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哈马德里从来就没有过这么绝望的时候,他此刻简直觉得所面对的敌人好像是无穷无尽一样,无论他怎么逃,也逃不出唐军的包围圈。

唐军轻骑兵的机动能力在这一刻,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就是和后世纵横欧亚,所向无敌的蒙古骑兵相比,也不遑多让。

杜学文居中指挥,不断的调动人马围攻大食军队,虽然年轻,但是此刻他所展现出来的指挥天分,都被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一旁的唐军众将看着,也只能不住的感叹:“当真是虎父无犬子!”

杜学文想要的就是这句话,身为杜睿的儿子,他天生就顶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他和他的父亲选择了一条相同的道路。

尤其是杜学文,他是杜睿的嫡长子,人人都会盯着他看,只要他出现一个小失误,就会有无数人跳出来,摇头叹息。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龙生龙,凤生凤”。不过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化,物极必反,当然历史上,老子英雄儿混蛋的也大有人在。父辈纵横捭阖,英雄一世,成就大业;儿子却庸碌无能,不思进取,甚至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父与子才能、功业有天壤之别,颇令人惊奇与叹惋。

最早的虎父犬子当属赵奢与赵括父子,两个都是著名人物,可惜名声有别,一个较好地诠释了什么叫“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个却成为“纸上谈兵”的笑谈。

赵奢,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到赵孝成王时期,享年约60余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言:“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面对责问,他坦然进谏折服平原君。后秦伐韩,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之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于是赵奢一战成名,后数破秦军。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惠文王十九年,赵奢被任命为将军,跨进军事行列。他带兵攻取了齐因的麦丘,开始了他早期的军事生涯。前270年,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赵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解阏与之围,大败秦军,一战成名。此次战役,使威行诸侯的强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蹈阏与之覆辙。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等,被后人列为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赵奢作为良将,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问家事,”与士卒感情极深,战士皆愿为之效命。在作战中,他执法如山,赏罚分明,再加上用兵如神,因此,带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劲旅。曹操曾说:“苦者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然而,如此英雄一世的名将,却生出了赵括这样一位只知纸上谈兵的败家子,最终葬送了赵国。赵括也叫马服子,赵括是将门之后,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谈起军事战略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虽赵奢莫能辩。

赵孝成王六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在长平之战中让赵国丧失了四十余万精锐军队,几近亡国。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不复盛世。赵括是赵国走向衰亡的罪魁祸首,要知道四十余万军队基本是赵国的本钱,是倾国的精锐之师,所有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全都让他象赌徒一样挥霍一空,竟然连翻本的钱都没有了。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父子差别之大,令人扼腕!

出自帝王之家的虎父犬子非刘备刘禅父子莫属。相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刘备不算一个太出名的枭雄,之所以将他们列入其中,就是因为刘禅太出名了,昏聩昏庸无比,一句“此间乐,何思蜀”写尽国土沦丧寄人篱下亡.国之.君的所有丑态。就是这个家伙,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北进中原屡屡几近获胜的情况下,后院起火,以致功败垂成。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徒留历史笑柄。

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赢政和胡亥,嬴政,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前246年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虽然其暴虐颇受史家及后人诟病,但他的巨大历史功绩则无人怀疑,被称为“千古一帝”。

秦二世嬴胡亥,他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在老师赵高的帮助下,联络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害死了哥哥扶苏,登上了皇位。在位期间,大肆杀戮兄弟大臣,使秦始皇的各项暴.政得到了变本加厉的发展,引发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秦二世为人昏庸,“指鹿为马”的权臣赵高借机把持朝政,后来甚至逼秦二世自杀。秦二世死后,以平民之礼安葬。不久,秦朝灭亡。

刘邦和刘盈,汉高祖刘邦,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起初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就连西方著名史学大师约瑟?汤因比认为他是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伟大帝王之一。

而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呢?他是西汉第二位皇帝,更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吕雉,在位7年。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战争中受伤而死,刘盈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惠帝,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贤人曹参为丞相,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很安定。但是惠帝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在位后期处处受母亲吕后牵制,以至最后抑郁而终,享年仅24岁,葬在安陵。惠帝死后,吕后进行了长达8年的专权统治。

还有宇文邕和宇文贇,北周武帝宇文邕,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四子。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令还俗,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国家纳税服役。建德四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围晋阳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宇文邕是我国历史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英才之主,只可惜英年早逝。

