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约法三章

杜睿想要从李进的口中得到关于天草四郎的确实线索,不过很快李进就让他失望了,说到底,李进不过是天草四郎安排在澳洲的一个棋子,如何能得到天草四郎的信任,而且大唐距离澳洲远隔重洋,或许天草四郎都不记得当初他安排了这么一个人。

平日里,也都是新间锦和李进联系,李进除了知道新间锦是倭人之外,对其他的都是一无所知。

“公爷!小人委实不知那天草四郎是何人?平日里都是那化名田五郎的倭人与小人联系,公爷!小人说得句句是实,还望公爷明察!”

杜睿也知道自己将问题想的太简单了,这个李进摆明了就是个小角色,说白了充其量也就是个日本倭寇身边的胖翻译官,他所知道的也必然有限。

杜睿看着李进,此刻他也没有了继续和这个唐奸说下去的兴趣,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既然如此,那么你对本帅也就没有价值了,你在澳洲道做了不少大恶之事,不单单是对土人,更甚的是对自己的同胞,你的手段也堪称冷酷至极!人既然做了错事,就必须付出代价!现在你去恕罪吧!”

李进越听脸色变得越是苍白,正要开口求饶,就听到杜睿喊了一声,紧跟着数个全副武装的亲卫便冲了进来,他们看向李进的脸色也带着利芒。

杜睿身边的亲卫,都是他府上的家人,平日里整天都在一起,感情自然亲厚无比,这一次居然被李进杀了数人,这些亲卫如何忍得了,要不是没有杜睿的命令,他们早就将李进碎尸万段了。

杜睿摆了摆手,道:“将他和那些罪大恶极的混账东西,都放到一处去,来日,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众亲卫应了一声,便如狼似虎的上前,将李进给押了起来,李进见状,心中不禁大为惊恐,连连求饶道:“公爷!你答应过小人的,要是小人据实以告的话,就饶了小人的性命,公爷!您一言九鼎,不能言而无信啊!”

杜睿看着还在不断挣扎的李进,道:“本帅并没说过要放了你,本帅说的是可以考虑,现在本帅考虑好了,李进!你残害人命,罪无可赦,明日本帅就要用你的人头,来告慰那些被你害死的人!”

李进知道自己被杜睿给忽悠了,即便是求饶也断无生理,开口便大骂了起来:“杜睿!你这个言而无信的小人,我就是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押着李进的亲卫见其还敢辱骂自家主人,上去就是一拳,狠狠的打在了李进的小腹,李进虽然也是苦出身,可是这些年来,荣华富贵,早就将他的身子几乎掏空了,被这么猛的一拳打在了身上,李进几乎喷出血来。

佝偻着身子,双眼怨毒的看着杜睿,他想要痛骂一番,但是巨大的痛苦已经让他张不开口了。

杜睿也不想再和一个快要死的人废话了,摆了摆手,亲卫便将李进拖了下去。

杜睿长叹了一声,看向了北方,那里是大唐的本土,他知道等到他回去之后,在那里还会掀起一番腥风血雨。

次日清晨,奥府城的街道之上,押送的囚车在五面大锣的开道下,像乌龟一样在太阳将要升到头顶正中的时候,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一一刑场!

这一路行来,人生鼎沸!

这一路行来,万人空巷!

昨日,杜睿便让薛讷贴出了告示,今日将要处斩李进等四十八人,这四十八人无一例外都是最早来到澳洲道的移民。

同样,也是无一例外,这四十八人的手上都沾染了累累血债,这些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土人和唐人移民死在他们的手上,如今杜睿要将其处斩,自然是大快人心。

刑场的一端,还有一个奇怪的方阵,他们的四周围站满了唐军将士,似乎是在保护,但更像是看押。

格洛族长站在最前面,冷眼看着那些被羁押在囚车之内,神色颓唐的人,这些人他并不认识,但是他知道,这些年来,他族人所遭遇的种种噩梦,这些人就是罪魁祸首。

“族长!那个恶魔当真要杀了那些恶人吗?”一个身材高壮的年轻人,小声问道。

格洛族长冷眼看着,道:“看着就是了!先不要说话!”

