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资本的原始积累

“大哥哥,听说师兄他们前线那边做得不错嘛。搬回来那么多金银财宝,我刚刚和飞雪姐姐可是清点了半天啊,咱们皇室的内库现在可是丰富了不少。”随着西北那边的火车一天天的从遥远的甘州将交河城的财富运抵长安,那些珍宝当中比较贵重规格比较高的被岑天时一股脑全部塞到了皇宫当中,没办法李玄清的这个帝国建造者上位之后从来没有要求民间和下面各级官员上供什么的,帝国上下都秉承着以国事为重,虽然这些年随着帝国大部逐渐安定,部分官员开始耽于享乐,但是在律法院和警卫部的联手打击之下,这股风气还是很好的被遏制下去。不过这样也就造成了李玄清的皇宫的内库藏品少得可怜,比起历朝历代的皇帝可谓是最寒酸的一位了。这一次岑天时可是卯足了劲想要给李玄清找补一点回来,不然将来真要是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话,堂堂的大唐帝国皇室如果连一点珍宝都拿不出来的话那就被人家白白笑话了。

不过如果只是一些珍宝归入皇室内库的话巧兮也不会这样惊讶,在上个月巧兮和慕容飞雪几乎同时怀孕之后,基本上皇室资产就全权交给张强负责管理,两人开始退居幕后专心养胎。但是禁不住此次运回来的财富实在是太惊人了,折合下来近乎有好几吨黄金和白银,如果算上陆续开始拍卖的那些珍珠古玩玉器,只怕保守估计有十吨黄金入库,由此也可以看出西北其实很富裕,而且金银矿产非常多,沿着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绿洲和城池,基本上通行的都是金银币,中原的丝绸瓷器加上如今兴盛起来的玻璃等制品正在快速鲸吞来自西方另一个大国的财富,这一点甚至比平行世界里更早一点掀起东西贸易的高潮。

“怎么啦?你们俩也打算插一手吗?”李玄清将巧兮搂在怀里,看着他娇俏的容颜忍不住刮了刮对方的俏鼻,微微一笑道:“不过也是,咱们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后世不一样,军队搜罗回来的财富必须快速投入到工业制造和生产当中去,迅速转化为助推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否则的话只怕容易助长奢靡享乐之风,最后重走西班牙的老路。所以我打算让工商部、财政部和钱庄利用这笔钱进行工业发展联合专项贷款业务,利用贷款将这笔钱散出去。”

“大哥哥不打算继续搞国营啦?不过这样也好,国营只适合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其他的大部分行业还是民营比较合适。”由于身边没有其他人,所以夫妻俩说起话来也就无所顾忌,巧兮自然是明白李玄清此举的真正含义所在,目前国营的行业已经够多了,虽然因为提前开启了工业革命,所以在民间资本和工业萌芽发育不良的时候国营能够快速贯彻李玄清的意志,在各行各业当中起到带头作用,给广大的私营企业和民间起到一个榜样的示范效应,但是这毕竟只是前期阶段。巧兮和李玄清对于国营占据主导的弊端可是看得很清楚,所以才会每年工商部和装备处都会拿出来一大批成熟的国营企业扔到市场上出售,推行国营先行,带动私营,最后再将国营企业处理掉的方针政策。甚至这段时间李玄清开始琢磨着是不是推动国内目前发展的最好的六大家族和皇室一起裁剪整合自己的产业,将那些轻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等低端产业逐步出售给其他中小企业主和个人,将精力转移到高精尖的制造加工和化工等行业,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不过在现如今等于依靠西征军抢回来这么多钱的情况下,李玄清和巧兮两人商议之后开始让内阁这边准备三部门进行联合会议,在会上李玄清在和岑天时合计后决定在今明两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工业发展专项贷款,由钱庄负责执行,财政部监督,工商部在各省和各州级别设置专门的审核小组,只要是符合条件的个人和企业主都可以通过申请专项贷款来扩大自己的生产,从而利用贷款业务将这笔庞大的资金快速在民间消化出去。

而且为了配合李玄清之前交代的要再草原地带追加投入的目的,工商部和财政部直接对于草原三省或者从事三省具体行业的企业主发放定额的贷款,并且保证三省最低放款额度。不过相对于此次的大头,北方工业带的几个行省才是此次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在慕容瀚海的规划当中,这几省合计会占到本次专项贷款总额度的六成以上。在李玄清坚定不移的推进北方工业化先行的情况下,南方的广大区域在本次专项贷款中获得的份额较小,除了江东、广州以及因为要布置西洋舰队而专门加速开发的南诏省之外,其他地区能够分到的额度很少。

