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开倒车(求订阅!)

接连发生了张觉事件、金国夺取了大宋的云地九州事件,让赵佶有些焦头烂额,也让赵佶忧心忡忡!

赵佶于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为由,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并借着诏书向金国(也包括西夏)传递了几条政治信息:

第一,大宋收复燕云地区,仅仅是为完成一种历史使命,并不是对外扩张;

第二,除了收复燕云地区以外,大宋对其他地区没有兴趣,也不会再对外扩张了;

第三,大宋希望从此与邻国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

可赵佶的这番政治用意,在金国似乎并没有产生什么反应,也没有得到有任何回应。

也许是因为此时金国上下都很繁忙,没有人注意到赵佶的这份诏书。

或者是有人看到了赵佶的这份诏书,但毫无深入解读的兴趣,因为此时金人对赵佶已经很不信任了,甚至已经准备给大宋点教训了,进而没必要再去理会赵佶的政治思想。

然而可悲的是,赵佶对此并不知道。

谭稹被撤职了之后,作为谭稹的举荐人与政治后台,王黼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名义上,王黼仍然是太傅,仍然为三高官官,仍然是大宋的宰相,但实际上赵佶对王黼已日渐冷淡,许多事情都已不让王黼插手了。

这让王黼每天都惶恐不安!

紧接着,赵佶开始对赵宋朝廷的高层人事进行调整。

这年九月,赵佶提拔白时中担任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郞即右相,提拔李邦彦担任少宰兼中书侍郎即左相。

不久,赵佶又任命赵野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承旨宇文粹中为尚书右丞、开封府尹蔡懋同知枢密院。

这些人,加上领枢密院事的蔡攸,一起构成了赵宋目前的高层决策团队。

白时中是寿州寿县(后世安徽寿县)人,登进士第,历任吏部侍郎、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等要职。政和年间,他曾经担任过春官,负责编辑地方上奏的各种祥瑞。他做事很认真,当无法用文字来描绘那些祥瑞时,他就用图画来表述。他呈送的《政和瑞应记》以及《赞》,曾获得蔡京好评,赵佶也很喜欢,后来他便以此平步青云。

李邦彦,即所谓“李浪子”、“浪子宰相”,也不是什么“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他“生长市井,习惯猥亵卑鄙,应对便捷,善调笑谑骂,能踢蹴鞠,经常以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相传唱,自号李浪子”,踏入官场后,他很善于交际,很善于奉承,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官职也不断升迁,从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一步步升迁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直至现在担任了左相,他曾说自己要“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

关键时刻,赵佶让白时中、李邦彦这样的只懂得献媚的文人出任宰相,这只能说明,赵佶的用人之道的确存在着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其领导水平的高低,往往通过其所用之人就能很鲜明地反映出来。

近几年来,李邦彦与王黼一直争宠,他处处与王黼作对——王黼主张收复燕云,李邦彦则反对出兵北伐。王黼在陪赵佶曲宴时,经常亲自登台演出粗鄙节目,用以取悦赵佶,太子赵桓闻而讨厌王黼,于是,王黼与太子赵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王黼见郓王赵楷得宠,遂暗中谋划企图废掉赵恒,立赵楷为太子(在这点上,王黼和他的政治盟友梁师成也产生了矛盾)。李邦彦则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捍卫赵桓的太子地位。可以说,李邦彦与王黼是无处不斗。

现在,见王黼虽然已经失宠,但还没去职,李邦彦遂私下悄悄与蔡攸密谋,打算弹劾并罢免王黼。

而蔡攸窥视王黼的宰相之位已久,遂与李邦彦一拍即合。

于是乎,蔡攸、李邦彦便开始运作扳倒王黼。

其实——

王黼失宠,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推荐的谭稹失察,导致云地九州得而复失,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赵佶突然发现,王黼与梁师成居然是邻居,而且两家还有便门想通,赵佶这才明白王黼和梁师成内外勾结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