“誰知道他们是不是演戏给我们看!随便抓些人来,杀给我们看,让我们感激他!”

格洛族长摇了摇头,道:“应该不是!你们没看见那些外来人的表情吗?他们肯定都恨急了那些恶人!”

此次的刑场就是原本都督府前的广场,不过此时的刑场之上,一个高大的行刑台拔地而起,就那么突兀的竖立在平地之上。邢台周围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唐军将士,由内至外,整整五千名唐军将士一层层的组成了十个大小不同的圆圈,把行刑台牢牢包围在了严密的防御之中。

用水泼不湿,针插不进来形容,都一点儿也不为过,只见最里边的两层唐军人手一把弓弩、中间站着的是身着明光铠的飞虎军,再往外看去是两层手持弓箭的唐军将士,最后最外边的士兵每人手中一杆长枪,威风凛凛的把百姓和土人都隔在了距行刑台十丈之外的空地上。

澳洲道的叛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杜睿也不敢确信澳洲就没有了天草四郎安排的人,再者李进等人在澳洲经营多年,谁也不能保证他们没有亲卫死士。

这时李进等人被从囚车上解了下来,一个个像死狗一样,浑身没有丝毫的气力,任那几个士卒不停的摆布,慢慢的李进等人被架到了邢台之上。

“杀了他!杀了他们!”

“就是那个混蛋,祸害了我的女儿!”

“杀了他!为我们报仇啊!”

看着从后面押上台李进等人一露面,在场的唐人移民顿时发出了呼喊,手中的杂物也一股脑的飞了上去,押解李进等人的唐军将士见状,赶紧转身就跑,避免殃及池鱼,只是苦了那些刽子手。

“启禀将军,人犯带到!”

薛讷点了点头,也不说话,等待着午时三刻的到来。

被押上台来的李进看到外围如此多的官兵,不禁一阵失神,心中不由的开始盘算起来自己逃出升天的机会究竟有多大,心中不断的盘算,脑子在不断思考,眼睛在来回的转动着。想来想去最终得到得结果是“十死无生”。

得到这个结果李进毫无意外,这时的他甚至都打消了继续活下去的想法了,因为即使当真上天垂怜,让他有逃出去的机会,只怕杜睿就算是追到了天涯海角,也绝对不会放过他的,到头来,还是免不了一死。

杜睿此刻就站在都督府内的一座高楼之上,登高而望,广场上发生的一切,他都看的清清楚楚,目之所及,黑压压一片,老百姓的神情中都充满了即将复仇的兴奋。

对李进这种为了荣华富贵,就甘心做倭人走狗的汉奸,杜睿也是恨之入骨,正是这厮与冯毅等人狼狈为奸,为祸澳洲道多年,残害百姓,鼓动冯毅谋逆,真真是罪无可赦,李进如今之所以沦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也全都是他咎由自取,恶贯满盈的应有结果。

薛讷坐在监斩官的位子上,原本这个位子应该是杜睿的,他也不知道为何,杜睿居然非要让他来坐,看着瘫软在行刑台上的李进等人,薛讷也是心恨不已,不过好在他还没忘记了正事,如今可是收复民心的好机会,土人自然是要安抚,但是唐人移民的心更需要挽回。

薛讷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道:“诸位乡亲父老,当初只身投奔到这澳洲,为的不过是能好好的活下去,可是事与愿违,诸位不但没能达成所愿,甚至在这里还要过的更加凄惨,这是为何?”

薛讷说着,语调急转而上,遥望四周,见无人作答,便站起身来走到李进等人的身边,指着他们萎靡的身影,眼神中冒出一团怒火道:“就是因为他们这样的无恶不作的宵小之徒,横行霸道,欺男霸女,致使百姓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而且此等人渣,背后又有某些不自爱的官员为其撑腰,使父老乡亲们敢怒不敢言,当真可恶至极!”

移民们听得此言,心中深以为然,那些受过李进等人欺压的人更加难过,想起没能等到这一天,就被李进等人折磨而死的亲朋好友,纷纷痛哭流涕起来。

“杀了他们!”

“杀了他们!”

