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第228章 明达的修行

第226章 令人费解的变化

安静的屋内,李承干走到病榻边,呼唤道:“老先生?”

温彦博又不再言语了,缓缓闭眼,只留下了些许呼吸。

东阳诊脉了片刻,又探了探老先生的鼻息,低声道:“皇兄,老先生的神智已……。”

李承干点头道:“孤知道了。”

东阳试探地按了按老先生的太阳穴,又用银针刺入老先生的头顶,见久久没有反应,她缓缓摇头,收好银针,站到了一旁。

李承干会意走到屋外,看着老先生的两个儿子与一众亲眷道:“安排后事吧。”

屋外又传来哭声,三三两两的亲眷开始安排各项事宜。

东阳安抚着通人性的小鹿,它感受到这些悲伤的情绪,隐约也有一些不安,不停用头蹭着主人的膝盖,又轻咬着主人的裙摆。

到了夜里,温家的开始了丧事,老先生也失去了体温。

看着太子殿下行礼叩拜之后,温挺送着太子殿下与东阳公主走到家门口,他低声道:“当年随着家父从辽东一路走回来的时候,见到了许多人家都在哭嚎。”

他抬头叹道:“多少将士埋骨辽东,那些失去了至亲的家眷还在念着亲人的尸骨回来。”

“孤知道,孤会记住的。”李承干拍着温挺的肩膀道:“你也别太过伤心了。”

温挺作揖行礼。

李承干对他道:“等老先生的事办完,你就来京兆府任职,往后将心力用在建设之事上,等到将来能够东征的那一天,一定将那些尸骨带回来。”

温挺作揖道:“臣领命,臣还有一请。”

“你说。”

“还望有朝一日,太子殿下能够容许在下随军东征。”

“好,孤答应伱,但在此之前你也早点从丧父之痛中脱离出来。”

温挺朗声道:“喏。”

东阳就站在门外,等皇兄与温挺说完了这些要事,才一起回宫。

走在安静的街道上,兄妹俩一时间无话。

贞观十一年的八月,今年的夏季比去年更温和一些,今天长安又下起了大雨。

温彦博老先生安葬之后,皇帝下旨给了谥号,陪入昭陵。

皇帝给了这位老先生莫大的敬意。

雨幕中的长安一切都显得很朦胧,站在太液池边看去,隐约能够看到一头小鹿身影,它正在湖边饮水。

安静的别苑内,母后正在听着丽质与东阳讲述这些天的所学所得。

李承干与父皇坐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雨水发呆。

发呆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闲暇之余,太子殿下都会这么做。

偶尔会有几滴雨水飘入屋檐,落在父子俩身上。

李承干闭着眼,夏日偶尔的凉快令人觉得舒适。

李世民道:“李淳风对天地的理解,道门中许多人反对。”

“父皇是觉得李道长领悟的天地奥秘与儿臣有关,是吗?”

李世民低声道:“你放心,李道长不会将这些引到东宫。”

“这都是李道长的心血,与儿臣没有关系。”

因天地之间的奥秘,李道长都快被道门中人除名了,反对这种学说的人亦有很多。

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么多年以来随着一件件事就能看出来,人都是随着自然与当下的环境,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结构改变。

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就要先从环境改变,当环境变了人也就不一样了。

这就像是东宫,东宫就是一个小环境,这个环境如何由太子说了算,因此弟弟妹妹的价值观,更容易塑造。

可将她们的价值观单独放在外面,又显得特立独行。

只不过由于皇子与公主的身份,弟弟妹妹特殊一些,也没什么,身份上就决定了她们可以与众不同。

再往大方面地说,这些年以来京兆府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改变关中的环境。

李道长的学说不被大部分人接受是正常的。

又或者,李承干觉得古来圣贤皆孤独,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但这都没关系,人类的智慧总是站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肩膀上,还会有人站在李淳风道长的肩膀上。

又小憩了片刻,李承干拿起一旁的竹伞,就要离开。

李世民道:“中书省还有事?”

也没见儿子回话,一旁的李渊道:“这孩子还在牵挂着潼关与洛阳。”

现在爷孙三辈人也就李渊最自得其乐,有时候光是看着小兕子把玩积木,他都能看好久。

李承干撑着伞一路路过太极殿,空旷又开阔的太极殿前,也没有见到人影。

四周大雨茫茫,走入皇城中才能见到一处处看着门的官邸中还有人在走动。

这里至少多了一些人的气息,不像尚书省。

在尚书省见不到一个活人,父皇给了自己进入尚书省之权,并且能够在尚书省办事。

可李承干觉得坐在尚书省,一整天可能也见不到一个活人,早晚会疯的。

来到中书省内,许敬宗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站在中书省内就感觉到外面的雨水没有这么喧嚣了。

“这两月在潼关辛苦你了。”

许敬宗递上一卷奏疏道:“这是潼关的呈报。”

在中书省内坐下来,李承干没有急着拿起奏疏看,而是笑着道:“温挺刚进入京兆府,你觉得他如何?”