任何朝代,大臣与内侍相交结都是犯忌讳的,皇帝对此都很敏感。

朝官不得交结宦官,宦官也不宜与朝官交结,这是宋代防范宦官专权的一条重要原则。

按照规定,两者若相互往来,将受到惩处。

然而,赵佶一朝,特别是宣和以来,宦官与朝官相交结,已成为一种普遍风气。

赵佶一朝,士大夫几乎无不奔走于宦官之门,皆以依附权贵内侍为荣。

这也就导致了,但凡权势显赫的宦官,无不门庭若市,他们各立门户,公受货赂,以贩鬻官爵。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童贯、梁师成、杨戬、李彦、张迪,尤其是前两者,甚至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曰“立里客”,一曰“木脚客”。

对于这些事,有些赵佶是知道的,不过也有一些是赵佶不知道的。

像王黼和梁师成内外勾结,赵佶就不知道。

一直以来,赵佶都以为,王黼聪明绝顶,总能猜到他所想,然后切中他的心思提出附和他心意的建议,与他不谋而合。

如此,赵佶一直都以为,他与王黼是君臣相得,两人一定能带领大宋繁荣富强。

不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王黼不是懂他,而是在他身边放了一个他以为很老实的眼线。

这天晚上,赵佶在王黼家喝的酩酊大醉,话都不能说了,昏昏睡去。

直到夜里漏上五刻之时,赵佶才醒来。

赵佶没从皇宫大门回去,而是下令打开龙德宫与皇宫相连的一道夹墙,从小门以过,内侍十余人执兵接拥,三衙卫士无一人可以靠近赵佶。

这天晚上,皇宫里面的气氛很紧张——是夜,诸班禁从皆集教场,备不虞,几至生变。

由于饮酒过量,第二天早晨,赵佶仍不能上朝御殿。

不久之后,真相才大白,人们才知道,当晚不是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因为赵佶对王黼太失望了,而在他家喝得酩酊大醉。

赵佶有理由如此。

当初,赵佶力排众议,破格提拔王黼,可以说是对王黼寄予了厚望。

赵佶给王黼的待遇也最高,不仅赐给他宅邸,还亲自给他的宅邸命名为“得贤治定”,甚至又亲自给他题写了载赓堂、膏露堂、宠光亭、十峰亭、老山亭、荣光斋、隐庵等七块碑额。

可结果却是,王黼联合梁师成将赵佶骗惨了,关键大宋变成现在这个破烂的样子,哪哪都是问题,处处都是危机,哪有以前繁荣昌盛的样子?

赵佶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王黼这个宰相的责任。

赵佶一场大醉之后,王黼不仅彻底失宠,而且其政治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不久,御史中丞史何栗,挺身而出,他上疏弹劾王黼,连奏七章,列举了王黼奸邪专横、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巧取豪夺、骄奢淫逸等十五条罪状,请求朝廷罢免王黼,并按律治罪——这背后有蔡攸、李邦彦的影子。

何栗,字文缜,仙井监(后世四川仁寿)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名(即状元),颇得赵佶青睐——一进入官场,何栗就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官职逐步提升,前不久,因为他博学强记,正直敢言,赵佶安排他担任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

王黼的政治嗅觉很灵敏,他感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于是在今年十一月初,他主动上章请求致仕,他在奏章中说:“陛下用臣不为不尽,任臣不为不专。缘臣薄祐,取戾阴阳,内积忧虞,外伤疲敝,扪心自悼,吊影生嗟,获戾天人,莫之可逭。倘许尽还印绶,退即里居,脱身于风波汹涌之中,收功于桑榆衰蹇之域,人非鬼责,少缓颠隮,永言此恩,是为终惠。”

赵佶很快便批准了王黼的请求,他在御笔中写道:“王黼陈乞致仕,其应恩人数、朝谒礼数等,一切并依蔡京例施行,仍给节度使俸。”

而今年,王黼才四十五岁,正值一个从政的男人最巅峰的年纪。

王黼是宣和二年十一月正式出任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即宰相职务)的。

其实,早在宣和二年六月蔡京退休前,王黼就已经深得赵佶的信任,并开始掌控赵宋的朝政大权。

王黼上任之后,采取罢方田、毁辟雍与医学算学、并会要和六典诸局等,一系列减轻赋税杂役和精简政府机构的改革措施,赢得了人们的好评。

那时,人们觉得王黼很有魄力,当时都称赞他为“贤相”。

后来,因为要与蔡京争宠,王黼也设置应奉局,自兼提领,以进贡赵佶为名,向各地官员摊派,要求进贡四方珍异之物,此事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当时有一说,这些东西,能到赵佶手中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其余都被他和粱师成瓜分了。