听了薛讷的话,百姓们更是激愤难平,纷纷大喊了起来。

薛讷见状,道:“这些人罪行累累,罄竹难书,本将军奉大唐澳洲道行军大总管,宋国公之命,监斩这等恶贼,还百姓一个公道!”

薛讷愁容满面,言语之间慷慨激昂,甚是悲壮,百姓们听闻此言,心胸温暖,感动莫名。

薛讷仰望天空,艳阳高照,正当午时,他大步走回公案旁,手拿板签,急声道:“侩子手听令,午时已到,即可行刑!”

“啪!”

一支令签像幽魂一样,从薛讷的手中投掷了出来,它在空中肆意的旋转着,不知道转了多少圈终于还是掉落在了地上。

百姓们听得此话,俱都睁大了眼睛,仔细的看着李进等人被砍下头颅的那一个精彩的瞬间,看他们的模样,甚至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那一排雄壮有力的唐军将士,充当侩子手,一个个肌肉汶起,凶神恶煞,高高的抡起鬼头刀,一道耀眼的光芒闪过,狠狠的向李进等人的头颅砍了下去。

百姓们顿时听到那声熟悉的人头落地的“咚”声,可是唯独跪在行刑台最前面的李进那里,百姓们却没有听到声响,抬头一看,只见鬼头刀竟然卡在了李进的脖子上,血顺着刀尖滴落到地上。

这一幕太过恐怖,众人看得瞠目结舌,暗暗心惊,一些胆小的居然被吓得紧闭双眼,身形站立不稳,歪歪倒到的就要掉了下来。

一些女子更是被吓得满面苍白,闭着眼睛,捂着胸口,靠在身旁亲人的身上,有气无力道:“死了没有?”

她们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都是一句:“没死,还得再砍一遍!”

依着唐军的刀法,自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失误,只不过这些将士深恨李进残杀杜睿的亲卫,有意为之。

此刻李进的颈椎已断,只有几根韧筋牵连着脑袋与躯干,他一时又咽不得气,虽然双目已瞎,仍空洞的盯着侩子手,张口露出半截舌头,仿佛要说什么,却又说不清楚,只是呜呜的几声哀嚎,似乎是想要哀求,结束这种痛苦,只可惜他已经说不出划来,血从口里和嗓管里一起涌出。

行刑的刽子手冷笑一声,再一次抡起鬼头刀,对着他的脖子狠狠的又砍了下去。只听得咔咔两声响,鲜血染满了高台,李进的脑袋咕噜噜如皮球一般滚下了下去,众人赶紧闪在一旁,掌声如雷,齐声叫好。

处置了李进等人,杜睿知道自己也该出场了,今天演这么一出血腥的戏码,关键为的可是那些土人。

杀了李进等人,唐人移民的民心已经重新归附,他们原本就是大唐百姓,只要杜睿能代表朝廷,给他们一个公道,他们自然不会再生事端。

可是最难办的是那些土人,这些土人才是大唐安定澳洲道的关键,如果土人不肯归心的话,只怕等到杜睿离开之后,澳洲依然不会太平。

杜睿出了都督府们,直接上了行刑台,李进等人的尸体已经被收走了,只留下了斑斑血迹,杜睿也不在乎,直接站到最前面,看着台下的百姓和土人。

“诸位!澳洲道孤悬海外,朝廷鞭长莫及,致使冯毅,欧阳延嗣,李进等人为虎作伥,残害生灵,如今本帅既然到此,自然要为你们主持公道,本帅代圣天子与你们约法三章,从今日之后,有胆敢杀人者抵命,伤人者刑,及盗者抵罪!从今以后,不论是唐人移民,还是澳洲当地土人,我大唐都将一视同仁,视为我大唐子民。”

杜睿同澳洲土人约法三章,顿时让在场的土人欢呼了起来,方才眼看着李进等人被处决,他们虽然痛快了,可是心中对杜睿却并不如何信服。

不过听到杜睿约法三章,他们顿时放下了悬着的心,毕竟此刻他们还都是唐军的俘虏,杜睿会如何处置他们,他们自己的心里也没底,不过此刻,他们放心了。

土人之所以聚众叛乱,不过就是为了活下去,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自己绝对不是唐军的对手,要不是冯毅,李进等人逼迫过甚的话,他们也不会铤而走险。

