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拒绝和亲

长安两仪殿这边李玄清和军政两方面的负责人谈过之后等于确定了西北乃至于未来藏区那边的政治架构,所以在两部组织人力进行区域划分和安排人员的时候,西北那边拓跋思谏和万毅的急件也送到了内阁和总参,看到了内容相似的两份急件,岑天时和徐天翔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暗道这两人果然是心思敏锐眼光长远之辈,虽然不在中央但是却能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这两份急件在随后也送到皇宫李玄清手中,对于这两人这份政治敏感李玄清也是点了点头,只怕此时身处前线的两人比起岑天时等坐镇后方大本营的更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急迫。所以李玄清在思考再三之后亲自提笔给两人分别回信,将自己对于西北这种远离政治中心的版图领土的构想一一告诉他们并且让他们提前进行安排。

长安这边在一步一步的按照李玄清画下的蓝图填补着其中的色彩让大唐在工业化的水平上得到更大的发展的时候万毅和拓跋思谏在西北却迎来了另外一件事,葛逻禄特使从北方而来。

“大帅,副帅和副首相已经到了。”刘璇带着高思继和拓跋思谏走进疏勒城外的帅帐之后见到万毅在对着地图忙忙碌碌顿时走过去道。疏勒城内已经全部移交给了民政和国民警卫队负责,西征军各部驻扎各地的时候全部都选在城外驻扎,即使各地风雪不断但是天策军的军纪却没有丝毫的放松,军方在和平时期不允许干政的原则被严格执行。即使为了冬季取暖除了后勤部那边运送过来的大批量的蜂窝煤被发放出去,但是各部将领依然每天都会告诫各部士兵。而民政那一块在见到蜂窝煤取暖很好之后,还专门在疏勒附近找到一个小煤厂,掉了大队俘虏过去挖煤制作蜂窝煤然后在疏勒和周边各大城池贩卖,以此来解决冬季民众取暖的问题。

“这么冷的天你没事干把副首相叫过来干嘛?”万毅转头见到拓跋思谏坐在一边拨弄着炭炉里的炭火忍不住苦笑道:“这几天不是已经让各部将士停下来安排过冬的事情了吗?不会出了什么事需要军队出动吧?”

“葛逻禄派出特使要来疏勒,目前人已经抵达碎叶城,被李飞雪留了下来。”刘璇摇了摇头道:“按照玄影卫快报说,葛逻禄这一次是打算投诚的,愿意归顺大唐,作为附庸每年朝贡不辍。”

“就这事啊?”高思继摇了摇头,显然对于这种朝贡很不屑一顾,所以直接开口道:“葛逻禄当年就是亘罗斯之战安西军战败的罪魁祸首,而且在后来也是西北残害大唐遗民最多的一个部族,各种各样的罪名足够将他们全体剿灭的了,还敢来提归顺?”

万毅没说话但是高思继说完之后拓跋思谏点点头,对于高思继的话很赞同,而且从大唐开国到现在还从来没有这种朝贡归顺的番邦,而且当年不论是牂牁、南诏还是后来的高丽或者是草原各族,李玄清为首的大唐帝国直接拒绝了所有的番邦附属势力,对于大唐来说要么被我拿下然后纳入大唐的领土,要么和大唐没有冲突,有外事部处理日常两国事务。不过很可惜目前为止外事部并没有多少事务可以处理,除了每年安排人手跟随船队出海去和那些暂时大唐势力达不到的地方进行考察然后汇编材料,就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外交事务了。

“不说葛逻禄的累累罪行,就如今大唐对待西北各族实力的办法,这种已经被淘汰的朝贡藩主的做法已经不适合了。所以这件事直接拒绝就行了。”拓跋思谏想了想道:“不过他们的那个特使倒是可以留下,如果可能的话告诉他我们特许他可以去长安参观参观。”

拓跋思谏的话让高思继一愣,但是万毅显然明白了他的意思点点头道:“参谋长去传讯李飞雪,让他给葛逻禄特使放行,允许他们来疏勒。至于来之后就交给副首相吧,反正外事部也是内阁部门,随便怎么处理都行,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唐不需要番邦朝贡,葛逻禄昔日做下了什么事就会注定结下明日什么果。天道昭昭,从来都是如此。”拓跋思谏的意思很明白,让葛逻禄特使去中原自然是想借他的眼睛去好好看看如今的大唐帝国的强盛,也是给西北各族一个震慑,大唐的国力比起前代强盛不知道多少倍,对于昔年安西大都护的那些土地势必要一点一点全部都拿回来。

