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高原进入发展轨道

<>万事开头难,在那曲这边开了个好头之后,往下走,一路就更加顺畅了,因为,大唐在这里的一系列政策,早就已经被他们快马传遍四方。

对于这种只谈给你什么好处,却不要求你贡献什么的统治者,傻子才会反对。

他们却不知道,成为大唐的一部分之后,他们富了,也就等于是大唐富了,他们有钱了,就会想着消费,消费,就会带动商贸,商贸,就会给朝廷创造税收,朝廷自从停止了中原地区百姓的税收之后,反而变的越来越富有,就是这个道理。

已经处于掌握了工商业,解放了为工商业提供基础支撑的农牧业的大唐,根本无需把税收点放在他们这些穷苦人身上。

孙享福这一路的任务就是,派礼物,搞文艺演出,设立官府衙门,设立汉文化教学机构,留一部分驻军于当地管理一下治安,协助主官,组织耕种,放牧,生产等。

另外,他给每个县,都留了足够多的清洁用品,如肥皂,毛巾,之类的,还有一名医官。

在烧水不用柴火了之后,大多数吐蕃人还是很愿意洗一下澡的,一年洗不到几次澡,甚至一生才洗三次澡的习惯,让这一地区普通平民的妇科病极其严重,生育交配权,大多掌握在部落首领身上,这也是人口发展缓慢,普通百姓,只能听从部落首领和头人的支配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些东西不是不限量白送的,想要得到像肥皂毛巾这样看上去价值不菲的东西,以及各种坚果,罐头,饼干,糕点这类的零食,很简单,那就是学汉语,写汉字,完成官府设立的任务指标。

李承乾的新式教育制度向全国推进之后,大唐所有的小孩都需要上学,成年人,也会有扫盲班去扫盲,到现在,已经卓有成效。

全民识字率差不多达到了三成,能书写的人,也达到了两成以上,这是因为目前大唐的人口结构是孩子多,而这些孩子,大多都已经上了学的原因。

而这种全面教育推进下去之后,最多再过十年,当现在学校里这批孩子们走上社会,开始当家做主的时候,整个大唐社会的识字,书写率,至少能达到六七成,这还是因为游牧民族,海外土著等,文化教育很难推进的原因。

当然,这个东西,只要朝廷在不断的推动,两代人以后,就基本能够做到八九成以上的人能够识字,那个时候,基本上就算是文化教育普及全民了。

吐蕃之地向大唐商贾开放了三年多的商路,效果还是有的,不仅体现在商业利益上面,对汉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各个部落的首领,要跟大唐的商贾做交易,就必须懂得一定的汉语,所以,只要是几千人以上的部落,多少有一些会简单汉语的人。

然之后,他们为了拿到这些可以清洁,擦洗身体的用品,和味道绝美的食品,就会不遗余力的在自己族群中传教汉语。

因为,衙门里专门宣讲汉文化的教谕,掌握着这些东西的发放权,一个会说汉语的人,教会了另外一个人,会得到很多的奖励,学会了写字的,那就能得到更多的奖励,五十个字,一百个字,分字数的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小奖励。

很快,当他们发现,孩子们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更快,教孩子们获得礼物的几率更多的时候,那些先掌握汉语和汉字的人,就会集中先去教孩子。

而当这些孩子是在汉文化的教育下长大的,那么,这里的未来就十分可期了,这就是孙享福在山南道构思出来的计划中的一部分。

大唐在一段时间之内,是没有想过吐蕃这块土地,能够帮助朝廷盈利创税的,就是山南道的垸田区,朝廷也是先投入了人力,财力做启动资金,把地方建设好了,才开始源源不断的有财税回馈朝廷的。

而孙享福的打算,就是用这种奖励制度,让这里的所有人,开始汉化,开始听从官府的吩咐办事,以官府为主,而不是以部落头人,首领为主。

他们获得奖励的办法有很多种,几乎都是他们可以做到的,送来牛羊粪便,给奖励,帮助官府开田,给奖励,帮助官府修建城池,给奖励,帮助军队修建道路,安全防护措施,给奖励·······

