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开元(上)

长安天策府的这次临时会议之后,李玄清领导的北方政权开始筹划建立,长安被定为首都,开始了全面的大建设时期,各项公共开支急剧增加,民政厅和建设厅按照首都的配置设置齐全了各项功能区,并且开始将新区往城外转移,以此带动城内居民区打破以前的那种以坊为单位的建设模式,新区按照李玄清要求的以路为线条进行方位区分,由此也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新试点工作。

杨易领导的国民警卫队和民政部的巡捕厅开始配合进行长安前期的防卫工作。军方则利用这段难得的休兵时期,进行轮换整训并借此推动新式武器推广的准备工作,各部队以营为单位抽调小部分军队进入河中和亲卫营等进行联合训练。

虽然天策军南北都已经停兵,南线抵达长江岸边之后就驻足不前,内部除了忙着登基大典之外就是在中原新区推动土地改革已经工商业发展,没有时间理会江南的事情,但是随着李继鹏等率领玄影卫正式进入金陵等地,整个中国南部都被一层愁云惨淡笼罩,整个南岸的藩镇势力真正感受到了这股强大的力量在北岸集结之后对于自己的压力。

天策军江北方向此刻聚集着三十余万军队,分布在从四川到苏北几乎整个长安北岸地区,虽然平均下来可能数量不多,但是天策军都是分区驻扎,兵力相对集中,四川、荆州、山南等地进入天策府统治序列已经有快一年了,已经完成了交接工作,百姓安定下来之后日常事务军队不用插手,所以整个防线虽长,但是除了四川还留有两万人之外,剩余军队集中部署在荆州到苏北这长江下游地区,正对面隔江相望的薛枚、杜洪和钟传已经占据着长江出海口的钱镠首当其冲,几乎是夜不能寐。

在天策军这股强大的外界压力之下,这几乎势力逐渐走向合流,其中东边的钱镠和自己昔日的老上司董昌讲和,双方在台州以北钱塘江以南划定了界限暂时休兵。而薛枚也在常州等地和红巾军首领谈拢,各方势力约定时间在金陵进行秘密会晤,商议自保计划。

但是也就在此时,各家使者也从天策府大本营返回,带来关于军队方面的消息倒是没什么用处,但是一条李玄清不日将登基称帝的消息却让这些人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朱全忠称帝之时这些人基本上是嘴里面口号喊得很响亮,实际上却没有一个主动北上勤王的。此时天策军收拾完朱全忠的伪政权,如果真的要以自己宗室的身份登基称帝还真的没有什么问题,更有甚者小道消息说昭宗皇帝蒙难之前传国玉玺实际上已经被韩全海带往长安。如果消息属实的话李玄清上台真的是没有任何问题。本来大唐皇帝的宝座虽然所有人都觊觎,但是其实也没太把这个宝座当回事,基本上各人守着自己的那一块地盘对于朝廷是听宣不听调也就可以了。但是那是建立在中央政权无力对付这些手握军权的藩镇的基础上的。如果李玄清上台的话,倚靠手中的天策军岂不是如虎添翼?公开违抗长安的命令?那肯定会被就势灭掉。如果听从指令,那岂不是将自己的基业拱手让给他人?

实际上李玄清登基的消息给此刻大唐所有的藩镇势力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旦李玄清称帝,实际上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长安就变成了所有人的顶头上司,各藩镇除非立即举兵反抗否则就必须要遵从号令行事。这一刻这些人才真正明白当初朱全忠为什么在长安一定要将昭宗皇帝抢到手,也明白了历史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力所在。

只是想清楚这一点之后却没有丝毫的办法能够应对,金陵自保密会上虽然钱镠和钟传两人力主建立一个超越防区的联军制度从而应对来自北方的寒流,但是无奈其他人基本上都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连金陵城的地主薛枚也对于这种制度报怀疑态度,第一次会议不欢而散。

不过会议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在压力面前这些人在情报共享等方面却提前整合起来,这也算是一大进步了。会后各自回到自己区域的几人不约而同的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企图扩充实力对抗天策军。但是这一轮扩军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就算是最富庶的薛枚防地,金陵附近的江南精华之地也是怨声载道,更何况类似于岳州和台州等本来就贫弱地区了。

