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艰难的行军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高秋**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天宝八年十月,大唐中原已经朔风劲起,充满凉意的秋风横扫大地,落叶被卷走,大地一片苍凉;到了西域,风变得更加刺骨,尤其是早晚,厚厚的皮袄已经难以抵挡寒气。

但到了疏勒以南,约千里外的婆勒川地区,这里已是冰雪的世界,一眼望去,皑皑的白雪掩盖着大地,大块黑黝黝的巨石突兀在河两岸,在昏黑的光线下俨如狰狞的怪兽,巨石下的土地没有被冰雪覆盖,却显得贫瘠而荒凉,没有半点生机,一切都在严寒中凝固了。

血红的太阳渐渐地落山了,黑夜即将降临,蓝色的夜影笼罩着雪谷和山坡,可耸入云端的山峰顶端却在最后一抹残阳的映照下,变成了瑰丽的玫瑰色,象梦幻的花朵在天际闪烁着耀眼的光焰。

这里是兴都库什山脉的北麓,喷赤河的河面已经结冰,象一条玉带缠绕在雪峰深谷之间,这时,河面上远远出现一群小黑点,在缓慢地移动,或许是参照物过于巨大的原因,让我们俯冲千丈而下,这群小黑点蓦地变大了,这竟然是一支军队,一支约五千人的唐军。

他们无论马还是人都一样的骨瘦如柴,脸上显示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双眼无神地盯着前方,脚下在本能地、机械性的移动。尽管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但大唐军旗依然笔直树立,在夜风中猎猎飘扬。

他们便是从疏勒出发的大唐东路军,穿越葛罗岭、再向南横跨葱岭,在葱岭守捉得到短暂地休整后,再向南行军,在路上他们几乎度过了整个秋季,整整五十天的时间,他才走了八百里,由此可见行军的艰难。

这时。一匹马沿着河岸飞驰而来,马上是一名品衔颇高的军官。他便是李清的副将,疏勒捉守使席元庆。他年纪约三十出头,身材不大,很瘦,但骨架宽大,脸上棱角分明,嘴角绷成了直线,眼睛里终年难见一丝笑意。一看便是那种极坚持原则之人。

看得出他也很疲惫,但他依然强打精神向冰面上高声呼喊:“李都护,前面二十里外就是连云堡了,我们等一下探子的消息吧!”

声音逆风而行,连声线都仿佛被冻住了,席元庆连喊三声。李清才终于听见,他一扬手,队伍停了下来。和士兵们一样,五十天的行军,李清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强烈的紫外线使他的皮肤变得粗糙而黝黑,他也瘦成了一把骨头,缺乏睡眠的眼里布满了红线,乱蓬蓬地胡子已经很久没有梳理,在寒风中凝成了冰坨,可他总是乐观而充满精力,让士兵们觉得,疲劳、艰苦、饥饿、淋雨、冷冻都不能将他制服。

作为东路军的主帅,李清没有任何特殊,和士兵们睡一样地毡毯,一样的干粮就着雪水咽下,士兵们默默地看在眼里,谁也无法将他与曾经地户部侍郎联系起来,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他的坚韧与顽强、他的朴实与乐观终于赢得了士兵们衷心的拥戴。

李清抬头看了看周围环境,这里河谷开阔,两边是陡峭的悬崖,就算从悬崖上滚巨石下来,也伤不了他们,不可能有什么埋伏。

“大家到岸上休息一下吧!”李清随即命令道,声音虽低,却不容抗拒,命令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达下去,士兵们纷纷离开冰面,回到岸上,大家都累坏了,扔下行李,一屁股就坐在冰雪上,有的士兵解开酒壶,灌下一大口酒御寒,也有的士兵脱下厚厚地军靴,拼命地揉搓已经冻得溃烂的脚。

李清坐在一块石头上,用匕首的柄敲打自己冻得梆梆硬的胡子,很快便敲下两片冰来,他使劲地揉了揉,胡子这才变软了。

这时,席元庆走过来,手指一块外形颇似巨象的大石,感慨道:“前年大帅从此经过时也是晚上,以为它怪兽,便一箭射之,现在想起来就仿佛昨日之事。”

李清拍拍他的肩膀,身子挪了挪,让他坐在自己身旁,望着远方皑皑地雪山,微微笑道:“席将军,我听一些老兵说,过了连云堡,上面的路更加艰难,当年你们险些下不去。”

席元庆点了点头,“是的,尤其是过坦驹岭时,士兵们都惧怕不肯下,大帅便派人先走一步,再扮作阿弩越城人前来迎接,士兵们这才肯下去。”说着,他眼中充满了骄傲,仿佛陷入沉思之中。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先去连云堡探路地段秀实带着十几个斥候回来了,他翻身下马,疾步走到李清身边禀报道:“都督,连云堡尚有守军一百,都是我大唐士兵。”

“才一百人?”李清微微有些惊讶,“不是说有六百守军吗?还有五百人哪里去了?”