杜睿看着欢呼的土人,也是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些土人还未脱蛮荒,若是用严苛的法律去规范他们的话,根本难以起到任何效果,与其劳心劳力的去治理这些土人,倒不如用更加粗放一些的方式去对待。

就像当初汉高祖刘邦一样,刘邦约法三章,定鼎关中,进而取得了天下,其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心,杜睿想要让大唐在澳洲道站稳脚跟,一味的回避土人,根本就不行。

如果杜睿也像冯毅一样,极力的压榨土人,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不断加深唐人和土人的矛盾,只怕到时候澳洲道可就遍地烽火了。

历史上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好酒及色的刘邦也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的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

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

比如,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

但刘邦此时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

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

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

刘邦还军灞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高祖约法三章,使得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刘邦则辞让不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这样一来,人又益喜,他们终于消除了对刘邦的怀疑和戒备,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正当刘邦在灞上约法三章时,项羽也已扫平河北,率诸侯的40万联军和秦将章邯的20万降军一路浩浩荡荡地渡河进抵新安。由于诸侯联军中的士兵从前大多曾被秦征发到关中服徭役,轻折辱秦吏卒,这样,项羽部下的两部分军卒中间,便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和猜忌。

秦降卒们担心,万一入关后不能取胜,项羽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项羽听说此事,不但没有想办法安抚,反而害怕这些秦吏卒人心不服,到关中后无法约束,会出乱子,便在一夜之间将20万降卒统统活埋在新安城南,只留下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从而造成了自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40万降卒以后的第二次大惨案。

刘邦约法三章,定鼎关中,而项羽暴虐嗜杀,大失民心,这也为后来的楚汉争霸,项羽灭亡埋下了伏笔。

杜睿不想学项羽,以霸道对待澳洲的土人,澳洲的安定,其关键就在于土人和唐人移民的关系,想要让双方和平相处,杜睿能选择的就只有安抚。

历史上刘邦的约法三章是迎合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很快便为刘邦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与拥戴。刘邦对于扮演仁义之师的角色似乎颇有天赋,不但赚得满堂彩,更重要的是,为后来战胜项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基本上是由民心的向背决定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在政治实践中,了解民情,顺应民意,抚慰民心,唯有世事练达的政治家才能做得到。

刘邦显然就是这样的政治家。他一入咸阳,就废除繁杂残酷的秦律,颁布‘约法三章’,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他得到了天下。项羽不是,他失去了天下。

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时,咸阳城中一片混乱。刘邦手下的将领争着跑到藏有金银珍宝的官府,一块儿瓜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棘手的就是对投降的子婴怎么办。将领们纷纷要求让子婴血债血偿。

最终,刘邦决定把子婴交给相关部门拘押看管。如何处置子婴这件事情其实很具有挑战性,刘邦以“宽人律己”为由,说服众人,保住了子婴一条命。这样做的社会效益远大于逞一时之快的即时效应,从而也彰显了刘邦比较成熟的政治智慧。

搞定秦王子婴的事情之后,刘邦终于有机会参观一下咸阳秦宫。时年51岁的刘邦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金碧辉煌的宫殿。无数奇珍异宝,数以万计的绝色美女,名贵的良驹猎犬,令他眼花缭乱心驰神往。刘邦一时难以抑制激动之情,决定当晚在秦宫下榻。后来在樊哙张良的劝告下,刘邦决定离开秦宫,还军灞上。

秦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心尽失。刘邦入关后,努力争取民心成为他必须做的功课,于是才有了约法三章。

《吕氏春秋》中写道:“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根据《汉纪》,“约法三章”的内容应包括三项,三种罪行,三种处罚,即犯杀人罪的要处以死刑,致伤他人的要受肉刑惩罚,偷盗者则受与罪行相应的处罚。

“约法三章”树立起了新政权威严天下、取信于民的形象,也奠定了汉高祖刘邦的历史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作用。由此可见,刘邦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是时代的要求。

