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是非功过

在华夏有史以来所有帝王之中,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是第一个被百姓真心称颂的人物,固然由于他的丰功伟业,也由于他本身具有其它帝王身上难以发现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也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在世的五十二年当中,太宗总共做了二十三年的皇帝,他不是华夏历史上得享帝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在他党政期间,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却是后来人无法企及的。

自十八岁开始,太宗整整经历了三十五年的军事政治生涯。

军事上,在起兵反隋过程中,太宗从太原延东河南下直捣长安。在统一的战争中,更是纵横弛骋数千里,他所表现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思想,可以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著名军事家相媲美。称帝登基之后,掩武修文,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关心民生疾苦,使得隋末即告破产的全国经济很快得以全面复苏。

在政治上,更是鼓励臣下进谏,虚心听取不同和反对意见,同时不论出身,大胆选拔起用才能之士,就像魏征,原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甚至几次出谋划策,要置他于死地,可当太宗获胜之后,却不计前嫌,对魏征委以重任,可以看得出太宗的心胸开阔,也正是有了这份胸襟,才有了被后世称颂不止的“贞观之治”。

一方面彻底解决了长久以来的北方外患,另一方面则政治清明,最初全国死刑犯每年不过29人,后来也不过增加到290人。

此外,不论在文化提升,民族融合上,太宗也都有很大贡献,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无可讳言,太宗的一生当中难免也有瑕疵,像是“玄武门之变”,对子女的关系几乎重蹈高祖李渊的覆辙,以及晚年的独断、猜嫉和迷信轻向等,但是这些瑕疵并没有使他的丰功伟业因而减色。

对于太宗的评价,《旧唐书》有一句话很客观中肯: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史书还称:太宗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神莫能测。

然而在杜睿看来,这个评价虽然有逢迎之嫌,然确实不为过。太宗所创造的功业,也确实称得上是千古一帝,若以后世人的眼光来品评的话,还可以再加上一点,那就是:他同时也是一个见识宏远、有勇有谋的军事家、思想家、战略家、政治家。

总管太宗的一生,他初出茅庐,第一次在显贵的视线中出现,是在公元615年,隋炀帝被围雁门,年仅16岁的太宗应募救援隋天子。当时之情形是突厥十万骑兵压境,围困隋炀帝的是其铁骑中的精锐。面对敌众我寡形势,援兵总司令云定兴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对这场救援战,他心里是没有底的。小小年纪的太宗在仔细分析敌情后,献计云定兴,称:“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军张容,令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焉。”很显然,太宗当时对敌我情况分析是相当精准的,用其计,云定兴果然解了雁门之围。

杜睿倒是觉得,太宗这招与诸葛亮的运兵战略有雷同之处。在冷兵器时代,这种“空城计”既需要头脑异常清醒,对敌方和己方的实力判断正确,也需要大气魄,有心理上的绝对优势,不然战争最后的结局就会要改写,但是历史证明太宗的决策是正确的。

太宗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不仅聪慧过人,而且在青年时代就显露出了自己的“宿志”,拿后世的话来说,太宗小小年纪就有做国家元首的宏伟志向。

其父李渊在太原为地方长官,人脉资源很广,他就利用这一局面就广交朋友,礼贤下士,当时的“群盗大侠,仰其名,纷纷投奔于他”。也就是这群豪杰,随同太宗出生入死,协力同心,逐一把隋末的地方割据势力剿灭殆尽。

可以说,太宗在青年时代,就在为自己将来能做帝王做好了人才储备的铺垫工作,这是有为之君的远见之处。人们常说:得人才者,得天下。环顾当今之世界,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的人才争夺,其长远意义不也是如此吗?

太宗对于认准了的事情,就会执著地做下去,原则的方面毫不含糊。太原起兵后,其父在霍邑受挫,粮尽欲退兵太原。太宗据理力争,认为:既然扛举义旗,目的也在于挽救苍生,现在应该进入咸阳,号令天下,哪有刚刚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半途而废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此刻退兵,响应义旗号召组成的大军就会立即解体。退兵太原,显然是自取灭亡之路。

太宗的分析入情入理,可是李渊还是不予采纳,下令大军返回太原。此种情况下,太宗推出绝招,洒泪苦谏高祖李渊。李渊行军帐内传入太宗的阵阵惨凄哭声,召问其故,太宗对答:“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