再后来,王黼赞成收复燕云十六州,又以朝廷出兵北伐收复燕京为名,成立了一个叫“经抚房”的专门机构,掌管从全国收集而来的免夫钱——免夫者,谓燕山之役,天下应出夫调,今但令出免夫钱而已。

当时,总共收集了六千二百余万缗免夫钱。

这笔钱本来应该储存起来以备缓急,可是至宣和七年春这笔钱已基本用完,只余下六百万缗——用掉的钱中,有帐可查的只有四千万缗,另有二千二百余万缗,谁也说不清楚下落。

有人怀疑这笔钱被王黼私自挪用了,因为燕京告功之后,王黼匆忙奏请,将经抚房的文籍尽取焚之。

也正是因为如此,关于这笔巨款的下落,已经无法说清了。

事实上,这笔钱有可能是花在了艮岳的建设中了。

因为,当时艮岳还差一些没有完工。

而等免夫钱收上来不久,当时停滞了很久的艮岳才再度开工,然后历经半年时间终得修完。

王黼当政了共四年时间,这期间大宋发生了两件可谓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两件大事,对大宋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一件事是平定方腊起义,另一件事是出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

公平的讲,这两件事都应该算是王黼主持的。

至于结果,那只能由世人去评说了。

……

自从王黼主政,赵宋朝廷的收入的确有所增多。

但由于接连发动了平定方腊起义和北伐收复燕京这两场战争,花掉了大量的钱财。

再加上赵佶君臣的贪腐挥霍。

以至于,富饶的大宋,现在已经没钱也没粮了。

尚书右丞宇文粹中,对此深感忧虑。

因此,王黼致仕后,宇文粹中便对赵佶说:“祖宗之时,国计所仰,皆有实数,量入为出,沛然有余。近年诸局务、应奉司,妄耗百出,若非痛行裁减,虑智者无以善后。”

直白一点说,宇文粹中就是在提醒赵佶,国家没钱也没粮了,这很危险,您老快想办法。

宇文粹中,字仲达,成都府华阳县(后世四川成都成华区)人,崇宁二年登进士第三名,他也是宇文虚中和宇文时中的兄长,是蔡京的甥婿(娶了蔡京妹妹的女儿),也是蔡仍的姐夫。

赵佶觉得宇文粹中所言很有道理,于是下诏撤销应奉司,又下诏给蔡攸、白时中、李邦彦,令他们想办法弄钱弄粮。

蔡攸、白时中、李邦彦这三个只会陪着赵佶玩的弄臣哪有什么弄钱弄粮的好办法,他们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往下拖延。

