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荆州局面定

孙享福并不是带着大量现金跑来荆州搞投资开发的,因为,要起股份来一点也不手软的李世民并不能拿出几百万贯来,把整个水路转运公司建设起来。x23us.com更新最快

所以,他是跑过来开皮包公司的,用别人的钱来赚钱,才是后世做生意的常见手法。

“他们几家出手的动作都挺快的,各个州县的官田几乎全部被他们全部吞下,包括五姓七家置换出来的八十多万亩田地,一亩都没剩,均价一贯钱多一点,全部卖出去了。”

中原地区的上田,以关中最贵,市价达到了十贯钱一亩的程度,洛阳这边六七贯左右,扬州次之,四五贯一亩,益州和荆州,差不多是三四贯的样子,朝廷只以一贯多一亩的价格出售这些荆襄地区的上田,简直就像是把利益白送给这些本地豪强一般,也难怪他们会在政策制度上选择让步。

山南道足有三十二州之地,除了一些要出来分配给原先耕种官田的佃户做永业田之外,其余官田总数加起来,足有三百多万亩,所以,本轮土地出售,全部落实成交之后,武士这边,能够得到四百多万贯的现金。

这四百多万贯的现金,至少是以蔡,黄,蒯,邓,刘为首的十几个地方氏族手中,将近一半的财富,倒是足够作为孙享福推动荆州项目的启动资金了。

“应公,还是那句老话,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您一定要维护政策上面的公正,多派人去地方巡查,保证拿到新户籍的百姓们的基本权益,至于发卖土地之后收到的尾款,怎么用,您按照我给您那本册子上的先后顺序依次来做就行了。”

大年初五的,孙享福就不得不去地方指导实际干活了,因为荆襄之地,春汛来的比较早,而武士作为山南道总管,仍然需要坐镇荆州,统揽全局。

在孙享福的规划中,将所有的事情,都有较为详细的安排,这些钱属于地方财政上的,那么,就应该投入于地方的建设,码头,就属于地方建设,并不在水路转运公司需要投资的范围,因为这些码头建好之后,会由地方官府派人管理,收过往商船的停靠,仓储的费用。

而用于建设码头的人手,便是湖区那些接受招安的水匪了,总人数有好几万,男女老少都有,孙享福给武士提的方案是,朝廷指定规格,建筑要求,派人做相应的技术指导,建好一个,达标验收之后,就给他们一定的工钱,在此之前,只提供他们的吃喝。

鉴于这个时期的码头并不像后世那么高要求和复杂,其实只要选好了地方,弄起来并不难,清理岸坡,挖深停靠位,做一些水泥浇筑的卸货平台,和上下船用的宽大木质跳板,就足以,总体来说比盖房子还要简单,几万人可以分散在好多个地方,同时开建。

建好后的码头会有一个做方向指引的灯塔,和一些不易被水淹到的仓储库房,可以供货物集散,相信一年时间内,就会先将一些主要的州城建设好。

而筑垸,则是用了那些卖了田地的人为主力,暂时拿固定工资,在指定的位置修堤,等这些垸田修建好,它们的价值,就绝对超过现有的所谓上田,因为,它可以保障田地里的水源,肥力,并且,基本不会遭受洪涝灾害影响。

毕竟,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比较好,不会像后世出现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的局面,水灾的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有了比城墙还高的大堤,就足以抵抗这个时期的水患了。

而除了最开始的投入,后续,垸田的产出,就差不多可以负担筑垸工程队的大部分开销,倒是个可以长久做下去的项目,产出较高,又有稳定水源的水浇地,对于朝廷来说,那可是多多益善的。

至于推广孙享福所说的一些农作物产业,养殖产业,目前,武士只能看现有条件,做一些鼓励性的支持,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了,真正的大发展,得靠农部体系完善,和农门子弟出山之后来推进,今年应该是没空了,明年会逐步开始,这方面,孙享福有多重安排。

