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武则天的提议

张说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眼光独到,很务实,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儒家崇“义”,把义视为高于一切,总是指责别人“言不及义”。而事实上,儒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言不及“利”。

义,当然重要,没有义,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利同样重要,没有利,也是不可想象的。

利为什么如此重要?

因为是个人就得吃饭穿衣,赡养父母,养儿活女,这就需要钱,就要产生“利”。去万里之外打仗作战,光有“义”还不行,还需要“利”相辅。

击破大食,是唐人心中所愿。早在唐太宗时,唐朝就有机会出兵波斯,只是因为当时的条件并不成熟,唐太宗不得不放弃这一打算。

虽然这事儿没有成行,但唐人并没有忘记这事,若要出兵攻打大食,唐人一定会踊跃参与,这就是“义”。

然而,攻打大食毕竟太远,远在万里之外,那里太苦,远不如在国内舒适。而且,风险还很高,父母妻儿一定会担忧,若是没有厚利为之辅,又能有多少人前去呢?

即使前去,又能持续多久呢?

若是有厚利,辛苦三五年,可以过上十几二十年的舒适日子,那么,就会有不少人甘冒风险,前去参与此战。

如此一来,这仗就好打多了。

想想看,大英帝国以三个小岛子,统治半个地球几百年,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用重利引诱国民前去海外冒险。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普通英国士兵。在英国国内不过是个普通人。到了印度他就是人上人。他的薪水足够他在印度养个小情人,再请三两个佣人,把他当老爷一样侍候着。

而且,他辛苦几年后,回到英国国内,存的钱可以够他舒舒服服的过上十来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安逸生活。

如此优渥的厚利,谁不想去冒险?

至于军官。所得到的薪水就更加丰厚了。

正是因为有如此的厚利刺激,英国人总是爱好冒险,英国人的足迹遍布全球。

“有理!”众人齐声赞同。

在座的人都是务实的政治家,对于利的重要非常清楚,不能不赞同。

“第五件事就是在加强消息的刺探。”张说接着道:“这事儿,可以交给波斯王来做。陛下,臣的意思是给波斯更多的钱财,让他招蓦更多的人手。”

情报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孙子兵法》云“百战不殆”,这是建立在完善的情报工作基础上的。若是没有完善的情报工作,不能得到有及时可靠的情报。何来“百战不殆”?

要完成这一工作,非泥涅师莫属。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是波斯王子。在波斯故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他可以利用这影响力打探消息。二是因为唐人的长相与中东人截然不同,若是由唐人来打探消息,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阿拉伯帝国可以一眼就辨认出唐人。

是以,在准备与阿拉伯帝国大战之时,一定要加强泥涅师的实力,要拨给他更多的钱财,让他能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说得不错。”李隆基重重点头,道:“泥涅师,你需要多少钱财,先预估一下,再报给朕,朕拨给你足够的钱财。”

“谢陛下!”泥涅师大喜过望,笑得眼睛眯到一起了。

他如此欢喜,不仅仅是因为他可以得到更多的钱财,可以放开膀子大干一番了,同时也意味着他离回归故土更近一步了。

“第六件事就是派出大量的人手,进行游说,要让阿拉伯帝国境内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反对大食。”张说眼中精光一闪,笑道:“当然,他们还得为大唐说好话,要让大食境内的百姓对大唐心生好感,最好是起而迎接大唐之军。”

游说,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舆论攻击,政治攻势。这有多重要,我们都清楚,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使用过了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采纳尉缭的建议,出重金收买读书人,为秦国游说,为秦国背书,这是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比如,汉高祖刘邦用陈平之计,大出金银,收买人心,分化瓦解项羽的手下,取得巨大成功。

从阿拉伯帝国内部攻击,分化瓦解,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若是成功的话,对唐朝有着莫大的好处。

“张说,你这主意非常妙。”李隆基大为赞赏,笑着道:“如今的大食,残暴不仁,所到之处,赤地千里。他们强迫百姓信奉他们的真主,若是不信任,就会被杀死,这些百姓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若是得到大唐要西进的消息,他们一定会揭竿而起,迎接大唐。”

阿拉伯帝国在崛起之初,强硬推行宗教政策,要被征服的百姓信奉他们的宗教。若是不信奉,就会被杀头。

而恰恰在被阿拉伯帝国占领之地有着不少的宗教,其中的摩尼教更是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拥有众多的信徒,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这些摩尼教徒为了信仰,揭竿而起,与阿拉伯帝国对着干,这是阿拉伯帝国虽然征服了波斯故地数十年,却是始终无法平定的原因所在。

曾经一度,阿拉伯帝国想要放弃波斯之地了,要不是优素福以血腥残暴的手段平定了这里的叛乱的话。

在吸收了足够的教训之后,阿拉伯帝国这才改弦易辙,要这些被征服的百姓用交税的方式,获得自己的宗教信奉,反抗才算是减弱了许多。

当然,这一措施现在还没有被推行。

“呵呵。”对阿拉伯帝国的情况,众人都有所了解,听了李隆基的话,众人齐声畅笑。

“还有,大食征服之后,就会把那里的百姓变为奴隶,供他们驱使。而大唐不会要奴隶,这又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李隆基接着道。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征服哪里那里的百姓就会成为奴隶。而唐朝是封建制度,不会蓄奴,这是唐朝的天然优势。