“约法三章”给刘邦增加了不少印象分,他深知打铁还须趁热,于是派人与秦国官吏去到地方各县各乡发布安民告示。百姓们看了告示就像吃了定心丸,自然都很高兴,争相拿来酒肉慰问刘邦的军队。

面对人们的热情,刘邦委婉地表示了拒绝,并对众人说:“我们的军粮足够多,不能给大家再添麻烦。”

刘邦的这番话说不清是虚情假意还是真心实意,不过效果很明显,直接导致其人气爆棚,关中百姓都“唯恐刘邦不当秦王”。

争取民心的工程暂告一个段落,约法三章是此工程的核心措施,也是刘邦最值得称道的举措。他抓住了秦国失掉民心最重要的原因:暴.政和苛法。在这样的双重枷锁下,百姓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忍字头上一把刀,忍无可忍之时便是动刀反抗之际,大泽乡起义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那么,“约法三章”,其价值又该如何评定呢?第一,化繁为简。秦国的法律不但严苛而且繁复,诸如“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这样的条文让人的神经随时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脑袋。

而刘邦的“约法三章”实际操作性其实很差,杀人的情况千奇百怪,伤人的情况纷纭万象,其间是非曲直又该如何界定,仅用“杀”和“抵罪”来描述实在不明不白。可正因为这样的“不明不白”一下子让关中百姓从长期受压的精神困境中解脱了出来。给予期盼已久的一点自由,足以让关中百姓感激涕零。

第二,双向制约。和秦律不同,“约法三章”既对平民百姓有约束力,也对入关的义军有约束力。改朝换代的动荡时刻,最容易出现社会秩序紊乱的状况。刘邦严格要求义军遵纪守法,以求尽量确保关中地区的社会秩序正常,同时也向百姓们展示出值得信赖的新军形象。

第三,废止连坐。秦律中的连坐,令人闻风丧胆。“约法三章”废除了连坐,改用“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形式,只惩戒罪者,不涉及其家人,这样的设定无疑更加人性化,更深得人心。

刘邦用约法三章,将饱受秦国严苛刑法折磨的关中百姓的民心彻底收复,如今杜睿也用了这一招,同样也让那些散漫惯了的土人欢喜不已。

这些土人懒散惯了,最受不了的就是约束,与其制定刑法,规范他们,倒不如给他们真正的自由,这样一来,他们对大唐成为这片土地主人的抵触,自然将会大大的降低。

不得不说,杜睿走了一步好棋,一下子就将澳洲道最难解的一道题给轻而易举的化解了,一旁的薛讷看的目瞪口呆。

原本薛讷以为,要解决澳洲道的事情,绝对不会是意见容易的事情,至少短时间内绝对没有可能,说不得他们这些人还要在澳洲道待上很长的一段时间,用以镇守地方,防止土人再生事端。

可是他没想到,杜睿居然轻描淡写的就让土人归心了,而且所用的居然还是这么简单的一道计策,薛讷身为薛仁贵的独子,也称得上是家学渊源了,汉高祖约法三章的故事,他自然那知道,而且耳熟能详,可是如今杜睿照搬照抄,居然轻松的就解决了那么棘手的问题。

此时台下已经欢呼声响成了一片,薛讷悄悄的走到了杜睿的身旁,小声笑道:“舅舅果然好手段,居然这般容易,就让土人归心!”

杜睿也是微微一笑,道:“你这小子,你只看见了容易,却不知道这背后的辛苦!你当嘴上说说约法三章,就能让澳洲道从此长治久安不成。”

薛讷奇道:“那还能如何?难不成那些土人还会不安分!?”