“为人行事都还不错,有些跟不上脚步,可能是未习惯京兆府的办事方式。”

京兆府做事方式习惯了高效快捷,基本上来自中书省的政令一到就要送去各县。

这种上下政令直达的方式,已成了现在京兆府的规矩。

而京兆府的人手直接驻扎在了各县,每个月进行一次调换,也就是会有轮流的休息调整。

天刚刚亮的时候,京兆府官吏就要早早睡醒,如有要呈报的事,城门刚打开的时候,就要将奏报送入京兆府。

如果你去晚了,人手已经散去其他各县忙碌了。

李承乾道:“让颜勤礼任职崇文馆主事,温挺入京兆府先在狄知逊手下办事。”

许敬宗询问道:“温挺是驸马都尉,这样的人物让他只在通判手下做个推官,是不是不合适?”

“现在狄知逊手下有多少人。”

“五个推官,都是今年科举刚及第的学子。”

“那就是了,温挺是驸马都尉,不用参加科举,可他的起点也要与科举及第的人一样,从底层开始做事,先让他在京兆府学着吧,等他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派他去洛阳。”

许敬宗心中不免有些庆幸,太子殿下依旧不任人唯亲,温挺娶了公主之后,便是皇帝家的亲眷。

既然是亲眷就要避嫌,送去洛阳是最好的。

而且还要看这个人的表现。

李承干摇着手中的蒲扇,看着外面的雨势渐小,又道:“往后行事依旧保持现在的作风,让我们手下的人多与乡民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切莫疏远了。”

“喏。”

李承干放下手中的蒲扇,拿起奏疏道:“现在正值休沐,你也回去看看家人,休息几天。”

“喏。”许敬宗作揖行礼。

“还有。”李承干又吩咐道:“洛阳的建设章程你都看过了吗?”

“回殿下,臣都看过,没有多大的问题。”

“要是劳作的人受伤了怎么办?据说杜荷要建设的作坊很庞大。”

看太子放低了说话的声音,许敬宗也走上前低声道:“让杜荷安排大夫治病?”

李承干啧舌道:“你说这是不是一个责任归属的问题?”

许敬宗犹豫道:“臣以为,此事有待商榷。”

“相应的赔偿总该有吗?”

“那应该要给的。”

李承干点头道:“我们京兆府永远是站在乡民这一头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京兆府是在帮助乡民的,而不是与商贾是一伙的。”

许敬宗了然,压低嗓音问道:“殿下是觉得最近下官与商贾走得太近了?”

“那倒不是。”李承干摆手道:“就算是你与商贾走得近,京兆府的其余人都与乡民相处得还不错。”

“殿下用心良苦,下官明白了。”

有时候许敬宗表现出来的机灵还是很不错的,李承干点头道:“你是京兆府少尹,有些事要保持分寸,切莫让人多想了,孤还是很信任你的。”

许敬宗深吸一口气,躬身作揖行礼道:“臣定不辜负殿下信任。”

“不用多礼,许多事孤也要向你请教,回去休息几天吧。”

“臣告退。”

许敬宗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李承干这才翻看他的奏疏,有些事一定要三令五申,要一再强调准则。

不管许敬宗有没有将事情准确地做到位,这些话都要时刻出现在他耳边。

潼关建设五座大仓库,并且建设了一个集市。

这个集市的规模很大,多数都是关中与潼关的乡民在做买卖。

关中不能出现商贾的集中化,也不能将货物全部交给商贾,自关中开始减少商贾的议价权之后,许多商贾都想要将产业扩建到洛阳。

这也是他们的动机之一。

潼关是一座位于黄河边上的城池,也就是洛阳与长安之间的重要枢纽,自潼关建设以来,那里便是重兵把守之地。

西域一战拿下高昌之后,河西走廊的市税开始增加了,将经济的重心与地理位置绑定,围绕地理位置与特产建设作坊,这是京兆府的策略之一。

更改市税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如今大唐给边关设置了巨额的出入关税,这就导致了关中的货物出口到西域,货物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

这也让河西走廊的市税以一种翻天覆地的方式增长着。

高昌拿下之后,没了高昌王父子的左右,关中货物可以更肆无忌惮地涨价,丝绸之路的话语权,唐人说了算的时代就要来了。

丝绸与肥皂依旧占据大头,茶叶在贸易中的比重正在增加,谁能想到现在的突厥人也开始吃豆芽菜了?

真是令人费解。

李承干每每看到这些奏疏,就有些头疼,突厥人应该向大唐的太子感恩戴德?