慢慢的,赵佶也看出来了,蔡攸、白时中、李邦彦还不如王黼呐,就更别提蔡京了。

不久,京东路一带盗贼蜂拥而起,北方各地形势突然变得严峻起来。

蔡京一党趁机纷乱吵嚷,认为白时中与李邦彦名望太轻,担当不了宰相大任,无力压服天下,他们呼吁请蔡京重新出山。

朱勔此时因为帮赵佶建成了艮岳很得宠,他也极力说服赵佶用蔡京。

赵佶觉得,在这个艰难的局势下,能够力挽狂澜的,也就蔡京这个为大宋掌了十六七年舵、让大宋富强无比的老宰相了。

赵佶以为,蔡京一定能找到解决困难与克服危机的办法。

于是乎,赵佶让蔡京复相。

就这样,蔡京重新出山,兼领讲议司,仍领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请,至都堂治事。

蔡京又一次登上了大宋的政治舞台。

这是蔡京第四次出任宰相。

这年蔡京已经整整八十岁,已“目盲不能书字,足蹇不能拜跪”,已是一个纯粹到不能再纯粹的行将就木的老人了……

……

第六章 一家人第二十七章 良苦用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既想当表子又想立牌坊(求订阅!)第二百三十二章 赔了夫人又折兵(求订阅!)第三百三十四章 新武器(求订阅!)第一百八十八章 大宋危矣(求订阅!)第一百一十五章 倒追第一百七十章 我就是天(为盟主Merrick加更!)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求订阅!)第二百一十三章 我将一个爱我的女人落在这里了(求订阅!)第二百零九章 顺势而为(求订阅!)第三百四十四章 奸与忠(求订阅!)第一百八十三章 奉旨挖角(求订阅!)第十六章 能跟自己去造反的军队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完了(求订阅!)第一百四十九章 不能娶你为妻(求订阅!)第二百一十三章 我将一个爱我的女人落在这里了(求订阅!)第三百一十九章 为高丽做出一些牺牲(求订阅!)第一百九十四章 冠军伯(求订阅!)第七十九章 言传身教第一百八十三章 奉旨挖角(求订阅!)第十九章 天生脑后有反骨第一百二十九章 论势(下)(求订阅!)第二百四十二章 扩大战果(求订阅!)第三百三十三章 十厢与五郡(求订阅!)第一百七十九章 仍城(求订阅!)第一百一十章 并非空穴来风第一百一十五章 倒追第三百一十一章 货比三家(求订阅!)第一百五十章 我不是英雄(求订阅!)第七十九章 言传身教第一百九十六章 山不转水转(求订阅!)第十七章 逛青楼第二百三十六章 蜀国公主(求订阅!)第三十二章 中兴四将第十四章 弃文从武第二十九章 招兵标准第三百三十八章 贴身护卫(求订阅!)第八十一章 任鸟飞第三百三十八章 贴身护卫(求订阅!)第一百九十八章 七个儿子(求订阅!)第三百三十二章 万事俱备(求订阅!)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二十七章 良苦用心?第三十八章 不是君子第五十九章 就是改变历史的说两句。第五十八章 五个都头第三百二十三章 高丽亡(求订阅!)第六十六章 论功行赏(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山不转水转(求订阅!)第一百二十三章 阴差阳错(求订阅!)第七十四章 堵不如疏第三百一十四章 让赵佶这个皇帝怎么忍(求订阅!)第三百三十三章 十厢与五郡(求订阅!)第四章 人工呼吸第三百二十章 都是聪明的女人(求订阅!)第三百一十二章 辽东王(求订阅!)第四十七章 不愿吃亏第三十二章 中兴四将第一百八十三章 奉旨挖角(求订阅!)第三百零一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求订阅!)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鱼(求订阅!)第二十章 花想容第四十六章 嫂子怎么了第三百三十八章 贴身护卫(求订阅!)第一百四十八章 为老不尊(求订阅!)第二百四十六章 霸占六位公主(求订阅!)第七十八章 整编第二百五十章 货真价实的皇后(求订阅!)第一百九十二章 谁不眼红?(求订阅!)第七十五章 新人第二百六十二章 劝降(求订阅!)第二百六十五章 辽主被冠军侯捉了(求订阅!)第二百六十三章 众女到云(求订阅!)第一百五十九章 将军可尽忠报国(求订阅!)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败金军(求订阅!)第二百一十二章 再见师师(求订阅!)第一百五十五章 深明大义的奇女子(求订阅!)第二百八十八章 从今以后燕云姓蔡了(求订阅!)第一百二十八章 论势(上)(求订阅!)第五十一章 美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你不能(求订阅!)第二百四十二章 扩大战果(求订阅!)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全其美(求订阅!)第三百零七章 打下了高丽的国都(求订阅!)第三百一十八章 全都纳入后宫(求订阅!)第五十八章 五个都头第二百五十二章 敲积木(求订阅!)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三百一十二章 辽东王(求订阅!)第一百九十二章 谁不眼红?(求订阅!)第二百零六章 收复燕云统帅(下)(求订阅!)第三百三十三章 十厢与五郡(求订阅!)第十三章 不愿负此生第二百一十一章 折服(求订阅!)第九十二章 得贤治定第三十一章 王夜叉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