杜睿道:“此后的事,土人是否能当真归心于大唐,并不在土人,而在唐人!若是唐人真心对待土人,信守承诺,土人自然归心,可若是,朝令夕改,不能处理好与土人的关系,一样会遗患无穷。”

事实上,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就觉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萧何定律,恢复六篇,另外又增加了三篇,总共九篇了,后来叔孙通又增“傍章十八篇”,到了汉武帝,张汤增加《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增订《朝律》六篇。

这时汉朝的法律篇章就达到了60篇,是秦朝的10倍了,这还不包括当时的令甲300余篇。而为这些律法所作的司法解释那就更多了,后来的《晋书》记载,当时“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26272条,773万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执法者看都不一定看得完,更别说熟练运用了。法律总是不断健全完善的,内容多了条款细了,那是法律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照这点看,刘邦的“约法三章”,应该属于违反常规的操作,说到底,不过就是一时收买人心之术罢了。

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照搬照抄的,刘邦和他的继任者所面对的是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华夏民族,可是如今澳洲道上虽然有了不少的唐人移民,但是主体还是依旧处在蒙昧之中的当地土人,如果朝令夕改的话,极有可能会激起土人的反感,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事情到这里可不是结局,甚至都称不上是告一段落,只不过是刚刚开始,镇压已经结束了,剩下的事情只会更加麻烦。

首先,杜睿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澳洲道接下来交给谁来治理,如今长安那边,杜睿实在是不放心,毕竟一个天草四郎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杜睿如果不回去的话,怕是没有人能制的住他,显然杜睿是不能留下的,剩下的还有谁,薛讷?这个自然也不行,薛讷虽然颇具将才,可是让他治理澳洲道,显然他的能力还不足。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杜睿一边在忙着恢复澳洲道各地的生产和民生,并且还要命人打造船只,准备回返,毛亮的船队被冯毅一把火烧了大半,澳洲道原有的船只又不足以将大军全部运送回大唐,就是这么忙,杜睿一边还要头疼这个问题,以至于他都顾不上派人去海上寻找宝钗和杜学武,还是杜平生放心不下,派了一支船队去寻找,转眼之间,又是两个月过去了。

突然这一天,有人入内禀报,薛言港迎来了一支船队,杜睿闻听此言,也是一愣,连忙命人备马,带着杜平生等人到了薛言港。

等杜睿到时,船上的人已经登岸,杜睿见了,不禁心中一阵狂喜,因为他这一次迎来的居然是宝钗和杜学武,让他更为惊喜的是,还有狄仁杰。

原来,那一日狄仁杰自离开大观园南下,日夜兼程到了泉州,寻到了韦铄,备说分明之后,韦铄也不敢怠慢,急急忙忙的派人找来了正准备前往室利佛逝贸易的朱杰,陈友二人,商量了一番之后,陈友,朱杰连夜准备了大船,将杜家商社的精锐水手全部带上,便向澳洲驶来。

一路上倒是平安无事,毕竟陈友,朱杰二人也是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这大海的脾气,他们二人最是熟悉不过了。

在经过所罗门群岛的时候,居然意外的遇上了,从澳洲逃出,正在那里避难的宝钗和杜学武一行人,于是才有了现在众人重逢的场景。

宝钗那一日被毛亮和薛讷拼死护着逃走,在大海上漂流了十几天的时间,最终到了所罗门群岛,她又不像杜睿那样,能将全世界的地理都装在心里,如何能够分辨得出东西南北,海船有被风浪侵袭,无法航行,她原本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杜睿了,没想到否极泰来,居然还有冲锋的一天。

此刻宝钗也抛开了矜持,一见杜睿,便快步跑了过来,扑到了杜睿的怀中,众人见状,连忙转身回避。

狄仁杰原本以为澳洲道的形式十分危机,冯毅,欧阳延嗣叛乱,毛亮战死,定然已经到了糜烂的地步,原本前两天就已经到了澳洲的附近,却也不敢轻易靠近,毕竟他虽然也曾跟在杜睿门下学过兵法,但是和冯毅,欧阳延嗣这两个师兄比起来,那是要差的远了,陈友,朱杰又非将才,他不得不小心谨慎。

今日靠岸,这还是宝钗逼迫的,宝钗担心杜睿有事,如何能置身事外,只是众人没想到的是,澳洲道的事已经解决了,一切的变得风平浪静。

杜睿抱着宝钗,笑道:“哭什么,我这不是好好的吗?你和学武能脱险,这可是件大喜事啊!”

宝钗道:“夫君!妾身无能,害的夫君担心了!”