几乎只要他们愿意出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做,虽然在前期,朝廷可能需要投入一些物资用来发放奖励,可往后,则很有可能是用他们自己产出的东西,在发放他们的奖励,山南道那一套模式,放在任何地方推动发展,基本都适用。

四月初,孙享福终于抵达逻些城,开始正式召集大家办公,松赞干布此时还没有建造布达拉宫,而原先的王宫,也属于他的私人财产,孙享福的办公地,其实是一个修建的恢弘壮丽的寺庙,不过,和尚都被他赶跑了而已。

这些迦楼缕波过来的毒瘤文化,必须铲除,包括逻些道境内的其它寺庙亦是如此,这属于大唐官方不认可的宗教,如果信佛,也可以,朝廷稍后,会派正经的僧人过来,所有寺庙,都将属于朝廷产业,而不属于某个宗教,和尚,也需要朝廷颁发的文牒,才能主持寺庙,并且只允许传播朝廷认可的佛家哲学。

就像玄奘在耽摩道传播的佛理一样,现在,它几乎被所有印度地区的百姓所接受,也被大唐官方认可。

被孙享福任命的吐蕃各部官员,共有两三百人,全部齐聚在了寺庙的大殿,开始规划起了吐蕃的种植产业。

这里现有的几大种植区域,基本被六大部落群体掌控,被称之为六茹,孙享福到来之后,自然是将其划成了六州。

分别是象雄州,卫茹州,约茹州,叶茹州,拉茹州,和苏毗茹州。

松赞干布本族雅砻部,现在的驻地在拉茹州,治所是逻些城,而由于他本部的主要族人都要迁到关中,这一代的田地,就基本都归朝廷的人来种植了。

地盘其实不小,有差不多近十万亩,海拔大多不到三千米,四月份,温度已经有了山南道开春时期的温度,除了夜晚偶尔会下小冰雹之外,一般都在十度以上。

像红薯,土豆,玉米,大豆这类的作物,大多都可以在这里种植。

在后世,藏区的农业也同样是分成这六块,由于这里的日照,是世界上最充足的地方,早晚温差也大,比较高产的耕地面积,达到了三百多万亩,而孙享福通过各部汇总过来的信息,加上一些实地的测量,大致得出一个数据,这里现在已经开始耕种的熟田,最多只有三十万亩,还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

不过,对于这个地区的百姓来说,这基本也足够用了,如果田地里种的是高产作物,加上畜牧业,孙享福甚至都不需要组织百姓们开荒,只是带领他们把自己带过来的种子,种在熟田里,用比较科学的方式打理,产量就基本能够满足当地人食用。

与孙享福一门心思的谋划怎么种田不同,其实,各部的首领,最想要的,是去到中原繁华的地方去,因为,吐蕃第一大族雅砻氏,已经确定要跟着松赞干布去关中了。

第二大族,葛尔氏。又发动了部落内一半以上的人,迁去了云南。

他们这两支,可是掌握了吐蕃最顶尖智慧的人,他们这样卖力的往中原跑,剩下的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动心思呢!

要知道,延平门一战之后,吐蕃的情况是女多男少,比例比中原地区还失衡,达到了八比二的程度。

而原先属于吐蕃各部的那些青壮,都是作为战俘,被安排在关中各地劳作的,有十几万人之多,他们都在中原地区生活了好几年,早已离不开中原的繁华生活了。

而现在的情况是,这里原本跟那些人沾亲带故的人,都想去投奔他们,要知道,那些战俘里面,好多人,原先就是这些部落的首领,头人之类的。

既然他们提出来要迁,孙享福也不拦着,跟他们讲好了一应徒迁安置的标准之后,就放他们下去了,毕竟,关中实现自由耕种之后,每个县,光是空余出来歇耕的上田,都是几千上万亩不等,几十万人,在几百万人的关中分散下来,并不算什么难事,那些田地与其空着,还不如分配给他们种。

