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愿做杜陵一农夫

大唐极品闲人

杜睿将自己关在书房之中,一夜未睡,终于将一个如何经营南洋的章程,理了出来,忙将杜平生唤了过来,让他带着他刚刚写好的奏章返回长安,送到李承乾那边,开拓南洋,杜睿想的可不仅仅是资源掠夺,那未免小家子气了,杜睿想的便是要将整个南洋,划归到大唐的版图之中,可是这需要朝廷的支持,不单单是在那些新开拓出来的土地,岛屿上设立行政机构,最重要的是大唐能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海上军事力量,这样才能保证得到的领土,不会再失去。

当然杜睿还有一层考虑,想想前世,那些西方蛮夷肆虐中华大地,不就是因为他们拥有着天下最为强大的战舰,海军吗?

要是此时节大唐便开始经营海军,等到日后西方蛮夷崛起之时,当他们到达东方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

可以说现在大唐的造船水平,绝对是要强过那些西方蛮夷十数倍的,如今杜睿新设计的剪帆船已经可以远行南洋诸岛屿,而后来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此时恐怕还在使用小舢板捕鱼呢,便是海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和大唐相比,也要相去甚远。

杜睿打发走了杜平生,便接着将杜贵,韦烁等人找了过来,将自己的打算一说,众人闻言皆是大喜。

此次远行,他们已经切身体会到了出海的好处,不但能劫掠来金银财宝,还能建功立业,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可是汉人当中第一个远行南洋的人,将来史书上肯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是他们这样的粗人又怎么了,谁不想青史留名。

此次远行,不但带回来了杜睿描绘的蔬菜,粮食,水果种子,而且单单是金银财宝,象牙,檀香、白芷等物就足足装了十几船回来,价值绝对要超过巨万,大头自然是要交给杜睿,可单单是杜睿的赏赐,就足以让他们此生衣食无忧了,这等发财的好事谁不想做。

杜睿见众人皆是如此,便道:“我意将船队继续扩大规模,杜贵!你便去泉州监督造船。”

杜睿可不想再让杜贵涉险出海了,杜仲一家对他忠心耿耿,他也要为杜贵安排好出路。

杜贵闻言,慨然领命,虽然不能继续出海有些可惜,但是杜睿的吩咐,他从来都是毫无异义的执行,再说造船也是件大事。

杜睿接着道:“船队也要分为两股,冯茗,陈友两位一队,韦烁,朱杰两位一队,冯茗,陈友一队继续招募敢死之士,探索南洋,顺便与室利佛逝三国进行贸易,用大唐的瓷器,丝绸,以及七宝斋内的货物换取金银,香料,另外再遣人到那些岛屿上,开办种植园,毕竟有些植物如今还不适合在大唐生长,也只有借鸡生蛋了。韦烁,朱杰一队,自中南半岛,通过马六甲海峡,继续向西行,与沿途各国贸易,赚取利润!”

韦烁听说又能探索未知的世界,自然喜不自胜,这厮大概是想要做大唐的徐霞客了。其余人等也无异议,毕竟杜睿对他们有恩,此行不但能报恩,更能发财,何乐而不为。

杜睿说完,起身对着杜贵等人,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大礼,吓得杜贵等人连连回避。杜睿不单单是他们的主人,更是天下闻名的大才子,大贤人,便是当今的天子也要礼敬的人,他那里敢受杜睿的大礼。

杜睿却偏偏执拗的行了礼,道:“今天我就是给你们行十个大礼,也不能回报你们为大唐,为天下汉人做出的贡献。”

杜贵道:“小人是少爷的奴仆,少爷但有吩咐,小人万死不辞!”

韦烁等人也跟着说道:“但有吩咐,万死不辞!”

杜睿却道:“你们不必如此,你们远行大洋,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我不过是在家中动动嘴皮子,如何能比得上你们远行辛苦,但是你们都必须知道,今日所行之事,都是值得的,你们多为大唐探索出一个岛屿,日后便能让大唐子民多一份生存的空间,你们多带回一种种子,便能解救无数人的性命,诸位!拜托了!”

