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主公是不是打算将南线集团军调往其他方向?”胡小四拿着手中的情报皱眉道:“陈凡在檀州那边估计有点吃力。这次黠戛斯蛊惑了不少草原部族随同征战,搞不好真的会弄出几十万人出来。而且他们首先将目标指向了耶律瀚雄。”

李玄清一愣,眼睛扫了扫一旁的刘璇铺开的东北地图,皱眉道:“看样子黠戛斯这一次是打着消灭东北靺鞨、渤海和高丽了。”

“主公要不要让塔希稳一下阴山以北的部族?”岑天时皱眉道:“考虑到地缘因素,如果放任黠戛斯攻占靺鞨和渤海国,那么黠戛斯的势力必然大涨,到时候咱们和朱全忠打的精疲力尽,很有可能让他们生出觊觎之心,这样整个北方防线必然牵制我军兵力,不利于下一步咱们统一江南的步伐。”

“那总不能让咱们替别人打仗吧?而且我军目前的兵力也已经运用到极限了,就算抽调薛洋北上,能够腾出手来的也不会超过五万人。放到北方草原五万人可能起到的作用不大啊。”胡小四皱着眉头道。

“现在已经是五月份了,主公现在咱们该怎么办?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局势都是联动的。如果我军主力在短时间内无法打开局面,我怕会拖累整个局面朝着不利的方向蔓延。”岑天时被这满地图的标示给看晕了,揉了揉额头苦笑道。

“而且最要命的是估计北方的变化宣武军应该也知道了。我猜下一步宣武军肯定会稳守不出,坐等我军主力北上和黠戛斯厮杀,在最关键的时候出兵幽州,和黠戛斯夹击我们。这才是最要命的局面,到时候咱们可就是面临两线作战,稍有不慎必然是满盘皆输。”胡小四苦笑道:“我感觉谢瞳现在已经在调整部署了,此人极其擅长谋划大局,所以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那能不能执行南守北攻的策略,先集中主力北上,然后再南下解决朱全忠?”岑天时考虑道:“北方战线绵延千里从东到西几乎都和我天策府腹地接壤,这才是腹心之患。”

“刘璇,立即草拟命令,让薛洋率领南线集团军主力立即北上和万毅的西线指挥部汇合,然后将陌刀营替换下来,由他率领第三营和陌刀营赶到夏州,从新兵处那边接收战马,全军换装之后启程前往檀州,让亲卫营和直属营立即出发前往蓟州。我们不管别人怎么样,北线是我们必须要稳住的战线。”

“这样一来陈凡一路就集中了差不多三十万大军,主公这是铁了心要一举拿下北方了?”岑天时疑惑道:“如果真的把黠戛斯打残了,可能到时候西域那边被黠戛斯压制的回鹘人又要开始异动了。”

“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两权相害取其轻。小四你让赵四去联系杨行密,让他相机攻击宣武军南线,将谢瞳的视线牵制住。”李玄清摇了摇头道。

“两线开战就两线开战吧,天策军自成立以来就从来没有惧怕过战争,既然如此,一次性解决掉南北方其实也挺划算的。”李玄清笑道:“也不用担心,南线有天成和厚纯在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北线我亲自去压阵。”

“主公这个时候去?巧兮都快七个月的身孕了吧?”岑天时一听李玄清要亲自出马,赶紧起来阻止道。

“先生不要慌,巧兮还没事的。”岑天时话音未落,门外巧兮走了进来笑道。总参大楼巧兮很少来的,但是这一次因为李玄清在这里一呆就是一天一夜,让巧兮骤然生疑,所以想了想还是过来看看,刚好听到岑天时的话。

“大哥哥快去吧,这还有三个多月呢。飞雪姐姐也回来了,她说准备陪我生完孩子的。”巧兮笑道。这一次李玄清忽然决定要出征必然是出了大事。

巧兮的话让李玄清心头一疼,脸色也变得温柔起来,旁边的胡小四见状朝其他人挥了挥手,带人走了出去。

“大哥哥,这一次巧兮不能陪你出征了。”巧兮走过来温柔的替李玄清整理了一下衣服,笑道:“不用担心我的,长安城这边这么多人都会照顾好巧兮的。”

“打完这一仗回来时间差不多。放心吧,草原战事以快为主,等我回来。”李玄清抱了抱巧兮跟着笑道:“等着我回来给孩子取名字。”

“好了,大哥哥出征应该还有几天,咱们出去走走如何?”巧兮见到李玄清的笑脸也是跟着笑了起来,自从怀孕之后巧兮的身形也稍稍胖了点,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单薄了,倒是别有一番风韵。

