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上衙

清晨,孙享福在秦府一个丫鬟的帮助下穿戴起了官服,骑了自己的官马,向皇城而去,他当然不是去上朝,而是去牧监署报道。

受影视剧的影响,孙享福一直以为皇宫就是皇帝居住办公一体化的地方,其实则不然,皇城是皇帝办公的地方没错,后宫才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和后宫加起来才叫皇宫,两处地方之间有高墙大门和廊道阻隔,没有皇帝的特许,一般不会有人随意的穿梭于皇城和后宫之间,就连皇后娘娘一般也不会出现在太极殿,更别说什么嫔妃宫女,除非有大型政治活动,需要她们出现,所以,皇城里面的男人还是蛮多的,至少有三个全是男人办公的衙门在其中。

千牛卫负责宿卫宫廷,飞骑是皇帝亲军,校场自然是在皇城内部,还有就是被这两个军事衙门挤到一角的牧监署,从性质上,这三个衙门都是属于皇家直属。

皇城内除非是有特殊恩宠的人,是不允许骑马乘车的,在皇城门口出示了官碟之后,孙享福牵着自己的官马徒步向最右侧的牧监署衙门走去,正衙的房子不算高大但后面有连成一片的衙房,正中央走廊尽头的太极殿十分高大,显得这些边边角角的小衙房都不那么显眼,平时朝臣门都是直接走中央大道去太极殿,没人会拐到这边的小房子来。

牧监署的最高长官是上牧监,一般由宗亲担任,管理整个皇族包括一些未成年藩王名下的产业,二号人物是上牧副监,属于上牧监的副手,职位跟中牧监相当,却没有中牧监独管一方的实权大,中牧监有好几个,但一般是在宫内当值,大多是宦官,又称太监。

像孙享福这样的小官来报到,根本不需要惊动上牧监,只需要去掌管上林苑的中牧监李贤哪里报到就行。

李文贤是宗室,算是李世民未出五服的堂叔,三十四五岁的样子,一身大了两号的官袍都难以遮住他一身的肥肉。

“下官渔业司下牧监丞孙享福,拜见中牧监大人。”孙享福按照官员正式请见行拱手礼道。

“嗯,你是陛下亲自下旨册封的官员,以后代掌渔业司可要多多尽心,本官这里正好有后宫新签发的征发文书,你按照旨意,全数筹集,尽快送入宫中。”

李胖子跪坐在自己案前,动都懒得动,只是嗯了一声,就将一卷写着各项明目的绢布丢向了孙享福。

所谓的征发文书,就是一个物品清单,除去其它司的项目,属于渔业司的只有一条,令,渔业司每日送黄鳝百斤,泥鳅百斤,其它各色鱼货三百斤入御膳房,供各宫食用。

“一天五百斤?”孙享福看完之后先是一愣,随即了然,后宫之中光皇室有封号的贵人都过百,外加各个有级别的内官,内侍,按制度算的话,每餐能够吃肉食者恐怕不下千人,一天吃五百斤鱼还真不叫多,谁叫宫里目前住着两大后宫团体呢!一个是李渊的,一个是李世民的,而这两人,出了名的女人多,子女多,后宫的宫女可都是有数千人之多。

“怎么?有问题吗?”听见孙享福发愣的声音,李胖子不悦的看了一眼孙享福道。

“没,没什么问题。”

孙享福尴尬的答了一句,就见李文贤打了个哈欠,挥挥手道,“没问题就赶紧照办,以后没什么事情就不要来打扰本官了,宫中若出了新的征发令,本官会令人送至你司。”

看来是孙享福来报到的时辰太早,打扰了李贤的清梦,对于这样慵懒的上司,孙享福还是乐见的,于是连忙告退,出了公房,向不远处,一个挂着渔业司牌匾的建筑走去。

“大人来了,属下等参见大人。”

等孙享福走到渔业司官衙门口的时候,已经有十来个穿着吏员服饰的人在门口向孙享福拱手弯腰行礼,有老有少,另外,还有三十多个仆役装扮的人,则是行的跪礼,毕竟他们没有士人身份,第一次见主官,还需得隆重一些。

“大家免礼,厅中说话吧!”

