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李适之拜太子太师,封宋国公

第111章 李适之拜太子太师,封宋国公

兴庆殿。

圣人还未入殿前,诸臣在殿中小声私语。

“左相脸色不太好啊!”

韦坚见李适之神情憔悴,忍不住说道。

“呵呵……韦尚书,你的时机到了。”

李适之答非所问,他向韦坚暗示一句。

“相公难道要荐我为吏部?”

韦坚心中一喜,赶紧凑上前,耳语道。

在尚书省权柄被架空以后。中书省的右相(中书令),门下省的左相(侍中),是固定的两个宰相位置。

尤其是“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堂,在中书门下堂又设立吏房、兵房、户房、枢机房、刑礼房后,直接让六部尚书的职事官变得几乎没有权力。

如韦坚是刑部尚书,虽然他权力很大,很强势。但厉害的不是“刑部尚书”,而是韦坚兼任刑礼房的差遣官。

如果哪个尚书没有兼职中书门下五房差遣,那基本上和养老差不多。

但现在政局还未大变,李隆基一般在任命尚书的时候,必加五房差遣。

在韦坚的念想中,他只要当吏部尚书,领中书门下堂吏部差遣。入相之势更为明显。

说不定哪天李隆基一高兴,就给他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等着吧!”

李适之拍了拍韦坚的肩膀。

这时,监礼官唱礼:“陛下至!”

“拜见陛下!”

文武百官整着恢复姿态,向李隆基一拜。

只有韦坚心不在焉。

人这一生,为了名利而追逐,哪怕知道布满荆棘,哪怕知道会付出生命。

朝堂上,枢机议事、日常事务、地方事务先后回禀、处理。

其中枢机议事,是宰相和皇帝提前在中书门下堂商量,然后才告知诸臣。

无臣子再禀告事宜,就在李隆基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李适之上前向李隆基一拜,缓缓说道:“启禀陛下,臣近日处理政务时迷幻出错,心力憔悴,上请移病。”

移病,是辞职的委婉说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武百官无一不震动,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李适之。

不明白,实在不明白。左相如日中天,正是仕途巅峰求进之时。再迈出一步,就可以问鼎首席。

而且左相的身体一向不错,以酒名动长安,怎么能甘心辞官呢?

设身处地,即便生病,只要不是病入膏肓,就一定不会离开这个位置。

权力一旦到手里,哪怕是贤明、清正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放手。

韦坚此刻也懵了,他以为左相会推荐他为吏部尚书。没想到左相竟辞去相职。

他苦苦追逐的权力,左相竟这么轻易放弃。他与左相接触颇多,没感觉到左相身体有什么不对。

不过他心中又突然涌来惊喜,因为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同。左相空缺,会立刻推举出新的宰相,主持门下省事务,位列两班。

听李适之刚才的意思,像是要临走前推举他为左相,这比梦中还要美好,简直是喜从天降。

同样的,右相李林甫眉头一下凝起来。

工于权术的他,连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想去算计人。

起初他也愣了一下,不过他可是策划了“杨璹事件”那样的阴招。

再结合他一直期待的“父相子帅”,立刻明白李适之这老匹夫以退为进,准备给李瑄让道。

李适之一旦离开权力中心,圣人便不会猜忌掌兵的李瑄。

这一刻,李林甫不得不佩服李适之的决心与果断。

识破这种的凶险困境,不是去压制儿子,而是自己挺身罢相。

李林甫一向看不起李适之,但此时此刻他对李适之刮目相看,他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魄力。

越想心中越乱,李林甫微微闭上眼睛,等待圣人的决断。

“古代陶渊明仕途不得志,归隐山林,卿已至宰相,又不像贺监那样年迈,为何要主动请辞?如果真需要养病,朕准你一个月假期。辞相之事,你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

李隆基一听李适之要辞职很不开心。他最想的事情,是朝堂稳定,这样他就能安心享乐。

每一次换相,都会有不稳定期。

只有主动犯下错误,才会提出罢相。

所以李隆基并不同意李适之请辞。

李隆基觉得李适之未有过错,甚得他心,为什么要罢相呢?有病养几日不行吗?

“臣蒙圣恩,无以为报,只能兢兢业业,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懈怠。自成宰相,明白国家社稷之重,明白百名苍生的期盼,然迫于疾病,不能再负重位。臣自知疏忽糊涂,握笔常现错字,若是因臣的小过而酿成大错,臣将负国负君,罪己罪民。臣爱惜相位,不忍放下权力,但臣更知晓无能的人为国家带来祸患,为陛下带来忧虑。趁着臣还未犯下张嘉贞、宇文融那样的错误之前,离开宰位,让更贤明的人,来继承宰相的位置……”

“臣多么希望君与臣之间,能够像高宗皇帝和薛元超那样,能一同走向白首。臣只是恨自己聪明的时间太短暂了,陛下您英明神武,像古之圣君一样,在危难之际,解决内忧外患。愚钝的臣子比不上您,这时候罢相,也是为了报答陛下与国家……”

“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可以掩饰,因而直陈愚情,这些都是臣的肺腑之言,希望陛下能够答应。”

李适之说着上前,他脱下自己的帽子,并将自己的鱼符摘下放在案上。

以表示自己的坚决!