“嗯,我同意大帅说的。不管葛逻禄的态度如何,当年的仇加上如今我们西征军的战略都不会放弃那片土地尤其是葛逻禄从突骑施手中夺过去的夷播海区域,那里可是未来天策军的一个重要区域。”高思继点头指着万毅背后的作战地图道:“那片大湖前段时间赵四他们可是亲自去过的,据说这个大湖不全是咸水湖,西部是淡水湖,东部则是咸水湖,据说西部地区可是水流丰富足够养活无数百姓和军队。”说起这些高思继可是兴致勃勃,显然对于夷播海那边是上了心。

葛逻禄派遣特使的消息虽然在大唐西北高层传了一圈,但是无论是军方的万毅和高思继还是民政那边的拓跋思谏眼光都没有放在区区归顺朝贡上面,反而对于葛逻禄占据的那片土地兴趣非常。所以在刘璇将命令传到亲卫营坐镇的碎叶城之后,李飞雪仅仅只是拍了一个大队的人马伴随葛逻禄的使团返回疏勒,根本没有太多的反应。他自己反而是一头扎进了如何修复和重建碎叶城的事务当中去了。而且李飞雪四处派人去打探当年汉唐两代留下来的各种遗迹,想方设法保存和抢救那些石碑、纪念碑什么的。对于这个昔日有一段时间是安西都护府治所的城池李飞雪表示自己非常有兴趣,在当地俘虏的大量突骑施战俘都被闲着无事的亲卫营战士驱赶准备重建城池。

从碎叶城到疏勒南北相距上千里距离,而且冬季道路难走时不时的还有风雪阻隔,所以等到葛逻禄使团抵达疏勒的时候天启四年只剩下最后大半个月,十二月份的天气更加寒冷,而且今年西北气候比起以往更加寒冷,安西各地已经纳入到大唐治下的区域无数受灾严重的报告也送达拓跋思谏的案头。拓跋思谏一面传讯各地州郡刺史府调动各地府库帮助各部落部众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也开始要求各地驻军开始加入抢救百姓的行列当中。而且这场风雪虽然造成了西北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是拓跋思谏指示安西各地刺史府救治百姓要重点照顾那些最底层的部落百姓,对于那些贵族、牧场主只要没有危及到他们的生存地步,选择了无视。这种明显偏向底层百姓的做法让那些平时拥有大批牲畜的贵族豪门大为不满,部分地区甚至开始发生冲突,更有甚者那些损失严重的贵族挑动底层部落百姓抢劫军队库藏物资。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务让刘璇和拓跋思谏一面调动军队严厉镇压叛乱,另一方面深感安西各地的改革需要加深一步。对于那些拥有生产生活物资的贵族在镇压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尽早开始工商业转化,同时彻底改变以前那种束缚人生自由的奴隶制度。所以拓跋思谏在给各地刺史府的训令当中直接要求各地在新年到来之前必须彻底切断奴隶制度,让所有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且将这个和救助百姓绑在了一起,在救助百姓发放赈济物资的同时直接给那些最底层的百姓发放户籍,同时用武力保障他们的生活。

这样一来的话等于西北军政两大机构都需要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件事,所以在葛逻禄使团抵达疏勒之后一连五天都无人接待,不论是城内的军管衙门还是城外的大军军营都是来来往往都是匆忙的人员。葛逻禄特使是一名典型的大胡子,有点泰西人的样子,深目高鼻,名叫多隆。但是连续五天无人接待他们倒是让多隆尴尬的同时觉得隐隐然有些气愤,觉得大唐这是有意怠慢他们。但是随后他们在疏勒城内探查到的结果却让他忽然觉得毛骨悚然。疏勒因为是大唐军政最高指挥机关所在地,所以拓跋思谏发布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恢复底层百姓自由的举措第一时间得到执行,无数的城内各家豪门得到军官衙门的统治,十天内必须将自家下辖所有的奴仆、农户、牧民和奴隶全部解除奴役限制,并且主动安排他们前往军官衙门接受户籍登记,并且按照拓跋思谏的要求每家每户都必须拿出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保障这些人的生活,否则的话军官衙门将强制没收相应的豪门财产来发放给这些人。与此同时公布了大唐劳动法,规定了雇佣劳动契约,同时让副手召集这些豪门主事之人宣讲,并且告诫他们以后他们所经营的所有产业招募工人、农户和牧民都必须按照劳动法签订劳动契约,军官衙门随时会抽查执行情况,违反者将直接罚没家产,家主服劳役五年。可以说因为前世的经验李玄清带过来的这部劳动法虽然并没有过多的偏向于劳动者,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或者说刚刚改过来的那些豪门贵族的处罚手段却严厉了太多,同时主动巡查监管也等于在劳资双方头上悬了一把利剑,随时斩落。这种立法虽然一时之间看不出来效果但是可以想象等到立法院那边的人接手这些之后强力震慑之后肯定能直接抹杀一大批不愿意执行的人从而利用血腥的镇压将劳动法固定下来。

