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五年二月,大兴城的两大建筑大兴善寺和弘德书院相继完工。
大兴善寺整个寺院占地约一百二十余亩,有殿堂、僧舍243间,以佛教建筑为中心,形成南北平行的三条轴线。主要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东西禅堂,法堂等。其正殿大雄宝殿为京城之最,制度与太庙同,可见杨坚对其的重视程度。
大兴善寺开山祖师是灵藏大师,他是隋文帝杨坚的布衣知友,同时任隋朝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昭玄都僧官。后昭玄统僧猛、继任昭玄统昙延及其随员等均住本寺。杨坚又召慧远、慧藏、僧休、宝镇、洪遵、昙迁入京城,为"六大德",并有僧众300余人入寺供养,令其为国行道。
弘德书院占地约五百余亩,书院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为书院大门,崇圣殿,明德堂,明伦堂,集贤阁,北园等。
书院大门采用对称式结构,中间为正门,两侧各有侧门,风格庄重朴实。门额“弘德书院”为当代大儒牛弘所提;崇圣殿主要是拜祭儒家先贤;明德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明伦堂是弘道、研究之所,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集贤阁是藏书和修书之所,它相当于后世大学里的大型图书馆;北园是书院的活动场所,内有大型校场一个,两侧是荒地,是士子们劳作之地,这也是杨广特地设置的。书院东侧建有教官宅三十余间,西侧建有校舍二百余间。
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道、墨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墨子》、《道德经》、《春秋》等。院长为李德林,副院长为元善,二人皆是门面,不管书院具体事务。元善早年随父进入江南,禀性好学,通涉《五经》《左传》,隋朝开皇初年,拜内史侍郎、国子祭酒。本来杨广是想请元善为院长的,杨坚不同意。
杨广入宫求杨坚将太常博士房晖远纳入书院,为书院副院长兼教授,主持书院的教学工作。房晖远世传儒学、幼有志行、潜心究治《三礼》、《春秋三传》、《诗经》、《尚书》、《周易》,兼善图纬。
书院要求入院的讲师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书院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
书院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恕、勇、让
仁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人而为仁,无亏于人。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中的“杀身成仁“几乎是无人不晓,然而到了近现代,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国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义是人的行为和道德标准。“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不得以损害和出卖他人来换取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是实现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信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实现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当然在杨广所处的这个时代,"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
孝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是实现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根本条件之一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是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乃至献出个人生命。
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勇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让指谦让、礼让,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不索取,不受贿,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以上十一条为书院的教授、学子等行为规范和处事原则,也是所有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