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诸将的封赏

泛多谢陛下如此恩典。然臣有请求”慕容诺葛秘”制心,抬起头看着座上的李世民说道。“臣这些年想长住在长安,聆听陛下教诲,不想再回青海。青海大都护之职,还是请陛下另授予他人”

李世民对慕容诺昌钵如此的任命和封赏。并没出朝臣们的意外。以其领青海大都护是顺理成章的事,与当初阿史那思摩等突厥将领归附时的状况相似,但慕容诺昌钵推辞的决定却让他们很是惊讶。

“唔?伪何?”李世民脸上露出了也许的笑容。慕容诺荀钵推辞青海都护府大都护的任命,并没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青海都护府网成立,事项烦杂,或间有纷争,臣年少无知恐没有能力处理这些事情。因此。定无法胜任青海都护府大都护之职。为了青海之稳定,还是请陛下另选他人”慕容诺昌钵再次叩首道,“臣久慕长安的繁华。也曾和父亲一起在此居住过几年,以后更想在此长住。还请陛下恩准。”

李世民听了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站在殿下的慕容诺葛钵,对这个才十来岁的少年人有些刮目相看了。这个着汉服的鲜卑族王子。容貌上与汉人并无二致,心思却比常人聪明。

一些反应过来的朝臣们也暗暗称赞慕容诺葛钵的明智选择。

其实大多人都知道,朝廷既然已经在青海境内筑城驻军了,那慕容诺昌钵任都护府的大都护,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即使其到任了,也不能左右青海的事务,朝廷肯定会再任命一位副都护以掌管事务。

而且慕容诺昌钵还如此年少。在族人中间并无太多的根基和威望,若回青海,说不定还会重蹈慕容伏允或者慕容顺的覆辙,两相权衡,不如在长安做个逍遥王爷自在。

“河源郡王既然向往长安的繁乐,联也许你这些年长住在长安,但联仍封你为青海都护府大都护,待你再年长些,再去赴任吧。青海之事务。暂由新任的青海副大都护处理”李世民略思片刻,顺水推舟,接受了慕容诺昌钵的请求,“联会在长安赐你一座府弟”

慕容诺昌钵松了口气。没再推辞。

季业诩大概地听慕容诺葛钵说过,因慕容顺久居长安,慕容诺昌钵在族内常遭族人的欺凌,童年过得也是不堪回首,而且父母亲也都死在族人的叛乱中,那个,伤心地,再也不想回去了。

或许在长安为官。还有些前途,归降的胡将,阿史那思摩、执失思力、契芯何力等都是个榜样。在朝为官,受到李世民的重用,慕容诺岛钵与李业诩交谈时透露过相似的想法。

只是李业诩也寻思着。慕容诺昌钵边上应该有人在帮他出主意。不然。以这个年龄的少年人,心思再成熟,也不可能想到这么多的。

慕容诺昌钵接受了任命,随后李世民又宣布了对原吐谷浑人的安置。

被俘获押送到长安来的原太子尊王和高昌王慕容孝嵩及其他一些名王和头人们,也封以官职,置散官,朝廷自有府邸赏赐给他们,一应服侍的人俱全。

跟随慕容诺昌钵归附的一些头人们,将在新置的青海都护府内任职。

其他那些被押送到长安来的近十万吐谷浑族人,被分散安置到江南道、岭南道诸地,其余留置在青海都护府的族人,若愿意内迁,可以在内地选一安置地,不愿内迁的居住在原地,但必须在原来的领地上放牧,不能大范围地迁移。

慕容诺荀钵叩谢了圣恩后领命而去。

接着开始对出征的诸将进行封赏。“此战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并迫使吐谷浑内附,作为主帅的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功不可没。其不辱使命,周密布置,运筹帷幄,以我方极少代价的伤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联必须给予重赏”慕容诺昌钵识大体,让李世民心情大悦,说话的声音自然也高亢起来。“联想复其尚书右仆射之职,”

“陛下,臣有话说”李靖出列,跪拜在地,“多年来,臣虽然有些许功劳,然陛下给予的奖赏已经远超应得,因此臣不敢再领陛下的赏赐”李靖抬起头”隙惶然地说道,“且臣在此番征战中,腿疾复发,行动异常的不方便,这些日子更是疼痛难忍,连走路都需要旁人帮扶,已是不能再替陛下处理朝事,请陛下恩准臣辞去所有职务,在家休剃尚书右仆射职,臣无法再受,”

“李爱卿快快请起,此番征战,如此辉煌的战绩,作为大军的主帅,怎么可不赏?若联没有赏赐,所有出征的将士定会不满,天下人也会怪膳有失偏颇,奖罚不明,联何以面对朝堂上的众臣,及所有出征的将士们。他们定是不同意。联也不同意”李世民从座上站了起来。示意李靖起身。