他一番娓娓动情的陈述,让文武百官都以为李适之吊着一口气,要交待遗言一样。

那些平时与李适之交好的臣子,抹了抹眼泪,左相突然辞职,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卿为何病,修养一下不好嘛!”

李隆基颇为感慨,不舍得李适之离开。

“臣自及冠起,先后在金州、湖州、郎州、唐州、通州、梓州、秦州、陕州、洛阳、幽州等地任职,又常年嗜酒,现眼花缭乱,记忆糊涂,这是老病,估计修养不好了。”

李适之向李隆基回答道。

他把自己的“病”归结于常年奔波,身体垮了。

事实上,李适之年轻的时候,基本一年左右,都会被调离一个地方,不让李适之在一个地方满任期。

“事已至此,朝后入勤政楼再议。”

李隆基说完,吩咐退朝。他要在兴庆宫中私下问询李适之。

文武百官朝拜后落朝,还未出殿,就开始议论不休。

每一次相位动,都是天大的事情。群臣下朝后,当天就能传遍长安,五天内必传至东都洛阳。

许多大臣围在李适之面前,有是真关心李适之身体的,有是想知道一些事情。

韦坚表现地更加亲近,对李适之嘘寒问暖。

在这关键时刻,李适之的一句话对他太重要了。

“想将李瑄拔为上将,没那么容易。”李林甫在心中冷哼。

不过当李林甫看到韦坚后,眉头又皱起来。李适之八成要推荐这白眼狼为宰相。

可是他刚从吏部大案中脱身,加上韦坚就是吏部大案的负责人。

他要是阻止韦坚拜相,不就跟当初张九龄阻止牛仙客罢相,招圣人厌恶吗?

想到此,李林甫咬牙切齿。

韦坚拜相,似乎势不可挡。

勤政务本楼。

李适之来拜见李隆基后,相谈许久,他表现地十分坚决。

李隆基明白他要失去一名良相。

他也没多责怪,李适之上任后强干、务实,除了尽职尽责处理政务外,监察郡县、整饬吏治、惩治腐败、改元为载、发掘金矿、富裕国库,算得上国家的功臣。

另外,李适之的儿子李瑄,文采斐然,骁勇善战,为君分忧,颇得他心。

一上任陇右节度副使,就立下大功,让李隆基计划着给予李瑄军权,让李瑄尽快去进攻吐蕃,收复失地,为他开疆扩土。

“卿离开后,觉得谁能继承重任呢?”

李隆基询问李适之。

“宰相是圣人所拜,臣没有这样的权限。”

李适之向李隆基回答。表达不轻易再干涉政务。

“卿不在门下省,总有人要继承大任,总不能让诏令没有人审核吧?卿推荐几个人,我会好好考虑考虑!”

李隆基一定要李适之推荐继承左相的人选。 “从集贤院事务上,能看出工部尚书的博学与威望;从吏部大案与广运潭集会上,可以看到刑部尚书的刚正和统筹;从治军治河南尹上,能看出礼部尚书的文韬武略俱全;从灭突厥的功绩上,能看出御史大夫的果断与坚决。臣为陛下推荐这几位,谁更适合,还要让陛下判断。当然,这只是臣的刍荛之见,或许陛下心中还有房谋杜断那样的名臣。”

按照李瑄的提示,李适之举例论证,告诉李隆基。

工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陈希烈。一直在集贤院,勤勤恳恳支持日常事务十几年,深得李隆基信任。

礼部尚书,裴宽。刚从范阳节度使任上回来,李隆基认为裴宽有“九龄风度”,非常欣赏裴宽的品德和能力。

御史大夫,王忠嗣。仅仅在天宝年间,先击奚、契丹,三战三捷;再击突厥右厢;去年击破突厥左厢,覆灭突厥。这种功勋盛唐第一,无与伦比。

韦坚更不用说,是李隆基最近最得宠的人。

虽然只列举这四个人,但李瑄早就猜透李隆基的心思。

“卿所列皆为宰相之才,然回纥新立,忠嗣需要坐镇北境;裴尚书差些火候;陈尚书虽然博学,但在治国经验和治吏经验上欠缺;其余朝廷诸公,比他们皆差一筹。”

李隆基想了想,向李适之回答到。

“圣人英明!”