不过为了安抚这些地方布政使的不平情绪,李玄清表示在三韩那边的缴获上缴中央之后会分批加大对于这些省份的投入,并且开始指导以六大家族为首的工商界代表在适当的时候加大对于这些地区的投入,以帮助这些区域能够在帝国主要精力顾忌不到的情况下先行奠定一定的工业基础。

而且这些投入实际上除了专项贷款之外,内阁划拨给交通部的拨款才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铁路在交通运输中发挥出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内地的各个区域,所以铁道司在筹备从太原修筑铁路直通洛阳的同时,决定开启从关中抵达成都的秦川铁路线,并且在后期择机继续往南直到广州。不过这个计划被李玄清批准了一半,也就是秦川线本身。不过铁道司在得到许可之后立即开始着手准备,并且真的在陈凡拿下三韩的时候开始从长安这边动工,为此内阁再次追加了拨款。

后来在史书上被称为帝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最初阶段就从此开始产生。因为本身就参与了北方工业带的各个方面,此次从中获益最大的还是皇室资产管理集团和六大家族,几乎有一半的专项贷款都发放到他们手中。而得到巨大好处的皇室和六大家族也陆续接到李玄清和巧兮的命令,这些专项贷款必须全部用于发展五年工业计划当中李玄清制定的重点工业行业发展名单。并且要求他们利用这一批资金到位之后一方面将自己之前在钱庄的贷款清偿一方面将自己家族内部的大量低端产业迅速出售,借此完成整个工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说李玄清和巧兮利用自己的手段和权力硬生生的将这些抢回来的钱在短时间内全部转移到工业发展上面,从而避免因为大量的资金涌入而导致的物价上升太快,从而击垮目前的国内市场平衡。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农业的问题,在持续发展了四年之后,工农业的比例在帝国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开始出现明显变动。在发展工业的时候李玄清不想过多的剥削农业,尤其是在工业发展陆续得到大批的外来资金的情况下,利用农业反哺工业已经不是一个必须的步骤了。

不过因为农业尤其是主要的粮价还是一切社会物价的基础,所以斟酌再三因为大批资金进入而导致物价水平必然会上涨的情况下,除了因为投入到工业领域而延缓之后,李玄清利用这个时间差决定继续实施以前的策略,在不主动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同时,通过针对性的下调农业税的办法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也是间接的支持农业加工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避免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过大而出现社会问题。

不过在见识过后世农业的衰退时代之后,李玄清还是和巧兮决定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至少利用目前帝国政府控制下的大批国营农场的优势条件,开始琢磨农业机械化,并且巧兮专门让张强将原本皇室工业集团中一个专门生产生产器械的子公司拿出来,扩大生产线,让实验室立即研制农业生产机器,想办法研究机械化生产的办法和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然后利用国营农场来进行试点,最后往民间推广,以应对即将开始的农业人口向工业产业转移的大潮。因为不管李玄清如何调节,在大批资金进入工业行业之后工业的发展必然更加快速,规模也必然会更大,所需要的工人也肯定呈现几何倍数的扩大,那么在原本的工人出现短缺之后,他们的待遇必然会继续上升,在原本收入就比农民要高的情况继续增加肯定会加速农业人口迅速转移,劳动力转移之后从事农业人口减少,只能用机器来替代。而且李玄清这么做实际上也是为即将而来的机器发展拓展市场。

相对于其他人还沉浸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兴奋的时候,巧兮亲自领衔的皇室资产处理中心的目光就更加深远,在大批资金进入生产领域,原本的市场就不够了,虽然李玄清快速批准三韩和藏区那边的计划,利用战争一方面开疆拓土,解决帝国的版图和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在内部市场尚未开启的情况下提前为这些即将成倍增加的庞大的工业产成品提前寻找到新的市场。为此在西征军那边主力转入修整等待继续征战的时候李玄清悄然让工商部颁布了出口工商品行业名录,开放了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出口限制,并且指示各地海关和河关等机构,迅速放开限制,首先在帝国内部取消了各地的地方保护,扩大内部市场,其次就是扩大对外贸易也就是海洋贸易和西北丝路贸易,草原贸易等的出口限制,保证大批量的工业产成品能够有足够的市场来满足销售问题。