太宗的话,让李渊醒悟过来,立即撤销了退兵令,决定与宋老生展开决战。结果是反败为胜,斩杀敌军主将宋老生,平定了霍邑城,为唐军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后来平定地方割据势力时,太宗长远见识又一次得到印证。唐建国之初,宋金刚兵锋锐利,连陷许多州县,首都长安受到巨大威胁。这种情况下,李渊与群臣商议,认为:敌人来势凶猛,很难对付,黄河以东的地盘应该放弃,守住潼关以西的地方就可以了。

太宗则上表分析指出:“太原是王业的根基所在,国家的根本,黄河以东的物产富饶,是首都长安的依靠,放弃它们,实在是让人感到愤怒不已!给我几万精兵,我一定能够剿灭他,平复丢失太原等地。”

最后李渊采纳了太宗的建议,让太宗亲征宋金刚,最终大胜而归。

武德七年,突厥颉利、突利二汗乘唐王朝立国未稳,国势不强,率兵侵扰关中一带。面对强悍的突厥势力,唐帝国大臣们又一次忧心忡忡,劝说李渊火烧长安,迁移都城于它处。李渊对此深以为然,拟采纳之。此时,也有一部分大臣,认为移都不可取,但又不敢触龙颜、逆圣听,只能干着急,独有太宗上表指陈其厉害,言语间豪气万丈。李渊为此还大发脾气,但是太宗始终不为所动,坚持己见,直到李渊做出让步为止。

太宗在被立为皇太子之前,东征西讨,参加的大小战役无数,可谓战功赫赫。其亲自指挥大战役有克薛仁杲、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等。这些战役充分展示了太宗的杰出的军事才华。在多数情况下,太宗都能出敌不意,以少胜多。他指挥的战役之所以大多能获得胜利,究其原因,在杜睿看来,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一群能征善战、不贪生怕死的高级将领,上下能故同心合力。另一方面,太宗作为统帅,身先士卒,分析战况丝丝入扣,察敌情于微里。

太宗的战略战术原则类似于杜睿前世所在共和国的毛太祖,大抵上也是围绕,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敌疲我打的原则进行。

如克薛仁杲一役,将士们对太宗出奇制胜深为惊异,有将士问:“您在敌人守城不出,攻城器械又缺乏的情况下,却发动骑兵主动出击,此时步兵尚未跟进,大家都认为攻城困难,想不到的是您把它攻下来了,原因何在?”

太宗答曰:“我这是以计迫敌,让他们来不及考虑发兵,所以赢了。”

太宗还进一步分析道:“往年,敌人打了很多胜战,养精蓄锐已久,很久不见我军出击战斗,突然间见我军主动出击,必然会率全部势力与我们争斗,后来虽然为我军所败,但是擒杀之敌并不多,此时若不穷追猛打的话,敌方的士兵多为陇西人,其回逃的话,必将是后患无穷,我军若急追不舍,敌人当畏惧请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太宗每次大战总会在了解敌情后立即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战斗对策。

如擒窦建德一役,太宗观察敌情细致入微,牢牢地把握了战争的机遇。在敌人饥疲至极,敌方将士们争先抢夺饮水的时候,太宗亲率骑兵如天兵降至,让对手防不胜防。这次战役结果是,包括敌军主将窦建德本人也做了俘虏,王世充受震慑,也主动请降,山东割据势力就此彻底剿灭,唐王朝的后方解除了后顾之忧。

关于他的战术原则,杜睿替太宗总结了四点:一是坚壁挫锐。二是准确利用骑兵,在敌后打反击战。三是勇追穷寇,以绝后患。四是亲自侦察,细致部署。

并且太宗其他方面的经验也有很多,特别是作战时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对于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

太宗之所以能在年轻时代纵横天下,登基称帝之后,将大唐打造出了一个贞观盛世,出了他本身的英明神武之外,还因为他的手下,谋臣如云,猛将似海。这些将帅们随同太宗东征西讨,剿灭各地割据势力,平定地方内乱,震慑周边各国,可谓是战果累累、战功赫赫。毫无疑问,这群贤臣良将是太宗的重要参谋和帮手。

太宗在太原起兵之前,就广结地方豪侠为己所用,战争过程中他更是大胆使用和提拔那些有德有才的将领。其用人的原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例如宋金刚战败后,猛将尉迟敬德来降,为太宗所器重。后来与尉迟敬德同降的另一将领反叛,太宗周围的将士认为降将敬德必反,不问青红皂白,将其囚于军中。

屈突通等将领还劝说太宗:“这个人勇健非常,刚刚归降我方,又被我们猜忌,留下来养痈遗患,不如把他杀了。”

太宗却说:“你们不要说了,以他的个性,要反的话,早在他人之前了,怎么还会在别人造反后再反呢?”

