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上架感言

长孙无忌颔首道:“往后都会是这样。”

李道宗苦涩一笑,道:“今日,老夫刚刚走入京兆府,第一个见的就是高陵县的县丞,本来他拿着文书来说需要老夫批复,老夫给他批复了,他拿着文书就走了。”

听着是很顺利的一件事,李承乾也是点头。

接下来,李道宗的脸色涨红了几分,他指着屋外又道:“本来以为这件事就算是办好了,谁知不到半刻,他又回来了,说门下省的不收。”

长孙无忌迟疑道:“门下省为何不收文书?”

气得来回走了两步,李道宗怒道:“那高陵县的县丞不识字!他不会写他自己的名字,又把文书拿了回来,让老夫给他写名字。”

闻言,长孙无忌的神色也僵硬了几分。

李道宗气馁叹道:“老夫竟然还要帮他代写了名字,这么多年了他就不会去学着写字吗?是没人教吗!”

其实武德年间开始,长安各县的县丞有一部分都是按军功给赏赐的官吏。

有一两个不识字的也正常,毕竟都不是正经文人出身,有了军功就给封一个县丞。

李道宗道:“他现在还没回来,多半是没事了,他要是再回来,老夫和他拼了!不就是写個名字,他去找个人代写就可以了,非要走回来,让老夫帮他写个名字……只是一个名字!”

“他竟然因此和门下省的人吵了一架,本以为是老夫哪里写错了,谁知那人不识字!他甚至不知道该把名字写哪里?因此老夫还要去给门下省赔罪不成?欺人太甚!”

李承乾看皇叔状若疯癫的模样,沉默不语,看来大唐的基层一线官吏的文化水平确实挺着急的。

这也没办法,现在的大唐百废待兴,官吏补充这种事且不说一线县乡的官,朝中许多人还身兼数职,就比如眼前的舅舅。

长孙无忌缓缓道:“只有这一桩事吗?”

“不!”李道宗摆手道:“本以为此事到了这里,谁知平康坊的姑娘来寻老夫,说是有人喝酒不给银钱。”

越说越气,李道宗的脸色涨红,道:“他们当老夫这里是什么地方,酒钱这点小事也要来找老夫!”

李承乾连忙上前给倒上一碗茶水,道:“皇叔,喝口酒水消消火。”

“谢殿下。”

正是气头上,李道宗还道了一声谢,他继续道:“还有那许敬宗与蓝田县丞崔荀!就因为一些木材,他们两就差各自带着乡民拉出去斗殴!现在他们还坐在前堂,长孙无忌!你教老夫如何是好?”

言至此处,李承乾道:“皇叔放心,明日早朝孤会与他们说,让朝中给京兆府增添人手。”

这些话只是安慰一番,让武将做文官的活,父皇是想一出是一出。

眼下只能劝导,再让皇叔与舅舅吵起来?

矛盾一旦扩大,外戚与宗室两边还能不能消停了?

长孙无忌道:“这件事的确没有想周全,待老夫回去看看有无合适的人手。”

李道宗这才放缓了语气,道:“还不如去封地呢,也不用在此地受这口恶气。”

李承乾又是宽慰地安抚了一番,临近自己监理朝政,舅舅是好心带着孤实地看看各处府衙,不过第一天就不是很愉快,关中民风彪悍如此,指不定别的官邸又是什么风景?

命人多准备了一些酒菜,李承乾与舅舅,还有这位皇叔一起用了顿午饭。

长孙无忌道:“明日老夫带殿下再去别处府衙看看。”

“多谢舅舅。”

“嗯。”长孙无忌板着脸,道:“都是陛下嘱托的。”

李道宗继续吐槽着解决各县的闲杂事有多么累,多么烦。

一线的工作往往如此,各种领里纠纷就不说了,县与县之间的矛盾更加严峻。

人嘛,活在世上总有一些恩怨情仇。

基层工作任重而道远,要重视,更不能放任。

一直到了傍晚时分,李承乾这才回到东宫,往嘴里使劲灌了几口凉水,这才平复下来。

弟弟妹妹们不在东宫了,好像这里的一切又恢复了去年冬天的样子。

妹妹丽质也没去秋猎,而是在立政殿住了下来,她要陪着母后。

宁儿像是刚睡醒,她正在洗漱。

泾阳送来了刚做好的椅子,是两把有扶手的太师椅。

李承乾坐在椅子上,放松着腰背,抬头看着漫天的星辰,秋日里夜风还有些凉。

现在的东宫很安静,听着风吹过东宫时的动静。

其实宁儿昨晚收拾了一晚上,没有休息,她刚睡醒,但神色上依旧很疲惫。

弟弟妹妹们都去骊山了,让东宫的众人也得以清闲下来。

小福坐在东宫前殿的台阶上,双手撑着下巴,也抬头看着星空。

放在炉子上的小陶壶发出水翻滚的声音,那是水开了。

宁儿拿着水壶,倒上一碗茶水,放在一旁的桌上,“殿下,中书省送来了很多奏章,需要殿下批复。”