他的儿子北周宣帝宇文贇和他这个英明神武的父亲相比,简直就是一个混蛋,在位只有一年,时年22岁。他是个暴虐荒淫的皇帝。宇文贇即位前,父亲武帝对他管教极为严格,曾派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甚至只要犯错就会严厉惩罚。宣政元年武帝去世后,宇文贇即位,沉湎酒色,最后甚至五位皇后并立,又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北周国势日渐衰落。大象元年宣帝禅位于长子宇文衍,他本人则在禅位后次年去世,时年二十二岁。去世后次年,杨坚废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司马炎和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年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同年12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公元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由于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可是晋惠帝司马衷呢?他是晋武帝第二子。泰始三年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嗣位,改元永熙。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贾后杀杨骏,掌握大权。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篡夺帝位,以之为太上皇,囚于金墉城。后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光熙元年,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相传被越毒死。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样虎父犬子的例子也不少,比如王建和王衍,王建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前蜀皇帝,陈州项城人,少时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生,后投忠武军。僖宗为避黄巢起义军兵锋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头率兵入蜀,被号为随驾五都,归宦官田令孜指挥。令孜认其为养子,后分典神策军。

宦官杨复恭掌禁军,疑王建,出之为壁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组织起800人的队伍,逐步扩大地盘,占领成都西、南诸州。大顺二年,攻占成都,杀陈敬瑄、田令孜。乾宁四年,破梓州,占有东西两川之地。天复二年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为蜀王。王建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割据蜀地的基础稳固。后梁开平元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武成二年,王建颁《永昌历》。天汉元年,改国号为汉。次年,复号为蜀。当时中原战乱,文士多奔于蜀,王建目不知书而喜与文士谈论。前蜀建立后没有大规模战争,民众得以继续进行生产。

前蜀后主王衍,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死时28岁。

孟知祥和孟昶也是比较著名的一对虎父犬子,孟知祥,中国五代时后蜀的建立者,字保胤。邢州龙冈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时,以他为太原留守。后唐同光三年,李存勖灭前蜀,孟知祥受任成都尹,充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他任用良吏,免除苛捐杂税,安集流散,使蜀中逐渐安定。长兴三年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得东川地。次年,后唐明宗任孟知祥为东、西川节度使,又封他为蜀王。后唐应顺元年称帝,是为高祖。

孟知祥子孟昶,后蜀末代皇帝,在位31年,享年47岁。孟昶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但是他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十分腐败。

后蜀广政三十年,宋师在大将王全斌的指挥下以两路伐后蜀,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一场大战,蜀军全军覆灭,后蜀精兵被全歼,灭亡之势已不可免了。宋军包围成都府,孟昶投降,后蜀灭亡。孟昶被俘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次年即965年,孟昶郁郁而终。

还有李文忠和李景隆,李文忠,字思本,盱眙人,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12岁时母死,父李贞带他投奔朱元璋,被收为养子,改姓朱。《明史》说他“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俊可观。”

李文忠19岁为将,破张士诚、平浙江、征福建“骁勇冠诸将”,28岁恢复李姓。明初北征,他7次出塞,俘虏元顺帝嫡孙和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等。

洪武三年封曹国公,执掌左都督府,兼领国子监。李文忠为人正派,敢于直言,因苦谏朱元璋少杀人、减宦官等,屡遭斥责,遂忧郁成疾而死。太祖“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可惜这位名将又生了位赵括式的儿子。李景隆小字九江,洪武十九年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周王及大臣一再弹劾他图谋不轨,被软禁家中,永乐末死。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权力、地位、财富等往往是父死子继,并且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一些帝王将相在继承人问题上几乎别无选择,这样就使得上述犬子们得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在锦衣玉食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这些纨绔子弟,却大多因不学无术,庸碌无能,根本没有能力守住父辈创下的诺大家业,因此,败家亡国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虎父犬子,可怜可笑,可悲可叹!

杜学文不想日后也被人笑虎父犬子,他不想做赵括,要做也要做王贲,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有不少虎父犬子的例子,可是却也有许多虎父虎子的先例。

比如王翦和王贲,老子是大名鼎鼎的破赵灭楚的英雄,打开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门,儿子也是好汉,灭魏平燕收齐,把六国彻底打扫干净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伟业基本就是这父子二人包办了。

同时期的还有蒙骜、蒙武、蒙恬,这祖孙三代的名头虽然比不上王翦、王贲响亮,但也堪称秦国的宿将了。蒙骜以大将身份领兵攻城掠地,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蒙武以副将身份随王翦破楚并生擒楚王,也算是战功赫赫了。蒙恬则出击河南地,大败匈奴,威震边关十余年。