不仅派人放了尉迟敬德,还让他来到自己的卧室,赐予金银,安慰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太宗这些推心置腹的话,让尉迟敬德感动不已,下定决心要报太宗的知遇之恩。就是这个尉迟敬德,在接下来的大战王世充之役中,拼死命救下了太宗。

隐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前,欲买通太宗身边的这员悍将,以为内应,他亲自写信给尉迟敬德,并赠送他一车金银,为其所拒。

尉迟敬德还将此事通报了太宗,表示自己没有二心,太宗安慰他说:“公之素心,郁如山岳,积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送来但取,宁须虑也。若不然,恐公身不安。且知彼阴计,足为良策。”

通过对待尉迟敬德,就可以看得出太宗用人,可谓用情正,用情实,玄武门之变,正是尉迟敬德死命相保,才有太宗转危为安!

太宗继位之后,高祖留给他的并非是一个强盛的帝国,概因大唐帝国建国之初,四面临敌,尤其北方突厥势力虎视眈眈,让太宗寝卧难安。

太宗以史为鉴,认为中原和突厥之间的势力是此消彼长,抗御北方势力最好的办法是“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于是每天都有数百人在殿前操演,随后士兵的战斗力逐步提高,成为精锐之师。

太宗还时常与重臣探讨治国理政之道,以隋文帝为例,认为天下之广,一人独专,虽劳形苦神,也不能尽善尽美,因此要选天下优秀人才,为天下之务所用,委任责成,各尽所用。也就是选拔优秀人才,组成一个团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所用。

为得天下之人才,太宗皇帝两次昭布天下诸州,要求各州举尽举孝悌淳笃、文章秀异者。同时他还实行开科取士,尽揽人才。这才有了后来那句很有名的诗句一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只要是人才,不管是前朝遗老,还是以前的敌手,太宗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尉迟敬德,以及贞观名臣魏征得到重用就是很好的例子。

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基本上能做到人尽其才,扬长避短。如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房、杜二人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太宗让他们官拜宰相,站在宏观层面治理国家。戴胄等人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在微观层面做出业绩。

特别是对待杜睿,太宗敢在杜睿冲龄之时,便委以重任,虽然杜睿几起几落,但总归在太宗晚年得到了绝对的信任,这才使得杜睿能够从容的应对几次政变,用雷霆之势,将其破灭,避免了大唐的动荡,挽救了来之不易的大唐盛世。

太宗在位期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与他吸取隋亡教训,大力推崇节俭的做法是分不开的。

在节俭方面,他首先以身作则。如贞观二年,大臣们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隆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移一阁一居之。”

太宗对曰:“朕有气病,岂宜下湿。若遂来请。靡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

对大臣的建议,太宗表示了拒绝,这为群臣开了一个节俭的好头,这才使得上行下效。

而且每当太宗奢欲上来,大臣反对,太宗总能从谏如流,立刻制止,作为一个君王,尤其是值得后人景仰和反思。

公元630年,太宗突然下令让人修缮洛阳乾元殿。大臣张玄素听说后,当即反对,上表说:“陛下当初平定洛阳时,很看不惯隋炀帝奢靡淫乱的生活,曾下令放火烧掉洛阳一切豪华宫殿,并告诫后人要引以为戒,现在您当政不到十年,难道忘了当初自己说过的话吗?”

太宗听后,虽很恼怒张玄素将自己和隋炀帝扯在一起,可他还是克制了奢欲,下令立即停工,并对手下人说:“以后有事要去洛阳,就是住在露天,也不会再干劳民伤财的事情了。”

治国理政难免有糊涂的时候,关键是能否听取别人的建议,从别人的建议中得启发、受教益呢?

