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豆卢军的秘密

马匪心狠手辣,得手后从不留一个活口,李都督这次难,也是侥幸。”

褚直廉望着被劈砍得乱其八糟的马车和满地箭矢、尸体,心有余悸道:“他们下手从不看对象,连官兵的粮草也被劫过,而且规矩严明、赏罚分明,弱一点的官兵还不是他们的对手,皇甫大人也头疼已久,却拿他们没办法。”

李清嘴里嚼扯着一根草根,在人群中行走,马匪过后满地狼籍,装米的粮包被劈开,白花花的米撒满一地,所带的盆壶被马蹄踩踏成异形,一百多士兵正在拾捡满地的铜钱,从装钱的马车一直向北延伸一百多步,仿佛用铜钱铺成无数条路,远处,阵亡士兵的家人们正呼天抢地,哀哭自己的丈夫或者儿子,这次马匪袭击,唐军阵亡了二十三名弟兄,包括一名队正,两名伙长,还有不少人受伤,他们都是跟李清去过南诏的老兵,李清心中有些难过,打了个手势叫来一名士兵,“你去把武校尉找来。”

武行素也在战斗中受了轻伤,他虽然穿着厚厚的铠甲,但还是被对方的一支透甲锥箭射中,箭尖穿透铠甲,射中了肩胛,说来也可笑,这支箭便是他自己的,箭杆上刻了个‘武’字,他射穿了一人的喉咙,却被马匪首领取来回敬。

此时他正在安抚家属,听李清叫他,连忙跑了过来。“将军叫我何事?”

李清先看了看他地伤势,哑然笑道:“自己的箭,感觉亲切吧!”

武行素摸了摸后背,恨道:“伤倒不碍,但心中的气难平,我一定要抓住这匪首,好好地补他十箭。”

李清微微一笑,“会的。你会有机会。”

他指了指远处那些阵亡士兵的亲属,对武行素道:“你替我去给他们说明,每人给五十贯的抚恤,等平定这股马匪,我自会派人送他们回长安。”

武行素领令去了,褚直廉在一旁却惊讶道:“李都督想报一箭之仇吗?”

“不完全是!”

李清摇了摇头道:“我想平这股马匪倒不是想报什么仇。而是他们不灭,这西域贸易就会受到极大影响,我想商人们早已怨声载道,我也是商人出身,怎会不知。”

这是实话,他本人长安的店铺一半以上客人都是大食以及西域诸国的胡商,他任了这沙州都督,还想再大力发展贸易,怎会让这些马匪断了他地财路。

听到李清的想法,褚直廉的脸上露出一种奇怪的表情。他嘴皮子动了动,想说什么。但还是忍住了。

“褚兄有什么话要对我说的吗?”

李清却很想知道褚直廉表情背后的意思,可褚直廉却死咬着口。再也不肯说。

整顿休息了二个时辰,队伍缓缓出发,向沙州开去,李清并没有去寿昌县,而是直接转道去了敦煌县,那里是州治所在,他地家也将在那里,帘儿动了胎气。急需卧床休息,否则会有流产的危险。

沙州人少。官员设置比较简单,象上州的别驾、司马、长史之类的辅官统统不设,只有录事参军事(相当于市政府秘书长),一人,以及七曹参军事(相当于各局局长)各一人,而其他什么政协、统战之类统统没有,其他还有些小吏,如市令、文学、医学博土,这就是主管工商、教育、卫生的官员。

但沙州是都督州,军政一体,它的州官更偏重于军务,而地方事务大多由属县来完成,沙州只有两个属县,敦煌县和寿昌县,其中敦煌县是中县,有民三千户;而寿昌县是下县,仅一千户百姓。

两县的设置都比较简单,和当年的义宾县相似,这里就不多讲了,但有一点必须要说的,大唐政治制度和汉晋相比,有个最大的特点,那便是流内官员(也就是九品以上官员)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刺史只能自己任命吏一级地官员,他们的俸养从公田地租赋中出,甚至刺史自己掏腰包。

原义宾县县丞王昌龄经他推荐而被朝廷重新起用,任沙州录事参军事,而高适则答应做他的幕僚,帮他处理文案,以求晋升之阶。至于太子推荐替他整理文书之人,李清连人影子都没见到,最好他半路上遇到狼群或者马匪了事。

李清一路行走缓慢,与他同行地官员如新任敦煌县县令张巡以及王昌龄、高适甚至他的管家张旺等人已经先一步抵达沙州。

前方一道城墙如黑色玉带横置在茫茫的戈壁之中,那里便是敦煌县,城墙高大坚固,历年加固,宛如铜墙铁壁一般,护城河就从流经城东的甘泉水引来,沟深河宽,一般云梯难以跨越。

“李都督,既到了目的地,我的使命也就完成,我要告辞了。”

褚直廉拍了拍李清的肩膀,经过二十多天的相处,彼此关系都十分融洽,真要告别倒有些依依不舍。

“褚兄一路保重,请代我想皇甫大人致谢!”

