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此前一直没表过态,大臣们觉得,以晋王在朝堂中的特殊份量,他的看法或许就能给这个问题一锤定音。
赵光义低头思索了一下,沉声答道:“臣以为,朝廷眼下入不敷出,财政确实困窘,必须要想法子开源加流。但加征田税牵涉颇大,不能不慎之又慎。”
赵德昭在肚子里暗骂:“琉璃猴子滑不留手,尽说废话!”
听完自己二弟的回答,赵匡胤微微皱了下眉,似乎有些失望,但也没说什么。
紧接着,他又点出了挨着赵光义站立的幼弟赵延美。
“文化(赵廷美的字),你觉得呢?”
“臣以为,晋王所言甚是。”赵廷美沉声回答,显然也不想接这个茬儿。
赵德昭瞥了这个小叔叔一眼,这个小叔叔只比自己大几岁,与自己来往并不多,在朝中的存在感也一向不高,但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善茬儿。
赵匡胤沉默下来,神情凝重,没有再点名任何人。
此事的利弊,朝臣中的支持方与反对方在刚刚的论战中,已经各自表达得很清楚了,因此没有继续询问臣下意见的必要。
唯一需要的便是做出决定——皇帝的这个位置最大用处,本来就是对冲突矛盾做出最终仲裁。
端在御座上静静思索片刻后,赵匡胤终于缓缓开口:“既然如此,那朕就——”
“父皇且慢,儿臣有话说!”
赵德昭眼看出场时机已到,当即踏步出列,大声打断皇帝老爹即将出口的最终决定。
“父皇,儿臣这里有一个两全齐美的法子,既能为朝廷开源增收,使得国库充盈,又不会招来民怨。”赵德昭朗声道。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微微骚动,几十道目光齐刷刷注目过来,目光里满含怀疑与嘲讽,似乎是在说:“这世上还能有这种好事?”
“朝堂之上,你还胡言妄语些什么?!还不赶紧退下!”
赵匡胤板起脸孔喝斥儿子,不同于昨天开玩笑似的假意怒斥让儿子滚蛋,此刻他是真的有些气恼了,这一瞬间赵匡胤甚至怀疑自己近来太过宠信这个儿子了,以致于让他骄纵得不分轻重场合!
眼看父子俩要在朝堂上僵住,这时赵光义突然站出来开腔,力挺赵德昭这个大侄子。
“圣上,何不让二郎说出想法来,或许他真有真知酌见,也未可知啊。”
说着,赵光义转头注目过来,他面带友善的微笑,目光中颇含鼓励后辈之意。
赵德昭一怔,随即醒悟到对方貌似和善后面的险恶用心,特么的这是认定我狗嘴吐不出象牙,提出的法子只会贻笑大方,这才让我有机会开口,并且极力撺掇我说出来,好让朝堂群臣瞧我不起,进而败坏我的声望!
可惜啊,叔叔,你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主动送给我表演机会!
赵德昭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掏出昨晚在府中拟定好的“契税征收方案”,在众目睽睽之下登阶走近御座。
他也不劳当值的内侍转呈,而是直接把奏章硬塞到了皇帝老爹的手里。
虽说“朝堂无父子”,但父子毕竟是父子,旁人想御前上奏,还得看皇帝要不要接,接了也未必会看,赵德昭这个儿子要上奏章就可以登阶硬塞,皇帝那是不看也得看。
赵匡胤不情愿地展开儿子的呈奏,第一眼瞥到看到满纸洋洋洒洒的字迹,似乎写了好些条款,他心头的怒气顿时就消了一大半。
且不管内容靠不靠谱,能把想法落到纸上,还写了这么多,足见儿子是深思熟虑后拟出来的,并非是一时脑子发热后的胡言吹嘘,光是这份态度就值得认真对待。
赵匡胤首先注意到,儿子的这道呈奏有一个自己从没见过的新奇名目,叫作“契税征收方案”。
呈奏的首起三句开宗明义。
此处,赵德昭很贴心地为皇帝老爹简要解释了何为“契税”,如何征收,以及它的优点:
“凡有民间立契,即可凭契收税,即称‘契税’。”
“民间凡有大宗买卖、转让、租赁、借贷等,为免纠纷,交易双方往往订立契约。朝廷官府可以为契约作出公证,既能便民,又可从从中征税。按照不同交易种类,从中收取相当于交易额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的税值。”
“此种契税,征收来源极其广泛,征收便利,每税取量极少不招民怨,但足可集腋成裘,预计每岁可增收不下千万贯!”
在朝廷财税这个老大难问题上,赵匡胤动过不少脑筋,以他的眼光与经验,自然是懂行的,光看了个开头就马上得出了初步印象:“靠谱”!
越往下看,赵匡胤越是啧啧称奇,不禁看得出了神,他好半晌都没抬起头来,甚至连坐姿都没有变过。
此时,御座阶下的近百朝臣们却都不淡定了,他们眼瞅着圣上看得如此专注入神,那么这道呈奏的内容几乎可以肯定是非常靠谱的,但偏偏又没有一个人能知道或是猜到大致内容。
于是,这帮大臣既是满腹疑问又一肚子的好奇,一个一个猴急得抓耳挠腮的,都想赶紧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妙法能够“两全齐美”?偏偏天水郡王这小子又闭紧嘴巴一字不泄,这关子卖的着实可恶!
“殿下。”又等了片刻,终于有大臣耐不住了,站出来主动开口向赵德昭询问:“老夫敢请教殿下,你所言的‘两全齐美’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