还有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周勃和周亚夫这对父子,周勃之所以称为名将,大概完全是刘邦那句“安汉者必勃也”了,不过他确实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不过他儿子确实厉害,细柳营让文帝临死也不用担心社稷的稳定了,平七国之乱更是举重若轻,平息这么大的叛乱而又这么干脆利索,足显名将风范了。

汉朝还有李广和李敢,老子虽然打的胜仗不多,但名声太大了,有名的飞将军,加上李广难封的遭遇,给后代的文人墨客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思。儿子也和老子一样勇猛善战,虽然不能独当一面,但以校尉之职跟随卫青、霍去病数次远征,立功非小。不过这父子二人脾气都太大了,不大冷静理智,李广敢杀灞陵卫,李敢更敢去刺大将军卫青,所以都不得善终。

还有汉末三国之时的孙坚和孙策,老子是东汉末年有名的虎将,董卓这个西凉军阀被孙坚的几万人马打得很痛,也吓得不轻,更难得孙坚一副义胆,堪称忠直之士。儿子更是厉害,以孤军数千起家于群雄并起之时,竞能开辟江东六郡之地,更有吞并天下之雄心壮志。

东吴的陆逊和陆抗,老子是典型的儒将,火烧联营、大败曹休,都是三国时期颇有影响的大胜仗,威名远扬,具有国际知名度。儿子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战绩,但镇守襄阳时和对手羊祜的坦诚相见可谓经典了。

在晋还有桓温和桓玄,老子是一代枭雄,在晋连连被北方打压的情况下,破成汉、败姚襄,三次北伐,独霸朝纲,足以笑傲群雄了。儿子虽然没有老子那么威风的名将风范,但野心更大,敢公然举兵反叛。

杜学文自然没那个翻盘的心思,他最大的愿望,就能能像历史上的孙权一样,得一个“生子当如杜鹏举”这样的赞誉,就知足了。

虽说眼前这一战,和杜睿那辉煌的战绩比起来,简直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杜学文还年轻,他还有的是时间,可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眼下的大食军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只是在做着无力的困兽之斗罢了,杜学文想要解决他们随时都可以。

“将军!是不是冲上去,彻底解决敌人!”一个唐军将领建议道。

杜学文摇了摇头,道:“不急!现在上去是徒增伤亡,没那个必要,敌人已在我军瓮中,一口一口的吃掉就好了!”

面对着一场以少胜多的大胜利,杜学文表现出来的是与他年龄决不相符的冷静,眼看着大食军惊慌失措,这个时候就算是掩杀上去,敌人也无力抵抗了。

可杜学文不想平白的牺牲将士们的性命。

他始终都牢记着,当初离开长安之时,杜睿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一一将士们的父母妻子将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交到你的手里,你必须竭尽所能的保证他们的生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带着他们活着回来。

杜睿这句话,杜学文从来都不曾忘记过,杜学文更知道,让将士们白白的牺牲,他对不起他们的父母,妻子。

此前进攻亚历山大港,为了节省时间,杜学文只能恨着心选择强攻,但是现在不一样,敌人已经成了瓮中之鳖,这个时候,再去逞一时的血气之勇,得不偿失。

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这么奇怪的一幕,大食军在不断的奔逃,可是无论他们逃到哪里,唐军的包围圈就跟到哪里去,从天上向下看的话,就好像地面上有一个巨大的圆环,在不停的四处移动。

唐军的骑射功夫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人人都是神射手,再加上现在这局面,大食人都挤做了一团,唐军将士根本就不需要瞄准,只要把箭往人堆里一射,就能收割对方的性命。

哈马德里被他的亲卫队保护着,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四处逃,可是无论他怎么逃,他的身边也总是少不了包围着的唐军。

“怎么办?怎么办?”

哈马德里的脑子里此刻一片混乱,哪里还能想得出好办法来,只能盲目的奔逃,然后看着己方的将士越来越少。

“将军大人!再这么下去,我们就全完了,那些邪恶唐人分明就是准备要将我们困死在这里,将军大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有人大声的对着哈马德里建议道。

可是哈马德里此刻已经彻底慌了,他哪里还有好办法,一双眼睛此刻都失去了焦距,很显然,他已经失去了指挥大军的能力。

“将军大人!我们分头突围,从各个方向冲击唐军的包围圈,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将军大人!快下命令吧!”

哈马德里此刻哪里还有决断能力,只是觉得对方好像说的有些道理,连忙说道:“好!好!就这么办!”