两人说完这件事李玄清陪着巧兮在长安城走走逛逛几天时间,又去了芙蓉园那边,倒也是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时光。巧兮也很喜欢和李玄清守着这样简单而平凡的生活,只是两人凭空来到这个时代肩负的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责任,这个纷乱的天下需要两人去携手平定。

“大哥哥,这一次出征大概中原之地也差不多可以平定了吧?咱们到时候也可以造一艘龙舟沿着运河去江南。”巧兮和李玄清坐着一只画舫在曲江中随风摇晃,笑道。

“嗯,差不多了。而且朱全忠还替我们修了洛阳段的运河,咱们从北到南几乎就可以游览大半个中国了。”李玄清也被巧兮说起了兴致,笑道。

“所以说隋炀帝还是很不错的,至少他留下了一条大运河,遗泽万世。”巧兮靠着李玄清也坐了下来笑道。

李玄清将巧兮搂在怀里,静静的听着身边的微风轻拂,感受着这个天气里难得的悠闲和温暖。

而此时的宣武军大本营汴州朱全忠在接到南线张归厚和王彦章全军覆没之后紧接着就被来自北方的情报给冲击的脑袋懵了。

不过朱全忠懵了不代表谢瞳和郑璠两人也懵了,两人对视一眼之后看出了对方的心思,谢瞳把朱全忠丢给郑璠之后带着其他几个谋士开始筹划北方的最新变化。十五万黠戛斯铁骑加上附庸的草原部族骑兵,这是让任何一个中原诸侯绝望的力量。而这股力量现在已经成功的被自己拉到了己方阵营之中,如果不把这些人的力量最大化利用,那么宣武军真的就没办法翻过身来了。

“军师想出什么好主意来了。”谢瞳的举动也把朱全忠吓了一大跳,自己的这位首席谋士这种举动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但凡有这种举动无一不是宣武军到了关键时刻。所以在看到谢瞳的举动之后急忙放下了所有的情绪走到谢瞳身边,试探着问道。

“主公,立即传令让葛存周退回原驻地,不要挑衅天策军,这一次我们先坐观天策军和黠戛斯大战,然后选择他们两败俱伤之际出兵深州,一举拿下天策军在东线的指挥中枢,完成逆袭。”谢瞳不假思索道:“事态紧急,主公应该亲自出征北方前线。”

情急之下谢瞳已经顾不得现在朱全忠已经称帝了,直接用了以前的称呼道:“如果我所料不错,李玄清一定不会任由黠戛斯人放手南下,必然调集主力部队北上和黠戛斯交战,这样摆在黄河北岸的天策军数量必然大减。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坐观成败,适时出击攫取天策军的胜利成果。”

“皇上,谢大人所言极是,这场大战就是我大梁和李玄清的赌国运之战,此时黠戛斯人加入其中其实也是在分取大梁和天策府的国运,所以必须在他们双方两败俱伤之际一举打掉他们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够吸收二者身上的气运。”相比较谢瞳,郑璠的话就很有灵活性了,但是依然强调谢瞳的意见。

“也好,那朕就御驾亲征,去德州前线,为我大梁将士坐镇后方。”两大谋士的话让朱全忠也冷静下来,点点头笑道,“两位军师辛苦随朕一起去前线吧。”

宣武军大本营这边定计的速度很快,但是朱全忠君臣却没有想到的是,此时自己的南线已经被一个新的力量盯上了。

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治所庐州城内,赵四也正式拜会了杨行密,开始代表天策府和对方正式接洽。相对于其他的节度使藩镇,杨行密其实算是草根出身,上位以后也一直很关注底层百姓的疾苦,在这一点上和天策府的政策有天然的接近,甚至他在淮南等地实施的政策很多也都是参考天策府的国策。而天策军和宣武军在北方已经展开的大战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二者一旦分出胜负必然是新的中原王朝统治者。相比较宣武军,杨行密对于天策军和李玄清倒是充满了好奇,这个崛起于丰州边陲的边军能够在短短三四年之内迅速成为北方第一大诸侯,其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法的一系列政策杨行密都曾经仔细研究过,很多都是闻所未闻,但是实施起来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且此时的杨行密倒是没有后来那么多自立的思想,对于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还是很向往的,所以在见到赵四这个之前打过几次交道的天策军使者之后两人秘密谈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赵四离开了庐州,而杨行密也开始召集手下的文武开始议定出兵征讨淮南其他区域的计划。对于杨行密的政权而言,扩张的方向东西南北都可以,往东可以征讨在黄海之滨的孙儒,往南是池州、宣州等地,往西舒州、黄州和蕲州等地,往北则是宣武军地盘。而杨行密宣布的恰恰是向北,参与和宣武军的角逐。

此言一出差点让手下的文武奔溃,北方的两强决战天下所有的诸侯都知道这是逐鹿中原的大战,淮南军虽然在淮泗地区算得上强军,但是和这等大诸侯相比还是差了点,贸然参与进去,搞不好将自己搅得连渣子都不剩。

“主公,是不是天策军派人来了?”杨行密手下第一悍将李神福试探着问道。

看着自己的头号大将鬼头鬼脑的打探消息,杨行密没好气的点点头道:“天策军这几年的征程大家也都看得差不多了,天策大将军李玄清在北方的所作所为也都有目共睹。咱们当初起兵的目的不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能够有个活路吗?现如今这个天底下能够这能抱负和胸怀的,除了咱们自己也就是天策军了。既然对方做的比我们好,那咱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和他们合作呢?”

