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东北国营农场

天气八年的参议院年度会议中,总参出人意料的提出在东北建立一百个国营农场的建议差点让内阁农业部长王靖宇以为自己走错了会议室。但是在陈凡带回来渤海和松江两省的土地调查报告之后所有人都开始将目光转移到这片黑土地之上。

“陈凡你的意思是说松江省往北还有一片不逊色奉天和渤海那样肥沃的土地?”岑天时有点诧异的问道。在东北那边之所以农业发展较为缓慢最大的难点其实还在于气候,一年一熟加上冬季气候寒冷,东北除了奉天因为发展工商业人口密度大为增加,渤海省前身是渤海国的缘故外,最北端的松江省这几年发展一直很缓慢,人烟稀少,这么多年就算是用了行政命令和无数的福利支持,松江省的人口到现在为止,加上那些被驯服的靺鞨人也不过区区两百万上下,这对于面积甚至超过渤海省而且随着军队不断往被开拓面积还在不断增加的松江省来说人口稀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岑先生你说错了,那边的土地面积至少在八百万顷以上,而且北边靠海的地方有些地方的气温甚至比起渤海省这边还要温和湿润一些,完全满足建立大型农场。”陈凡的话让王靖宇的眼光顿时都变了,如果不是在帝国会议上,只怕这家伙立马就要组织人手去现场实地勘察了。

陈凡说的地方李玄清自然知道,那片土地虽然如今还处在莽荒之中,但是究其土地品质和气候而言确实是一片宝地,而且那边的矿产资源可以点也不逊色东北本土。到了这一世李玄清绝无将这片土地送给别人的道理,所以年前的时候就让陈凡秘密安排人手进行实地考察,只不过陈凡派过去的人马一开始走错了路差点跑到了后世的库页岛上去了,幸好后来折转到了后世的海参崴附近,将这片土地跑了差不多整整一圈,所以才会有一开口就肯定的说出了大致的面积。八百万顷土地,就算是其中一半的土地能够耕种那一年一季出产的粮食只怕也是天量。更何况王靖宇可是亲自去过东北实地指导过当地的农业发展,对于黑土地的肥力他是非常了解的,那边的八百万顷土地只怕只要一季就能够养活整个帝国的人吧?所以想到这里王靖宇直接坐不住了,站起身来道:“皇上,陈帅,我强烈建议会后立即派人前去实地勘察,如果真有陈帅所言有八百万顷土地,那么说什么也要掌握在帝国手中,那里必然是帝国崛起的根本所在,断断不能放弃。”

“的确不能放弃,只是要想真的在那里开发,我们目前的移民屯垦的办法不成熟,也没办法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生存下去。”李玄清摆摆手示意王靖宇坐下来之后道:“因此只有以国营和军营来建立一个个大型农场才能够迅速将那片土地转化为己有。”

“皇上所言甚是,那片土地按照目前的分田到户的办法移民前去屯垦戌边只怕几百年都无法做到,所以必须国营。”左天成乐呵呵的站起身来笑道:“我觉得这件事交给后勤部就很好,会后后勤部和农业部联合组建一个国营公司,负责开垦那边的土地,总参到时候安排驻守松江的军队越过松江前期进行扫荡那些散乱的靺鞨人和其他少数部落,部分前往松江省内安置,部分交给后勤部来负责,尽快开辟出一条从松江抵达海滨的大通道。然后以道路为基本线,往两边拓展,一步一步将那片土地全部瓜分干净就是。”

左天成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一阵点头,不过这种办法虽然快,但是在东北尤其是外兴安岭往北直到海参崴的那片土地上面这个办法去不是最快速的。所以李玄清打断了大家的思绪道:“总参会后责令北洋舰队派遣一艘军舰跟你们后勤部和农业部专员绕过朝鲜半岛然后沿着海岸线往北,在合适的地方建立一个港口,然后以港口为据点,往内陆延伸,最后和松江省连接。至于军队让驻守松江的陈裕时率军在三月份以后进入松江以北将靺鞨等当地少数部落一网打尽,尽快归附王化。”

“另外我已经让宝马制造厂在天津港囤积了大约数百辆大型农耕机,到时候你们自己去找宝马厂负责人提走,在那边大型机械比起人力和畜力更加合适。”李玄清的话让岑天时忍不住笑道:“皇上你这是早有准备啊,我怎么觉得陈凡那边的报告只怕都没皇上想的更细吧?”

