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贞观八年的尾巴

第145章 贞观八年的尾巴

李承干小声道:“舅爷,看到孤也烦了?”

“不烦。”高士廉摆手道:“看到殿下,老朽不觉得烦。”

“那就好。”

高士廉看了眼屋外的冻雨,冰粒子夹在雨中落在地面上,他抚须道:“有时候想想,等虞世南,欧阳询,王珪一个接着一个入土了,老朽也该入土了,想着多活几天,就比他们多活一天吧,殿下去给老朽准备一个灵柩。”

李承干狐疑道:“舅爷是担心以后睡在那个大盒子里不舒服,提前睡在里面?”

高士廉十分赞赏地点头,道:“太子殿下这个想法很不错。”

李承干面无表情地看着舅爷,一时间竟不知话该从何处说起,舅爷太擅长聊天了,容易把天聊死的那种。

他想了想又道:“其实也可以先举行葬礼,到时候老朽入土也就不用再让人哭丧戴孝了。”

李承干苦恼地揣着手,“孤是来看望舅爷的,本想看看舅爷身体如何。”

“老朽过得很好。”

“那舅爷也不用说这些话,您老身体健朗,不要总说怎么死的事。”

高士廉凑近小声道:“你就不想当皇帝的事吗?”

李承干也低声道:“想呀。”

“太子能想着当皇帝,老朽为何不能想着怎么死呢?”高士廉又正色,努着嘴道:“老朽明白了。”

“您老明白什么了?”

“你们一个个都不想老朽早点死。”

李承干沉默端坐着,久久不语。

高士廉又收回了目光,又侧卧地躺下来。

穿着蓑衣的高林脚步匆匆而来,两鬓斑白的他站在门前行礼道:“原来是太子殿下来了。”

李承干换上一副笑脸,“您老接着忙,孤坐一会儿就走。”

高林笑着连连行礼。

再看眼前的舅爷,依旧一副自在的神情。

桌上的香炉点着,徐徐白烟正在从香炉中冒出来,看向窗外是一片已经枯萎的盆栽。

高林将它们都搬了下来,而后将泥土与草木一起倒入一个木箱子中。

这位老人家是舅爷的老仆从,跟随舅爷奔走各地,从蜀中一路到了长安,这位老人家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一脸的笑容。

“你在中书省如何了?”

听到舅爷问话,李承干回道:“孤在中书省学习政事,了解朝中各部的人与事。”

这个大外孙的学习能力不用怀疑,他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学什么都很快。

有些话有些事,他一学就知道怎么做了。

与其说这大外孙这种本领是从何而来,不如说大外孙学本领的方式与别人是不同的。

当舅爷的对他很是放心,完全不用操心这个大外孙会坐不到皇位上,陛下的孩子中除了这个大外孙,其他孩子都不争气。

高士廉翻过一页又问道:“听说太子殿下,还时常亲自打扫中书省?”

李承乾道:“孤对中书省有多少纸张,有多少支笔,哪张凳子不好坐,哪一张椅子不平稳,都一清二楚。”

“李卫公与太子殿下走得很近?”

“见过三两次,不算走得近。”

高士廉低声道:“太子殿下应该与他走得近一些的,就算是与他的儿子走得近一些也好。”

“谢舅爷指点。”

“说不上指点,老朽又没与太子殿下谋划篡位。”

李承干也在一旁给自己拿了一只碗,与舅爷以茶代酒碰杯饮下。

一老一少的笑声淹没在这片冻雨中。

等李承干撑着竹伞走出舅爷家,迎面就遇到了同样来看望舅爷的赵国公长孙无忌。

“孤已经看望过舅爷了。”

李承干站在门口道。

长孙无忌望向门内,道:“舅父他……”

李承干笑道:“舅舅不用再去了,舅爷说看到伱就烦。”

“是吗?”

“舅爷没说过吗?”

长孙无忌看了看身后的仆从,示意他们离开,这才道:“舅父确实说过很多次了。”

李承乾道:“那就不用再去了。”

“太子殿下若以后还要来看望舅父,还望告知老夫。”

“怎么了?”

“若老夫与太子殿下一起来看望,说不定舅父就不会烦了。”

“也好。”

李承干没有拒绝,而后走在朱雀大街上。

长孙无忌打消了这个时候要去看望舅父的心思。

走了一段路,长孙无忌低声道:“阿史那杜尔与漠北的夷男可汗又打起来了。”

雨伞挡不住冷风,当风吹来的时候,这位太子与寻常一样,也会冻得缩一缩脖子。

李承乾道:“他们还在打啊?”

“嗯,今年年初颉利死了,阿史那杜尔恨透了漠北人,过了秋季战马肥了,牧民也都有了空闲,带着兵马就又打起来了。”

“他们有完没完?”

听殿下抱怨,长孙无忌道:“陛下给了旨意,希望双方停战。”

“有用吗?”