李适之向李隆基拜礼的时候,将心放下。

“我觉得七郎可为上将,卿觉得如何啊?”

李隆基郑重向李适之说道。

“父亲不会不解儿子,臣也认为七郎有上将的才能。”

李适之没有虚伪的推脱。

“朕相信这是文武百官可以看到的。可皇甫将军怎么安排呢?”

李隆基又询问李适之的意见。

皇甫惟明久经沙场,只有今年一场败仗。

不能因此就剥夺其官职,那样会寒边将的心。

况李瑄在积石军立功,离不开皇甫惟明的支持,所以李隆基想善待他。以后还可以再启用为上将。

“臣离开后,不仅多出左相的位置,还空兵部尚书。这个位置,本就是为文武双全的人准备。”

李适之意有所指地答复李隆基。

皇甫惟明有十几年文官经历,最高任司农卿。

又是大唐少数出使过吐蕃的将领。

“这样的话,就没什么好议论了。”

李隆基让李适之来案前,并抓住李适之的手说道:“三郎养好身体,以后可再辅佐我。”

“臣只要身体无恙,哪怕是当太守也要为国效力。如果还是糊涂,成为县令,亦是愧对百姓。”

李适之说话的时候眼睛通红,泪流不止。

“即使养病,也当有尊位!”

李隆基感慨地说一句。

随后,邀李适之一起就食。

完罢,李隆基令羽林军驾车,将李适之送回左相府。

下午时,召李林甫入宫,商议枢机。

“现在国家只剩下伱了,你心中有没有像李县公一样的人才。”

李隆基问李林甫。

李适之辞去所有职事官,使职差谴,散官,勋。但李适之爵位是县公,此爵位伴随至死,然后削一级,由李霅继承。

“工部陈尚书是为人才!”

李林甫上午时都想好了,如果圣人让他推荐,他就推荐威望足的陈希烈。不论是否可成。

在李林甫心里,陈希烈性情谦柔,容易控制。以陈希烈为相,一定能重回他和牛仙客一起执政的时代。

“李县公向我推荐四个大臣,其中也包括陈尚书。但我认为陈尚书不是最合适的。”

李隆基微微摇头,向李林甫问:“右相觉得刑部韦尚书如何?”

果然是这白眼狼。

刑部大案让这个白眼狼在朝野获得巨大声望。这是踩着他的头上位!

“圣人圣明,臣……觉得合适!”

李林甫纵然心中不痛快,但表面没有任何不满。

难道让他拿韦坚外戚的身份说事吗?

他可是宗室!

“十事要说”上不仅约束李隆基不用外戚,也不可用宗室任重要职务。

开元二十四年,牛仙客拜相前,李林甫曾经向李隆基说过一句话:“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如果去反驳,就是打他自己脸。

……

右相府。

韦坚即将拜相,让李林甫心烦意乱,怒气填胸。

换成谁,也比韦坚这个背叛他的白眼狼好!

哪怕是二五仔杨璹,以及弹劾他那些所谓清流拜相,也比韦坚好无数倍。

因为韦坚是他亲戚,和其他二五仔不同。

即便李岫来劝说李林甫也无济于事。

这一夜,李林甫月堂静坐,水米不进。

……

两日后,李适之以太子太师致仕,晋爵为宋国公。

太子太师在信安王李祎去世后就一直空缺,为从一品。

大唐只有天策上将、太师、太傅、太尉、太保、司徒、司空,为正一品。

天策上将不用谈。

其他的太师、太尉等,李隆基除了给自己的亲兄弟和儿子们,只会用以追赠逝去的功臣,让他们在下面养老。如去年李祎去世,追赠太尉;张说去世追赠司徒等。

李适之告病养老。

韦坚上位,他被拜为左相,兼刑部尚书,授银青光禄大夫。

除了之外,又兼任数使职。

“多谢太师推荐!”

当天下午,满面红光的韦坚来拜访李适之。

正当壮年拜相,他喜难自抑。

他很感激李适之的推荐,如果李适之和李林甫一起反对,他定难以入相。

而且入相的功绩,吏部大案,是李适之父子一手策划。

“老夫现在身份特殊,左相今后不要在私下会见我。逢年过节也无需派人送我礼物,我是不会收的。”

李适之向韦坚直说道。

“太师您已以致仕,有何不可见的?”

韦坚不理解。

“左相是外戚、宰相,吾家七郎为宗室、边将。我们走得太近,圣人一定会怀疑,如果有心之人诬告我们谋反,那我们必死无葬身之地。有的事情,左相还需三思而后行!”

