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朝臣们的成长

历史上的李世民经常性说的一句话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镜,说的就是魏征,可见在个人品德上,他是一个坦荡君子。

魏人镜除了公正严明,忠直敢谏之外,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他没有像其它士族阶级一样,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众生。

相反,他非常关心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这也是李世民在众多李建成旧党中,对他格外另眼相看的原因。

所以,百姓的收成好了,魏征是打心里高兴的,他曾经在过朝堂上对怂过所有人,包括李世民,却从来没有怂过成为朝臣之后的孙享福,当然,在孙享福做朝臣之前,是怂过他几次的,目标也都是孙享福背后的李世民。

“四石的产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试验田那边,五石以上也是妥妥的,至于更高,就不敢说太满了。”

五石的产量,差不多是六百斤,即便因为田亩大小比后世小了一成多,但加上一成多的产量,也还不到七百斤,在后世,这属于偏低产量,孙享福穿过来的时候,我国小麦的亩产量大多都达到了亩产千斤,高产田地,可以达到一千二三百斤,试验田,更是达到了一千四百多斤,差距,其实还很大。

后世小麦的产量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小麦的育种经过了几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建国初期的时候,基本是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种子繁育不成体系,那个时候,虽然解决一些土地肥力问题,但极限产量,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数。

到了六七十年代,开始采用“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类似孙享福最初用的一些计算储冷,春化阶段的手段,产量就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进入二十世纪末页,我国小麦种子的主要生产方法有两种路线,“三圃制”和“一圃制”。

孙享福今年提供给关中的麦种,就是他使用了后世九十年代就普及推广的“三年三圃制”繁育技术,培植出来的种子。

三圃制的技术要点是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育。

三年三圃制培育出来的种子,几乎是在现有条件下,把小麦的产量提升到了极致,像两年两圃制,以及一圃制,也只是在育种环节省略了一些株系比较的程序,对于产量上并没有什么增幅。

稍后,他还要推进四级种子技术程序,这样,只要做到防杂保纯,就能一直保持原有品种的遗传稳定性,让百姓就算自留种子,也可以保持产量不降低,至于什么叫做四级程序,除农门子弟外,这个时期是没有人知道的,即,育种家种子,原种种子,原种,以及最后产生的良种。

从育种家种子开始,到繁衍出大田良种,整个程序循环往复,是一种能无限的保持原有品种群体遗传稳定性的方法,在其它一些作物上也适用,比如自花授粉的水稻,大豆,茄子。

异花授粉的油菜,大白菜,甘蓝,黄瓜,西瓜。

常异花授粉的棉花,还有大唐此时尚未引进的番茄,玉米,辣椒等作物,都可以运用这套四级程度,来增强种子繁育的稳定性,逐步的推高产量。

孙享福是出生在科技时代的人,并且,在后世是专门从事这些东西的研究,对这些技术,他驾轻就熟,只需要有人来按照他的要求做,就能绝对能实现,他别的特长都是半吊子,但农科大研究生的文凭,却是实打实的。

当然,除了种子之外,田地里的产量,主要还是看种植,今年,大部份田地都施用上了有机肥,在土地的肥力方面,已经十分接近后世的田地,只要百姓打理的勤,水分,日照等条件好,产量未必就会输后世多少,至少,曾经在后世种过一块小麦试验田的孙享福,亲自指挥打理的试验田,是不输于后世普通农民种出来的田地的产量的。

“哈哈哈,老夫自是希望百姓们的田地里产的越多越好,倒是那些粮商,只怕背地里没少骂你。”

魏征爽快的大笑接话,却是有不少官员一副很认同的表情看向了孙享福,看来他们这些人家里,应该都有经营粮米铺子。

“产量高了,货源足了,那些粮商应该谢我才是,又怎么会骂我呢!

