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节 襄阳

完颜粘罕已经到达襄阳。襄阳乃是京西南路的首府,襄阳一下,则荆湖再无阻隔。粘罕一面下令根括百色技艺人及金银物帛。一面召集他的四个儿子,商议下一步的方向。

眼下金人在宋廷占据的地方越来越广,各个孛堇都如同分封一般,各抢地盘。完颜银术可想着独占河东,完颜娄室虽然现在替粘罕看着洛阳,但总记挂着西进陕西。

以前跟着粘罕的蒲家奴,骨赧,斡鲁、鸭懒河思恭等人,都寻了一个州城成了坐地虎。现在完颜粘罕提拔他的四个儿子完颜设合马、完颜赛里、完颜斜保、完颜拔束作为自己麾下统军大将。

“爹爹,已经打下了襄阳,我等是向西还是向南,赛里已经占领寿州,若是向西,则直逼江淮富饶质地。”

“若是向南,则取荆湖,然后顺流而下,攻取江南。”

完颜粘罕沉吟着,不说话。杜充掘河,东路军直接南下进攻汴梁的路线被挡住,东路军的几位太子郎君都提议东路军从洛阳南下。但被西路军的各位都统推脱了。

现在粘罕的四个儿子还在想着攻占江淮甚至江南,但完颜粘罕自己知道,他的本部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与其现在就急匆匆的进攻江淮,不如先专心将洛阳和襄阳经营好了,则进可以图荆湖江南,退可以守西京,扼住天下的咽喉。

他正在和面前的三个儿子分析眼下的局势,突然完颜赛里又遣人回来送信:“宋国小皇帝在庐州。”

“爹爹,当抓这小皇帝来也。”完颜斜保叫道。

“当抓这小皇帝也。”完颜拔束也叫。

完颜粘罕却有几分犹豫,从金国整体的战略需要来说,当然是把皇帝抓住比较好,说不定江南各地,可以传檄而定。经过四年来的战争,宋国君臣已经完全暴露了他们的无能。只是宋国太大,金兵不能一口吞下。

金国已经抓了宋国两个皇帝,若是再把这小皇帝抓住,即使宋国再立一个,只怕士气也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几个儿子要去庐州,不是没有道理。

但若是他亲自抓了小皇帝,却可能惹上另一个麻烦:功高震主。

粘罕虽然姓完颜,但只是完颜阿骨打的远亲,按照宋朝观点已经出了五服。眼下大致以太行山为界,太行以西以粘罕为首。这在表面上,等于把半壁江山都封给了粘罕。待消灭了宋国,那完颜家掉转头来,要对付的就是自己了。

但这些事情还不便和儿子们直说。粘罕问道:“去抓小皇帝,当然是好。可粮草哪里来?”

“现地调达。”

“那咱们在襄阳也呆不久啊。”

“爹爹,”完颜设合马思量一番后说道:“襄阳本来也没法待,从洛阳开始,我军就断了粮草。邓州、房州、均州一路过来,都是走一路抢一路。待襄阳本地的粮草耗完了,咱们也得走。”

粘罕有考虑了一番,不管怎么样,都到了宋国小皇帝隔壁,不去打个招呼不太好。于是粘罕下令,在襄阳大掠三日,随后全军转向淮西。

“金人谕与寄居上户献金银以谢不死,於是寄居上户皆赍金银犀象出城。”

在收了一波盘缠之后,盖天大王(完颜斜保)使谕之曰:欲留兵十万屯於襄阳,何以应付粮草?

襄阳的大户们纷纷哀告:“襄阳少粮多水,非屯兵之地。请大王早日回军。”

完颜斜保道:“既巳投拜皆女真之民矣。女真若回军,红巾之类犯城使谁为主?”