这些消息在李继鹏抵达金陵之后被玄影卫陆续探听到,并随机被汇总整理发回长安大本营。而且为了配合下一步行动,李继鹏开始祭出胡小四之前在汴州的那一套蛊惑人心的办法,背地里宣传北方天策府的各项政策,搞地下党工作,这样一来玄影卫部分人员开始了最早期的地下宣传工作,李继鹏煞有其事将北方政策委托慕容家的印刷厂印成一本本小册子进行秘密发放,着手建立起天策府最初的追随队伍。

这些消息传回长安之后不论是李玄清和徐天翔等军方人士还是忙着筹划登基的岑天时等人均是不屑一顾。连场大胜之后的天策府从高层到下面百姓无一不是心高气傲,大唐旧日的雄风和不屈不挠的热血在长安被重新点燃。日常百姓的生活也渐渐从柴米油盐转化成了国家兴亡,昔日封疆万里的大唐盛世百姓心性也被重新激发。

而长安城的扩大和重建也让这些百姓开始明白天策府八成是要重建大唐朝廷了,很多百姓开始自发的朝着天策府的工地而去,许多人甚至当场表示就算是不要工钱也要出人出力建设新长安。

天策府这边忙着筹建登基大典,剩下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很多工程都是昼夜两班倒开工,倒是长安皇宫内的李玄清有点愁眉苦脸,和巧兮拿着崔瀣送来的皇帝和皇后冕服穿在身上不太自在。

“大哥哥,这就是山河地理裙啊?这该有多长啊?”巧兮穿在身上身后如烟等几个宫女捧着裙摆拖得老远。

李玄清笑道:“这可不是山河地理裙,这是汉服宫装,不过和山河地理裙也差不多,只是更长更华贵而已。”老实说李玄清穿着自己身上的帝服皇冕也觉得不太自在,太过于奢华,容易让百姓跟风相随。

“那要不大哥哥咱们自己设计一个?现在还有时间,我去找徐大哥在长安城的师傅开始重新设计,让他们加班加点应该可以重新制作,顺带着还可以给其他人的服装一并设计了呢。”巧兮兴趣盎然,笑道:“待会我去找慕容姐姐,我们俩一起设计,保证不会耽误时间的。徐大哥家的制衣厂师傅多,而且机器也多。”

李玄清一看巧兮脸上的笑意顿时明白他要设计什么服装了,顿时一笑道:“好吧,这件事就交给你了,干脆我待会吩咐崔瀣让他找人参与一下,将所有的礼服重新设计,不要用这些奢华又不方便的服装了。新朝新气象也应该约束奢华之风。”

巧兮笑道:“设计服装我最有天赋了,回头有时间我可以去开设一家服装设计学校。”说完吐了吐小舌头,有点羞涩道:“服装设计其实可以改变民风,这一点可以走在前面。”

李玄清被她说的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点头道:“这个可以尝试一下,需要什么我也去支持一下。”

“大哥哥你忙军国大事吧,这种小事我包了。”巧兮拍着小胸脯笑道。

夫妻俩本来在说说笑笑讨论这礼服的设计时,徐天翔等走了过来,巧兮看到他们来了之后和如烟回寝殿去换衣服去了。李玄清招呼徐天翔和杨天成几人坐下来道:“你们几个最近没有什么军事行动,是不是有点闲了?”

“主公说的是啊,这不是被岑先生抓过来当差了嘛!他这两天天天盯着长安城的天地坛的施工,还要筹备礼仪礼典,忙的是脚不沾地,所以我们兄弟几个只能帮忙了。”杨天成苦笑道一声之后继续道:“主公,之前我们将领的品级基本上确定了,后续修改了一下也没有超脱之前的范畴,岑先生让我们来问一下文官品级和爵位的事情,主公是不是有什么指示?”

李玄清闻言点点头笑道:“他不提我还真忘了这件事。你们这两天帮忙拟定一下吧,总的原则是两点,军职中营一级的要和政务官省级布政使对应,然后顺次前排,副职也算入这一级,其次就是军政两方召开重要会议的时候对方要出一名代表列席参加,不过不能左右会议的主题。这就和咱们的军政联席会议是一样的。”

“至于爵位嘛,可以考虑之前的爵位,但是只保留称号,剩下的所有福利待遇和特权全部没有。爵位以后就是涌来表彰对于国家百姓有大功的人的荣誉称号,不得作为特权阶层寄身的途径,这一点要着重强调。”李玄清肃然道:“咱们的社会发展已经够快的了,第一代人努力之后基本上就能够保证子孙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起点,再给特权待遇其实就是助长他们坐吃山空的气焰,这也是社会腐化的一个导火索。子孙自有子孙福,不要妄想着倚靠自己这一代就能够福泽后世,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这样做反而是害了他们。每一代人想要获得社会财富和地位就必须倚靠自己的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社会发展的公平和公正,这样子孙后代自然不会混的比我们差。”

