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打劫扬州

八月上,折可存的大军推进到汤泉镇。距离江宁只有六十里了。

和州、真州和江宁的叛军迅速集结,于汤泉镇一线阻截。

虎烈军南下半个多月,至此才遇到一次小有规模的战斗。

折可致指挥虎烈十六军率先发动攻击,其后折可同的虎烈十七军也投入了战场。两个时辰后,海拉苏带着虎烈九军赶到战场,一万马军向叛军的侧翼发动了猛烈冲击。

叛军在兵力上没有优势,将士们大都没有作战经验,虽然也有一些将领参加了当年攻打方腊的战斗,但那时候他们的对手是一群造反的农民,其战斗力和身经百战的虎烈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当海拉苏的马军排山倒海一般杀进战场之后,惊恐万分的叛军迅速崩溃。

汤泉镇的这场战斗仅仅打了两个多时辰,虎烈军以绝对优势击败叛军,斩首四千余级,俘虏近万,余众一哄而散,逃之夭夭。

海拉苏和一帮蕃将还是一次和南方军队交手,在这之前,他们听到了无数的警告之声,比如南方水网密集不利于马军作战,比如南方军队的人数和实力提高很快。等等,为此他们很小心,谁知一次交战,摧枯拉朽,对手根本不堪一击,这让他们愈发骄狂,信心更是剧烈膨胀。

晚上在帅帐里,不但海拉苏趾高气扬,大有乘势渡江,直杀江宁的豪气,就连折可致、折可同兄弟都一改往日的谨慎,直接建议折可存渡江作战。

“长江给江宁控制了,目前我们没有能力渡江作战。”折可存不得不给一帮手下泼冷水,“这两年江宁的水师发展很快。原来屯驻山东的澄海和平海水军南下进入长江,戍守长江防线。另外,大家都知道,南方江浙、福建和广南等地的造船水平非常高,据说这两年长江水师的大小战船数量达到了两千多艘。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凭我们这三万人马,短期内能搜集到多少船只?这些普通船只能抵挡得住战船的攻击吗?”

这几句说到了要害,折氏兄弟和海拉苏这才意识到自己头脑发热了,虽然江宁近在咫尺,过几天就可以隔江相望,但想打过去却难如登天。

“接下来怎么办?”折可致问道,“我们马上就可以饮马长江了,然后呢?难道就在这里等着叛军从四面八方围过来?”

“叛军的反击速度非常慢,这和我们先前的预料有很大出入。”

折可存把地图摊开。海拉苏几个人围了上来。折可存继续说道:“目前,我们不知道江淮一带有多少叛军,但从应天府的叛军数量来推算,淮河以南除了寿州、泗州和淮阴一线的守淮军队外,各州县的地方军数量应该非常有限。”

折可存指向了地图上的应天府,就着在淮河上划了一条线,在长江上又划了一下,“叛军的主力分布在这三条防御线上,如果我判断不错的话,江淮之间的州县应该没有禁军,最多只有一些厢军,否则叛军的反应不可能如此缓慢。”

“现在,我们可以估猜到,江宁为了把我们阻挡在长江北岸,无非三个办法,一是从应天府调兵回援,一是命令水师扼守长江天险,同时从东南各路调兵戍守江宁,其三就是命令江淮一线的军队向我们展开攻击。”折可存看看众人,抚须笑道,“短期内。我们的对手就是江淮一线的军队,但要等到这些军队集结好,然后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恐怕还要一点时间,所以,近期内,我们要主动攻击,打乱叛军的部署,进一步威胁江宁,迫使江宁即刻从应天府调兵回援。”

“大哥,你有什么攻击之策?”折可同问道。

折可存指向地图上的扬州,“扬州是江淮重镇,其富裕更是天下闻名,而且正好处在大运河的中枢要道上。”

“打扬州?”折可同惊喜地问道。

“对,打扬州,打下扬州就等于切断了南北两地的水路联系,应天府和淮河以北州县将失去东南的支援,叛军的前线主力必定回援,否则时日一长,粮草不济,他们就完了。”折可存冷笑道,“扬州相当于大运河的七寸,我们一刀插进这个七寸,大运河的运输随即瘫痪,于是局势就在我们控制之中。”

“扬州富甲天下,我们杀到扬州,正好大肆掳掠一番,补充军需。”海拉苏摩拳擦掌,兴高采烈地说道。

折可存点点头。“如果攻克扬州,我们收获之大难以想象,退一步说,就算我们没有攻克扬州,只是扫荡了它的外围,其收获也是惊人,足够大军未来几个月的需要。”

“从这里到扬州三百里,我们日夜飞驰,一天半时间足矣,完全可以打叛军一个措手不及。”折可致激动不已,大声说道,“大哥,我们何时出发?”

“扬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打扬州的消息一旦传开,各地叛军必定会急速支援。”折可存没有直接答复,而是迟疑了片刻,接着不紧不慢地说道,“江淮各地的叛军蜂拥而至,我们随即可以更为主动地攻击敌军。这是一个重创敌军的好机会,我们务必不能错过。”

折氏兄弟和海拉苏立即明白了折可存的意思。打扬州不仅仅可以切断大运河,补充军需,同时也能把江淮各地的叛军吸引而至。各地叛军陆续而来,彼此缺乏有效的配合和支援,那么虎烈军就能捕捉到战机。只要打一两个胜仗,此番南下作战的目标基本上就能实现。

“命令将士们抓紧时间休息,明日清晨,我们杀向扬州。”

