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认真的一箭

殿外的冻雨还在下着,关中温暖骤降,冻得猝不及防,东宫的菜种得早,也不知会不会冻坏了菜苗。

李承乾喝下一口热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而是看向一旁,“于詹事?”

于志宁连忙回道:“殿下有何吩咐?”

李承乾先是摆了摆袖子,一手放在膝盖上,目光打量着武士彟,道:“现在朝中要告老还乡,大概是个什么样的章程?”

“回殿下,按照官阶,若寻常侍郎以下,吏部批复便可以,倘若侍郎以上则要陛下批复。”

李承乾笑了笑,道:“应国公,为何不去骊山向孤的父皇告老辞官。”

“臣……”武士彟欲言又止。

与去年相比,如今太子殿下表现出来的谈吐越发强势。

当初还是那位谦逊的太子,平易近人。

徐孝德坐在太子身边,全神贯注,不敢疏忽殿下的半句话。

这位太子殿下,这一年成长得未免太快,言语间已有了威严。

“应国公不用拘谨。”李承乾叹道:“今年,告老还乡的官吏太多了。”

于志宁,徐孝德,武士彟三人皆是沉默。

就是因高士廉为,虞世南,王珪等人一步步退出朝堂,正值权力的更替阶段。

如今这个朝堂,权力交接还是很顺利,舅舅平稳过渡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

房玄龄掌仆射之位,主持朝政手握大权。

当年跟随父皇的秦王府旧人,一个個闪亮登场。

老人们也一个接着一个离开。

徐孝德递上一份奏章,道:“殿下,这是应国公这些年的行状。”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老徐,潼关的水位如何了?”

“回殿下,稍有起伏,可依旧比往年低了一尺。”

言罢,见殿下也没打开奏章,而是放在一旁没打算当场看,徐孝德只能蹙眉低着头。

大风还在呼呼吹着,可以听到冻雨沙沙落在地面的动静。

李承乾抬头又看武士彟,缓缓道:“应国公,不是孤不答应您告老,此事还要与房相他们商议,还望您不要着急。”

“喏。”武士彟躬身行礼,“老臣先告退了。”

看他转身就要离开,李承乾又道:“徐长史,送送应国公。”

等徐孝德与武士彟一起离开,于志宁低声道:“殿下,其实徐长史一直是个热心肠的人,自从应国公来长安,已为他奔波多日。”

李承乾看着徐孝德的奏章,都是这些年武士彟在中原奔波的种种事迹,武德八年调任扬州,武德九年调任豫州,又是出任利州,再是调任荆州。

大半个中原自南向北,都快被他走遍了。

其实武士彟算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在大唐能臣人才辈出的年代,贞观一朝群星闪耀,大唐的人才都快变得不值钱了。

武士彟也在房玄龄,岑文本,或是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人的光辉下淹没。

再者说武家是商贾出身,当年为了资助泾阳起兵的皇爷爷,几乎是用尽了家产。

光凭武士彟与皇爷爷的交情又能如何?

可现在坐在皇位上的是父皇

如果父皇还看当年交情,用还人情的方式补偿他们,兑现当年的许诺,这朝堂早就乱得不成样子。

就如当年的关陇门阀支持皇爷爷起兵,当年的承诺都是皇爷爷给的。

现在呢?

父皇即位之后,根本不搭理他们关陇门阀。

当年情面,哪有社稷重要。

李承乾看完了奏章,低声道:“以往武家都是经商的,他们现在还经商吗?”

于志宁回道:“不再经商了,应国公前来告老也有缘由,他的家眷都在并州,而现在他的身边只带着一个小女儿,多半是回乡心切。”

李承乾吃着茶叶蛋,也给于志宁一颗,“于詹事?”

于志宁刚剥了蛋壳,还没吃,只好又将剥了壳的茶叶蛋放入碗中,端坐着道:“殿下请讲。”

“你这些天一直都在中书省办事。”

于志宁道:“正是。”

“来年科举的事准备如何了?”

“回殿下,在来年六月便能开科举,今年休沐之后,房相会主持将布告传下去,告知中原各县。”

李承乾盘算了一番,要等休沐后让各县张贴布告,前前后后的时间还挺紧张的。

于志宁拿起剥好的茶叶蛋,咬下一口仔细品尝着美味。

“科举的会糊名吗?”

“糊名?”于志宁嘴里还嚼着茶叶蛋,好奇道:“糊名是何意思?”

李承乾比划了一番,又解释了一番。

于志宁大致会意,颔首道:“为何要在卷上糊名?”

“若有人看到名字籍贯,徇私了该如何是好?”

于志宁将吃了半颗的茶叶蛋放入碗中,皱眉思量道:“既然是朝中主持科举,自然是公正的,登科及第亦是看各家文章,若糊名,是朝堂不信任士子,还是士子不信朝堂,这可不是君子之道。”

“于詹事,平时读圣贤书多吗?”