“没用。”

李承干狐疑看了看舅舅。

双脚踩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还有些冰粒子会落在靴子上,长孙无忌低声道:“自从颉利病死在关中,不论回鹘人也好,或者是现在突厥小可汗麾下,用他们的话来说唐人已经没有以前这么值得信任了。”

李承乾道:“孤明明看到他们的部落首领在太极殿都向父皇宣示了忠心。”

“太子殿下,那不过是那些部落的小可汗忠心而已。”

李承干笑道:“有人觉得颉利病死在关中就是唐人歹毒阴险,是有人在推波助澜吧……”

长孙无忌没有回话。

“淳朴又天真的牧民啊,他们被人利用了,大唐是善良的人,唐人也是善良的,这世上的误会实在是太多了。” “有些事并非殿下想得这么复杂。”

又是一阵冷风吹来,舅舅与外甥被冻得同时缩了缩脖子。

“他们觉得唐人想要他们的牛羊,而大唐给他们的太少了,因此他们觉得唐人没有诚心与诚意。”

李承乾道:“那是他们不识字,等他们识字了多年以后就会发现,大唐为了他们其实是用心良苦的。”

长孙无忌还想反驳,又觉得很有道理。

在朱雀门前,跪着一些人,其中有两个老人家,还有一个妇人。

李道彦匆忙跑来,冰粒子落在他的甲胄上,上前解释道:“太子殿下,赵国公,他们是虞宁的家眷,跪在这里是在乞求陛下给虞宁清白。”

老人家跪在地上被冻得瑟瑟发抖,看老人家的动作是想要站起身,被一旁的妇人拉住了。

这细微的动作被李承干看在眼里。

李道彦喝道:“虞宁的恶行陈仓县县民皆有递交,他祸害乡民,给军中蒙羞,死有余辜,你们不用跪着了。”

见她们依旧跪在这里,李承干面无表情地从这些人身边走过。

长孙无忌多看了她们一眼,便也走入了朱雀门。

太子一路去了东宫,长孙无忌则去甘露殿面见了陛下。

李世民坐在暖炉边,正在看着一卷书,见人来了笑道:“辅机啊,你快来看看这东宫的故事书。”

长孙无忌接过太监递来的圆凳,在陛下身边坐下。

李世民将这卷书递给他,道:“承干那小子经常在东宫讲故事,东宫的女官把故事都记下来,送到立政殿之后观音婢就命人整理出来,丽质还取名叫东宫故事集。”

长孙无忌翻开一页仔细看着,故事讲的是两个落寞的贵族艰苦求生,他们得到了一头母鹿,可以用鹿奶活下去。

可这两个贵族贪心地杀了这头母鹿,饱餐了一顿之后,再也没有食物的来源,就饿死了。

李世民用一根棍子,疏通炉子中烧着的木炭,让火烧得更旺一些。

长孙无忌又看向第二篇故事,讲的是三个和尚挑水喝。

李世民道:“朕这里还留了一卷,这卷就送你了。”

“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收好这卷故事书,长孙无忌感受着炉子的温暖,道:“今天臣想要去看望舅父。”

“舅父的身体如何了?”

“臣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不过太子殿下看望过舅父之后,臣便撞见太子,殿下说舅父看到臣就烦,便没有进去。”

李世民笑着道:“辅机啊,你也会被人厌烦。”

“臣牵挂舅父身体。”长孙无忌神色羞愧难当,接着道:“还有一事。”

“讲。”

今天陛下的兴致不错,是因凌烟阁开始动工修建了,而且这些天都没被太子殿下为难,格外地顺心。

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发脾气了,闲来无事陛下还能去太液池走走,还命人多做了几幅拼图。

“太子殿下见到了跪在朱雀门外的那些人,就是虞宁的家眷。”

李世民的脸色随即沉了下来,道:“有人也与朕说了,说是虞宁毕竟军中将领,也有军功在身后,希望朕能够给他的家人抚恤。”

长孙无忌作揖道:“陛下从未为难过他的家人,怎敢再要抚恤,还想要清白,敢问陈仓的县民会给他清白吗?”

李世民问道:“太子见到跪在承天门外的人,有说什么吗?”

“太子殿下什么都没有,连看都没多看一眼。”

李世民站起身拿起茶碗,目视前方喝下一口茶水。

见到陛下神色凝重,站在一旁的太监也低头不敢乱动。

茶水咽下,李世民忽然笑了笑,“朕还以为这小子多少会有些恻隐之心。”

而后,只听陛下又道:“他确实不该有恻隐之心。”