李承乾慵懒地侧坐着,将双脚也放在椅子上,盘腿坐着道:“以往都是父皇批复那些奏章的吧。”

“是的。”

“现在很累,不想去看那些。”

照理说太子监理国事,应该要勤勉地批复奏章,既然现在殿下这么说,宁儿也只好随着殿下了。

看殿下的神色确实很累,见殿下有这样的神情很少见,多半是真的累坏了。

其实太子殿下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心思很成熟,只是现在看起来又有些惹人心疼。

殿下是东宫的储君,又是大唐的太子,要思虑的,要承受的压力与他人不同。

李承拍了拍一旁的椅子,道:“宁儿姐,你也坐会儿吧,这椅子造得很不错。”

“殿下,奴婢不敢与殿下同坐。”

“坐吧,无妨!你与孤说说话。”

“喏。”宁儿这才点头,有些拘谨地坐在另一张椅子上。

李承乾缓缓道:“这两天过得很累,现在好了,父皇去秋猎了,弟弟妹妹们也都跟着去了,我们也可以放松一些。”

宁儿低声道;“也不知道交代的话语她们听了没有,就怕照顾不好殿下公主们。”

自从弟弟妹妹来到东宫,她总是将照顾皇子与公主们的职责看得很重。

李承乾忽然一笑。

宁儿蹙眉道:“殿下笑什么?”

李承乾道:“也不知道现在在骊山的那群小没良心是不是正在撒欢地玩。”

宁儿道:“东宫的规矩很多,现在去了骊山行宫,自然是没了束缚。”

“呵呵,她们现在玩得开心了,还会不会记得东宫的好。”

宁儿也笑了,没有回答这话。

李承乾多看了眼她的笑脸,低声道:“今日早朝父皇问孤要不要杀了伏允,后来舅舅带着孤看了伏允被斩首的一幕,又看到了皇叔初任京兆府气得跳脚不已的场面。”

宁儿安静地听着太子讲述今天发生的种种事,一直倾听着也没有打断,没有作出评价,任由太子讲着他觉得有些好笑的事。

说了许久,李承乾拿起一旁的茶碗,喝下一口茶水,道:“其实这些天孤看了东宫的那些圣贤书,孤这个年纪最应该看圣贤书,圣人总是希望人从小时候开始学做人,长大后开始学赖以生存的本领。”

宁儿点头。

李承乾叹道:“可从小到大,却颠倒过来了,人往往是长大之后才开始学做人的。”

东宫的几个宫女听着殿下的话语,都很沉默。

又安静了良久,李承乾站起身走入东宫的前殿。

桌上放着一册册的奏章,小福连忙递上一盏油灯,怕殿下觉得不够亮,又拿来了烛台,点燃蜡烛。

这样一来,东宫其他地方还昏暗,殿下的桌前很亮堂。

李承乾拿起一册仔细看着上面的内容,这份奏章讲的是卫府改制的建议,中书省已经经过批复了,作为太子只需要书写批注就可以。

宁儿在一旁磨墨,又给殿下递上笔。

“宁儿姐,孤来说,你来写吧。”

“喏。”

李承乾放下这份奏章,拿起另外一份奏章道:“卫府与行伍军中必须强调军中士卒们在学习与实践上的重要性,掌握好地方的兵事,引导士卒对卫府建制的了解。”

言罢,李承乾道:“这样可以吗?以前父皇是这么回复奏章的吗?”

宁儿道:“奴婢也没见过陛下如何回复奏章,想来这样也是可以的。”

第二份奏章是徐孝德提交的,他还真去坊间过问西域人在关中地界进行买卖的情况。

事实证明,这一次调查还是有用的,关中与西域的贸易多是以皮毛或者玉石为主,还有些时节变动的水果。

看完徐孝德的这份奏章,先搁在一旁不作回复。

可以从中做一些动作,贸易的流动可以带动中原铜钱的流出,现在东宫有钱了,铜钱也有不少,如今的大唐还有很多人在用隋钱。

铜钱泛滥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将许多前隋的铜钱流去关外,这就像是扩大铜钱的蓄水池,不至于关中铜钱太过泛滥,从而将压力分摊出去。

看到殿下将这份奏章放在另一边,宁儿道:“殿下,这份奏章不批复吗?”