大概了解了这个时代衙门的简单构造之后,孙享福迈步进入了渔业司衙门的大厅,以后这一亩三分地就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

大厅约百十平米,待孙享福在正中主位上跪坐之后,九个吏员便分左右两侧跪坐,而那些仆役们,都远远的盘坐在门口附近,孙享福再三要求,他们才肯靠近一些,跪坐吏员们身后。

“本官新上任,许多事情还不了解,何人可为本官介绍一下渔业司的基本情况?”孙享福用视线扫视了一下每个人的脸孔,看了个眼熟之后,发话道。

其实渔业司的基本情况昨天在乘船的时候,张盛业和熊庭中等人都跟他讲解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口问,只是给大家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毕竟,孙享福是负责主掌全局,实际办事的,还是属下的这些吏员和仆役,他们有什么样的才能,办事牢不牢靠,还需要孙享福甄选。

“属下黄轩,是渔业司第一执笔文书,对渔业司名下所属产业比较了解,就由属下给大人详细讲解一番吧!”坐在孙享福左手第一位的一个老头起身拱手道。

“甚好。”孙享福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渔业司辖下有十二池,分别为太液池,曲江池,昆明池,镐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坡池,当路池和郎池。其中太液池为皇家景观池,养有景观鱼数万尾,日常有仆役喂养打理,其余各池中,除牛首池和郎池鱼货颇丰之外,大多数池都向百姓开放,来往船只捕捞垂钓者颇多,渔业不丰。”

“可有各池方位和图纸?”

孙享福闻言点头,暗道自己管理的地盘还不小,十二个池,其中最小的一个周长怕都有好几公里,全部上马高效的养殖业的话,长安百万人口的鱼货供应都不在话下,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就拿芙蓉园旁边的曲江池来说,是联通灞水运河的活水池,来往船只多如牛毛,怎么会有大的鱼群愿意待在这样的水域。

“大人稍候。”

不一会,黄轩将一卷标识有各个池方位大小的地图拿到了孙享福案前,孙享福细看了一下,倒没有多说什么。

上林苑南北东西三百里,长安居中,所以这些池离长安最远的也不到百里,基本都在长安城内外周边,属于百姓密集聚集之地,这样的地方,如果不是专人喂养,鱼是长不大,长不多的,因为时常会有人垂钓,捕捞。

牛首池和郎池所在地稍微偏远些,一个在终南山脚下,一个在玉山脚下,是以,在这个并没有大型养殖业的时代,这两个池的鱼还算丰富,他们要是知道,幸福村那个周长连五公里地都没有的水库里都喂养了几十万尾鱼,恐怕也不敢说这两个池鱼货颇丰了。

孙享福一边观看着地图,一边让属下的人自我介绍,包括仆役,他也要求每人说出自己的名字,特长,最后,等他将十二池的大致数据记在自己脑海之后,也搞清楚了渔业司内部的人事情况。

渔业司现有吏员九人,仆役三十五人,其中,每个吏员有两个仆役做跟班,剩余的十七人里,有三个是负责洒扫的杂役,三个是厨子,两个是船工,九个是捕捞手。

这些人都各司其职,除了第一执笔文书黄轩之外,都有日常工作,比如张盛业,原先就是负责渔业司各池税收的,所有在十二池捕捞鱼货的渔船,都要向渔业司缴纳一定的费用,城内的池,甚至还收船舶停靠费,就像孙享福的船只走金水门入城,要排队拿票牌,缴纳停靠一样,李文斌和郝通就是负责协助张盛业的人,平时各自带着两个仆役以及自己私下招募的人手管着一块,这三人管着属于渔业司的收入口。

还有张启,胡敢,江超,三人是负责皇家景观池,太液池的治水以及景观鱼喂养工作的,大体是些饲料制作,供给等事物,属于渔业司的花销口。

熊庭中和另一个叫廖文昇的书吏则是负责一些聘用,打捞的事宜,渔业司在每个池都有大小数量不一的捕捞船,渔网等捕捞工具诺干,但只养了两个船工和九个捕捞手,以往的捕捞任务并不重,养多了人也是浪费,有特殊任务的时候,就需要负责联络雇佣一些船工和捕捞手来完成宫中的征发任务,有时完不成,还需要拿钱款去市面上购买。