一队队骑兵陆续从李清身边经过,大家一一挥手告别。

“或许与吐蕃打仗时,我们会并肩作战!”褚直廉地战马长嘶一声,率领军队飞驰而去,身影变小变远,渐渐消失在地平线。

李清收回送别的目光和长劳劳地挥手,转身望着这座丝绸之路上的要塞,他忍不住想大喊一声,从此时起,他便是这座城池的主人了。

刺史大人抵达敦煌县,早有军政地方官员出城迎接,所谓出城也不过离城门五十步,万一马匪出现,跑回去还来得及

欢迎仪式也和后世颇有不同,没有小朋友顶风冒雨、冻得脸色乌紫来欢迎领导的场景,只有十几个官员在拍马奉承,什么年少有为倒不能说,只能说皇上慧眼识人,李都督、李刺史治下,沙州一定兵强马壮、百姓安居,还加了一句经济繁荣,这潜台词却是有财大家发。

至于功曹张三、仓曹李四,这些都不用介绍了,以后会慢慢被换掉,也没有认识的必要,李清心系千秋后代大计,急着要将帘儿送回府内静养,也懒得和他们罗嗦,便慷慨应允了今晚赴接风宴一事,有什么事,酒桌上再谈,这里虽是西域,但酒桌文化却和中原一脉相承。

李清的都督官邸在敦煌县中心地带,闹中取幽,原是唐初一大食商人所建,清一色的花岗岩打磨砌成,原料都从外地运来,造价不扉,结果被当时的沙州刺史看中,用一计偷渡罪,将大食商人遣返回国,此宅便没收充公,再配给领导私用,当然,刺史卸任回京后,这不动产也带不走,便留给下任,一直便成了传统刺史官邸,李清到来,只需稍加布置便可以入住,这布置的工作自然已经由先期抵达的管家张旺做好,管家的作用是让主人在生活上过得舒适,而房间分配、家规修订则一般由女主人来做,帘儿身体不好,需要立即卧床休息,小雨便担起了女主人地责任。至于她怎么分配房间、安置家人,这些琐事就不提了,李清的家规也不是今天才有。

且说李清一直便对豆卢军不出面制止马匪攻打寿昌县深为不解,后来褚直廉那怪异的表情和欲言又止,让李清也隐隐感觉和豆卢军有关系。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名堂?”

李清再也忍不住,将帘儿她们送进家门,转身便率领亲兵向城外驰去,军队是他这次任命中最看重的东西。只有掌军他以后的腰才能挺直,只有领军他才有上战场的机会,他才能在陇朔集团中站稳脚,他的李将军之名才名符其实。

豆卢军的驻地有两处,若发生战事时,军队会驻扎在城内。但城内施展不开,无法训练,所以在敦煌城南三里外,还有一处营地,为非战时所驻。

大唐地兵制一直到天宝八年都是实行府兵制,府兵制的兵归军府,由兵部统一调配,兵源

以自耕农为对象,服兵役是大唐子民光荣的义务,不去则取消永业田。当兵不仅没有军饷,而且所有的军粮、武器装备、军服物资都是自己掏钱。也就是说,国家不负担一分军费。但家里有田作为质押,农民又不得不去,所以大唐前期兵源充足,国力鼎盛,也是就是因为均田制得到较好贯彻的原因,府兵制下,兵是国家的兵,各节度使控制不了兵源。也就没有造反地依凭。

事实上从高宗和则天皇帝起,大唐的土地制度便渐渐被破坏。农民失去土地,国家也失去兵源,开元二十五年以后,有偿当兵的募兵制渐渐开始兴起,主要是用于戍边,到天宝中后期各节度使开始私自募兵,拿人家的钱,自己要听人家的话,直到此时,各节度使才有了自己的军队,这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源,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根源,所以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完全推给李隆基倒也并不公平。

安史之乱爆发还有一些别的因素,比如大唐周遭强敌太多,不得不在边境设立强有力地军区等等。

当然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性质却不同,安史之乱是个人想做皇帝而造反,而藩镇割据不过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较量,这个自古就有,清朝不也就这样灭亡地吗?