这拨人想要迁出去的人有点多,统计完之后,数据有点出乎孙享福的想象,愿意留下来的,居然还不到四十万人,比想象的要少的多,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些原本被各大部落奴役的人,有许多,还是被抢过来的外族人。

最终,这些人被孙享福编成了十三万多户,平均在每个州安置的百姓,还不到两万户,逻些城附近稍微多一些,有将近四万户,毕竟,这里有近十万亩熟田,以及一定量的畜牧业,未来,孙享福还打算开发一些工业,没有入口聚集可不行。

理顺了人口和户籍之后,就要开始分配任务干活了,要知道,这里一个州的面积,可比后世中原地区一个省的面积还大,可用于耕种,种植树木和放牧的地区被标注出来了之后,未来,这里的百姓,就会围绕这些地区生活了,由于人口太少,城池,乡镇的分布,都显得十分稀疏,这样也有点好处,就是大家能使用的资源,都比较丰富,种的都是上好的熟田,放牧的区域,也是水草最丰美的地方。

田地怎么种,是以孙享福带过来的农学生为主导,安南军的军士做组织,辅助,吐蕃百姓,则听从指挥,出体力就行,反正不过三十来万亩,分摊到三万士兵和三十多万百姓头上,每人还不到一亩。

而且,这里能够拉犁的牛比较多,到五月中的时候,所有的田地,就全部都种上了新作物,田地的事情定了,整个地区就安定下来了,而随着更多的物资,持续的进藏,这里,也的民生,也开始进入了高速的发展,甚至抽空的时候,孙享福会组织大家集体去种树,做一些基础建设修建等。

第496章 儒生论政第269章 私聊第585章 发展计划第636章 家族改革头号先锋第152章 齐民要术火了第760章 治理难第458章 必须板正第518章 大明宫的设计第717章 到辽东第206章 牵马坠蹬第436章 朝臣们的成长第697章 小震惊一下第五十五章 考评艺人第380章 考场布置第178章 达成协议第352章 高句丽寇边第356章 杜如晦的病症第十六章 幸福村的建设第九十七章 育种育苗基地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543章 采红菱第770章 大结局第525章 组建海军第306章 关中计划的推进第152章 齐民要术火了第322章 跨界一下第491章 岭南景象第305章 对策第643章 甜蜜的负担第399章 又来闹事第404章 慰问工人第723章 又见禄东赞第765章 调控的问题第560章 审问第729章 说服第410章 无知的百姓第626章 突然就乱了第153章 武家坐客第688章 帝后品尝新作物第588章 九垸县的民学课第712章 宦官制度改革第525章 组建海军第460章 到处都是大生意第750章 争相做源头第324章 孙享福的新想法第290章 慰问百姓第240章 都到坑里来第177章 王旭第214章 双华岭血战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321章 善阳医学院第599章 国家要承受的起失败第311章 广告效应第304章 机会来的不是时候第114章 变样的妥协第396章 君明臣贤第720章 三江平原开发计划第726章 新的差事第414章 谈妥第450章 效果第417章 各家打算第168章 情报组织第421章 又上朝第465章 阴谋进行时第126章 用计第二十章 监丞!奸臣第621章 公告栏第358章 今年科举不授官第110章 经营之道第八十一章 两个学生第230章 草原东珠第604章 摆钟第675章 准备迎接新物种第340章 谈条件第132章 进了宝地第八十二章 有阴谋第546章 善阳景象第690章 交易中心第217章 不太真实的伏击战第308章 准备迎接第535章 钱粮之论第236章 给李靖的装备第195章 关中景象第723章 又见禄东赞第544章 偷跑第八十七章 讲和第682章 开田种植第二十五章 酸菜鱼出锅第九十三章 做生意的境界第704章 久别胜新婚第581章 醉酒谈话第467章 鏖战第186章 新官上任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号第354章 压力山大第424章 给杜正伦出的主意第134章 对岭南的畅想第701章 李世民来访第481章 大进项第353章 应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