太宗就是这样的人!如魏征所谏两百余事,多为采纳,为求谏言,数次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纳谏一次可以,数次如此,需要何等胸怀?一个帝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遍览史册,肯怕也只有太宗这一人而已。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贞观年间,社会太平,君臣和谐,毫无疑问与太宗能够吸取隋王朝的败亡的教训,肯于纳谏,从善如流有关。

张玄素敢于直谏其奢侈,甚至把他和隋炀帝扯到一起,要是遇上一位不开明的君王,脑袋早已搬家了。

即使事情放到讲究民主的后世,人们大概也会感叹有忠心没有忠胆。

原因何在?

但凡上位者,一般都习惯听好话,好话让人心情舒畅,上下一团和气。若有下属对上官敢提异常尖锐的意见,首先的前提就是这个上官有接纳意见的宽广胸怀,否则不是流于形式,就会恼羞成怒,耿耿于怀,反过来让那个进谏的下属“难受”一番。

恰如魏征所言:“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

可谓一语破的,从这一层面来看,大唐帝国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强的国家,就是因为有太宗这样心胸开阔的帝王而使然。

总管太宗的一生,其智勇双全,战功赫赫,打天下咸服对手,其虚心纳谏,宽厚爱民,治天下军民同乐。

在他治理下的大唐,才会有如今这般盛世景象。在后世人们谈到济世安邦的伟业君王时,会很自然地想起太宗皇帝。谈到虚怀若谷的帝王之时,人们同样会习惯性的把标的立即指向太宗。

当然,太宗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一个完人,处理家事方面,史书说他“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在外交和军事层面上,晚年也是失策频频,特别晚年纳谏不如贞观初年,奢侈之风有所抬头。

当然,人们不会因为这些瑕疵而否认太宗皇帝的伟业。旧唐书说的好: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世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后世君子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即便是站在杜睿这个后世人的角度,也可以说一句:伟哉,千古一帝唐太宗,他的出现是经历了隋末战乱,困苦时代的华夏子民的大幸,即便是后世人,也没有理由不羡慕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如今这一切都到了要盖棺定论的时候了,一代圣明英主即将告别人世,对于他的是非功过,也只能交由后世人去评说了。

杜睿想来,大概也正是因为太宗的身上存在着瑕疵,他并非是一个圣人,这才使得后世人们对他这位华夏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皇帝念念不忘吧。

第52章 遣唐使第51章 井底之蛙第68章 军神第10章 侯府寿宴第五十五章第九章第七章第29章 非我族类第41章 衰颓第83章 七宝斋内藏七宝~~~第八十四章 大观园第28章 忠臣第93章 宴前挑衅第二十三章第28章 忠臣第37章 韦塞克斯第3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34章 杀吐蕃第二十章第56章 防患于未然第51章 密谋第91章 夷男来朝第31章 竖子第三十章第37章 继续进军(上)第二十五章第26章 反抗还是屈服第61章 阿拉伯世界第63章 安定地方第72章 兵临城下第22章 灭其族,亡其种第31章 蒂卡尔第9章 酿酒第十六章第1章 心惊胆颤第29章 尚武精神第1章 浊世佳公子第65章 弹丸小国第二十章第8章 纷纷扰扰第16章 禽兽不如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42章 举国欢腾第80章 征服者第60章 媚娘心思第75章 登陆倭岛第五十四章第49章 伊莎贝拉公主第28章 下一站美洲第59章 朝议第七十八章第2章 坚船利炮第36章 逃出生天第23章 踏青第五十二章第12章 洞房花烛夜第31章 竖子第16章 禽兽不如第64章 议征天竺第11章 争论不休第四十五章第57章 何惧武氏第34章 杀吐蕃第32章 危局第28章 一触即发第50章 不速之客第42章 父与子第十三章第22章 公主情深第71章 密谈第64章 大唐利益第27章 不敢领受和不容拒绝第10章 侯府寿宴第87章 地动山摇第49章 伊莎贝拉公主第三十八章第十章第15章 贵人第39章 骑兵出击第15章 贵人第63章 一触即发第8章 怒极第五十九章第66章 玉枕第42章 战战兢兢第42章 举国欢腾第34章 孔孟无用第81章 太子将兵第47章 你让朕为难了!第40章 幻灭第62章 英雄迟暮第100章 蜀王之谋第61章 阅兵第43章 焚书坑儒第8章 纷纷扰扰第33章 临兵斗者第11章 秦王破阵乐第35章 离乱人,富贵狗第三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