虎烈军火速杀到扬州,东南震惊。

大运河被切断,扬州遭到洗劫,其影响太大了。

江宁的宇文虚中、吴敏得到消息,急忙下令江淮各地的军队急忙向扬州集结,围杀虎烈军,但两人都明白,这个命令实现的可能微乎其微。汤泉镇大败事实上证明南方的军队战斗力极低。大部分中看不中用,拉到战场上根本不是虎烈军的对手。虎烈军是百战之师,将士们如狼似虎,南方军队如同孱弱的猎物,两军对垒,只有送死得份。

吴敏恳请宇文虚中下令,从应天府调集主力回援。

应天府戍军数量庞大,其中的老班底都是辛兴宗的西北军,其后招募的军队也参加了几场战斗,若想确保江淮的安全,只有调这支军队南下扬州作战。

宇文虚中犹豫不决,根据他的判断,突然杀进江淮威胁江宁的这支虎烈军人数有限,其主要目的就是诱使应天府方向的东南主力回援,继而给虎烈军攻打山东创造机会,所以宇文虚中给应天府的命令是马上攻打开封,拖住虎烈军主力。

“张浚和辛兴宗是否发动了进攻?”宇文虚中问道。

“张浚回书说,他打算在初四就发动攻击,但辛兴宗不同意。”吴敏说道,“辛兴宗认为,从目前战场态势来看,虎烈军以偏师渡淮作战,又以部分主力东进攻打山东,其攻击目标极有可能是淮河防线,而不是山东。”吴敏看了看脸色冷峻的宇文虚中,继续说道,“辛兴宗显然不认同相公的判断,为此,他和张浚争执不下。张浚刚刚得到朝廷的重用,资历尚浅,在军中更没有威信,所以……”

“所以至今还没有发动攻击,是吗?”宇文虚中冷哼了一声,“辛兴宗胆小怯战,这个借口未免太过拙劣了。”

吴敏苦笑。辛兴宗是童贯的亲信,他怎么可能会听从宇文虚中的命令?“辛兴宗的考虑也有道理。”吴明委婉地劝道,“应天府的军队在没有山东金军的配合下。独自北上攻击有一定的风险,一旦陷入虎烈军的包围,后果不堪设想。”

“这么说,你认同辛兴宗对战局的判断?”宇文虚中毫不客气地质问道,“你也认为虎烈军的目标是应天府,是淮河防线,所以你希望辛兴宗即刻率军南下支援,是吗?”

吴明有些尴尬,“相公,汤泉镇大败,严重挫伤了军心和士气,再说,以淮河南部州县的那些地方军能够围杀虎烈军吗?从事实考虑,我们的确需要辛兴宗率军回援,以便尽快击败虎烈军,稳定江宁的形势。”

“应天府还要不要?淮河防线还要不要?”宇文虚中大怒,指着吴敏的鼻子骂道,“江宁有长江天险,暂时还没有危险,但应天府和淮河防线一旦丢了,江宁就危在旦夕,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也不懂?我们只要攻击开封,只要坚守淮河防线,这支孤军深入的虎烈军就没有任何做为,最多不过在江淮烧杀掳掠一番,最终不得不撤回,所以,我坚持自己的命令,叫张浚和辛兴宗马上攻击开封。”

吴敏望着固执己见的宇文虚中,一脸无奈。

“如果你觉得我的命令有错误,那你急报杭州,叫官家和童贯给辛兴宗下令,让他急速回援。”宇文虚中怒声说道,“将来应天府丢了、淮河防线丢了,就不是我的责任了。”

吴敏没办法,只好急报杭州,但这样一来,时间严重耽搁。

第90章 身先士卒第59章 不是你的错第53章 你还想跑?第5章 包围与反包围第70章 破绽第50章 个陷阱也太深了第60章 未来储副第100章 大麻烦第21章 设套第41章 给我死战第51章 极度被动第27章 毁灭自己第46章 敲诈第50章 有钱不赚白不赚第99章 绝望的马哥第1章 身在局中第57章 我很善良第75章 中国之祸未有宁息第51章 下次再来第40章 破绽第52章 利大还是弊大?第57章 我很善良第19章 初见秦桧第42章 太行飞狐第3章 土崩瓦解第48章 我们怎么办?第17章 老大们自杀了第58章 这是一个陷阱第28章 怀璧其罪第39章 你就是皇帝第61章 我本善良第6章 奇迹第73章 无可救药第64章 致命决策第43章 最好的选择第75章 三个和尚没水吃第16章 好日子到头了第5章 变计第74章 中伏了第31章 惊人的诱惑第26章 汉王必死第12章 草原雨季第36章 虎王疯了第99章 日子不长了第75章 大漠突变第98章 天生的死对头第59章 不是你的错第16章 小弟罗兰第28章 入则为相第77章 你喜欢她?第1章 无法拒绝的诱惑第84章 破开死局第66章 欺骗第76章 一石三鸟第22章 虎王来了第37章 全新策略第83章 交换第16章 欲速则不达第49章 又一个鸟人给骗了第80章 杀人杀得手发软第85章 皇帝的赌注第86章 李清照第40章 适者生存第94章 母爱第8章 追杀第5章 运筹第17章 绝不放弃第17章 老大们自杀了第53章 北岸扎营第67章 谈判(三)第17章 沙川反攻第49章 一剑封喉第86章 汉蕃共治第46章 飞扬跋扈的老大们第58章 这是阴谋第83章 一个惊喜第21章 有钱就是大爷第39章 胜则输第9章 六十军杖第58章 这是阴谋第100章 冲阵第87章 拿掉罗帅第61章 不要脸第93章 意外第24章 只为你第70章 田赋货币化第73章 使者第88章 魔高一丈第38章 南北夹击第93章 阉帅之计第43章 抢占先机第80章 岳飞回京第27章 聪明的西北人第39章 白干了第43章 最好的选择第94章 大家都是兄弟第91章 没鸟的人更厉害第11章 援助第86章 特使李纲第3章 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