杜睿闻言,心中不禁升起一阵愧疚,他终日里只想着如何才能稳定澳洲道,居然都将宝钗失踪这件事扔到了一边,确实不该,更何况宝钗对他如此情深意重,杜睿却有些薄情了。

杜睿连忙安慰道:“好了!如今大家都平安无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又说了一阵,安抚好宝钗,杜睿又走到了杜学武的身旁,这孩子虽然早熟,但终归年纪尚小,此番经历了这么一场大波折,哪有不害怕的道理。

“孩儿拜见爹爹!”杜学武还是一如既往,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杜睿见状,也不禁点了点头,有了这么一番磨难,杜学武看上去更加成熟了些,心性也磨练的更加坚韧了。

“好!学武!临危不乱!誓死不降,你总算是没有坠了为父的声名!”对杜学武的表现,杜睿确实值得欣慰。

安慰了杜学武两句,杜睿接着又走到了狄仁杰的面前,看着满脸风霜,一身疲惫的狄仁杰,杜睿道:“怀英!此番辛苦了!”

狄仁杰看到杜睿无事,也是一阵后怕,毕竟此前听了宝钗的描述,狄仁杰也知道杜睿当时的处境,定然十分危险,他之所以迟迟不敢靠岸,一方面是觉得杜睿不可能被冯毅击败,另一方面,也是想想出一个更为妥善的办法,原本他还担心杜睿会误会他,但是此刻见了杜睿的面,看杜睿的表情,听着杜睿的语气,狄仁杰知道还是自己想多了。

“恩师能平安无事,学生便大感安慰了,如何还敢说辛苦二字!”

杜睿一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心中一颤,道:“怀英!此番你怎的会来澳洲?莫不是朝中发生了大事!”

狄仁杰闻言,脸色顿时暗淡了下来,低着头,好半天才道:“恩师!是~~~~~~是圣上!”

杜睿闻言,一颗心几乎都要跳了出来,急道:“圣上!圣上怎的了!?”

狄仁杰也不想隐瞒,他此番前来,为的就是请杜睿回去,扶保大唐的江山社稷,便叹息道:“圣上怕是遭了恶人的毒手了!”

第68章 奥斯曼?伊本?阿凡第3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第24章 澳大利亚第33章 柳暗花明第77章 生子当如杜承明第73章 不肖子孙第33章 战前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第15章 李猫第10章 身在瓮中第54章 信仰第27章 不敢领受和不容拒绝第21章 君子之道第五章第69章 何所求?第20章 不朝第3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第39章 死而不僵第53章 三战而下第28章 忠臣第73章 不肖子孙第16章 暗战第48章 横生枝节第50章 连云堡第15章 室利佛逝第21章 把妹第50章 连云堡第72章 各方反应第55章 武氏受难第二十六章第48章 横生枝节第17章 国丧第2章 失孤第五十章第2章 贞观十年第37章 截击第63章 诸子第2章 西方人眼中的大唐帝国第十四章第63章 诸子第80章 日食第二十七章第十三章第98章 霸权意识第52章 遣唐使第十八章第2章 失孤第23章 新大陆第34章 惩戒第21章 家事第54章 后宫之主第63章 安定地方第85章 太宗的忧虑第16章 原来是他第37章 继续进军(上)第39章 神兵天降第6章 牵动四方第70章 谈判第54章 后宫之主第20章 不朝第53章 卡迭石大战第31章 高句丽来人第47章 丕平第16章 托孤第七十五章第70章 硕鼠第6章 黄雀在后第20章 满载而去第2章 长安消息第十九章第19章 结束和开始第37章 各怀心思第24章 一曲新词酒一杯第88章 你是皇十四女?第55章 内华夏而外夷狄第72章 各方反应第7章 老宅第三十三章第2章 良友第17章 参奏第三十六章第17章 国丧第16章 原来是他第30章 军神庙第三十六章第33章 石堡城第43章 定计第35章 有教无类第7章 耿臣第50章 连云堡第4章 心机第34章 玛雅奸第79章 携美同游第二十九章第69章 先声夺人第57章 围城第74章 竖儒蜂起壮士死第68章 首战第四十一章第69章 先声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