当天快要入夜的时候,冻雨成了更大的雨水,虞宁的家眷被带走了。

她们被带出了长安城,官兵告诫胆敢再来闹事就以不敬朝堂之罪拿下。

如此说过之后,虞宁的家眷离开了长安城。

随着被罢去兵权的还有一个叫做高甑生的将领。

军中没几个人知道陛下为什么要罢去这个人的官职,并且让他回乡,只是在传闻中得知,高甑生其人素来与李靖,也就是现在的李卫公不和。

也有人猜测这件事与当初征讨吐谷浑的事有关,因那时高甑生也在征讨吐谷浑的军中,似乎有怠慢军令之嫌。

夜里,李世民来东宫探望父皇。

李渊在崇文殿内,正在给孙儿孙女修理玩具。

油灯在一旁点着,灯火光很微弱,李渊有些老眼昏花了,他眯着眼手里拿着一根细细的铁杵,拨动着巴掌大的小车内部的机括。

李世民没有让一旁的太监惊扰,而是安静地看着父皇。

似乎是修好了,李渊身后拨动小车的四个轮子,抚须满意地笑了笑。

原来是一粒小石子卡住了轮毂。

回头看去,便见到了站在一旁的儿子,李渊道:“来看朕?”

李世民看父皇高兴地把玩着这个木头小车,低声道:“好久不见父皇在这么高兴。”

李渊坐下来,将小车放在一旁,道:“孩子都已经睡了,这玩具明天再还给稚奴。”

只要这些孩子在身边,父皇就会这么高兴,李世民心情也踏实了许多。

从崇文殿看去,就能见到东宫的几间屋子还亮着灯火,却听不到孩子的吵闹声。

李渊问道:“是承干这些天与你疏远了,你是想来看望他的吧。”

李世民正色道:“儿臣是来看望父皇的。”

李渊似笑非笑地点头,勉强接受了这个理由。

“李承干是个心智早熟的孩子,今天见到虞宁的家眷跪在朱雀门外,他竟然没有半点恻隐之心。”

说起孩子,李渊接过一旁太监端来的麦粥,一边吃着道:“二郎啊,承干这孩子的心智成熟,你不觉得欣慰吗?”

“正因如此,儿臣才有担忧。”

李渊无声一笑,感慨道:“不知不觉孩子们都已经长这么大了,承干这孩子成长得太快,我们李家的宗室也好,我们李家的外戚也罢,年纪小的那些都害怕他,年纪大的那些人都防着他。”

李世民给父亲拍着后背,让他老人家的腰背可以舒服一些。

李渊望着殿外的风雨,又道:“我们李家啊,你们这些儿郎都应该是人中龙凤,你也好,承干也应该是个好儿郎。”

“父皇放心,儿臣会悉心教导承干,还年少,如今的他想要掌握天下大事,可世间这么多纷争,他都还未见识过。”

李渊缓缓点头,也是中肯地拍了拍儿子的手背。

看着父亲,李世民又笑着。

344.第344章 并不顺利的治理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第49章 上架感言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76章 就孤最平庸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213.第213章 旱情211.第211章 他辞官了第158章 讲学第41章 大胜而归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259.第259章 来长安的禄东赞第172章 精气神348.第348章 洛阳鱼不肥373.第373章 我要当太子第140章 和谐的宴席351.第351章 少了344.第344章 并不顺利的治理342.第342章 不留遗憾的一战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299.第299章 为何哭,为何笑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动第148章 玄奘的来信第100章 终究成了父皇的功绩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50.第250章 夜钓第175章 莫要内耗247.第247章 意在扫平天山第58章 重情重义,英雄好汉第42章 正义的一战第130章 请你道歉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198.第198章 一地鸡毛第165章 难免的第24章 还是舅爷疼太子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48章 恢复宁静的东宫(今晚凌晨零点上架)第177章 远大的理想第319章 处罚(感谢饭饭饭团er的盟主)307.第307章 太子的实习期365.第365章 宴席第4章 红楼与曹先生第158章 讲学255.第255章 明智的对手189.第189章 聪明的人237.第237章 笄礼第15章 你猜我猜?第40章 东宫的钱袋子206.第206章 真话第68章 孤有进步吗?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98章 奉命放假第5章 东宫前任尸骨未寒189.第189章 聪明的人280.第280章 史书难写389.第389章 玄奘归来264.第264章 孙神医回长安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128章 风波乍起第149章 皇子的名声第8章 东宫的新生活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51.第251章 战争阴云358.第358章 军心第7章 皇家仅有的温情342.第342章 不留遗憾的一战第69章 活该一辈子太子?215.第215章 存粮199.第199章 临近新年300.第300章 明达与浑天仪242.第242章 长乐公主的算盘第55章 认真的一箭187.第187章 合适的环境第8章 东宫的新生活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来了242.第242章 长乐公主的算盘283.第283章 吃什么长大的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第102章 科举揭榜第47章 伏允的下场309.第309章 发兵370.第370章 启程封禅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15章 你猜我猜?345.第345章 梦中惊坐起280.第280章 史书难写299.第299章 为何哭,为何笑220.第220章 唐军来了336.第336章 老府兵381.第381章 看望老将军们第126章 道长的成就197.第197章 叔叔们225.第225章 天赋异禀395.第395章 天可汗与赞普第175章 莫要内耗第59章 事必躬亲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