杜贵等人在杜陵休整了不过半月,便又南下泉州,准备出海之事去了,他们刚走,被杜睿派去长安的杜平生也回来了,只可惜杜平生带回来的消息,让杜睿大失所望。

“太子当真这么说!”

杜平生缩了缩脑袋,说道:“当真,小人长了几个脑袋,敢欺瞒少爷!”

杜睿闻言,不禁长叹一声,原来将如何经营南洋,如何为大唐增加赋税之事呈报上去,李承乾也不敢怠慢,急匆匆的便送到了太宗的手上。

一开始太宗也颇为动心,便拿到了朝堂之上商议,结果出了房玄龄,马周二人支持以外,长孙无忌,萧瑀,孔颖达,褚遂良等人尽皆反对,侯君集更是直指开拓南洋劳民伤财,只能得到些小小的岛屿,得不偿失,后来侯君集还因为违反了新法当中军人不得干政的律法,被魏征弹劾了一本。

最终的结果,太宗选择了留中不发,也没给出什么意见,倒是李承乾对此时颇为上心,只可惜太宗不允,他也是无可奈何,只是让杜平生传话给杜睿,让他自行其是。

杜睿稍稍一思索便知道了,为何太宗这次没有坚持,无非就是担心一旦经营南洋,成效显著的话,杜睿的功劳更大,难以驾驭罢了。

杜睿想明白了此节,也是苦笑连连,自言自语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罢了!罢了!随他去吧!”

事实上太宗也并非完全是因为这个,他只是不想在自己这一代,便将所有的事情都做了,让子孙只能安于享乐,这个世界很大,他一个人也是开拓不完的,与其如此,倒不如留下些难题,让后世子孙解决的好。

太宗的心思,杜睿也不能完全猜透,此刻他的心中只是充满了对太宗的失望,以至于连醉了数日。

汝南公主听到妙语说了,连忙赶来,正好见到宿醉方醒的杜睿,此刻杜睿睡意沉重,满身酒气,那里还有半点儿浊世佳公子的模样。

“承明!你何苦跟自己过不去!”

杜睿苦笑道:“我原本只是想着为大唐,为社稷,为天下万民做些事,奈何圣上不放心我,如今我也是有心无力,除了肆意纵情还能做些什么?”

汝南公主闻言,不禁板起了一张俏脸,道:“承明!你怎可如此,父皇虽然一时失察,亏待了你,可是总归还是看重你的,还有太子哥哥,他将你引为臂膀,你若是如此灰心丧气,如何对得起太子哥哥!?”

杜睿见汝南公主生气,忙道:“欣儿勿恼,我也不过是说些气话罢了,好了!好了!不喝了就是,既然圣上不肯用我,我便在这杜陵做一农夫就是了,每日里耕田锄地,也是别有一番快意。”

杜睿这人一向说干就干,当即就召来了府中外宅的下人,在大观园内开垦出了一块地,准备等到开春就把那些得来的蔬菜,水果,粮食种子都种下去,自耕自食。

当然杜睿也不能忘了他封邑内的百姓,如今他受封万户,加上以前,实际上他名下的佃农已经达到了一万三五千户之多,以前在他名下封邑上的百姓,农忙时便耕地,农闲时便在杜睿名下的作坊里打工赚钱,如今一个个也都成了小康之家。

此时再受封万户,这整个杜陵,除了以前杜如晦的那两千户封邑之外,余下的都成了他名下的田产。

既然要做农夫,便要做一个最好的农夫,乍暖还春时节,杜睿便要忙碌起来了。

一领粗布衣,一顶斗笠,换上了一伸装扮,杜睿看上去就像是个小户人家的孩子般,带着杜平生,冯照二人,出了大观园,便到了田间。

杜睿一向足不出户,他封邑上的这些农人,除了每逢年节到大观园拜望的里正之外,也没人识得杜睿,都不知道这个白白净净的公子到田间作甚。

杜睿到了杜家堡里正家,便吩咐他将封邑之内所有村落的里正一一唤来,杜家堡里正也不知道杜睿要做什么,又不敢问,只好去了。

那些其余村落的里正闻言,纷纷大喜,最近几年杜家堡百姓的日子,早就让他们羡慕不已,以至于有不少人家都投到了杜家堡落户,如今他们的村子也成了那个传说当中能点石成金,撒豆成兵的杜家少爷的封邑,兴旺发达,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杜睿的封邑内,虽然只有一万三千多户,却分成了七个村落,除了口众最多的杜家堡有三千多户之外,还有曲江村,三兆村,大保村,余王村,五坡村,春临村,共计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二户,口众六万七千三百二十五人。