“陛下,李大总管作为此次出征的主帅,率领诸将奋勇作战,才取得如此之战绩,如此战功若不赏,臣等也无颜接受陛下的封赏”大惑不解的李道宗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李道宗多次跟随着李靖出征。对李靖的用兵之道可是异常的佩服和仰慕,如今见李靖推辞,忙出来说话。

接着侯君集也站出来,赞赏了一番李靖。此战若无周密的部署。那吐谷浑的战事,定然要再大费周折,不可能在这么短的两个月左右就结束,作为主帅,理应得到重赏。

“陛下,臣实在是腿疾严重。在青海高寒之地奔波数月,疾患更是进一步加剧,身子疲惫不堪。虽还想替陛下分忧,然己力不从心,今日上朝都是由人搀扶着而来,陛下就让臣在家静养一些时候,待养好了身子。再替皇上效命”李靖却长跪不起。一力请辞。

李世民已经快步走下御座,亲自搀扶起李靖。

“李爱卿既然如此说。联若再强求,那也实在是有违人道,联就负你。”李世民长叹了一口气,无奈地应负。

最后李世民同意了不授以李靖官职的请求,还是保留特进职,若身体允许。可以到中书、门下平章事,另加真食邑五百户,赏绢两千匹,黄金二十斤

接着是出征的两位副帅李道宗和侯君集的封赏。

作为主帅的李靖都推辞朝廷的封赏,李道宗和侯君集也是依样作了番推辞,最后仍以李道宗为邪部尚书,并授镇军大将军衔,加食邑五百户;侯君集仍为兵部尚书,授怀化大将军衔。加食邑五百户,两人还有赏绢及黄金。

段志玄仍授左骁卫大将军职,归德大将军衔,加食邑三百户,年后即进京述职。

原凉州都督李大亮为青海都护府副大都护,从三品上,归德大将军衔。封武阳县公,加食邑三百户,在慕容诺昌钵未到任前行大都护职。

执失思力,因此战功封安国公,转授左卫将军职,并以皇旁胞妹九江公主下嫁,授驸马都尉。

“西海道行军大总管麾下前锋李翼,在此次征战中表现的异常出色。库山、曼头山、牛心堆、赤海几场战役,皆其主要之功,因此,联决定授以李翼特卫将军职,从三品下,归德将军衔,封渭南县候,加食邑三百户,赏绢行匹,黄金五百两”

“陛下,不可”待李世民说完,李靖忙站了出来,“李翼如此年少,即授如此高位,实在不妥此战李翼在诸将配合下,才取得一些胜迹。此是所有将领之功,并不能独算其身上,不然有失公允!”

“陛下,臣附议,李翼年少,不可授以如此高位”不知何目的,房玄龄也是如此说。

“陛下。臣也附议,李翼此战虽然立下战功无数,然其是在主帅调度下。诸将协同配合下才取得如此战果,若如此年少即授以高位,日后再有战功,再授以何职?”魏征也出列奏道。

这是大实话。

接着长孙无忌也是如此说。

其实此次封赏,对于暂时空缺的特卫将军一职,所有人都认为非李业诩莫属,但不满二十岁的少年人,即成了朝廷的三品大员,那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陛下。诸位前辈说的有理,臣年少,当不得如此重任,以所立微末之功。也不应得此奖赏,臣甚是惶恐,请陛下收回成命”李业诩也从最尾列走上前,跪拜在地。

“不可,我朝武将升迁,皆以军功论,并不论其出处和年龄,有功者即赏。有过者即罚,不论其是何人”李世民一副坚定神色,接着道,“若赏罚不分明,何以激励诸将,使其在作战时勇往直前?”

“陛下,臣愿为陛下征战四方,但不敢受此高位,若如此,臣会一直觉得院恐,不能安心地为朝廷效力,请陛下收回成命”李业诩还是跪伏在地上,推辞着。

朝臣们看着今日的场面挺有趣,所有受封的人员,包括最先的慕容诺昌钵。接着的李靖、李道宗和侯君集等,还有现在的李业诩,都一力推辞着皇帝的封赏,此般情景还是少见。

在李业诩的一再推辞下,最后李世民让了一步,授李业诩特卫将军职。正四品上,忠武将军衔,食邑至五百户。

李业诩也只得接受。

这也是各卫中唯一的一个四品衔将军。

接着其他的将领也都自有封赏,未到场的苏定芳和郑仁泰为正四品下的特卫中郎将,壮武将军,各加食邑两百户,还有其他的诸将如薛孤儿、李君羡等也都有封赏。

出征各部的其他所有将士们也都有朝廷的赏赐。

宣布完奖赏,李世民大喝一声:“契芯何力、薛万均、薛万彻何在…”

契苞何力、薛万均、薛万彻听了,忙上前跪拜在地。

其实薛万均和薛万彻,早已经在流汗了。各将的封赏即将结束。也没点到他们的名,知道皇帝要责罚他们了。兄弟两人也在异常后悔,为了争军功,不惜谎报军情,诽谤契芯何力,往自己脸上贴金,现在想想是多么不明智的选择。

却听李世民接着说道:“契毖何力、薛万均、薛万彻,在都州因争军功,发生械斗,幸被制止,才未酿成惨剧。暂时无封赏,待联查清事项。再作处理!”

