制度第11章 为什么活着第60章 必败之战第34章 绝路第94章 童贯的本事第83章 打败仗第16章 欲速则不达第74章 做人要低调第64章 生存机会第11章 等你的好消息第86章 汉蕃共治第77章 联夏抗金第20章 谁敢掳掠?第57章 意外第77章 联夏抗金第67章 你是个疯子第2章 破竹之势第34章 惊天之变第63章 强强联手第67章 矛盾激化第14章 东进、南下第53章 一个女人的价值第89章 杨家将第97章 咬住了第6章 西线突破第36章 我能值多少?第91章 黄雀在后第77章 联夏抗金第57章 我很善良第28章 无助无奈第57章 小刀舞大刀第35章 山前山后第35章 以人制人第7章 错误的判断第92章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第27章 杀人也是为了利益第19章 海上之盟第59章 暗箭难防第81章 马哥被困第67章 仓惶后撤第61章 前浪死在沙滩上第1章 大宋第一嫖客第37章 全新策略第69章 白银货币化第84章 破开死局第99章 日子不长了第29章 完全错了第12章 突围第十日第99章 瞻前顾后第74章 打一坨子第66章 涂鸦第96章 阴谋第35章 以人制人第30章 窝里反第85章 扮虎吃猪第10章 要钱第57章 前后夹击第66章 河北战局第53章 将计就计第5章 变计第89章 必杀对象第85章 十万贯买来的消息第58章 得失之间第13章 天亮了第4章 我喜欢第82章 桀骜不驯第91章 想不想发财?第35章 有失必有得第90章 童贯的权力有多大?第14章 东进、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