杜睿听了杜家堡里正将户籍典册念完,也是已经,这么多人众,要是放在春秋战国年间,俨然就是一个不小的诸侯国了。

想到此处,杜睿对太宗的怨念不禁也小了许多,太宗终归还是惦念着他的,要不然怎会自这等好地方给了他这么大的一块封邑,虽然没有司法权,但是却有管辖权,就算是一辈子都待在这个地方又怎样,杜睿如今俨然就是个小诸侯王了。

杜睿从惊讶当中缓解过来,清了清嗓子,道:“今日将众位相邻请来,乃是向诸位传达一件要事。”

众里正闻言,纷纷竖起了耳朵,生怕稍停了半句仙音,少了发财的机会。

杜睿见众人那副样子,心中也是暗笑,道:“如今圣上天恩,赏赐封邑于此,众位皆在我的管辖之内,杜睿自然要为众位相邻谋划一番!”

“单凭少爷吩咐!”

杜睿点点头,道:“如今农闲,诸位村中有谁愿意到我名下作坊做活的,可去寻我府中的大管家杜仲,由他来安排。”

众里正闻言大喜过望,谁不知道在杜睿名下的作坊做活,不但轻松,而且薪俸颇丰,要是能做的久了,不要说养活一家人,便是盖房子置地也轻而易举。

杜睿又接着道:“还有一条路,便是出海,我府中的管事杜贵最近方归,你们村中要是有人愿意跟着一起出海的,也是待遇从优!”

杜睿抛出的这棵甜枣却是没有人愿意接,只道回去一定代为传达,杜睿看了也不禁一阵感叹,这个年代的人,乡土概念还是太重了,除非遭受天灾人祸,实在活不下去了,谁也不愿意抛家舍业的出海讨生活。

杜睿也不愿勉强,接着道:“还有一桩事,便是各个村子的田租!”

听到这个,众里正心中纷纷一惊,如今大唐的赋税制度为十五税一,倒也不算高,除去赋税,留下的粮食,一家人过活完全够了,只是如今他们已经成了杜睿封邑内的百姓,赋税多寡全都要杜睿亲定。

杜睿也不想让众人的心就这么悬着,笑道:“依我看,便三十税一好了,若是遇着荒年,我再行减免!”

本来杜睿是准备要全免的,他如今身家巨富,也看不上那些粮食,没吃的了,去买就是了,不过这年月农耕水平还不高,要是遇着天灾荒年,那可是大大的麻烦,杜睿也不得不未雨绸缪,提前准备一番。

众里正闻言,纷纷口头称谢,大赞杜睿宅心仁厚,恨不得要将他比喻成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了。

杜睿赶紧让众人打住,接着说道:“不过可有一节,以后这农耕之事,你们可都要听我的!不然的话,田租照旧!”

杜睿这般说,众里正也是一阵为难,在他们眼中杜睿就是个贵公子罢了,如何懂得农耕嫁取之术,要是杜睿一味蛮干,倒霉的可是他们。

唯独早就得了实惠的杜家堡里正见众里正一副为难的样子,气道:“你们这些人,也真是小看人,你们不是时常问我,为何杜家堡田地里的粮食长势比你们那边的好吗?今日小老儿便告诉你们,那可都是少爷的功劳,要不是按照主人教的法子更重,杜家堡如何能年年大丰收,主人这可是给你们实惠,你们莫要不识好歹。”

众里正闻言,皆是一惊,连忙向杜睿请罪。

杜睿也不在意,道:“无妨!只要日后农耕之事,你们好生配合就是。”

前段时间入长安,太宗本来是要让他负责推行新式耕种法,和新式农具的,结果杜睿先是搞变法,接着又出师西征,将这件事放下了,如今也正好现在杜陵一代,全面推广,看看效果,再提醒太宗这件事。