粮食可是个好东西,它产的多了,可不光是能填饱人的肚子,它还是很多种赚钱的商品的原材料,听说您喜欢酿酒,以后粮食多了,酒您就可劲的酿,把粮食转化成酒,它的价值,可就翻倍了。”

孙享福貌似随意的说了说,却是叫许多粮食大户眼中精光连闪,拿酿酒来说事,只是给大家指了一个方向而已,粮食,可不是只有这一个用途,将其加工成各种美味的零食小吃,也能增强它的附加值,不过,目前来说,酿酒是最划算的,整个北方和西域的市场,都需要非常大量的酒,它是对付游牧民族或者寒冷地区人民的利器,战场上,也需要大量的酒精,这都得有丰富的粮食产量,才能实现。

皇城门前的闲聊,毕竟是短暂的,大门一开,朝臣们就纷纷一拥而入,真正把孙享福刚才所说的话放在心里的人,回去之后,就应该会对自家的产业做出调整,避免受损,这也算是孙享福间接的做的一点好事吧!

等早朝的会议开始后,大臣们之间就没有那么和谐了,首先就是虞世南和孔颖达拿教育的问题出来说事了,虽然现在虞世南和孔颖达是上下级关系,但是孔颖达一点也不给虞世南面子,首先就反对了朝廷拿教育谋利的事情。

其次,弹劾了虞家以文化产业谋利,给读书人脸上抹黑,他主张免费向外国学子开放国子监,宣扬我汉家文化,并且,国家应该禁止以经典文章,墨宝之类的东西谋利的商业行为,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神圣的,流通于各种小商贩的手上,有失体面。

这样的弹劾,要是几年前拿出来说,或许,能站的住脚,现在,却是让大多数朝臣侧目,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理智的思考问题,教育产业也好,文化产业也好,只要它能为国家带来利益,为什么不做呢?

“那个,孔祭酒,咱们大唐这几年的经济虽然向好,但连本国学子都还供养不起呢!凭什么供养外籍学习?”

孙享福轻描淡写的一问,便让孔颖达脸色憋的通红,开设学堂,收取学费,其实他也能理解,但是,将一个外籍学生,一年的学费定为一千贯,他就有些无法理解了,这已经不是推行教育了,而是商业谋利。

片刻之后,想通了一些的孔颖达又道,“老夫也不是说完全免费,适当的收取成本就好,每个学子每年一千贯这个价格,也太高了,这会让各国君主,以为我大唐那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国家。”

某种意义上来说,孔颖达说的这话,也算有些道理,然而,却不是正理。

孙享福继续接话道,“孔祭酒是以为,我大唐每年教授给那些学子的知识,不值一千贯?”

这话说的孔颖达就不好接话了,知识是无价的,在大唐学到了知识的那些外籍学子回国之后,究竟依靠这些知识产生多大的利益,根本无法计算,无形之中,他就被孙享福引到了计算利益得失的慨念中来,这些,孔颖达一时半会,可就想不通了。

孙享福没等到他的回应,便继续道,“臣以为,大唐的知识是无价的,尤其是儒家经典,那些外籍学子交了高昂的学费,咱们就应该把咱们最宝贵的儒学经典教授给他们,让他们物超所值。孔祭酒既然如此心疼那些外籍学子的钱包,想来应该是会不遗余力的教授这些学子的,臣建议,朝廷最先给外籍学子,开放儒学专科。

另外,说到教育问题,前些日子,太原王氏子弟曾经找到过臣,想要出资在善阳为朝廷修建一所农业学院,臣以为,这乃是解国忧患的大义之举,请陛下准许的同时,下旨嘉奖太原王氏。”

在善阳建立一所学院,要是比照医学院的规模来的话,那至少要花费几十万贯,王家就这么白白的捐了,要说这里面没有什么猫腻,朝堂上的大臣们是不信的,这事,孙享福此前在跟李世民闲聊的时候,就曾经提起过,有白得的便宜,李世民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今天,正式拿出来商议,自然是要给这个善阳农学院定级,走正规程序,将其收归朝廷。