话有点扯远了,先回来,李清率领三百亲兵一路飞驰,片刻后便抵达了豆卢军营地,向营门交验了节符,所谓节符也就是皇帝给边疆大将的领兵标志,只有拥有节或鱼符才能率兵打仗,所以李清官职地全称是‘使持节都督沙州诸军事兼沙州刺史’,节度使也是因此而得名。

虽然沙州只有四千军,但西北地广人稀,军营占地极广,用粗大的木栅栏包围,栅栏下挖了壕沟,埋了鹿角,军营内不得跑马,众人牵马而行,只见军营宽敞,一排排屋舍整齐有致,住宿、养马、军械,各种功能区布置有序,在屋舍前面是平坦而广大的练兵校场,但让李清奇怪的是军营内人马稀少,行了半天也不见一人,几乎所有的营房都空着,此时正是中午,或许士兵们都在用餐,当领导最要紧是和基层搞好关系,要关心士兵的生活,‘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这种官话套话说一百句,还不如和士兵们挤在一起吃顿饭,但更要紧是李大都督的肚子也饿了。

士兵的饭堂在军舍最西面,由十几间大屋组成,可供数千人同时就餐,李清老远便听见屋内人声鼎沸,便兴冲冲地大步走去,几个士兵正蹲在门口吃饭,忽然见一高官过来,吓得连忙站了起来。

“继续吃!继续吃!”

李清笑咪咪地摆摆手,掀开皮帘探头望去,喧杂地吵闹声迎面扑来,只见屋内倒也宽敞明亮,大小犹如后世的三间教室,约一百多士兵正吃饭,笑声、骂声响成一片,忽然见有高级别军官平息下来,李清地心中渐渐觉得不妙,他又连走了几个饭堂,每个饭堂里多则百人,少则七、八十人,如此算来,这军营不就才一千多人吃饭吗?兵部的文书上说有四千人,这是怎么回事?

李清心中疑虑大生,他刚要问身旁的引导官,旁边门

,走出来一名高个子都尉,他抬眼看见李清,一愣,,旁边的引导官立刻道:“项都尉,这位将军便是我们新任沙州都督,云麾李将军!”

话音刚落,周围立刻跪倒一片,唐军军纪严明,极重等级观念,那都尉听说是都督大人到了,立刻半跪行个军礼道:“末将项轩,任豆卢军斥候果毅都尉,参见都督大人。”

“起来!起来!大家都起来。”

李清将这名壮实的果毅都尉扶了起来,上下打量他一下,只见他皮肤黝黑,黑得暗红发亮,外表虽憨厚老实,但目光却显得有些狡黯,心中暗忖道:“只怕问他也问不出什么!”

“项将军,豆卢军有几个军营?”

项轩立刻立正挺胸道:“回禀都督,豆卢军就只有这一个军营。”

李清点了点头,又道:“那有多少士兵?”

此话一出,项轩的眼角立刻抽*动一下,期期艾艾道:“现在只有一千二百余人?”

“什么?”

李清的瞳孔急剧缩小,“一千二百余人,那兵部交割文书所说四千人又是怎么回事?”

那果毅都尉项轩仿佛知道李清的心思,又继续道:”去年还四千人,但前任马都督在年初卸任后,弟兄们便被陆续调走,属下也不知道具体原因。”

“哪谁知道?”李清尽量不露声色道。

“这就要问六曹。毕竟具体军务是由他们掌管。”

李清和蔼地笑了笑,拍拍他肩膀道:“你继续吃饭吧!去告诉其他果毅都尉以上地军官,今晚我请客喝酒,大家务必赏脸。”他倒忘了,今晚州官们也要请他吃饭。

前任沙州都督已于年初退仕,一直便由陇右、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代管,皇甫惟明不管具体军务,便暂由六曹轮番处理平时军务。六曹是文官,只负责参赞军务,具体的带兵训练则由将领们去执行,今日当值的是户曹参军事,李清抵达敦煌县时,他没有去迎接。

户曹参军事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姓刘,整天睡眼惺忪,仿佛偷了太上老君的瞌睡虫,他刚才吃过饭,正趴在书案上酣睡,传令小兵死命将他打醒。

“新任都督来了!”