杨行密这一点说的倒也没错,淮南这几年大小战役打了无数,百姓困苦不堪,天策府旗下的商人却频繁出没淮南,搜集当地的土特产,从外地运来粮食和食盐,帮助杨行密稳定地方,可以说是出力甚大。这下淮南节度使上下都看得到,其中不少人和这些商人还都有不错的关系。

“根据天策军使者传来的消息,草原部族黠戛斯举兵十几万南侵,天策军主力需要北上平定外患,对于宣武军的压制就显得兵力不足,希望我们能够出兵牵制住宣武军的视线,让朱全忠不能够在这时候挑起进攻,给他们打败草原骑兵赢得时间。”杨行密今年将近四十,但是身材高大,看起来孔武有力,站在议事厅中央继续道:“其实大家虽然这些年各自为政,但是说到底咱们还是隶属于大唐,我们也都是华夏子孙,如今外敌入侵,我们就算不能够去前线杀敌,但是至少不能拖别人的后腿。我杨行密没有朱全忠那样的心思,想要自己做皇帝,但是我等华夏帝胄之后绝对不能让区区蛮夷欺辱。所以我决定大军克日出征协助天策军打击朱全忠这个弑帝篡国的乱贼。”

杨行密的话让身边的文武都感到一阵热血沸腾,李神福等将领更是直接上前请战。群情沸然当中唯独谋士戴友规看了看杨行密的神情暗地点了点头,知道自家主公已经有了定计。

而杨行密的举动无疑也给了这场中原大战增加了新的色彩。由此整个中原大战形成的漩涡基本形成,所有参与其中的诸侯都必须使出全力打赢这场战争。

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烟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财富第二百四十七章 是胜是负第五百八十三章 大唐工商银行第五百一十二章 决死一战(下)第一百零六章 成亲大典第二十章 突击强化(二)第五章 纯阳心法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五十九章 拓跋思恭之死第五百六十七章 权力交接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国会议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对决第三十章 长安之战(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力压东南(上)第三百八十八章 佛国之殇(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沧州之战(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业带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战第一百九十九章 绵州之战(四)第五百零六章 分化瓦解(上)第九十六章 城郊之战(六)第五百五十章 黠戛斯建国(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沧州之战(五)第五百零九章 狂飙突进(上)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唐钱庄(中)第一百五十一章 东西呼应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复河西(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连环布局(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心战术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战(一)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发疏勒第五百六十九章 首相格局第三百三十二章 雷霆雨露第三百五十三章 分庭抗礼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启后(上)第七十二章 平地惊雷第八十三章 疲敌之计第十一章 横霜剑锋第九十八章 趁乱打劫(上)第四百八十三章 两部合一(下)第五百三十三章 威压大食第六十七章 长安来使第五百二十五章 铁路修到疏勒第一百零四章 关中发展(五)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难干(五)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国(下)第二章 贺兰山遇险第二百二十八章 汴州政变第十四章 三年学艺(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风云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贸易协定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败垂成第四十一章 丰州新政(上)第六百二十二章 东西逆转第一百一十三章 乱世清流(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开元(上)第二十二章 突击强化(四)第一百八十四章 突生变故第七十二章 平地惊雷第六百章 工业扩张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来使第六百二十八章 最后的争夺(下)第四百八十二章 两部合一(中)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鹘第八十七章 关中剧变第五百六十八章 下一任首相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烟第二百五十八章 断其退路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战(一)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三十六章 双雄决斗第二百零一章 神策军的最后(上)第七十一章 孤鹰岭之战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对峙的雏形第一百九十四章 银轮部队第五百三十九章 内部发展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战(中)第八十五章 李茂贞的算计第四百四十七章 瀚海难干(七)第一百八十六章 血吸虫病防治办法第五百一十章 狂飙突进(下)第八十三章 疲敌之计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锅第六十六章 灵州改革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纪台风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动作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击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马穆鲁克的无奈第五百九十五章 运河条约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三百九十六章 于阗国灭(三)第五百九十二章 怂恿大食开凿运河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观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