命令很快被传达了下去,大食军不愧是天下有名的精锐部队,虽然慌乱,虽然惊恐,可是命令一旦下达,他们还是很快就反映了过来,冒着唐军的箭雨,集结在一起,然后在几个大食将军的率领下,朝着四面八方冲了出去。

杜学文见大食军有了变化,再仔细一看,就猜到了对方的打算,不禁冷冷的一笑,道“大食人倒是好盘算,可是这肉已经放到了国里,再想飞出去,可能吗?传令,分割包围,不许近身接敌,只需用弓箭射击!”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所以,用兵没有固定的态势,没有不变的形式,用兵的“形”和“势”都不能一成不变,关键在于,就如孙子说的:“能顺应敌情的变化而赢得胜利,可称之为神。”

说的就是作战用兵应象水一样变化多端,才能克敌至胜,因变而变,这在无论何时都是正确的,但现在对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有另外一种认识,就是兵应有势,水应有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把眼光放远一些,兵是在战争条件下的无常势,水是在周围环境下的无常形,也就是说,兵受战争环境的影响,水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周易》中有两句话,可作为孙子这段话的注脚:第一句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就是一虚一实,就是规律,章法,第二句是“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不测,便是无规律可循,无章法可依。

兵圣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战争环境人们是能够认识的,也能够把握的,无论是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还是冷兵器时代的诸侯争霸战争,就算是后世现代化的高科技战争,人们都能够认识,把握住战争的环境,再用兵,那么兵就成常势了,战争的环境怎么样,就用什么样的兵,在这个大环境下,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兵就是无常势的。

比如二战时期的盟军为开辟第二战场,配合苏军的正面战场的攻势,经过多方协商,决定在诺谩底登陆作战,那么在登陆作战开始以前,盟军统帅部是经过多方论证,多方调查了开辟战争的环境的形势之后再用兵的,如果德军也认识到战争环境的常势,那么盟军能否登陆成功还是不未知数。

战争环境是个什么样子,那么兵也就是个什么样子。抗战时期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同样也是先认识到台儿庄战役战争的重要环境,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等等因素,在在这个环境下用兵,所以这个兵是有形的,也是有势的,是可以认识的,因为台儿庄战役的战争形势决定了这次战役的用兵形势,只要认识到这个因素,那么用兵才能随心应变,李宗仁将军战前的认真研究并正确的掌握了战场的规律,是台儿庄战役取胜的关键。

那么水有形又是怎么样理解的呢,在传统的观念中,水是无形的,因为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确是如此,水是无形的,水的形是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的,但为什么为会出现这些杂乱无章,奇形怪状的水形状呢,究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受到水周边环境的影响,水周边环境是什么形状,那么水就是什么形状,人们无法认识和把握住水的形,因为水是千变万化的,就算在一小条线上激起的浪花也找不到相同的一朵来,但人们是可以认识水的有形的,水的形变化是来源于周围环境的形,无法把握住水形的变化,但水周围的形是不变的,可以通过认识水周围的形来认识水的形。比如水周围是一个圆形的环境,那么水肯定是圆形的,不会是方的,也不会是其它形状;如果水周围是一个三角形,那么水也肯定是一个三角形,而不会变成正方形。这就是水的有形,只有充分认识到水周边环境的有形,才能更好的利用。

杜学文不会天真的以为,大食军当真就没了办法,对于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他在心中也早就有了盘算。

所以当大食军做出分头突击的决定之时,他果断的选择了分割包围,他的父亲杜睿最擅长的就是大范围的迂回运动,而后根据地形要素,环境要素,将敌军分割包围,以自己的优势兵力,尽可能的歼灭对手。

杜睿作为一个后世穿越之人,对于后世发生的那些经典的战例自然耳熟能详,他能接触到最深的自然也就是后世解放军的那些堪称天才构想的战例了。

对于分割包围这种战术,杜睿尤其喜欢,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战例便是解放战争之时的解放军对胡宗南,二马之战。

当时第一野战军发起扶郿战役,以一个兵团牵制“二马”集团主力,集中三个兵团歼灭位于扶风、郿县地区的胡宗南及马步芳两集团各一部,迫使胡宗南集团退往汉中,进而孤立“二马”。

其部署便是以第2兵团由醴泉经乾县、青化镇迂回至益店镇、罗局镇,切断武功、扶风地区国民党军西退通路,尔后向午井镇、扶风发展进攻,以第18兵团,由咸阳、兴平沿渭河北岸西进,歼灭武功、杏林镇一带守军后,向午井镇发展攻击,会同第2兵团聚歼罗局镇地区守军;以第1兵团由鄠县地区西进,攻占盩厔、郿县,歼灭渭河南岸守军,策应渭河北岸作战,然后向益门镇、宝鸡发展进攻;以第19兵团附骑兵第2旅由三原进至醴泉、乾县地区,牵制“二马”所部;以第61军警备西安,并以一部兵力向西安以南子午镇方向出击,保障主力侧翼安全。