瞌睡虫一下子被吓得飞回了兜率宫,刘参军激凌凌打了个冷战,立刻清醒无比,帐帘一挑,

李清被士兵们簇拥着大步走了进来。

刘参军慌忙上前。躬身施礼,“属下户曹参军事刘七郎参见李都督!”

李清脸色铁青。将符节‘啪!’地一声,狠狠地摔到桌上。冷森森地盯着他道:“我来问你,我进大营自今所见兵不足千人,但兵部交割文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应有兵四千人,就算在外有哨岗巡逻,但差距也不应如此之大,兵都到哪里去了?”

他几乎已经认定,就是这帮六曹在中间搞鬼。否则兵部不可能没有备案。

刘参军头上的汗已经下来,暗暗叫苦。“今日怎么自己当值呢?”

“都督大人,我.

“我姓李”

“是!是!李都督,下官所做时日不长,这是前任都督做的,此事下官实在不知。”

“哼!”李清冷笑一声,“既然你不想跟我讲,那我就写个奏折,你去跟朝廷、跟皇上解释吧!”

说罢,李清转身便走,刘参军立刻慌了神,一把扯住李清哀声道:“李都督请稍等!”

李清停步,却瞥了一眼他抓自己胳膊的手。

刘参军吓得慌忙收手,连连躬身道歉:“属下无意冒犯,都督见谅!”

“罢了,你说吧!”

李清一屁股坐到他地位子上,脸上似笑非笑道:“只是中间的隐情不能有半点隐瞒,否则我军法从事!”

“罢了!罢了!”

他心一横,返身关上门,走到李清身边,附耳低声道:“此事是我们节度使大人做的,他将豆卢军私自调走了。”

“私自调走?”

李清的眼睛渐渐眯成一条缝,“此话何解?”

刘参军见他一语问中要害,不禁叹了气继续道:“西域募兵不易,想募有经验有战斗力的士兵更不易,所以.

“所以什么?”

李清见自己象挤牙膏一般,不挤他不说,不由一拍桌子狠道:“说!不准停,给本都督照实说!”

刘参军吓得腿直打哆嗦,他擦了有一把汗,颤声道:“所以皇甫大人就把我们豆卢军全放了,然后又将他们私募,变成了自己的兵,这事我也是听说,不敢肯定,李都督千万别说此事是我说地啊!”

李清长长地吐了一口气,难怪那皇甫惟明见了自己一口一个都是自己人,亲热得不行,还派兵护送自己,难怪那褚直廉脸色怪异,原来种因于此。

可是,这件事事关重大,自己又怎能不给李隆基汇报,忽然一个念头从他心中冒出,‘说不定李隆基早就知道此事。’

越想越有可能,难道他让帘儿跟自己来,就是知道此地无兵吗?

“不会,此事觉不会这么简单,他放自己到沙州来,一定是有目的。”

想道此,李清觉得自己似乎掉进了一个天大的阴谋中,但他又不知究竟是什么?冷汗再一次从李清的背上冒了出来。

第354章 战争与阴谋(四)第265章 利用第44章 冷刀子(一)第317章 请君入瓮第233章 朝会上的争夺(上)第92章 北番有人来第91章 曲江邂逅第16章 义助第91章 曲江邂逅第214章 扬州立威第26章 阆中(一)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267章 蓄势第222章 将计就计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350章 勒索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296章 行猎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91章 曲江邂逅第9章 以直报怨(一)第107章 帘儿进京第45章 冷刀子(二)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244章 科举案(六)第290章 高仙芝的小鞋第259章 解谜(上)第309章 夺权第31章 开店(二)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38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89章 困兽犹斗第113章 林欲静而风不止第63章 杨家(二)第89章 困兽犹斗第264章 示警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350章 勒索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373章 偷梁换柱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89章 困兽犹斗第99章 二进宫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263章 夜泊第152章 东宫案(六)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197章 谋画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76章 捐钱募款(一)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236章 钓海鳖李白讽驸马第349章 清洗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59章 挖墙角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121章 美女与阴谋第315章 兵不厌诈第58章 门生第256章 夜访第66章 归程第63章 杨家(一)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151章 东宫案(五)第87章 抓住把柄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376章 兴庆宫的阴谋第69章 县尉县丞(一)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233章 朝会上的争夺(上)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318章 怛罗斯之战(上)第264章 示警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111章 平淡是真第168章 皇杠被劫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19章 官司(三)第114章 成亲第215章 各逞心机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171章 奇袭吐蕃军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52章 暗流(四)第356章 战争与阴谋(六)第100章 相亲(上)第239章 科举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