将所有事都说明了,杜睿接着又在众里正的引领下,像个日后的小领导一样,在各个村落视察了一番,如今虽然正值贞观盛世,但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却依然不容乐观,虽然两餐温饱得以解决,但是距离小康之境,还差的远了。

杜睿看了一番,便又打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念头,当然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和后世的可不一样,可没有什么电灯电话,自来水之类的东西,当然杜睿有信心在他有生之年,将这些东西都鼓捣出来,但却不是现在。

他想要搞的建设,乃是重新规划,重新修路,重新建屋,当然最重要的是给每个村子建好厕所,不然的话,可不得了,杜睿可不想着每次来自己的封邑转悠都踩两脚大便回去腻歪人。

他封邑当中户口虽多,要想重新规划一番的话,所费也颇巨,但是那点儿钱杜睿还不放在眼里,他现在可是大唐暴发户,有的是金银。

打定了主意,杜睿便让冯照将他封邑之内的地势,村貌都一一绘制成图,冯照如今已经被杜睿培养成了一个合格的侦察兵,这点小事还难不倒他。

痛痛快快的享受了一把巡视领地的感觉,杜睿带着两脚泥回到了大观园,刚一进后宅,便是迎面撞上的黛玉都险些认不出他来。

“少爷!你~~~~~你为何装扮成了这副模样,要是让老妇人见了,定要责罚奴婢的!”

杜睿笑道:“我自己这副样子,姨娘为何要责罚于你!”

黛玉忙道:“少爷快去换了衣衫,奴婢去给少爷打水洗澡,老夫人将少爷的饮食起居都交给了奴婢,要是少爷这幅模样出现在老夫人面前,老夫人岂不是要责怪奴婢照料不周!”

杜睿笑道:“黛玉!你且看看,我现在像个什么?”

黛玉一愣,当真仔细打量了杜睿一番之后,道:“左看右看,也就是像个农夫!”

杜睿一笑,道:“没错!少爷我如今就是想要做个农夫,既然圣上不肯留我在朝堂,为国效力,那我也就只好在杜陵做个农夫,为国为民多打些粮食了!”

杜睿说完,大笑着走了,将目瞪口呆的黛玉留在原地看着杜睿远去的背影,喃喃自语道:“若是当真能一辈子在杜陵就好了!”

第六十五章第78章 上元佳节第三章第73章 一战功成第二十一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六章第68章 奥斯曼?伊本?阿凡第103章 弃子第70章 李承乾的感情生活第12章 悔婚第9章 西方局势第13章 孤女第57章 太子掌军第21章 家事第35章 有教无类第38章 事急第84章 骄兵之计第71章 飞虎军初显威第9章 刘仁轨第十六章第26章 愿做一闲人第32章 泉盖苏文第10章 可怜天下父母心第二十七章第五章第34章 文明古国第58章 骚乱第30章 正气歌第103章 弃子第2章 坚船利炮第7章 田赋第9章 酿酒第48章 争辩第11章 大婚第72章 兵临城下第17章 密议第49章 朝议第42章 三条妙计第60章 进谏与否第87章 什么情况第86章 达延芒结波第41章 衰颓第68章 庆功宴第63章 皇室豪放女第10章 国宴第18章 畜生何异第8章 纷纷扰扰第49章 伊莎贝拉公主第四十二章第15章 完结第76章 事了拂衣去第51章 密谋第29章 陈三事第75章 登陆倭岛第50章 连云堡第19章 事后余波第45章 飞渡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第17章 太宗驾崩第二十一章第6章 狼子野心第十三章第19章 闹剧一般的反叛第12章 皇后省亲第六章第50章 不速之客第8章 奢侈品消费税第14章 南下第4章 留书第50章 不速之客第15章 贵人第1章 贞观二十二年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31章 蒂卡尔第八章第17章 太宗震怒第41章 扬我国威第68章 隐情第8章 怒极第5章 公主们第51章 贞观十七年第4章 财政预算为哪般?第11章 皇后出宫第68章 首战第二十三章第19章 闹剧一般的反叛第98章 霸权意识第39章 血战七宝山第三十二章第45章 世家之道第五十六章第五十六章第47章 丕平第16章 暗战第五十八章第17章 太宗驾崩第43章 兵临石堡城第13章 拒第18章 贵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