众大户不敢对。

完颜斜保传令竭城北迁。官员依旧注授差遣,僧道依旧归寺观,百姓任便居住农家给田种作寄居上户。

北迁的命令传遍全城,满城中皆哭。

大家扶老携幼,收拾细软,听金国大人的话,向北撤退。可到了城外十里地,金兵设了一层岗哨,将百姓统统拦住。随后金兵上来,将百姓的车辆包裹全部搜走。

百姓们肯定把压箱底的珠宝金银随身带在身上,金国这样搜身,就把百姓的细软全搜走了。

完颜设合马与完颜拔束在远处静静的观看,完颜设合马道:“怎样,这办法比你挨家挨户去搜捡要强多了吧。也仁慈多了,只抢东西,少杀人。”

“大哥的法子,兄弟佩服。”

庐州,赵谌已经占据了淮西转运司的衙署作为行宫。此时,他正在后院与康王赵构下棋。

“诸般宗室当中,唯有皇叔最有胆略,愿意陪着朕在前敌指挥。”

“陛下谬赞,臣不敢当。”

“当年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文有寇准,武有李继隆为辅佐,本来朕以为许翰王禀可当此任,可他们都以宰执为先,不把朕放在眼里,大好建立功勋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赵构心中稍稍一动,这些天以来,赵谌的一系列作为,让“四圣庇佑,必有吉兆”实现的可能性慢慢大了起来。许翰还则罢了,王禀可是朱凤琏指定为赵谌掌军的人,他却把一半兵力从王禀手中夺了下来。

他不动声色,假装专心琢磨眼前的棋局。这时,一个丫鬟送了两杯茶上来。

本来赵谌的茶水应该由宫女送上,但这个丫鬟是康王妃邢秉懿的贴身侍女,在童穆眼前也晃荡熟了,故而童穆没有阻止。

赵谌看到这个丫鬟,突然脸红起来,丫鬟确实落落大方,将茶杯摆好,转身离去。

“皇叔,这是贵府的丫鬟?”

“嗯,是内子身边的丫头,母家好似姓吴。”赵构淡淡的说。

在另一个时空,这就是赵构的吴皇后了。邢秉懿被金兵抓走,吴氏14岁转为侍奉康王赵构,赵构登基后封吴氏为义郡夫人,又累进封为才人、婉仪、贵妃。

绍兴十三年被册立为皇后。83岁去世,谥曰宪圣慈烈皇后,攒祔于永思陵。吴氏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宋史》评价赵构皇后吴氏”殊妍丽可爱,后颇知书,从幸四明,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可谓才貌双全。

但在这个时空,年仅十四岁的吴氏还未被赵构收房,赵构初见吴氏,也惊讶于他的美貌,在详询了吴氏的身世之后,窃喜道:“孤得一大助。”

他要将吴氏送入赵谌的后宫,邢秉懿先是不同意,但赵构说:“在皇帝的身边有个信得过的人,咱们的孩子也可以安稳的过一生了。”便有今日奉茶之举。

赵谌登基的时候才十一周岁,现在也不过十四,尚未立后。

赵构要献女,也不能直接跟赵谌说:臣有花姑娘一个,皇上你笑纳了吧。赵家人文化素养甚高,还是要讲些格调,今天先让赵谌见上一见,调调他的胃口。

两人继续下棋,赵谌的心思却明显不在棋盘上,赵谌真想把棋盘一推,说朕心已乱,皇叔快把丫鬟洗白了送上来。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做。正在他百无聊赖的时候,黄彦节来报:王防使到了。

现在,杜充、刘光世、王渊麾下诸军已经在庐州聚齐,加上王禀调过来的龙武、龙卫两军,在庐州集结了整整十万人。而且朱凤琏曾安排老将解潜先到淮西安抚地方厢军,现在解潜麾下也集结了一万余人。

赵谌对刘光世道:“刘卿家,由你调兵遣将。”

刘光世道:“末将是西军出身,在淮西属于客将,而且差遣也低,末将推举杜安抚为临敌布阵使。”刘光世想得明白,这里十万人,七万人是河北军和京畿军,都是天子脚下见惯场面的人物。王禀以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都被底下人架空,更不用说他一个小小的承宣使。