而这一波工业产成品出口名录收益最大的还是进行远洋贸易的徐家和张家,内陆贸易虽然随着草原地区趋于安定、西北那边丝绸之路逐步被打通而开始发展很快,但是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而言,还是海洋贸易占据绝大的优势,东洋贸易在徐家几乎垄断的情况下每年光是流入境内的白银就多达数百万两,而且在李玄清提出唐币结算圈之后徐家的相应动作是最积极的,时至今日,在日本和三韩地区,只要是和徐家为首的大唐商人交易都必须使用唐币,大唐钱庄分部甚至直接堂而皇之的开到了日本本土,因为超越这个时代的金融体系的建立,这两个地区的官民百姓根本不知道这种使用别国钱币给本国的经济带来的危害。在时间长了之后这种附庸作用也更加明显,而且李玄清派到日本和三韩那边的钱庄可不仅仅是提供金融服务这么简单,他们还是李玄清控制当地金融的急先锋,通过人为操纵当地金银和唐币之间的汇率,进一步剥削这些地方的经济,为大唐的经济发展输血。而蓬勃发展之中的南洋贸易也得益于张家为首的福建广东商人和金陵杭州商人合流而出现了更大的发展后劲,这一点甚至徐兴夏都看到了,所以在流求建省之后直接进入大岛,和皇室合作建立新的船舶制造厂然后组建新的船队分一杯羹。大唐通过南洋航线已经将自己各式各样的工业品买到了身毒等地。这些地方大量的黄金白银被迅速吸收带回来,直接促进了帝国的经济发展。

相对于西北等地依靠军队来抢钱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海洋贸易实际上才是正统的方式,而且目前因为工业化只有大唐一家,所以这些商品卖出去之后根本不存在仿制的可能。就比如如今大卖的自行车,卖到身毒和日本等地之后当地人虽然感到很新奇,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办法复制仿制,这种基础材料在一点一点累计上来之后给了各式各样的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巨大优势条件。

“一正一奇,这样才对了。”李玄清和巧兮看着各地送过来的报告点了点头,两人相视一笑,这个国内工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算是有了真正的出处了。

第五百九十八章 梭鱼岛和卧龙港第一百零七章 变生疑云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二百五十九章 靺鞨参战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罗之战(下)第二百九十章 编修唐史第二百五十三章 力压东南(下)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海大捷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一百零三章 关中发展(四)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旧交替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联盟(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钱庄改革第一百零二章 关中发展(三)第二十一章 突击强化(三)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长洛铁路第六百零一章 十万劳工开运河(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沧州之战(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风云第八十八章 形势急转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军的最后(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为一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计划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叶之殇第五十五章 安西后人第二百六十七章 渤海湾开发第四百零八章 特种作战第一百二十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三)第五百一十八章 正面交锋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三百六十四章 清水河之战(七)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业革命与五年计划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围追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国之殇(下)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开始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四)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准备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编授衔(下)第九十六章 城郊之战(六)第六百章 工业扩张第四百一十八章 海军东征(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钱庄(下)第九十三章 城郊之战(三)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击第一百八十三章 不约而同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击第二百五十四章 世家末世第一百三十三章 收复河西(四)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后的争夺(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沧州之战(三)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一样的京汉线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国会议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对峙的雏形第二十八章 长安之战(上)第十七章 灵州军营(中)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战端第六百一十五章 战术佯动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二百八十四章 牂牁消亡(上)第六百一十九章 瞒天过海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业带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战定高昌(下)第四百六十五章 驾临安西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动作第一百三十五章 收复河西(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复河西(五)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阗国灭(一)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战(五)第六百二十八章 最后的争夺(下)第六百零五章 海上游击战(中)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国(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五百八十三章 大唐工商银行第三百四十一章 军心大乱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准备第七章 坩埚炼铁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帜(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阗国灭(一)第四百四十二章 瀚海难干(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败垂成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围追第二章 贺兰山遇险第五百九十九章 极北航线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击战(下)第五百八十六章 风起耶路撒冷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后一个汉人藩镇第五百二十三章 极天际海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复广州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国(下)第六百零一章 十万劳工开运河(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机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