当然,以古代这样的生产管理制度,官吏不贪污是不可能的,首先就是张盛业,李文斌,郝通负责的税收口,收谁的,不收谁的,收多少,平时就是他们一口决定的,这里面或许没有大油水,因为有势力的人,是不会交税的,他们只能从普通百姓身上薅些羊毛。

张启和胡敢,江超三人负责的景观池,更是每年每月都有固定的支出,这些支出有多少是实际用了,有多少流入了他们自己的口袋,也耐人寻味。

熊庭中和廖文昇这里同样有很多可以自由掌控的度,打捞多少,上报多少,采购多少,都是他们一张嘴说了算,他们大可以每天打捞五百斤,给宫里送三百斤,然后卖掉两百斤,甚至在司里有余钱的时候,说一斤都没有打到,直接拿高价买自己打捞出来的鱼交差也行,而在前任下牧监去职,中牧监懒得管事的这个当口,汇总把持这些利益的人应该就是黄轩,毕竟他是渔业司的老资格,各方面利益都脱不开他。

孙享福并不想断他人财路,在他看来,小吏捞些油水没问题,只要把正事干完就行了,就像他跑来当官一样,并不是因为他对皇帝有多忠心,只是他想在这个封建社会活的更安全一些而已,只要别人不砸他的锅,他也不会砸别人的锅。

所以,当孙享福宣布一切照旧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总算他不是愣头青,一来就搞什么改革,触动大家的利益。

第250章 一号地块第九十九章 上元节第347章 农门的新课题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636章 家族改革头号先锋第417章 各家打算第163章 双簧第211章 战略第四十三章 拜访虞府第461章 幸福来的太突然第361章 军事装备升级的运作第373章 城门答辩第620章 九垸夜第500章 论法律系统第575章 屈突诠来访第182章 见李绩第633章 孙享福的预言第466章 大战起第682章 开田种植第262章 一年升三爵第751章 发动第436章 朝臣们的成长第386章 广场商城游乐场第725章 吓尿了第471章 没有难度第三十六章 告白诗第八十九章 令人震惊的开场第291章 花钱的规划第308章 准备迎接第279章 李世民的智慧第218章 救援马邑第156章 溪村的发展第735章 给吐蕃人民的礼物第473章 编组百万工农兵第405章 慰问演出第572章 震撼的表演第566章 定襄城初体验第701章 李世民来访第八十四章 佛与道第264章 医学院的构想第476章 各有心思第六十七章 继续战斗第472章 急回关中第131章 去交趾第558章 王浩的手段第306章 关中计划的推进第598张 复制和引进第734章 宣抚第370章 论洛阳的经济发展第683章 武士彟也来了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谈话第459章 人生这场戏第606章 吐蕃的有趣决定第729章 说服第613章 和李泰谈谈心第504章 先集个资第219章 追击战第769章 证道成圣第六十五章 暴风雨来了第146章 制海盐第321章 善阳医学院第205章 动脑的习惯第441章 夏粮丰收第689章 到处都是热闹的大唐第720章 三江平原开发计划第五十七章 视察膳监司第434章 王浩的阳谋第620章 九垸夜第296章 准备春耕第548章 金钱概念和价值观第662章 调整种植结构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362章 高原上的谋划第300章 大动作第548章 金钱概念和价值观第379章 对于蜀中的建议第582章 无官未必一身轻第303章 农忙伴随着斗争开始第三十八章 不可磨灭的痕迹第322章 跨界一下第254章 一路高涨第748章 武媚娘的建议第450章 效果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638章 劝说王旭第169章 慢慢累积第211章 战略第690章 交易中心第622章 九垸县的吏治第484章 定襄的核心产业第135章 李世民的烦恼第十二章 告状第十四章 秦府下厨第530章 互为良师第130章 计策第423章 春耕调整第221章 城门激战第665章 游园会开始第331章 种花椰菜第754章 到伊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