李玄清摇摇头对此没有回答,但是却在会上叮嘱了左天成和王靖宇会后留下,对于外兴安岭那边开发的事情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叮嘱。不过有陈凡这个重磅炸弹今年的年度会议其他内容倒是没有多大出奇的地方了,甚至与会的大部分人心思都飞到了东北。在中原待过的人都清楚,那片足以和整个中原的土地面积相媲美的广袤领土一旦被拿下转化为耕地那就意味着帝国的人口即使再增加一倍也不愁养不活。而在如今的话一旦充沛的食物流到百姓手中那么帝国的百姓从此只怕会真的走上衣食无忧的地步。所以参议院会议结束之后,不仅仅左天成和王靖宇跟着李玄清回到了长庆殿,甚至岑天时和徐天翔等人也都一个不拉的全部都溜了过来。

“你们——好吧,既然来了那就都坐吧,正好有些事情要和你们说说。”李玄清有些哭笑不得,派人去将巧兮喊过来之后笑道:“其实那片土地我本来只是猜测,但是陈凡的报告送上来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所以将你们找过来一方面是说开发的事情,另一方面的话就是关于我们以后继续探索未知土地的事情。”

李玄清和巧兮将自己刚刚画好的关于外兴安岭到鄂霍茨克海的那片海域的大致海图画了出来道:“这是根据陈凡的报告大致画出来的草图,大家看一下,这片海域海水温暖,所以你们要让海军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地方建立一个永久的港口,作为以后那片土地的出海港口,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港口城市就是我们在那个地方的行政中心。所以一旦海军开始确定好地点,内阁需要派出强有力的人手前往,一方面协助军队建设港口,另一方面迁徙部分人口加上部分俘获的靺鞨人等就地安置,另外后勤部还需要考虑到建立农场的工人等的家属安置事宜。这些事情你们要协调好。”李玄清的口气也让在场的人都面色一凝,这是要建立永久城市的打算了。不过在想到那片土地的面积和价值所有人都不觉得李玄清这是大惊小怪。

“那边的国营农场应该普及机械化耕作,所以除了天津港宝马厂已经储备好的农耕机以外,后续宝马厂还会生产出其他的机械设备,到时候都会运过去。只有机械化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垦出最大面积的土地出来。”巧兮接过李玄清的话茬道。对于机械化耕作两人比起所有人都有经验,也自然清楚后世不论是共和国的北大仓还是俄罗斯的外兴安岭周边的大型农场,都是成套的机械设备取代人工,才能够建立起大型的商品粮基地。也正是因为如此,共和国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依靠着东北的农业产出稳住了国内的形势,开始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开启工业化时代。

“那边的粮食种类农业部要提前有预案,高寒地带的农作物你们自己选好。”李玄清想了想还是叮嘱道。东北那边盛产大豆、甜菜和大米,但是李玄清记不清当时俄罗斯那边种的是什么了,不过大豆的话倒是都可以种。到时候大量的大豆生产出来可以就地建立榨油厂,,然后就势建立各式各样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海参崴也可以就此发展起来。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你们回头自己去安排,具体的事情陈凡你去牵头组织吧。”李玄清摆摆手道:“不过这一次陈凡他们跑错路倒是找到了两个大岛,说起来倒也不错,其中有一个上面还有不少土著人口。”说起来陈凡找到了后世的库页岛和南部属于日本的北海道倒是出乎李玄清的意料。不过既然找到了李玄清可没有放弃的打算。库页岛暂时可以不用开发,只需要派军队征服上面的靺鞨窟说部落也就差不多了。而北海道的话,上面的虾夷人倒也算不错的劳动力,可以将整个岛屿都纳入到帝国的海外领土当中,甚至在适当的时候直接和外兴安岭地区连成一体。

“皇上的意思是将那些虾夷人征调一部分去帮助开发?”岑天时有些惊疑不定的问道。但是随即就被李玄清摇头否决,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块足够大来实施机械化的土地可不能让虾夷人来打扰了,而且事实上说到屯垦耕种,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中原汉人的对手,日本人也不行,更何况是在后世被淘汰的虾夷人?自己为了机械化耕作更是将厚实的拖拉机这样的神器都带到这一世了,所以李玄清此时的想法就是大规模推广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这些大型机械。毕竟在蒸汽机小型化之后这些机器凭借着蒸汽机就已经能够带得动。

“还有最后一件事,就是关于探险的事情,军队要安排下去,陆海军要分出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探险,凡是探险所需由军队支出,探索所得上缴国库,所有人员记功授勋必要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的奖励机制。”李玄清在海参崴被发现之后就想到了沿着海参崴北上然后去北美洲那边的打算,但是这件事不能自己提出来,而是要让下面的人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所以在此时他才会提出这样一个机制,要想让民间自己去发现速度太慢还不如将军队派专门去负责这件事。