于志宁道:“已很久没看了。”

“那孤再问你。”李承乾放低声音道:“假如,孤是说假如,往后的科举成了考官的敛财之道,真有人徇私又该如何?”

于志宁神色中多了几分惧色,缓缓道:“会死很多人的。”

科举制度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制度需要完善。

再者说在隋朝以前,中原的选官制度所用的是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是地方乡绅或是大族来评价一个人的资质。

这种看身份,看出身,甚至看父辈身份,家世来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与才学的选官制度。

竟然延续了数百年?

也就有了之后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搞笑情况。

上品官吏中没有出身贫寒的人。

往下的人才中,却没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

世家大族能够成为延续数百年,甚至左右皇权,都是这帮混账害的。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

世家的垄断就是学得好,不如生得好,主打一个任性一个认命。

科举要开了,李唐的社稷要和世家叫板了,估计又要死不少人。

于志宁低声道:“开科举也就罢了,看朝中官吏任用几成世家子弟,若一概不用世家子弟,那些人多半又会痛骂陛下。”

李承乾道:“怎么?我们开科举还要看他们脸色?”

听殿下这么说,于志宁欲言又止。

“呵呵,孤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世道了。”李承乾摇头笑着

等殿外冻雨稍稍停歇的时候,于志宁才离开东宫。

李承乾独自坐在殿内,这个于志宁没有否定糊名的必要性,只是答应了会给中书省递交奏章。

走出崇文殿,阴沉的天空,还有些细雨在下。

还没到用晚饭的时辰,小福已经在厨房忙碌了。

李丽质又来了东宫,她与宁儿坐在一起说着话。

李承乾独自坐在殿内,看着一块铁出神。

“皇兄,你在做什么?”

“孤在想杀人的事。”

“杀人?要杀谁?”李丽质当即看了看殿内,目光扫视四周。

“没什么。”李承乾又换上一副温和的笑容。

小福端着一个陶锅而来,她将锅放在殿下面前,道:“殿下,东宫的规矩,一定要按时用饭。”

李承乾拿过筷子,打开这个砂锅,里面有萝卜,芹菜,还有些面条与肉丸。

一个简单的砂锅,便是今天的晚饭。

小福又道:“殿下要好好吃饭,这也是东宫规矩。”

李承乾吃着饭,点头道:“孤知道了。”

“嗯。”小福这才满意点头,又拿出另外两个砂锅放入食盒中,低声道:“公主殿下,吃的时候记得用炉子热一热。”

李丽质笑着接过食盒笑着道:“小福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

本来东宫的饭食一直都是宁儿在做的,只不过她的天分与手艺确实没有小福来的好。

做饭这种事,自然就落在了这个丫头的身上。

雨水淅淅沥沥下了一晚上,冻雨过后天气更冷了。

翌日,早朝不到半刻时辰就结束。

近来的早朝越来越清闲。

与平时一样,李承乾在武德殿前练习箭术。

李渊抚须看着靶子,颔首道:“承乾,你的天分很不错。”

李承乾道:“因孙儿心中有杀意,所以今日手感很好。”

又是一箭射出,箭矢命中靶心。

之后太监又将靶子放在更远的地方,朗声道:“太子殿下,有六丈了。”

李渊笑道:“是什么人让朕的孙儿有杀意了。”

李承乾道:“皇叔说世家都是虫豸,那些人都该死,孙儿想要将他们用箭矢钉在墙上。”

“还是孝恭说的?”

“没错。”

李渊蹙眉道:“不对呀,朕记得孝恭昨日一早就去了骊山。”

“孙儿与皇叔心有灵犀,他在梦里与孙儿说的。”

李渊神色担忧,叫来一旁的太监小声道:“朕听说承乾小时候的病应该好了才对?”

“老奴不知。”

见到这个孙儿又是一箭放出,箭矢在靶子上却没有落在靶心,李渊还是朗声道:“好箭术!”

其实在场的太监都知道,太子殿下的箭术放眼军中算不得什么。

根本上来说,寻常的士卒的箭术都比殿下好。

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谁让太子殿下是这位太上皇最疼爱的大孙子。

有一个太监领着一位穿着锦服的小胖子而来。

这个胖子不是别人,正是魏王李泰。

等李承乾搭箭拉弓而起,李泰当即躲远了几步,脚步匆匆来到皇爷爷的身后。

李渊笑道:“青雀,你从骊山回来了?”

昨夜的雨水到了早晨才停,现在的地面还有些湿漉漉。

李泰行礼道:“孙儿牵挂括地志的编撰,便提前回来了,今日早晨就到长安的。”

而后,他又行礼道:“皇兄。”

李承乾依旧拉着弓,道:“青雀回来就好,孤一个人监理朝政正好忙不过来。”

李泰又道:“这些天父皇时常过问朝政,朝野上下对皇兄都予以赞誉,父皇很欣慰。”

“嗯,那就好。”

兄弟俩人的谈话话里有话。

大孙儿监理朝政,守备长安真的很忙吗?