孙享福冒着春上的寒风出来,就是给百姓们选址筑垸田,以及指导那些接受招降的水匪修码头,做样板工程的。

即便是有情报组长达一个多月的情报收集,孙享福也在各处湿地周边跑了好几天,才最终将第一块垸田的位置选定了下来,位于荆州以南二百多里,靠近岳州的位置,在后世,应该处于监利洪湖一带。

孙享福没有给它起什么高大上的名字,就叫做大垸,因为,它确实很大,整个垸堤筑好之后,周长可能达到三百多公里,按照后世的田亩大小来算,周长一公里的不规则形状,约一百亩多一点,按照这个时期的田亩大小,差不多是将近一百五十亩,也就是说,光这一个垸,囊括的平整水浇地,就至少达到了四万多亩。

像这样的高产水浇地,一户人家精耕细作的话,最多能种二三十亩,也就是说,光是这一个垸的田地,就需要一千多户的百姓来种,差不多要可以形成十几个新村落,或者一个大集镇。

等孙享福设定好了周长线路的时候,武士,也终于将招募到的数万百姓给他送了过来,年前的准备的一些工具也分发到了他们的手上,简单的搭建了一些工棚以作休息之后,数万人的劳作,就开始了。

孙享福小时候就是在大堤上打滚长大的,对于堤的构成,他再了解不过了,以这个时期的水情,筑八到十米高的八字形大坡,就足以,沿水面是需留出足够的区域,种植护堤林,甚至,沿江的区域,还要筑一道隔堤,防止江水冲击大堤过猛,在大堤的内侧,还要筑上小堤,让整个堤的占地表面变宽,腰中段,受力,无有倒塌的危险。

除了大堤两侧的护堤林之外,大堤本身也要种上大水难以冲刷走的护坡草,当然,目前的工作只是筑堤,草的话,基本不用怎么种,一两年就会自然长满。

树苗,则是要开苗圃培育,以白杨和水沙最佳,这两种树长的非常快,不怕水,长成之后,枝叶非常繁茂,当地百姓可以砍枝为柴,树干,也是用于建筑的好材料,五到八年,就可以轮换砍伐种植一轮。

最关键的是这两种树的树苗很简单,几乎是插枝就能活,孙享福只需要安排一帮人专门去干这样的活就行了。

上元节前一日,孙享福从工地上回到了荆州,两三天的适应期之后,工人们已经知道怎么干活了,可别看几万人的场面很大,其实,每天也就筑个几百米长,就算后面因为工具更加充足,大家做事熟练后,速度会提升不少,但也提升的很有限,只怕这一年的时间,能将这一个垸筑好,完成垸内的水利设施,就已经算不错了。

实际做过之后,才能理解,为什么后世的五百多个垸,需要几个朝代,近千年的累积才将其全部筑好,因为,没有那个朝代,敢像孙享福这样,把几万人弄来全职筑垸,这个开销,朝廷是很难承担的,光是这一个垸,放在别的朝代,同样的人手,起码要两三年才能筑成,遇到什么国家动荡,或者经济紧张的时期,还得无限期停工,而得到的,只是四万多亩垸田而已。

以这些筑垸的工人每个月几万贯的消耗来算,光是工钱方面的投入,就会让这些田地的均价达到了十几二十贯一亩,在有其它土地可以耕种的情况下,专们花钱筑垸,是得不偿失的,而孙享福之所以做这个得不偿失的项目,是因为,他想通过这些今后注定会连成片的垸堤,彻底的解决荆襄地区的水患。

“应公,陛下召我回去主持关中春耕了,明日,我便要出发。荆州这便的局面已经基本打开,按部就班的推进下去就可以了,过一段时间,关中会有船来荆州,到时候,这边几个主要城池的码头应该已经建设完毕,就到了您推动当地商业发展的时候了。”

“正明不过了上元节再走么?”