战役开始之后,第19兵团先行进入阻击阵地,并以一部兵力逼近“二马”所部,修筑工事,佯示进攻。当日,第61军向子午镇地区守军发起攻击,歼其第17军第12师和第69军第84师各一部。11日,第一野战军主力发起进攻,第2兵团西渡漆水河,从胡宗南、“二马”两集团之间楔入,迂回至胡宗南所部第18兵团部侧后,于12日晨先后攻占罗局镇和郿县车站,截断了国民党军退路。

与此同时,第18兵团分路由东向西实施攻击,相继占领武功、杏林、绛帐镇等城镇,歼灭第65军第187师大部和第119军第244、第247师各一部;第1兵团一部在盩厔以南黑山寺歼灭第36军第123师一部,尔后主力沿渭河南岸西益公路西进,在哑柏镇、横渠镇及其以南地区歼灭第90军大部,并向郿县急进。

分割包围至此,第一野战军从东、西、南三面完成了对扶风、郿县地区国民党军第18兵团部及第38、第65、第119军的战役包围。该地区守军仅第36军和第90军残部自郿县撤入秦岭山区。12日拂晓,被包围的第65、第38军全力向西突围,企图经罗局镇撤向宝鸡。第2兵团解放军第4军顽强阻击,连续打退国民党军10余次轮番攻击;第3军、第6军在相继攻克扶风县城和午井镇、高王寺诸要点后,即向罗局镇地区国民党军侧后攻击。至12日中午,国民党军3个军被压缩在午井镇以西、罗局镇以东、高王寺以南的渭河滩上。是日15时,第一野战军各兵团对被围之国民党军发起总攻,激战至20时,歼其大部,余部南渡渭河,被第1兵团歼灭于郿县地区。随后,第18兵团进至罗局镇一带,准备迎击“二马”集团反扑。第1、第2兵团乘胜西进,至14日,先后攻占蔡家坡、岐山、凤翔、宝鸡和益门等城镇。退守永寿、邠县、崔木镇等地的“二马”集团未敢出援,后撤平凉地区。

杜睿接触过那么多的经典战例,杜学文跟在杜睿身边学习多年,自然对这种杜睿最为推崇的战术格外精通,因此从一开始,杜学文就制定下了虚设疑兵,分割包围的战略,务必要将大食人在开罗的驻军全歼于此。

第三十八章第70章 大决战(上)第1章 我们回家了第68章 宗教改革第51章 密谋第13章 拒第16章 禽兽不如第95章 急症第七十四章第四十章第1章 永徽八年第26章 进兵辽河第40章 乱国之人第46章 明照万里第39章 血战七宝山第71章 暗战第9章 疑惧第64章 大军出,天下动第15章 雕虫小技第2章 长安消息第48章 横生枝节第43章 焚书坑儒第28章 布局第二十一章第四章第3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第37章 截击第11章 秦王破阵乐第二十二章第23章 诏书第三十七章第30章 捷报传来第87章 地动山摇第4章 留书第50章 严拒第76章 讲个屁和第十二章第71章 大决战(下)第7章 西方攻略第32章 危局第25章 征服伴随杀戮第5章 宝岛第75章 何为佛第55章 三战而下第85章 歼灭顽敌第88章 你是皇十四女?第27章 不敢领受和不容拒绝第5章 大食消息第14章 宝钗和黛玉第57章 围城第62章 神出鬼没第五十六章第二十一章第7章 大食消息续第十五章第58章 侯君集发难第二十九章第9章 西方局势第17章 密议第62章 善后事宜第35章 再添事端第十章第1章 贞观二十二年第62章 对奏第45章 飞渡第二十九章第2章 杜家有子第11章 秦王破阵乐第49章 请缨第11章 争论不休第57章 趁机发难第22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第37章 新澳洲第七十五章第58章 灭其国第65章 大海战续第27章 不敢领受和不容拒绝第六章第19章 事后余波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九章第六章第76章 讲个屁和第七十四章第41章 衰颓第二十一章第30章 军神庙第70章 大决战(上)第59章 朝议第三十八章第86章 达延芒结波第44章 大刀阔斧第21章 君子之道第13章 嘱托第二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19章 闹剧一般的反叛第72章 兵临城下第十九章第26章 怒极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