明明他很清闲,清闲得都能够来武德殿练箭术。

李渊笑着打开一旁的锅盖,捞出一颗茶叶蛋,递给他道:“青雀,这是茶叶蛋,你皇兄想出来的吃法。”

“谢爷爷。”李泰的一举一动都很有礼数,也很板正。

相比太子殿下时常慵懒,魏王殿下行礼的姿势令人挑不出毛病。

李泰吃着茶叶蛋在皇爷爷身侧的椅子上坐下来,他低声道:“听闻皇兄给文学馆安排了一个波斯人当编撰?”

李承乾点头没有否认,等远处的有太监将靶子上的箭矢都取下来了,继续射箭。

平日里,太子也就随心练箭,今日练得最久。

李承乾拿过太监递来的箭矢,又松了松筋骨道:“那个波斯人掌握着波斯与西域来往的要道,孤想着是不是对伱编撰括地志有帮助,便让人送到了你的文学馆。”

“谢皇兄指点。”

“孤还将括地志的纲要扩充一番,也不知是不是合你心意,你不要觉得皇兄多事就好。”

“怎会觉得皇兄多事,皇兄地指点,弟弟一定参详。”

李承乾放下了长弓,坐下来喝着水。

李泰又行礼道:“孙儿先去看望母后。”

“嗯,去吧。”李渊还是面带欣慰的笑容,李泰的个子没有承乾高,长得也胖了一些,但也是个懂事的孩子。

李渊又道:“承乾,你练箭术不能心焦气躁,你……”

话还没说完,李承乾拿起一旁的角弓,拉弓搭箭,又是一箭射出,箭矢带着呼啸声正中靶子中心。

刚刚还怎么都射不中的靶子,这一次竟然正中靶心。

“爷爷,孙儿的运气很不错。”

这一次就连李渊也有些动容,这么认真的一箭不像是运气作祟。

言罢,李承乾放下了角弓,朝着自己的东宫走去。

李渊剥着茶叶蛋的蛋壳,缓缓自语道:“朕的大孙儿有心事了,男儿有了心事是长大了。”

老太监又道:“太上皇,这个茶叶蛋不能多吃。”

“你们帮着朕一起吃。”

满满一锅的茶叶蛋,实在是吃不完,让一旁的几个太监都面泛苦色。

217.第217章 孤不懂这些的220.第220章 唐军来了第327章 第二次发展395.第395章 天可汗与赞普第20章 忠诚不极端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谢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赏)第49章 上架感言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将来360.第360章 归心257.第257章 活捉第124章 圆满的成果259.第259章 来长安的禄东赞365.第365章 宴席第66章 大将军教导199.第199章 临近新年393.第393章 松赞干布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将来第19章 他们越反对,它就越光芒万丈293.第293章 治的建议第156章 京兆府争论202.第202章 扫兴的人第129章 李靖大将军292.第292章 贞观十四年第84章 战书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12章 小气的父皇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种水稻220.第220章 唐军来了255.第255章 明智的对手290.第290章 将来的一代人260.第260章 谈人生第4章 红楼与曹先生第319章 处罚(感谢饭饭饭团er的盟主)369.第369章 舍我其谁372.第372章 寝食难安第14章 偏心的父皇188.第188章 河东好友第83章 颉利的近况第105章 被监视的太子第3章 太子讲故事274.第274章 新年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亲眷208.第208章 大唐飞虎队255.第255章 明智的对手256.第256章 迂回绕后第179章 效益257.第257章 活捉第46章 秋猎前的一致意见111.第111章 喜悦与横扫西域234.第234章 有陛下当年之风第51章 守备长安的太子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第32章 拜访舅爷第35章 越活越平庸367.第367章 看洛阳第324章 劝谏与反问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307.第307章 太子的实习期第174章 分寸第68章 孤有进步吗?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61章 迎接陛下第102章 科举揭榜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393.第393章 松赞干布第76章 就孤最平庸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127章 游园第58章 重情重义,英雄好汉183.第183章 识大局370.第370章 启程封禅第82章 抢还是买362.第362章 祭拜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机352.第352章 洛阳大雨第40章 东宫的钱袋子290.第290章 将来的一代人第74章 太子拜师190.第190章 下蛋了190.第190章 下蛋了294.第294章 山君传说331.第331章 赵国公的忧愁332.第332章 中年危机的布衣之交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谢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赏)78.第78章 解气?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362.第362章 祭拜220.第220章 唐军来了348.第348章 洛阳鱼不肥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118章 不缺添乱的人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梦212.第212章 坚韧的意志365.第365章 宴席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严287.第287章 比金钱更值得309.第309章 发兵377.第377章 旧人老臣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