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包办婚姻

起床之后也只是去见了顾清尘一面,便在躲在房间里没再出来,就连吃饭也都是她的丫鬟萍儿给她送进房里。

以前觉得这个家冷清,现在人忽然多了起来,院子顿时就显得狭小拥挤。

杨丛义跟顾清尘商量,再买个大点的院子,对方没有同意,说这个院子住了好多年,都已经住习惯了,思远还小,换个地方很不方便,院子虽然不大,平常就她们几人,住还是能住的下,院子小点,大家在一个锅里吃饭,对这个家安定也有好处。

顾清尘所言不无道理,之后杨丛义就没再提另置院子的事。

这个冬天,杨丛义留在泉州,除了不远处的流求,哪儿都没去,至于临安回易处,他也只是给陆游去了几封信,让他早做采购货物的准备,跟临安的豪商巨富保持联系。

在流求住了十天,他发现整个精武军和护卫军将士们的士气跟之前相比大有不同,训练更能认真,更能下力气,开垦营田、营建马场也更能卖力吃苦,这一切都是因为回易处在流求的临时办事处介入了他们的生活。

一个多月时间,数百个新娘住进了军属营区,能有幸成亲娶上良家女子的,都是军中将校军官和立下功勋的骨干精锐,当然还有一些在开垦营田、马场和训练中特别突出的普通士兵。

精武军、护卫军八九千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成亲,没有碰过女人,谁不想娶上一个年轻的良家女子为妻,谁不想成家立业?

率先成亲的数百人,对全军的激励作用,比任何金钱奖励都有用,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被回易处选中的人,一旦被选定,也就意味着,他们很快就能成亲,很快就能有自己的女人。

杨四娘很喜欢杨丛义交给她的这个差事,她觉得很有意义,所以做起来也特别卖力,她每天带着几个侍女不是在城里走街串巷,跟遇到的女子攀谈,就是到周边乡村,挨家挨户拜访,不管对方家里是否有待嫁的女子,她都会给他们留下一个地址,还有一份小礼物。

整个流求县衙管理的区域有数万户,以她自己的估计,再有半年时间,就能全部拜访一遍,至于能谈成几桩婚事,促成几对新人,她也没有多少信心,毕竟精武军和护卫军里想成亲的人太多了,而流求就这么大,哪有那么多适嫁的女子。

但不论如何,她都得把流求捋一遍,把愿意嫁进来的女子都拉进来,其他的再想办法,实在不行,去泉州、漳州、福州一带的贫苦人家物色,也不是不行。

对于杨四娘的努力,杨丛义赞誉有加,但同时也告诉她,不要想着让一名将士都娶上新娘,这不可能,成亲的太多,对精武军和护卫军也有害无利,应当合理控制,每个月挑选三五个优秀的将士就够了,持续发挥激励作用才是。

杨四娘一听就懂了,焦躁而时刻高悬的心很快平静下来,之前她是误入歧途了,忘了给精武军、护卫军娶亲的初衷。

之后她与杨丛义一起召集精武军和护卫军将校,就娶亲人选选择问题,提了要求,一是每月名额限制,二是审查资历。

精武军每月三个成亲名额,护卫军人少,每月一个,上报回易处的名单和资料都必须真实,他们的功勋和平常表现要经得起核查,若是作假,直接取消资格。

一众将校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他们都是前几批娶上新娘的人,对方还都是城里人,家境不错,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他们已经有了女人,以后再怎么审查人选,跟他们关系不大,争来争去,也都是为手下的兄弟,想成亲自己又不争气,那也没办法。

每月成亲的名额固定下来,杨四娘身上担负的压力瞬间减少很多。

四个待嫁女子其实很好找,只要聘礼给的足,连女方陪嫁的嫁妆也一起包了,基本就没有不嫁的道理,因为没人会跟钱过不去,何况还是迟早都要嫁出去的闺女。

杨丛义在流求好好陪了杨四娘几天,她是苦命人,在他看来,怎么补偿都不够,以前总以男儿身示人,没做过几天女子,大好年华就那么溜走,如今虽然重获新生,他却不能一直留在她身边,到头来,留给她的还是孤独。

而杨四娘并不这么想,她反而觉得现在的日子很轻松、很快乐,有事没事去乡下走走,去军营、马场转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顾虑,也不用任何伪装,她就是她自己,一切都能自己做主。

当然,唯一的不足就是杨丛义陪她的时间太少了,但这也没有办法,他的家在泉州,而回易处又在临安,一旦朝廷有差遣,这天下之大,哪儿都得去,真正留在家里的时间其实很少,就算她搬去泉州跟清尘比邻而居,同样陪不了她几天。

关于孟芸娘的事,杨丛义也没有隐瞒她,一五一十的都说了,虽然一开始她心里有一点点不痛快,很快也就想开了,她现在只想留在流求,只要他来流求的时候不是陪着其他女子就够了,至于别处的她管不着,能多一个女子,也许是好事,至少清尘不会把目光都放在她身上。

就在杨丛义留在流求的那几天,一支从北方南下的船队到达流求海岸,船只有大有小,就连样式也各不相同。

率领这支船队的不是外人,正是沈缙。

船上装的全是牛马,只是个个都疲惫不堪,踏上海岸就摇摇晃晃,有些甚至直接摔倒在地。

沈缙率领的船队几乎都是小船,海上也抗不了大风浪,不过幸好现在是冬季,再强劲的北风到了海上,也掀不起大浪,船只虽然没有颠覆,可太过颠簸的小船,还是把一些体质稍差的牛马颠簸致死。

