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拆分藏区

“巧兮,皇上人呢?”岑天时这几天算是真正进入亢奋状态,一大早就拉着徐天翔和王厚纯急匆匆赶到千秋殿去找李玄清,见到巧兮也是乐呵呵的问道。

“先生,二哥,九哥你们怎么这么早就来了?”巧兮和慕容飞雪正在照顾天衡兄妹吃早饭,见到三人过来和慕容飞雪对视一眼之后无奈的一笑,后者起身吩咐旁边的紫烟等人去准备膳食端到旁边的偏殿,自己则去喊刚刚起床的李玄清。

“这么早救过来了,难道出什么事了?”李玄清看了看巧兮有些奇怪的问道。将近年关,帝国基本上大事都已经安排完毕了,大部分事情都被放到年后,所以各地来说基本上算是太平无事,这一大早这帮人匆匆赶过来难不成北方的黠戛斯南下了?这也不对啊,按道理玄影卫那边应该提前得到消息才对,而且巧兮见到岑天时脸上的笑容所以摇摇头道:“看岑先生的表情应该是好事,刚才还在都天衡吃饭呢。”

“我过去看看,不过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年后该派人去黠戛斯牙帐一趟,北方的这个昔日强敌是时候该彻底解决掉了。”李玄清穿好衣服拉着巧兮边走边道。

巧兮也知道李玄清的心思,所以点点头道:“黠戛斯孤处北方苦寒之地,一旦受灾他们能够想到的就是往南迁徙,这样一来必然会和我们在草原再次产生龃龉,如果不能解决的话我们在草原上的投入迟早都会面临对方的威胁,而且还会牵扯大量的兵力驻守草原,不利于下一步我们全面对外,所以早点解决也好。他们能归顺最好,不能的话就让他们去西面,去找斯拉夫人在东欧草原抢夺地盘吧。至少那里比起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要好得多,物产丰富,水草丰美,是比较适合他们这样的游牧民族生存的。”两人一路说话等到偏殿的时候岑天时等人已经吃上了。巧兮准备的早餐基本上都是后世常见的,但是在这个时代很多都还没流行起来,而且大部分新鲜的吃法也都是从皇宫也就是巧兮这里流传出去的。所以三人是一边吃一边在那嘀咕,这段时间巧兮的手艺又见长了。

李玄清和巧兮坐下之后几人一边吃一边说起了来意,不过也难怪几人大清早的过来找李玄清,藏区被拿下之后其实中央王朝历代能够占领或者说影响的所有土地基本上都已经被全部拿下了,只剩下最南部交州附近的几个汉代时期来朝贡的几个当地势力如今没有派人征剿,但是在如今大唐国势鼎盛的时候,基本上只需要一队人马一个使者前往就能够让对方乖乖的投诚归顺,对于中央王朝而言没有占领那些地方也只是因为无法克服热带地区的气候和地形,而不是势力不能达到。不过在如今李玄清橡胶制品带过来之后这种现象也在逐渐改变,大量的雨衣雨具开始使用橡胶,使得中原汉人在热带雨林地区的生存能力得到加强,而且岭南地区的开发也使得能够辐射的区域更加广泛,这一地区也已经排到了内阁和总参的计划日程表当中了。

“先生的意思今早将藏区纳入到正式的版图之中?”李玄清问道。他本来打算在短时间内对于整个藏区都进行军管,能到将藏区内部捋顺之后再进行肢解,西部地区和西北合并,东部地区单独建省,北部地区一部分划归河西省管辖,原州等受到汉化程度较深的区域也可以单独建省,整个藏区高原在李玄清的设想当中单独建立一两个省,其他的地方全部肢解归属其他周边省份,彻底瓦解掉吐蕃人的战力,让其不能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一来一代人之后新生的吐蕃人就无法凝聚成一体,自然也就将这柄时刻高悬在中原头顶的利剑化为无形。

“这是百姓所愿。自安史之乱以来,吐蕃为祸中原之重尤甚于其他周边各族,安西等地更是直接遭到他们的屠戮。如果我们宣布将吐蕃划归到大唐正式版图当中,不仅仅能够消灭吐蕃人的抵抗信心,更是直接振奋帝国百姓的心气,对于我大唐朝廷和国策更加拥戴,我们也能将民心凝聚到更高的程度。这对于后续开发藏区也更加有利。那里毕竟是高原地带,不适合我等中原百姓生存,我想在短期内不会有多少人会过去生活。”岑天时的话也让徐天翔和王厚纯一阵点头,显然吐蕃这两个字是所有人心头永恒的刺。

