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扫净天下旧名士

大庆殿,早朝。

马上就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如今赵佶和权臣杨霖笃信道教,这个节日也便重要起来。

杨霖迈步出来,道:“陛下,中元节不日即到“七”是复生之数。易经有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故臣以为,陛下七月当革旧迎新,秉父兄两代先皇之志,有所变数于朝堂。”

赵佶兴致高昂,问道:“杨卿继续说。”

“在熙宁初,有诏改公主、郡主、县主名称,当时群臣不克奉承。近微臣稽考前世,周称王姬,见于《诗·雅》。姬虽周姓,考古立制,宜莫如周。可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其称大长者,为大长帝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国号,内两国者以四字。”

赵佶一听,这也太雅了,频频点头道:“此言大善!礼部在中元节之前,要拿出个章程来呈给朕。”

蓝从熙出列领旨,看了杨霖一眼,默默退回自己位置。

底下的百官先是听他要革旧迎新,都吓得不轻,不知道又要搞出什么幺蛾子来,一听只是改公主称呼这种肤浅小事,悬着的心才放下。

杨霖嘴角一勾,心中暗想老子先来个不疼不痒的麻痹你们,不等大家出列附议,杨霖继续说道:“此乃其一,其二元祐旧党,阻碍心法,结党谋私,不识变通,以致国家穷困,社稷凋敝。臣伏愿陛下黜元佑害政之臣,靡有佚罚。夷考罪状,书而刊之石,置于文德殿门之东壁,永为万世臣子之戒。”

哄的一声,群臣哗然,梁师成气的手脚发抖,曾布直接面无血色,嘴唇苍白。

蔡京面沉似水,突然迈出一步,道:“臣附议。”

所有人的眼光全部盯了过来,注视着这一大一小两个权臣,全然没有人注意到赵佶眼中的满意地神色。

打击旧党,就是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肃清已故太后的势力。

这一点,看清了的不过是杨霖和蔡京还有寥寥几个臣子。

赵佶端坐其上,只说了短短一个字:“准。”

蔡京和杨霖没有看向彼此,但是默契还在,此番联手先做死曾布,至于后续的权力分割,那就各凭本事呗。

朝廷一次地震一般的早朝散后,蔡京来到明堂不久,一份新鲜的奸党名单就此出炉。

臣窃惟陛下仁圣英武,遵制扬功,彰善瘅恶,以昭先烈。臣敢不对扬休命,仰承陛下孝悌继述之志。司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京谨书。

元祐奸党,第一行便是曾经做过宰辅高官的,司马光当然是第一个,没有丝毫悬念。其他几人都是已故宰相,活着的上了奸党碑的,有曾布、韩忠彦、苏辙等人。

其他的没有做过宰辅的,更是涵盖了北宋神宗、哲宗两朝,大部分的名臣。

苏轼、黄庭坚、秦观、张耒、刘安世、朱光庭....大大小小三百余人。

如今的士林文坛,苏辙、张耒、黄庭坚这些尚存的人,乃是个中翘楚,柱石一般的人物,离朝之后不问政事,没想到还是被挖了出来,打上了奸党的烙印。

杨霖挑头,蔡京做大,一场大清算就此展开。

这些人的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占据了许多重要位置,不把他们拉出来搞臭,就算退了也有影响力。

一个萝卜一个坑,如今的朝堂是梁、蔡、杨的天下,岂容他们继续把持这些衙门。梁师成继承了一部分旧党的政治资源,所以他的势力才会如此大。其他两个就有些寒酸了,这也是杨霖挑事的缘由。

蔡京和杨霖虽有嫌隙,但是在这一点上,利益是一致的。

他们的权势,和手下的附庸不成正比,势必要谋求更多的拥趸,两个人不需要事先通气,杨霖在决心做这件事的时候,就知道蔡京一定会站出来。

曾布是宰辅奸党上,唯一一个还在任上的官员,如今也只能不甚风光地被逐出朝堂。

他们也进行过反抗,满朝枢要伏阙奏本,声势浩大,要陛下严惩蔡京、杨霖两个祸国奸佞,被赵佶通通打回。

杨霖躺在湘妃竹的编椅上,翘着二郎腿听徐知常汇报完,笑道:“曾布年纪大了,让他辞官归乡已经算是我尊老之举,若是放在以前,我让他道琼州吃瘴气。”

汴河畔,车马骈阗,青衣小厮遍地都是。

许多还没有被清洗到的官员,纷纷前来相送,曾布一袭布衣,在一众绯色官服中,更显凄凉。

刑部尚书陈师锡愤然道:“蔡杨当道,实为国之不幸,奸佞横行,老夫也当附曾公骥尾,早离泥淖。”

曾布正色道:“陈公此言差矣,我等既头戴乌纱,身穿官服,便该上顺天理,下合民情,老夫此番去位,朝中正事却不可荒疏,诸公俱是部堂掌印,权掌枢要,国朝百姓安居,尧天舜日还要仰仗诸位,万万不可轻忽。”

兵部侍郎张舜民也朗声道:“曾相所言乃是正理,吾等读圣贤之书,习孔孟之道,为世优乐者,君子之道也,岂能数典忘祖,任由奸佞横行,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蔡杨两贼可以逞凶一时,岂能霸道一世,彼等不识时务,螳臂当车,来日必将粉身碎骨!”