新来的大批牛马,直接被迁往南边的马场恢复,估计要好几个月时间,等到开春,它们才能适应南方的生活,慢慢恢复。

北方是如何安排的,杨丛义没有过问,从钦岛离开的时候,他就已经把北方回易事务全权交给他了,留下哪些人,具体怎么做,由沈缙自己做主,一起共事这么多年,他一直以来的表现,绝对值得信任。

从益都府几家酒楼收回来的十几万贯利润,沈缙如数上缴,但杨丛义只收了十万贯,剩下的由他自己支用。

北方四岛还有那么多人,还得用钱粮来维护,辽阳府肯定也要派人留守,所需钱款不在少数,而这些费用不可能出现在回易处的账目上,一旦有好事者心存嫉妒,安他们一个私通敌国的罪名,可够他们喝一壶的。

北上交易之事,是杨丛义、陆游、沈缙三人的决定,一旦出事,三人担责,可钦岛那等地方金人都不去,哪会有大宋官员没事跑到那不毛之地去。

船队在北方的交易离大宋实在太远,离金国都城燕京也很遥远,等半年后交易的消息传到燕京,能不能被大宋使节知道都是问题,就算大宋使节有幸听到北方出现西洋货物交易的事情,怀疑是有大宋商贾私自北上,有心追究,一来二去,估计也是一两年以后的事了,想查也无从查起,何况能跟金国私下交易的商贾,哪个不是背景深厚,即使听到些许风声也不敢得罪。

出过海的三人都知道,一旦船队出海,离岸五十里,任谁都辨别不清船队来历,回易处船队北上,几乎不会有任何风险,南方官员不知道他们北上,登州、辰州、辽阳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几乎都把他们当做金国的汉人商贾。总之,船队在北方的交易是完全脱离大宋朝廷控制的,纵使好不容易听到些只言片语,也无从追究,无从查起,毕竟登州到大宋还有数千里。

沈缙明白杨丛义的意思,便没有推脱,将几万贯钱留在手里,这也就意味着,回易船队在北方的交易就有他完全接手。

北方留下的人不多,他们只需要定期向益都府几家酒楼供货,照看好那四个岛屿就行,至于酒楼的利润收取,沈缙交给了一名心腹,每隔三个月就把收到的利润送回流求。

短期内他也不会北上了,要么回临安,要么在流求。

杨丛义给他的建议是留在流求,明年船队出海的规模要缩减,而朝廷所要求的利润还是一笔巨大的数目,去年船队才将一百多船货销往天竺和塞尔柱地区,那么大体量的货物,没有三五年时间,很难消耗完,明天再去,很可能赚不回多少钱,所以回易路线和最终目的都要调整,天竺和塞尔柱最好都不去,船队南下之后直接往西走,去到比塞尔柱更远的地方,只有这样,大宋的货物才能持续卖上高价,换回更有价值的东西。

走的更远风险也更大,船要更大更好,人也要进一步训练。

第76章 分锅第159章 建营昌国第539章 北上销货第492章 危机未解第218章 打定注意第755章 驳斥腐臣第609章 回援镇江第51章 挑花眼第447章 铺垫准备第350章 龙骑军营第67章 来龙去脉第65章 奶头山第286章 进驻县城第247章 非长久之计第71章 忠义盟第13章 据实以告第510章 一家人第194章 清尘还俗第12章 漏网之鱼第132章 太学辩议(五)第506章 无子之恼第563章 孟氏姐妹第89章 目的达成第99章 烧光了第121章 壮士救我第353章 龙泉军营第680章 北上兴仁府第759章 夺取平州第522章 驻军昌国第84章 又起争斗第92章 红沙谷第790章 毁灭重生第641章 撤离扬州第334章 讨个说法第337章 封官授职第634章 尽在掌握第187章 港口繁忙第555章 陌生海域第88章 意料之外第124章 再见知军第279章 中秋之约第701章 两帝共存第68章 切磋试技第388章 分歧仍在第47章 升官第162章 天黑不行船第665章 进军济南府第685章 完颜亮的困境第760章 完颜雍之虑第556章 画图沟通第320章 共守凉山第782章 粮仓惊变第55章 众怒第616章 破局第175章 买个伙计第78章 继续查探第54章 出发第542章 亲赴蓬莱第532章 副使落海第265章 一堆烂账第522章 驻军昌国第520章 军权下放第744章 林中遇袭第47章 升官第442章 此生相随第8章 狱中传道(下)第574章 破解之道第36章 杀戮第653章 夺城第612章 请缨挑战第784章 防线坚固第138章 武学公试第725章 银子烫手第389章 签定契约第578章 金使挑衅第215章 讨个说法第577章 临安如旧第329章 大军南撤第592章 大胜忧心第601章 战前检验第94章 各有心思第570章 共谋大事第270章 返回广州第323章 谋划第56章 定计第283章 重聚第615章 秘密禁令第461章 学习兵法第123章 送别第492章 危机未解第753章 三难第436章 入选将营第62章 道长援手第791章 攻陷燕京第21章 闲人第120章 遇袭第489章 讨回书信第245章 流落孤岛第585章 辽阳起事第630章 紧急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