“大哥哥,吐蕃单独建省倒也问题不大,但是说道开发却不能立刻进行。”李玄清沉吟不语,巧兮自然知道他在想什么,后世对于这片高原的描述让两人不愿意在此刻就将工业搬到这座号称人类最后净土的高原之上。所以在李玄清没说话的时候巧兮主动开口道:“藏区高原未来的发展不应该以工业为主,而是专注于发展游牧业、农牧产品加工、地方特色产业以及商业,工业不适合进入藏区。”

巧兮的话也让李玄清耸然一惊回过神来面对岑天时等人疑惑的眼神徐徐道:“藏区建省没有问题,但是不应该完整的作为一个省区存在,西南地区到匹播城附近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省份,北部部分地区划归河西省,西北则和拓跋思谏协商一下将西北地区部分土地划归于阗或者安西两省管辖其他地区内阁和总参协商再建立一个单独的省份。总而言之只有一条,那就是直接吐蕃,不能让这片高原成为一个整体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吐蕃部族无法凝聚合一,从而失去对中原的威胁。”李玄清的话让三人一阵点头,直接吐蕃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从地形上看,吐蕃所在的藏区高原高高耸立在中原地区的西面,几乎俯瞰整个中原王朝腹地,这个地方一旦强盛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几乎就是一个灾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此地的威胁比起北方游牧部族更大,如果不是出藏通道的限制,只怕中原王朝绝对不能安安稳稳的从先秦一直走到如今只经历过五胡乱华这一次大灾。所以肢解吐蕃,瓦解对方的战力和潜力,人为分裂吐蕃部族,使其不能产生完整的向心力这个原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一件事。这件事不论是岑天时还是徐天翔都脸色严肃,将李玄清的交代放在了心头当做头等大事去办。

“至于巧兮所说的,不在藏区发展工业,这件事我想向大家交代清楚。”说完了第一件事李玄清转而开始解释起巧兮刚才说的这件事,“藏区那边的发展策略应该按照巧兮所说的去办,除了部分采矿业之外不应该在藏区布置什么工业区,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钢铁和化学工业。”李玄清索性将化学工业也从藏区剔除出去,对于目前帝国发展所需的化学工业而言其他地区的布置已经绰绰有余了,没有必要在高寒地带劳民伤财发展这种污染严重的工业。甚至按照李玄清设想的,在过个十几二十年,帝国应该尽早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将这些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海外那些殖民地上去,要不就想办法进行升级改造,使得工业发展能够更好的坚固环境要求。虽然就目前而言,因为工业发展就大唐一家,依靠环境本身的自我净化能力这点污染多加注意也不算什么,但是好歹未雨绸缪也是好事,总不能百年以后这片孕育中华文明的地方率先进入污染遍地的时代吧?

“藏区不发展工业岂不是要和中原发展脱节了?”岑天时有些不解的问道。

“也不一定啊,藏区那边如果发展的好的话也不会差太多的。而且本身地处高原地带,发展速度就不应该和内地相比,这一点就算是发展工业也无法追上。那边因为是长江、黄河等诸多河流的河源之地,是中原文明孕育的源地,所以不能够让工业带来污染,否则的话我们赖以生存的中原大地都会蒙上阴影的。”巧兮的这句解释倒是让大家点头不已,“而且那边地处高寒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一旦被破坏的话要想恢复难度实在是太大,贸然发展工业得不偿失。还不如发展加工工业和游牧业,然后以特色产业作为地区主要对外商品,再加上采矿业和往来商业的话足够保证那边发展不会和中原脱节太多的。而且一旦汉化完成,中央也可以考虑每年补贴部分以确保藏区内外平衡。”相对来说巧兮和李玄清的办法就太多了,后世共和国发展西藏的大部分办法都可以直接拿过来用,甚至有着更多的选择。比如李玄清现在就在规划的茶马古道,这个时代的茶马古道其实还在雏形,但是一旦由中央政府进行推动很快这条连接藏区内外,输送茶叶、食盐等重要物资的道路就会带动出一条璀璨的藏区经济发展链条,到时候配合从北方入藏的道路基本上就可以将藏区稳定下来了。所以当巧兮慢慢解释起后世发展藏区的经验之后岑天时和徐天翔等人的眼光也开始逐渐的转变过来。

“我发现了,怎么什么事到了皇上和巧兮手中好像都有无数的办法,让我这个内阁首相有时候都非常自惭形秽。”岑天时在巧兮将茶马古道和西北入藏大通道以及沿线产业的大致布局说完之后苦笑道。

“倒也不是这样,主要先生对于工业发展的理解不如我和巧兮,这倒也没什么。”李玄清道:“藏区的事情基本上就这么多,具体该怎么办内阁和总参拿出一个具体的决议然后在帝国会议上去说。今天刚好你们来了,我也有件事想和你们提前说一下。”