长安的这次会议之后大唐帝国的军政两方迅速合作,海军抽调复兴级战舰一艘,另加后勤部十几艘货轮和五艘客轮组成的庞大舰队浩浩荡荡的从天津港出发绕过朝鲜半岛然后前往外兴安岭。并在后世的庙街附近登陆,随后再次沿着海岸线往北找到了后世的海参崴港口。并且在陈凡的带领之下确定在海参崴和庙街两地分别建立两个据点,并且在松江那边的天策军尚未打到这边的时候由飞鹰旅随行人员负责守护据点。航路开辟之后,左天成迅速组建了大批的船队开始携带大量物资和人手,并且一次性将天津港所有的农耕机全部带上启程朝着被李玄清命名为庙街和海参崴的新据点。

而与此同时,初步完成调整的内海舰队开始从抽调军舰和陆战队在北海道函馆地区登陆,并在随后迅速占领整个北海道。这样一来日本四岛到目前位置已经被大唐占领了两个,只剩下九州和本州两个岛了。而在朝鲜已经成为帝国一个省的情况之下,真个日本都处在帝国领土的包围之中。而且如今的日本在驻守四国岛的天策军陆战队干预之下已经停止了内部争斗,开始老老实实按照帝国的要求开采境内的金银矿,然后源源不断的输入大唐,换取大唐的粮食和其他工业品。

天启八年三月初,庙街据点先一步建立起来,大型机器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轰鸣,而从松江省北上的天策军也开始正式出动扫荡剩余的所有少数部族,开始正式打通松江省和新领土的陆上通道。而李玄清也在此时在新地图上将这片区域直接画了一个圈,帝国在东北最大的一个新省份也就此诞生,只不过新生的海参崴省短时间内是无法在普通民众面前露面了。但是这片土地在如今这个时代根本无人能够和大唐相争,只需要投入足够,这片土地就能够轻而易举的被大唐收入囊中。不过巧兮却在此时给宝马厂下达了总计两千辆的各式各样的耕作机器,这批机器在随后迅速被生产出来然后装船运往海参崴。

而为了更快的拿下这片土地,坐镇海参崴的陈凡甚至直接将东北的其他三个兵团一起调了过来,在大部分黠戛斯人西迁,而靺鞨等少数部落陆续被天策军收拢之后,这片土地已经没有人能够对大唐产生威胁。所以大批量的军队可以暂时转入农垦,协助农业部那边早入打开局面。也正是因为陈凡的举动,庙街和海参崴两个据点在后来短短的半年时间内迅速变成了两座城市,而且伴随着海参崴那边的港口码头逐渐建成,这里就成了大唐最北端的大港,也将承接未来在这片土地产出的贸易枢纽。

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五百七十九章 东航探险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业扩张(下)第一百零七章 变生疑云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运河(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汽笛长鸣第一百五十章 趁乱打劫第四百三十一章 援军齐至第四百二十九章 坎儿井和井渠第一百六十章 平定幽州第一百零七章 变生疑云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战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论泰西局势第一百八十一章 京杭大运河(四)第五百三十二章 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岛统一进程第三百四十八章 肃州风云(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战定高昌(中)第一百九十三章 山南落幕(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乱世清流(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后一个汉人藩镇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启后(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论泰西局势第一百六十章 平定幽州第五百三十四章 扫荡咸海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业的出路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黄沙浪滔滔第二百七十七章 战象骑兵的盛衰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四百八十四章 回鹘会盟第九十九章 趁乱打劫(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五百零三章 疑兵孤军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编授衔(下)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西北战起(上)第三百九十章 千里奔袭(上)第五百九十五章 运河条约第一百三十六章 收复河西(六)第四十章 取代天德第一百五十七章 沧州之战(六)第五百八十六章 风起耶路撒冷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战端第一百五十四章 沧州之战(三)第四百四十三章 瀚海难干(三)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贸易协定第八章 变局开始第五百八十章 发战争财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战定高昌(上)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灭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战(五)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围追第一百七十七章 南线布局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国力(下)第五百九十九章 极北航线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归第三十四章 河东来客第一百五十四章 沧州之战(三)第二百零一章 神策军的最后(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难干(一)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只第二百五十四章 世家末世第三百三十三章 安西旧部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北工业的春天(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钱庄改革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原发展规划第五百七十五章 图穷匕首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战[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战]第一百零五章 两世缘定第四章 鬼门弟子第五百七十五章 图穷匕首现第三百六十六章 西北冬天第四百零一章 突袭护密(下)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战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战(上)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垦戌边和人口迁徙计划第二百二十七章 融入这个时代第四百七十九章 安集延生死(下)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战(六)第六百二十五章 八万战俘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国(中)第五百五十六章 思召城之战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开元(中)第二百七十一章 围点打援第三十九章 尘埃落定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国力(下)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对决第六百零三章 东和西打第六百一十五章 战术佯动第五百四十章 入藏大通道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五百八十三章 大唐工商银行第五百五十七章 西极城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黄沙浪滔滔第二百二十八章 汴州政变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冈坡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