“不了,关中的春耕也耽搁不得,另外,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节团队过几天就要出发了,我争取赶上,给他们送行。”

“那好,对于商事,老夫还是有些信心的,你回去之后,且按照咱们商定好的安排便是了。”

这个时期的商业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买和卖,当本地的一些东西,有人明码标价来收购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有人把它弄出来卖,官府,只需要做好宣传,管理好税收,就能从中得利。

比如,湖区的黄鳝泥鳅产量特别多,这些玩意在当地并不值钱,然而,在关中却能卖到好价钱,武士只需要提前组织一些商贩,在码头出钱收购,当地的百姓,就会想各种办法捕捞,卖钱。

待得关中的商船来的时候,他们只需要出钱,就能大量从这些商贩的手中拿到鱼货,而他们从关中的带来商品,也会被这些商户买去,销售给卖鱼货得了钱的百姓们。

当然,鱼货只是其中的一种,孙享福此前给武士的册子中,有很多当地特产的种类,逐渐的,这些东西都会被百姓摸索生产,如果,朝廷还能给百姓提供一套高产的方法,那么,很快,这里的产能就会放大,同时,有了收入的他们,又会大量需求,和消耗外地的一些产出。

如此局面一成,就等于整个市场就被激活了,它会不断的刺激市场去生产开发各种新产品,或者产品原材料,当人们所接触到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全面的时候,他们的生产力,也会不断的提升,算是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整个环节中,水路转运公司,只是弄了一些船,招募了一些水手,来沟通各地而已,这就能在赚取大量利益的同时,使得所有人的生活都得以改善,这也是为什么孙享福宁愿低价出售田地,让利给这些本土氏族的原因,也要推动这个项目的原因,因为,没有他们提供的启动资金,孙享福想要将整个长江流域的城镇盘活,可能需要推迟好几年。

第456章 战局第274章 看了也不懂第694章 提点舍龙第323章 又出招第445章 工商业的厉害之处第629章 聊通透了第678章 统治的意义第三十六章 告白诗第683章 武士彟也来了第469章 自救第511章 人才培养第623章 孙大力的办公室第513章 给长孙皇后加点担子第744章 被点亮宋小鱼第442章 小麦的产量第二章 饿了吃虫子第710章 计划继续推进第160章 如何善后第251章 中场休息第612章 胆子大的走在前面第388章 放榜的正确打开方式第366章 钱庄的真正用途第696章 玉米面和红薯粉第704章 久别胜新婚第516章 货币管理第201章 良苦用心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第453章 农学院的教育问题第373章 城门答辩第745章 圣辉已显第397章 张公瑾出征第126章 用计第六十八章 在战斗中晋级第四十六章 幸福的种子第629章 聊通透了第559章 擒王浩第538章 主动跳出来了第709章 军人正确的价值观第六十二章 白蛇传开演第146章 制海盐第508章 巨额集资第719章 蒸汽机试验第733章 到吐蕃第366章 钱庄的真正用途第147章 丰收乐第271章 新作物第147章 丰收乐第736章 高原进入发展轨道第712章 宦官制度改革第659章 上门借人第十五章 好处不少第二章 饿了吃虫子第373章 城门答辩第一百零五章 孙享福的义第八十九章 令人震惊的开场第137章 价格战爆发第三十七章 毁孩子的李世民第404章 慰问工人第332章 定下时间第293章 返程路上第721章 开工第545章 被唬住了第428章 渭南大势第715章 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第116章 李香蝶第133章 种稻第518章 大明宫的设计第549章 北上第428章 渭南大势第735章 给吐蕃人民的礼物第686章 世界逐渐清晰第654章 推动新型房屋发展第190章 旱灾来了第四十八章 成亲第452章 要跑偏的李承乾第588章 九垸县的民学课第382章 满月酒第395章 以往和未来第247章 全部都争起来第344章 一环扣一环第753章 坐论皇权第567章 宴会第408章 经济制裁第162章 改变主意第330章 四部臣服第411章 解决问题的构思第399章 又来闹事第204章 釜底抽薪计第三十四章 唱词第726章 新的差事第267章 受邀第259章 民生的比较第584章 九垸县第172章 被罚充军第328章 全民运动会的构想第九十一章 欢乐继续第九十九章 上元节第349章 崔氏的决定第369章 论长安的经济发展第248章 魏征到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