三人都表示愿领罪,不敢再领朝廷的封赏。

朝堂上一片寂静。还有两道的行军总管未被皇帝点明,

李世民在殿上回来走了几步。寒着脸说道,“有赏即有罚,此次出征。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盐池道行军总管高甑生不尊军令,延误军机,按律当斩…”

“陛下,李道彦、高甑生延误军机,犯下重罪,按律当斩,然因此战大胜赦天下之时,斩杀镇边的大将,实乃不妥”长孙无忌出列奏道,“陛下应宽大处理为好,让其有悔过之机会,”

接着房玄龄、温彦博、魏征等朝臣也是出列请求免两将的死罪。

最后李世民接受了诸臣的请求,改李道彦和高甑生坐减死徙边。

诸将封赏完毕,李世民又宣布。因此战的胜利、吐谷浑的内附而大赦天下。

去年所放的三百九十名死囚,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归朝,也全部无罪释放。

站在朝堂上的李业诩却是心思重重。特卫将军,这个职位李业诩也知道份量有多重了,这是大唐新式军备改革的模板,自己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支军队打理好。

李业诩知自觉得行军打仗。自己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若朝事上有什么纠葛。面对那些头脑灵活,心机颇深的朝中高官名臣,不知要如何应付。

朝中勾心斗角的事情肯定很多,许多事儿也不是他这个后世现代人所能理解和应付得了的。

这个年代的人不比后世的人笨,在朝中处于高位的都是些老人精,眼前这位一力辞官的祖父,也是如此。这为官之道,必须要学好,如今有李靖这个。祖父可以替自己解忧。但以后呢,总是要自己去应付的。

想起以后,李业诩也有些迷茫,这辈子。难道就一直在马背上征战了,还有其他所求吗?

第59章 回家第21章 世袭刺史的风波第173章 轻取盖牟城第2章 重生第16章 喜欢你第226章 李世民亲自指挥攻击平壤第35章 打了长孙无忌的儿子第43章 新的作战手段第65章 皇帝新的打算第180章 开城请降第147章 悠闲的日子第78章 为何如此第180章 我们四面都是强敌第86章 有惊喜第250章 准备班师回朝第184章 击溃高丽援军第1章 兵制改革开始第25章 奔袭曼头山(下)第37章 利器第102章 皇后之虑第150章 为中国报子弟之仇第124章 伏击战(下)第104章 阎氏兄弟第270章 李靖病故第104章 曼苏来访第83章 孙思邈的好消息第230章 如何攻击倭国第30章 开战是不二的选择第126章 新案加旧案第213章 大哥,新罗王可能看上了你第52章 过年杂事第1章 这是在哪儿?第8章 关于吐谷浑的情报第146章 李佑叛乱的后果第41章 慕容顺归降第57章 回到长安第28章 无可奈何第127章 松州之战(一)第215章 这些都是大唐的国土第49章 慕容顺被杀第160章 熊津江口之战(上)第37章 寿辰(上)第107章 你说朕这主意好不好?第147章 安北有乱第11章 训练营成立第105章 不被接纳第198章 新罗君臣的密谋第84章 给皇后治病第135章 武才人的驯马之道第32章 出征在即第74章 要将兵法传于后世第157章 上了李恪的当第157章 水师的战力第123章 伏击战(中)第113章 军歌--《大唐军魂》(下)第7章 较量第22章 剖析第144章 皇帝的理由第221章 大军抵平壤第54章 大军班师第20章 庙会第164章 遭到弹骇第3章 新式武器问世第164章 李世绩所担忧的第62章 诸将的封赏第116章 会有好戏看了第226章 李世民亲自指挥攻击平壤第52章 双河之战第33章 血战赤海(一)第21章 巧遇父亲第82章 李业嗣第79章 买一送一?第6章 李靖辞相第4章 坊间传闻第54章 大军班师第162章 看到希望第103章 大唐有火炮了第115章 检校行军大总管第37章 不可思议的第一战第233章 有些暧昧第17章 第一次考核第9章 有后了第28章 大战牛心堆(中)第171章 攻击熊津城(上)第32章 这是迷底?第71章 朝会第122章 伏击战(上)第67章 遭遇伏击第130章 军事学院开学典礼(上)第32章 这是迷底?第161章 熊津江口之战(中)第193章 新罗人貌合神离第39章 麹文泰被吓死第27章 共餐第76章 太子的事第96章 特战队之功第29章 大战牛心堆(下)第61章 青海都护府大都护第165章 很是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