几人吃完早餐之后换了个地方重新坐下,巧兮一边泡茶一边听着李玄清道:“藏区已经收复,西北那边短时间内也和大食消弭了战争,那么剩下的就应该考虑南边和北边的事情了。南边总参那边的计划很好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想说的是北面的黠戛斯。”

“皇上的意思是彻底灭掉黠戛斯?”徐天翔心里一动,放下茶杯问道。黠戛斯因为之前和天策军的两场大战至今没有恢复元气,反而越发的虚弱起来,今年北地气候也比往年要寒冷得多,这也导致黠戛斯各部落受灾严重,大批的牲畜被冻死,可以说如果不是天策军在北方草原数省驻扎重兵,只怕这些饿的眼睛红红的黠戛斯人都该南下了。但是这种时刻在北部驻扎重兵的办法却牵制了帝国的大量精力,也使得草原投资随时有可能遭受到对方的袭掠。如果能够彻底解决掉黠戛斯的威胁,那么不仅仅天策军可以从北方数省腾出大量的兵力调到其他方向,而且草原投资的规模也会因为环境的安定而加速增加。

“让陈凡密令驻扎草原的各军做好北征准备。”李玄清摆摆手道:“不过在此之前由外事部派员前往黠戛斯牙帐古回鹘城一趟,代表大唐向黠戛斯下达最后通牒,可以归顺大唐,我们会向对待草原各族一样平等对待他们。但是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政权从此将不复存在。如果不愿意的话我们也可以给他们指一条明路,他们可以一路往西迁徙,在遥远的泰西,也就是我大唐西北各省的西北部,那里有一片草原适合他们生存,这片草原他们应该知道在哪。告诉他们,短时间内大唐对于那片草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要他们不对大唐不利,我也懒得过去找他们麻烦。但是如今他们所处的这些地方却不行,天策军在年后会立即北上,到时候如果他们不愿意投诚或者迁徙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出兵彻底剿灭他们了。”

李玄清的话让岑天时有些不解,但是很显然徐天翔和王厚纯两人却若有所思,点了点头。黠戛斯如果听劝西迁对于大唐来说实在是最好的一件事,如果他们愿意李玄清甚至愿意提供部分物资协助。不过这一点还需要外事部的人去往古回鹘城谈过之后才能确定。

大唐在天启六年年底的时候最高层已经将眼光瞄准了下一个地方,而这也正是为了李玄清领导的大唐帝国开始走出汉人传统的辐射区域开拓进取走向新纪元的开始。这个平凡的早晨却对大唐乃至于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业带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换和平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开始第三百零七章 丰州新工业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军旗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战第三百九十章 千里奔袭(上)第三百九十五章 于阗国灭(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血吸虫病防治办法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叶之殇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战(二)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败垂成第三百零八章 吐蕃来袭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论泰西局势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编授衔(下)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败垂成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四百六十五章 驾临安西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灭第四十七章第四百六十九章 俱毗罗之战(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五百七十章 天启十一年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战定高昌(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后一个汉人藩镇第五百九十八章 梭鱼岛和卧龙港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广州第一百零二章 关中发展(三)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二百四十章 行业准入资质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唐钱庄(中)第五百五十九章 贩卖人口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击战(下)第四百零七章 请君入瓮(下)第二百七十章 决战岭南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追北抢第一百六十章 平定幽州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二)第九十九章 趁乱打劫(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丰灵铁路线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战(二)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灭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难干(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复河西(五)第四百七十一章 最后的回鹘人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战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云级的威力第三百四十八章 肃州风云(下)第三十七章 打出来的交情第五百四十三章 东北国营农场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换和平第四百六十九章 俱毗罗之战(上)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三十三章 军政临时会议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战(三)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四百五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二百二十七章 融入这个时代第一百六十七章 铁路动脉(中)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险第二百七十七章 战象骑兵的盛衰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凤凰城(中)第三百五十三章 分庭抗礼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七十五章 关中开始第二百四十三章 两京连通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洲政变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启后(上)第二百五十五章 开州之战第五百三十一章 咸海攻略第五百一十五章 疯狂的教徒第一百九十章 组建海军(下)第五百九十章 圣城之殇第八章 变局开始第七十八章 河套阴云第三百一十八章 群狼战术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一百九十六章 绵州之战(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岛谍影第五百一十二章 决死一战(下)第七十九章 乌梁素海遭遇战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凤凰城(中)第八十一章 夏州易帜(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烧不尽第三百九十章 千里奔袭(上)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击战(下)第四百零三章 护密惨案第三百一十八章 群狼战术第九十七章 城郊之战(七)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财富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阗国灭(一)第五百四十章 入藏大通道第四百三十九章 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七十二章 平地惊雷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对决第三百三十章 火烧虎丘关第四百零六章 请君入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