看完各部官吏的奏疏,李承干将其放入一旁的书架上,揣着手走到中书省门外的屋檐下。

又见到了一个冒雨而来的身影,是一个年轻的官吏。

他来到中书省门前行礼道:“臣郭正一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道:“你是定州人氏?”

郭正一回道:“臣自小在定州鼓城长大。”

“在弘文馆上官仪门下做事?”

郭正一还保持着作揖的姿态,他清楚地知道上官仪就是太子门下的人,并且他将自己归入太子门下了。

这是朝中众所周知的事,考取进士的那一天,他被安排到弘文馆,便知晓了站队这种事不能由自己决定。

而是被动地成为太子一系,而现在太子殿下在朝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甚至距离当年陛下的尚书令遥令朝中百官的位置很近。

李承干望着外面的大雨,笑道:“怎么?你觉得孤很吓人,不敢回话了?”

“臣在弘文馆任职学士,还以为太子知晓的。”

“呵呵。”李承干无奈一笑,道:“朝中诸多事孤并不是都清楚,有些事都是父皇与老师安排的,上一个进士是许圉师,他考取进士的那年秋天就遇到了刺杀。”

“还以为但凡在大唐考取进士的官吏都会遇到刺杀,可你现在还好好地活着,这很好。”

郭正一连忙道:“殿下,臣乃科举进士,若有人来刺杀下官,下官定拿下其人。”

眼看外面的雨势又小了许多。

太子莫名说起了两年前的游园刺杀案,郭正一说完这些话,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

“他们敢来刺杀就要付出代价,大唐要开始科举之时就有很多人反对,甚至刺杀当朝的进士,这也恰恰说明他们害怕了,他们越害怕,朝中就越要持之以恒,你觉得呢?”

郭正一回道:“殿下所言极是。”

言罢,李承干拿着伞走入雨中。

这是郭正一第一次见到这个传闻中的东宫太子。

在定州,郭正一觉得自己的才学了得,学富五车。

直到面对现在的朝野,以及关中的治理之策,郭正一时常迷茫,觉得以往自己所学的典籍史书都白学了。

因自己所学似乎在关中的治理中无用武之地,黄老之学于现在的关中有什么用嘛!

第31章 无建树的太子第161章 监察第156章 京兆府争论第62章 对错第152章 东宫旧人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24章 还是舅爷疼太子第100章 终究成了父皇的功绩339.第339章 议东征第130章 请你道歉第326章 苏亶家事第19章 他们越反对,它就越光芒万丈189.第189章 聪明的人389.第389章 玄奘归来第70章 家事379.第379章 归长安第118章 不缺添乱的人第8章 东宫的新生活339.第339章 议东征178.第178章 开设规划264.第264章 孙神医回长安257.第257章 活捉280.第280章 史书难写第12章 等暖风来28.第28章 孤将来一定会羡慕你的成就114.第114章 “一见如故”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30章 天赋异禀的弟弟妹妹242.第242章 长乐公主的算盘第326章 苏亶家事245.第245章 皮纸老子祭典第326章 苏亶家事263.第263章 他的事业398.第398章 君臣坦诚第67章 热情的满朝文武(加更)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304.第304章 寒冬第83章 颉利的近况224.第224章 玉璧与金车292.第292章 贞观十四年第103章 不一样的孝心第51章 守备长安的太子293.第293章 治的建议第40章 东宫的钱袋子第49章 上架感言第131章 折冲府189.第189章 聪明的人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16.第216章 期盼与未来190.第190章 下蛋了第325章 佳节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禄东赞222.第222章 给太子的封赐211.第211章 他辞官了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64章 父皇的权力巅峰伊始297.第297章 西征归来197.第197章 叔叔们第70章 家事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148章 玄奘的来信235.第235章 清闲的人第324章 劝谏与反问223.第223章 军中密奏256.第256章 迂回绕后第177章 远大的理想220.第220章 唐军来了第156章 京兆府争论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饶人第179章 效益371.第371章 虎牢关348.第348章 洛阳鱼不肥344.第344章 并不顺利的治理第154章 陈年旧事209.第209章 严酷的规矩225.第225章 天赋异禀第4章 红楼与曹先生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为244.第244章 花丝镶嵌第132章 豪杰依旧214.第214章 大旱大涝257.第257章 活捉295.第295章 那一类人第13章 耿耿于怀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112章 小气的父皇第168章 一夜第155章 狄家父子299.第299章 为何哭,为何笑第113章 班底构成第124章 圆满的成果第69章 活该一辈子太子?256.第256章 迂回绕后第6章 小女徐慧第83章 颉利的近况237.第237章 笄礼第24章 还是舅爷疼太子第136章 各有苦恼的兄弟姐妹287.第287章 比金钱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