张舜民之言字字铿锵,在场众人俱都大声叫好。

曾布叹息一声,转身离去,曾家世代公卿,门生故旧遍布朝野,一朝斗败,南丰曾氏该何去何从。

曾布起先是王安石的支持者,在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在市易法的争论中,曾布被认为阻挠了新法而贬谪出外,也正因如此,被蔡京扣上旧党大帽子,列为了奸党。

看着马车迤逦远去,送别人群也纷纷上车乘轿各自散去。

他的小孙子瞪着眼,慨然道:“祖父,你看这朝中这么多守正大臣,不怕将来扳不倒杨大奸贼。”

曾布苦笑一声:“今日送行人众,正不知有多少要踏足蔡府、杨府,谋个好差事。”

第五百三十一章 那就打吧第六百零五章 代天第四十四章 时间仓促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仪制度驯凶蛮第六百七十七章 强啊大石第三百零九章 赤阳真人战活佛第五百三十九 早教第十七章 捷径第二百四十七章 可怜无定河边人第四百一十四章 月白风清怨长夜第六十二章 凤在林中鸦雀惊第二百四十二章 恨意滔天第二百三十章 北宋的科学家们(第五更,为liveaben加更2/18)第七百三十七章 晋燕王第五百六十一章 赤阳观老道士第六十二章 凤在林中鸦雀惊第六百六十三章 英雄气短第三百六十一章 若非昏到此,何以丧三京第四百七十六章 一出大戏第七百二十二章 虔诚第二百二十六章 君王霸业一场梦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将归来起狼烟第一百八十章第三百四十一章 西北风云第六百八十九章 属意江南第一百五十一章 取名鬼才第二百四十二章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第六百五十九章 量狭沧海第五百四十五章 水军头子即将就位第二百零七章 再下江南第四百三十八章 将军一战补天难第四百二十九章 大声告诉我,燕地谁说了算第三百四十二章 呼之欲出的真相第六百零四章 构陷第八十一章 胸中了了旧恩仇第一百四十一章 混子到位第六百五十一章 生死相搏第五百七十八章 蓝山之殇第一百八十八章 偷男杨霖第一百六十章 为民请命的谏臣杨霖第五百六十六章 龙裔血脉第一百四十五章 困兽围城第五百八十八章 当为异姓王第三百四十五章 兴衰荣辱历百年第三百四十六章 几段西风相倚恨第十三章 江水难洗一面羞第二百二十六章 君王霸业一场梦第六百八十八章 名皇帝和实皇帝第五章 我和奸臣共饮宴第四百七十八章 启程第一百九十三章 收服西军第四百零四章 千难万阻心志坚第七百四十四章 如同过节第二百五十五章 夺妻大计第四百五十章 杀意盈天第七百五十八章 天子气象第二百二十章 捷报如云传汴梁(为凤盟加更1/156)致书友第五百七十七章 清剿魑魅魍魉第四百五十章 杀意盈天第一百二十五章 苍天无眼第四百零二章 春风送我回汴梁第七百一十八章 建设第一百四十九章 江南明王第六百九十章 定鼎五京第四百四十三章 撩乱提刀到汴梁第四百五十五章 再启重邢第一百二十九章 满城风雨第七百五十六章 四海布局第一百一十五章 骂人是一门艺术第二百零五章 盐王之威第一百六十三章 一诺千金杨少宰第六百七十二章 纵火焚宫第五百八十七章 开始谋国第七百五十七章 解救外民于水火之中第三百九十五章 重整幽燕旧河山第七十章 是真小人自风流第二百二十五章 功过自有后人说(第五更为凤盟加更,求订阅)第六百六十七章 耶律大石重开头鱼宴第一百六十章 为民请命的谏臣杨霖第五百二十四章 汹涌第二百一十八章 奇兵奇功出苍山第五十二章 出了一个明白人第四百二十一章 不容染指狠人杨第六百五十八章 立个字据第四十七章 甚合朕意第三百五十八章 昔年雁门路,霜气逼征鞍第四十八章 带恶人杨霖第一百九十四章 千秋之计第一百一十五章 骂人是一门艺术第六百六十八章 百国联军第三百零七章 南北烽烟各自稠第三百四十一章 抽丝剥茧层层落第五十一章 酒桌上的办事哲学第一百六十七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第五百一十二章 也有少年慕艾时第二百九十八章 温酒一壶待天明第五百章 夜战野战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简单的郑太后第三百五十七章 凉州路途远,相送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