李适之向韦坚坦白。

圣人可是连着两次政变,才登上九五之位。

他心里敏感的很,正因为如此,才一日杀三子。

外戚、宗室、宰相、边帅,这些词语联合在一起,绝对会触动李隆基敏感的弦。

李瑄吸取历史上“韦坚皇甫惟明上元游玩”的教训,提前向李适之陈述其间的厉害。请他致仕期间与重臣们保持距离。

李适之今后就找汝阳王等无权王公,或者找同样致仕的老臣吟诗作赋,下棋喝酒。

他会在宴席上故意写错几个字,让世人认为他真的“恍惚”,不适合再入朝。

他听从李瑄的意见,在李瑄掌握军权的时候,不再见任何实权官职。

“太师深谋远虑,您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只是不知如何报答太师的恩情。”

韦坚心中一惊,当今圣人有自己的处事方法。一旦他们被诬告,就算没有证据,也会被圣人猜忌。

想到自己与皇甫惟明的关系,韦坚心中一阵后怕。

五千字大章,还有一章晚点。

第363章 李适之出逃长安,天水王收河西兵第11章 押官薛错第342章 罗马帝国进攻大食,最后的大战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杨玉环的失落第375章 与李隆基同龙辇入长安第146章 和亲,与韦坚决裂第55章 颇黎第21章 为高力士“献宝”第224章 大非川之战,将再次重现第242章 建立神策军,追封李瑄祖父为王第252章 与圣人论国事,出将入相第203章 三十三万大军,十八名顶级猛将第281章 豪掷黄金两千两第19章 箭术与马战第374章 斩太子亲信,与叛军首战第307章 李瑄的危机,高仙芝回京献俘第169章 狂风沙漠,白亭海之战第177章 床弩的威力,鸡心谷的血战第77章 升官,忠武将军第3章 李适之第146章 和亲,与韦坚决裂第25章 渭水离别第190章 授上柱国,封楚国公,兼河西 陇右采第296章 天宝八载,灵溪怀孕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军撤回安西第123章 穷途末路,殊死一搏第173章 全军覆没,丰厚的战利品第199章 城门前的重逢,万民拥戴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军撤回安西第264章 与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113章 组建四万匹战马的临洮军第257章 李隆基为李瑄拜相造势,舞马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游行,与李隆基论开元宰相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353章 胜业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难第98章 父亲举荐儿子第365章 安禄山称帝,哥舒翰出潼关,突袭长安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儿浑瑊第142章 整饬凉州城,河西第一城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193章 造反,凉州城中的欢呼第24章 广运潭第304章 杨玉环第二次出宫,李隆基的“脆弱”第90章 再见杨玉环第351章 天将军回天街图,与李隆基的对话第14章 权相李林甫第44章 杀人灭口第37章 拒绝赠送第29章 军中训练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来诗歌第8章 看花马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勋章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贺知章第285章 新科举的题目第353章 胜业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难第330章 换将,改城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190章 授上柱国,封楚国公,兼河西 陇右采第79章 回到长安第193章 造反,凉州城中的欢呼第115章 招募游侠,组建“神策”第72章 心在动第232章 连斩十八猛将第233章 骑兵大战落幕,吐蕃赞普的心灰意冷第158章 裴灵溪第146章 和亲,与韦坚决裂第119章 吐蕃大举入侵第302章 杨玉环的樱桃饆饠,安禄山封王,蝶恋花,最后的法令第144章 杨钊的野望,李隆基召见第228章 送将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307章 李瑄的危机,高仙芝回京献俘第271章 谁是首席宰相?杨玉环的助攻第112章 拜为上将,左龙武卫大将军第370章 马嵬驿政变,李瑄遇李隆基第351章 天将军回天街图,与李隆基的对话第240章 赞普劝李瑄造反,黄河源头第305章 李相的威严,逮捕五杨之一第356章 安禄山的哭泣,鼓角声前奏,天宝十四载第285章 新科举的题目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斩元帅第229章 赞普的决定,将军难免阵前亡第320章 唐军就位,四面包围第275章 三月梨花,小相公第142章 整饬凉州城,河西第一城第352章 李适之的顾虑,小儿小女第193章 造反,凉州城中的欢呼第35章 斩将第134章 化为鬼魂,阵前结草第270章 变革派领袖李瑄,保守派领袖李林甫第155章 杖杀罗希奭,驱逐王鉷,裴宽拜相第312章 封常清,制定对战大食的计策第247章 正式成为天水王,一掌击碎天灵盖第195章 诸葛亮剑,李林甫的把柄第168章 率临洮军 赤水军突袭回纥“阅兵”第136章 名将之死第133章 龙驹岛第324章 斩将拔旗,大食远征军覆没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328章 更深的谋划,旷野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