一行的胡小四点点头感慨道:“主公说的是,咱们之前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最知道创业的艰难,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是人上人。倚靠先贤留下的财富就想着做人上人,最终还会被底层百姓推翻。咱们与其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特权财富,还不如留下一个清明公平的社会,这样至少他们能够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

“其实政权的稳定除了百姓的支持以外,就是如何确保有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渠道。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印刷技术普及之后其实文化知识也在教育厅的普及之下越来越大众化,也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需要一个上升的渠道,政权也需要不断的新鲜血液进入保持活力和稳定。那么我们在架设权力分配格局的时候就必须保证各项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这样才不会出现一方独大导致权力失衡,掐断正统的社会上升渠道,导致内部矛盾激化。”李玄清点头道:“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做的事情。”

“主公放心,咱们这帮兄弟都明白。只要我们在就不会允许有人破坏这种社会架构的。”徐天翔点点头道。

杨天成跟着点头道:“主公要不趁着登基大典将这些原则写入大唐律法当中去如何?这样穷一代人潜移默化必然可以让这些理念深入百姓心头。只要大家约定俗成之后就不会那么容易改变了。”

“这件事我会抽时间和律法院那边沟通一下,反正大唐律法会在稍后颁布,也不急在这几天。正好你们来了,有件事想和你们说一下,军方将领的礼服就以后勤部最新采购的军常服为标准,没有军事任务的出营士兵和将领一律不得着铠甲出现,以军常服为准。礼服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特殊时间才能够穿着。要加强军队内务的重要性,不要松懈,我们的军队退役士兵要做到带动百姓新气象的重任。”李玄清道:“这件事以后在和平时期要作为军队常规工作的一部分进行。”

“主公放心,总参和后勤部、政训处已经联合发布军队一号令,将这个作为军事主官考核的一部分进行了,而且各级单位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不会耽误事的。”徐天翔点头道。

李玄清闻言点点头笑道:“好了,正事说完了,你们对于登基大典还有什么想法没有?”

第八十五章 李茂贞的算计第二百二十六章 洛阳攻坚战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烧杭州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战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二)第十九章 突击强化(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运河(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设卫生部第六百一十章 保卫运河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阗国灭(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儋州海战(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渤海湾开发第一百六十二章 并州事了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三百五十一章 归义军遣使第三十一章 朱玫之死第二百八十八章 浔州之战第一百八十一章 京杭大运河(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孤城遥望玉门关第二百零七章 天策大义第四百八十九章 诱敌之计第一百五十五章 沧州之战(五)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冈坡伏击战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二十九章 长安之战(中)第二百四十四章 渡江作战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二百八十六章 牂牁消亡(下)第五百四十五章 西北缺钱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战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五)第二百一十二章 南方底定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变第一百九十章 组建海军(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后一个汉人藩镇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观成败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云级的威力第四百零六章 请君入瓮(中)第八十五章 李茂贞的算计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北战起(下)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业扩张(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一)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假薛洋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假薛洋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罗之战(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沧州之战(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开元(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沧州之战(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收复河西(四)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围追第八十九章 大战前夕第二百七十九章 世纪台风第一百八十四章 突生变故第五百八十二章 钱庄改革第六十一章 西进战略第五百三十四章 扫荡咸海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业扩张(下)第二百六十九章 衡州反击战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军东征(上)第四百一十章 瓮中捉鳖(上)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六百零三章 东和西打第四百五十二章 护密会战(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连环布局(上)第五百四十九章 丝绸铁路第一百三十二章 收复河西(三)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击战(下)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凤凰城(中)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祚荣的心思第五百八十三章 大唐工商银行第二百七十章 决战岭南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纪念碑第一百九十七章 绵州之战(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陇海线肇始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动作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拾民心(下)第六十七章 长安来使第八章 变局开始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四百八十一章 两部合一(上)第三百九十二章 新的开始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围追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战(一)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岛统一进程第五百一十五章 疯狂的教徒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的抉择第一百七十三章 草原混战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对决第一百三十章 收复河西(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拆分藏区第八十章 重骑营首秀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