李承乾又拿起另一份,低声道:“徐孝德的奏章很重要,孤先搁在这里,以后再安排。”

宁儿点头。

接着,李承乾又看了几份奏章,比如说依旧头疼的收不到赋税的问题,还有地方卫府军械欠缺,更有官道修缮,长安十二县其中九处县衙都年久失修。

小福端来了两碗面条,她先是给殿下端上一碗,道:“夜深了,殿下吃点吧。”

李承乾搁下手中的奏章,吃着面条。

一顿宵夜用完,这才继续批复奏章。

深夜,赵国公府邸,长孙无忌一样没睡,他正在书写着一封书信,这是要给陛下的,信上诉说着今日陪着太子在一路上遇到的见闻,试探着问询了几句,可以见得太子殿下对江夏郡王的事确实不知情。

写完这封奏章,长孙无忌让人连夜送去骊山,叮嘱道:“现在送出长安,天亮的时候可以到骊山。”

“喏!”送信的仆从脚步匆匆离开。

看着眼前随着夜风吹入摇曳的油灯,长孙无忌心中忧虑着,毕竟是东宫储君,陛下对这个太子的要求很高。

其实也不至于这么严苛,就算江夏郡王的事真的有东宫参与,那又如何?

思量了片刻,长孙无忌自语道:“老夫怎么会帮着东宫储君说话,就因这一声声的舅舅吗?”

一直以来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对陛下的忠心是坚定的,忽然又想笑,怎么可能因为太子的几声舅舅而动摇?

天亮的时候,李承乾发现自己趴在桌案上睡着了,困顿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的。

眼前是宁儿的睡脸,她就睡在一旁,手臂枕着脸,另一只手还拿着笔。

将毛笔从她手中拿过,宁儿这才恍惚睡醒,连忙道:“殿下,什么时辰了?”

小福昨晚也睡在了殿中,她是坐在地上,靠着柱子睡着的,后知后觉地擦了擦嘴角的口水,急忙跑出殿外,慌张道:“殿下,快辰时了。”

宁儿连忙拿出朝服给殿下换上。

李承乾顾不上吃早饭了,洗漱了一番便脚步匆匆走出了东宫,又见东宫门口站着的人,意外道:“舅舅。”

长孙无忌手执笏板,低声道:“殿下该去早朝了。”

“对。”李承乾整了整衣襟,又道:“舅舅先请。”

长孙无忌退后一步,还是示意让太子走前面。

有舅舅在这里,李承乾心里总算是踏实了一些,他迈步朝着太极殿走去。

一路上没见到别的官吏,这个时辰大家都已在太极殿了。

李承乾见舅舅一直不问为何会这么迟,也干脆默契地不说。

走到太极殿门口,一众文武大臣都已站在了殿内,殿内很安静,朝班上文武各自站一旁。

一眼看去皇位上空空的。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抬头挺胸迈开脚步,一步迈入太极殿,目视前方从朝班文武两派中走过。

目视前方,从一个个朝臣的身边走过,一直走到父皇平日坐的皇位的台阶前。

父皇不在,青雀也不在,李恪也不在,眼下只剩下自己面对朝臣。

李承乾停下脚步,回过身目光看着众人。

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292.第292章 贞观十四年第162章 小公主与李道长352.第352章 洛阳大雨365.第365章 宴席363.第363章 文翰四贤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344.第344章 并不顺利的治理305.第305章 学不了的个人魅力208.第208章 大唐飞虎队212.第212章 坚韧的意志第116章 用心险恶第132章 豪杰依旧第121章 负重锻炼245.第245章 皮纸老子祭典399.第399章 谁更圣明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机第177章 远大的理想290.第290章 将来的一代人376.第376章 封禅385.第385章 登基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第171章 学到老活到老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126章 道长的成就第16章 德智体美212.第212章 坚韧的意志第148章 玄奘的来信216.第216章 期盼与未来361.第361章 皇帝归来260.第260章 谈人生404.第404章 唐蕃之军395.第395章 天可汗与赞普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376.第376章 封禅第323章 新爷孙220.第220章 唐军来了279.第279章 清查第95章 合力捞鱼369.第369章 舍我其谁第120章 孤的大事业285.第285章 生产瓶颈第19章 他们越反对,它就越光芒万丈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权第13章 耿耿于怀第20章 忠诚不极端225.第225章 天赋异禀第57章 善终的老臣246.第246章 以为太子只在钓鱼372.第372章 寝食难安216.第216章 期盼与未来第108章 酷暑的关中第97章 谣言第91章 及冠贺礼第177章 远大的理想第71章 最划算的买卖188.第188章 河东好友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67章 热情的满朝文武(加更)336.第336章 老府兵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156章 京兆府争论114.第114章 “一见如故”第2章 “人肥”235.第235章 清闲的人第320章 归来的皇帝第320章 归来的皇帝第157章 从来就不为自己第13章 耿耿于怀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严第100章 终究成了父皇的功绩190.第190章 下蛋了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100章 终究成了父皇的功绩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395.第395章 天可汗与赞普248.第248章 失蜡铸造法377.第377章 旧人老臣第142章 别人的苦难208.第208章 大唐飞虎队255.第255章 明智的对手380.第380章 郑公交代第131章 折冲府220.第220章 唐军来了第56章 告老辞官309.第309章 发兵296.第296章 不参与朝争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83章 颉利的近况第96章 以前的事第158章 讲学339.第339章 议东征第162章 小公主与李道长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368.第368章 新设第149章 皇子的名声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第57章 善终的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