杜充推辞了几句。

赵谌道:“朕知道,卿家在河北受了些委屈,呼延庚将河北的兵器粮草,精兵强将都收去了,卿家也做不得无米之炊。”

杜充听到这话,斜眼投瞟冷着脸站在一旁的,刚刚被免罪,权知枢密院的黄潜善。想来这厮为他说了好话吧。

君臣之间又互相吹捧了几句。杜充才勉为其难的,担任布阵使。

杜充先点将,让岳飞带领一千兵马,向寿州方向打探。岳飞领命而去。

刘光世道:“去年神水峡之战,岳飞此子还只是呼延庚身边一个小跟班,今日已经拜了刺史。再加历练,足堪大任。”

王渊道:“杜帅麾下都是精兵强将啊,韩世忠,王德,陈粹,都不简单,兄弟手下和杜帅比起来,简直就不能看。”他转头向上拱手:“陛下,臣麾下只有九千人,请把龙武龙卫两军拨付与我”

杜充心想:原来你看上了这两万强军,这可不能给你。“陛下,龙武龙卫两军当由陛下亲领,作为生力军,在占据胶着时,突然杀出,一举扭转战局。”

王渊不干,与杜充争执起来。

杜充心下恼怒:“且容你放肆,待对阵之时,让你亲自去冲阵,让你死个不明不白。”

第九节 阻击第三十七节 河阳第一百一十二节 纵马公堂第六十五节 豪强第一百七十节 河北独安第二节 大名第四十节 赛跑第七节 战长安(一)二百四十六节 围城第一百六十五节 草莽第二百二十二节 河东开局第两百一十七节 内乱第一节 出军第四十九节 邀击第一百一十八节 出发第一百六十一节 处置第一百五十五节 寿春第二百一十三节 新京报第一百二十四节 铁军第十八节 穿越者的弱点第一百四十七节 符离第一百六十六节 死战!保家!第四十节 赛跑第一百二十六节 军阀还是革命者第二十六节 夺财第三十一节 相州第一百一十四节 巡查钦差到来第八十五节 根括第六十三节 哗变建炎篇 誓扫胡尘不顾身 第两百零一节 逃民第一百四十节 出发第一百四十一节 齐州第三十八章 跑腿第二节 围解第七十三节 小战第三十五节 年底第一百八十二节 收编第六十五节 借粮第四十五节 文斗第二十一节 梁山第二百三十八节 义无反顾第三十二节 新乡第十六节 林铭第四十六节 少府寺第一百九十七节 时代的转折第十八节 宋第七十九节 流落第四十二节 两宋之战第四十五节 叠阵第六十一节 秋煞第九十五节 参劾第三十六节 偃旗息鼓第一百零三节 理顺第三十七节 鄜延三军第四十节 打探第十节 战长安(二)第七十九节 流落第二百五十节 半年以来的江南第二十三节 围歼第一百八十五节 勾结第三十八节 名正第一百二十七节 呼家将演义大纲第五十七节 牵牛第二百二十六节 拖延第二百三十九节 祭黄帝第二十九节 旧瓶装新酒第一百七十五节 设计第一百六十二节 海运第二百三十七节 单相思二百四十六节 围城第二十八节 打虎上山第八十六节 团练第六十九节 公士第二十四节 故人第一百七十七节 吾为建炎天子守第六十三节 老营第一百七十三节 重回平定军第四十四节 拒马第二十九节 上山第七十七节 借镇第二十二节 郑伟第二百四十五节 入瓮第二百二十九节 借势第一百五十一节 淝水第一百一十四节 巡查钦差到来第一百一十六节 调查第三十六节 回家第七十八节 救驾第一百八十一节 内变第八十七节 藩镇第四十二节 两宋之战第一百九十三节 历史的惯性第四十九节 邀击第二十九节 太原还是隆德第四节 棣州第二十一节 张横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隐患第一百一十二节 纵马公堂第十八节 守营第四十二节 两宋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