但是这种切断一切舒服人身自由的办法却让葛逻禄的特使多隆感到害怕,他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政权这样粗暴,视那些豪门利益为无物,去帮助扶持底层的那些几乎和牲畜财产划等号的底层部落奴隶,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政权?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多隆此时已经顾不得大唐是不是有意怠慢他们了,作为一个敢于在此时出使的特使他自然有自己对于事务观察的敏锐眼力。他是一眼就发现了这种制度或者说疏勒的这种刚刚实施的政策对于其他各方势力的打击,当那些翻身做主得到人身自由的奴隶生命得到保障,生活也得到保障之后他们对于大唐的拥护程度该有多高,而对于周边其他势力的影响有多大?一旦这种事情传开只怕各大势力的首领贵族睡觉都要睁着眼睛,随时都要防备自家的奴隶是不是盼版和大唐里应外合。

不过就在多隆的这种焦虑和不安当中,拓跋思谏终于将所有要交代的事情都全部交代下去,并且安排自己的几个副手分赴各地和刘璇派遣的军方负责人一起去实地督查各地执行的情况之后才想起来貌似葛逻禄的特使被自己晾了大半个月,所以主动派人将多隆一行请到了军官衙门。

“如果我估计不错的话,贵方和我大唐如今应该是出于战争状态吧?贵使贸然来疏勒难道有什么其他想法?”拓跋思谏见到多隆的样子点了点头,对于自己之前的提议又有了新的想法,所以故意不提其他问道。

“哦,承蒙副首相询问,小使此来是代表我葛逻禄汗王想向大唐皇帝问好,我葛逻禄愿意重新归顺大唐,做大唐的西北屏障,岁岁朝贡,不敢有违。”多隆见到拓跋思谏主动发问正好接过话茬拱手道:“之前我葛逻禄不识天威冒犯大唐,还请副首相代我大汗奏明皇帝陛下,恳请宽恕。我葛逻禄愿意对于大唐赔偿金银财物以表达我葛逻禄的歉意。而且我家汗王让小使询问,是否可以和我葛逻禄和亲,派遣一名公主前来,我家大汗感激不尽,必将誓死效忠大唐。”多隆说完这些之后见到拓跋思谏的脸上浮现出一股莫名的笑意还以为对方对自己的话有所思考,顿时一咬牙将自己最后的意思都给说了出来。

“和亲?嫁公主?”拓跋思谏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声音甚至直接传到了外面。

第一百二十五章 连环布局(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祚荣的心思第三百四十七章 肃州风云(中)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鹘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贸易协定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劳第五百六十七章 权力交接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击第七十九章 乌梁素海遭遇战第二百四十七章 是胜是负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运河(一)第七十七章 关中联盟第四百八十四章 回鹘会盟第四百八十二章 两部合一(中)第五章 纯阳心法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币结算圈第三百一十八章 群狼战术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四百七十八章 安集延生死(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达岭大捷(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联盟(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围追第五百二十五章 铁路修到疏勒第一百零四章 关中发展(五)第五百四十九章 丝绸铁路第六十七章 长安来使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烟第二百一十章 钓饵战术(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瀚海难干(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复河西(五)第一百二十四章 连环布局(上)第九十七章 城郊之战(七)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换和平第一百五十三章 沧州之战(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咸海攻略第三百四十一章 军心大乱第六百零二章 十万劳工开运河(下)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帜(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鹘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中大战(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三百四十四章 凉州城外的火车第二十六章 联军大营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国力(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计划第四百零四章 西北唐民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后一个汉人藩镇第三章 南天门下第四百零八章 特种作战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三百零一章 攻入南诏第五百零四章 碎叶大战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国力(下)第一百九十八章 绵州之战(三)第四百六十五章 驾临安西第九十三章 城郊之战(三)第五百二十八章 剿灭西洋海盗第六十五章 一战定西北第六百二十五章 八万战俘第四百七十一章 最后的回鹘人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战(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风云第三百三十四章 汉化政策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贸易协定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对决第四百三十八章 来自丝路的馈赠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难干(五)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灭第四十章 取代天德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统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联盟第三百零四章 南诏分裂第三百一十九章 达鞑大战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开元(下)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五百八十四章 十字军生变第三百四十一章 军心大乱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开元(中)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启后(上)第四百零三章 护密惨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战(三)第五百七十章 天启十一年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国力(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五百四十三章 东北国营农场第三百九十八章 于阗灭国(五)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国主义殖民时代第三百四十章 血染黄沙第五百七十三章 行刺迷局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路出击第五百九十八章 梭鱼岛和卧龙港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国力(下)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战(六)第四百八十四章 回鹘会盟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战局第二百四十四章 渡江作战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战(一)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后的争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