只要把这点运用得好,就会成为犀利无匹的利器。

“呵呵。”众人又是一阵畅笑。

“陛下,臣要说的就这么多。”张说最后道。

说完之后,挑衅的冲姚崇挑了挑眉头,那意思是在说你能说十事,我也能说六策,不比你差。

姚崇咧了咧嘴角,一副不屑的样儿。

当然,这两人的小动作很快,一闪即隐,别人没有发觉,李隆基却是看见了,却是没有理睬。

这两货命里犯冲,要调解也调解不了,只要他们不危害到公事,可以不去管他们。

历史上,李隆基就曾亲自出面,为这两人调解,结果是没用,两货当面答应不斗了。背后是该怎么斗还是怎么斗,直到死也在斗。

“张说六策说得不错,可圈可点。你们谁还有话说?”李隆基问道。

“陛下,臣以为,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张柬之接过话头,道:“那就是选拔人才。革除积弊需要人才,击破大食后的治理,同样需要人才。这事儿,我们得做在头里。”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赏。

张柬之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只是他有点妇人之仁,不然的话,就会更加完美了。

贮备人才这事儿,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要。

李隆基要开创开元盛世,要革除积弊,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治理征服之地,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要知道,阿拉伯帝国有着万里疆域,比起唐朝并不逊色多少,这需要的人才之多可想而知了。

若是唐朝不从眼下开始贮备人才的话,到时就来不及了。

“容国策军略铺开之后,就开科取士,招揽人才。”李隆基当即拍板。

“陛下英明。”对这点,没人有异议,无不是赞同。

“还有问题么?”李隆基问道。

“姚崇、张说和张柬之,把紧要的事儿都说了,臣没甚好说的了。”狄仁杰摇头。

姚崇十事,张说六策,再加上张柬之的招揽人才一策,把当下最重要的事儿都包括进去了,就是以狄仁杰的才智,也想不到还有什么需要说的。

“没错。”王孝杰他们大为赞成这话。

“你们都没话说了,是吧?那好,我就说一件事,非常紧要的事儿。”武则天扫视群臣一眼,缓缓开口道。

武则天精明过人,有雄视天下之才,她既然有话说,那必然是非常了得的大事,众人的目光齐刷刷集中在她身上。

就是李隆基也不得不重视,眼睛瞪大,看着武则天道:“还请祖母说话。”

“姚崇十事,张说六策,张柬之选拔人才一事,都非常重要,是眼下最为紧要之事。然,要做的话,却是费时费力,需要年富力强之人来做。”武则天把狄仁杰和王孝杰瞧瞧,道:“可眼下朝中的大臣,年岁可不小了,难以担此重任。陛下若是要开创新的纪元,实现宏伟抱负,就需要提拔一批年轻且有才华的人才。”

“圣后英明。”群臣心悦诚服,齐声颂扬。

朝中的大臣,文臣以狄仁杰为首,武将以王孝杰为首。这两人虽然才干非凡,却是年岁不小,六七十岁的人了,身体大不如以前,精力或有不济了。

而要击破大食,需要处理的事儿太多了,必须要一批年富力强,富有才华的年轻人来完成不可。

武则天的提醒非常及时,非常有道理。

第29章 灭天竺好处多第87章 碛口大捷第32章 战争总动员第23章 武则天有点烦第74章 楚王万岁第18章 去最危险的地方第88章 名满天下第36章 滥竽充数第19章 等你多时了第39章 张说作证第59章 姚崇十事第51章 纷纷请降第19章 波斯动荡第75章 张易之第53章 战后总结第23章 武则天有点烦第59章 姚崇十事第2章 万国来朝第20章 侄子不如儿子亲第5章 机会来了第23章 势如破竹第24章 望风而降第21章 要干大的第31章 毁灭打击第8章 李隆基献计第63章 妙解名题(上)第1章 大食东进第63章 妙解名题(上)第6章 巧舌如簧(上)第8章 妙计破城第10章 请命击边第36章 武则天的决断第67章 大唐军事学院第19章 斋戒第19章 狄仁杰第28章 传说中的小白脸第48章 奇葩圣旨第6章 李显回京第52章 稳定西域第6章 一语解惑第15章 超级乌龙第61章 张说论兵第63章 一文一武第46章 争相结纳第10章 请命击边第70章 选妃第17章 灭吐蕃?第20章 惨无人道第11章 雄心第36章 武则天的决断第11章 雄心第11章 军权在握第6章 征吐蕃第62章 战果辉煌第30章 波斯复国第32章 战争总动员第8章 妙计破城第60章 血染大漠(上)第50章 穷追不舍第6章 李显回京第68章 绝户计第69章 火烧大漠第41章 丧家之犬第67章 大唐军事学院第55章 我恨楚王第51章 名将之才第29章 名臣张说第4章 商议军机第28章 妙计破城(中)第37章 找李隆基算帐第14章 关你屁事第10章 扬眉吐气第46章 第一轮交锋第12章 安插人手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63章 妙解名题(上)第21章 大破吐蕃(中)第57章 离间计(上)第82章 惊天血战(上)第7章 大唐战车隆隆启动第3章 自救第27章 大争论第75章 张易之第11章 跟屁虫第9章 盛大庆典第52章 稳定西域第25章 暗流涌动第12章 张说罢官第30章 吐蕃大治第26章 中央开花(下)第87章 《水调歌头》第21章 名声渐起第63章 妙解名题(上)第50章 假公济私第39章 张说作证第32章 你算什么东西!第63章 妙解名题(下)第52章 打击报复第41章 铁证如山第3章 大唐军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