“陛下,臣以为,农学院,不应该建立在善阳,应该建立在长安。”

待得李世民与侍中王圭眼神交流一番,准备把这事定下来的时候,便有人跳出来说话了,乃是吏部员外郎杨基,他是弘农杨氏的嫡系子弟。

他此言一出后,众多关陇世家也纷纷出言附议,认为,教育乃是国之根本,理应放在首都,方便朝廷掌握,甚至,有人建言,将善阳医学院也迁到长安来,连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孙享福的政治盟友,也有出班附议的架势,但他们知道,孙享福可能还有自己的说辞,选择先看看情况。

现在上早朝议事的,也就是一百多个官员,孙享福这半年都在长安,对于这些人的姓名出生,也大多有所了解,这些出来阻止的,大多都是关陇集团的人,他们不希望把这些代表国家重心的东西,放在关中以外的地方。

因为,关中越是发达,对于他们这些地头蛇来说,就越是有利,像孙享福发展渭南,就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只要你在这边做产业,他们就多多少少能够跟着受益,把学院集中到长安,那么长安的人口,商业必然更加发达,他们开设的青楼酒馆商铺的生意也会更加好做,可别以为古人就不懂经济,就算他们不懂,这些年在孙享福各种商业手段的运作下,也学会了不少,开始有一些商业眼光了,这也算是他们的成长吧!

孔颖达不知道为什么话题就被他们转到了,农学院该建在哪里这个问题上来,似乎,大家都选择了无视他刚才所提出的问题,老人家一时想不通,也只好先跟着大家看戏了。

第241章 运作第160章 如何善后第155章 合作第190章 旱灾来了第636章 家族改革头号先锋第174章 第一代望远镜第290章 慰问百姓第606章 吐蕃的有趣决定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163章 双簧第322章 跨界一下第416章 看似温和的策略第638章 劝说王旭第472章 急回关中第607章 新年的喜事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711章 诬告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260章 抓生产第366章 钱庄的真正用途第618章 九垸行第221章 城门激战第185章 去除枷锁第254章 一路高涨第451章 误会第265章 会夷男第九十五章 多元化农场第531章 王爷训练班开始第280章 餐桌议事第472章 急回关中第五章 淳朴的孙大力第582章 无官未必一身轻第125章 审讯第228章 再来一计第684章 满载而归第116章 李香蝶第722章 辽东的养殖产业第318章 如何处理纠纷第645章 首富诞生第545章 被唬住了第三章 馋了吃蚂蚱第543章 采红菱第602章 再亮一下第七十七章 至尊皇庭第468章 延津大火第七十二章 马周来访第347章 农门的新课题第277章 玩脱第222章 抗下一拨第727章 九垸县的大热闹第371章 合理规划的重要性第387章 开考第四十二章 颉利的困境第117章 见武士彟第三十九章 劝解第150章 满船宝第512章 时代广场开业第536章 荆湖熟,天下足第138章 事了钦差到第718章 不断进步中第七十三章 李承乾上门第145章 倭国使团第574章 王浩之死第579章 二进宫第303章 农忙伴随着斗争开始第223章 拳头大才是硬道理第114章 变样的妥协第443章 篝火露营第367章 起塘第294章 给虞家开辟的产业第562章 利益第450章 效果第228章 再来一计第483章 调教李承乾第722章 辽东的养殖产业第612章 胆子大的走在前面第750章 争相做源头第592章 借贷经营的问题第331章 种花椰菜第392章 文工团的构想第495章 虞府拜访第417章 各家打算第639章 制海权的重要性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第472章 急回关中第730章 人类的新时代第123章 和冯盎的合作第十三章 荥阳郑氏第169章 慢慢累积第十三章 荥阳郑氏第576章 中计了第131章 去交趾第150章 满船宝第627章 好皇帝难做第618章 九垸行第530章 互为良师第551章 孙享福的脑回路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谈话第403章 恨夫不成圣第569章 忽悠希拉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