“回都督的话,末将听说阿弩越城出事了,士兵们都去支援了。”

“什么?阿弩越城出事了!”李清霍地站起来,他立刻意识到,朝廷所担心之事终于发生,吐蕃人和朅师国人里外勾结,终于对小勃津下手了。

“传我的命令,全军立刻出发!”

命令既下,河岸上刚刚歇息的唐军纷纷手忙脚地收拾东西,有的连袜子也来不及穿,胡乱套上靴子,便跟着队伍奔跑起来。

一个时辰后,这支长途跋涉的东路军终于抵达了小勃津的要塞连云堡,连云堡三面悬崖,又有喷赤河倚为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就仿佛陇右的石堡城。

拿下连云堡。便是打开了小勃律的大门,当年这里曾驻扎吐蕃军近万人拱卫,高仙芝夜渡喷赤河,突然向敌军发起猛攻,由于轻敌,吐蕃军对从天而降地唐军措手不及,就在攻打连云堡的战役中,陌刀将李嗣业身先示卒,勇猛无比,率先杀开一条血路。登上了城头,他也由此立下大功。一跃升为四镇兵马使。

守连云堡的主将已经率军去支援阿弩越城的唐军,现在守连云堡是一名姓赵的戍副。手下只有一百名唐军,对于大军的到来,连云堡唐军们喜极而泣、欢呼雀跃,大开城门迎接李清大军。

“卑职参见李都护!”赵戍副是第一次见到李清,但先来探路的唐军早告诉他,这可是安西的副帅,第二号人物。

李清却脸一沉。马鞭指着他道:“我来问你,阿弩越城发生了何事?为何不派人去疏勒禀报!”

那戍副一愣,立刻回禀道:“阿弩越城那边具体发生了何事我也不清楚,只听说是吐蕃人又重新杀来,但卑职早在三个月前便派了两名军士回疏勒报告,难道李都护没有见到他们吗?”

李清确实没有见到报信之人。想来是路途艰难,已在半路出事了,既然对方已经派人报信。那也就不必责怪他,便点了头道:“你可多烧一点热水,大军歇息一晚,明日一早就出发。”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连云堡到小勃津要横跨兴都库什山,这里云峰高耸、空气稀薄,万丈冰川一眼看不见边际,唯一可以通行的地方叫坦驹岭,地势险要,路途极为狭窄,这里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裂缝如网,要紧靠悬崖峭壁而行,寒风凛冽,更使人站立不稳,稍不留神就要跌下万丈冰缝。

后世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勘察了高仙芝穿越坦驹岭的路线后,叹道:“中国曾有一位勇敢地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天刚蒙蒙亮,五千唐军稍稍整顿,留下近一千病弱之军以及大部的马匹、粮草辎重,大军揣干粮轻装而行,穿过苏瓦那河谷,中午时分,大军抵达了坦驹岭地入口,地势立刻变得陡峭起来,队伍行军速度立刻变得缓慢起来,这并没有命令,而是士兵们本能地一种反应,大家呆望着前方,边情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席元庆带的两千安西军大都参加过天宝六年地小勃津之战,有一点经验,而豆卢军却是第一次进行如此艰苦卓绝的行军,远远望去,看不见山色,到处是白色晶莹的冰川,看不见冰川有多高,更看不见路在哪里?

但军令已下,四千军只得鼓足勇气逶迤向上,在巨大的白色冰盖上犹为显眼,席元庆为先锋,走在最前面,李清走在中军,大军艰难跋涉,没有一个人说话,稀薄的空气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战马更是可怜,它们蹄上绑着草索,身上负有兵器,在士兵拼命拉拽下,不停打着响鼻,喷出一股股的白气。

忽然,一匹马脚下打滑,骤然摔倒,连同拉他的两名士兵,一起跌下了万丈冰崖,惨叫狂嘶声不绝于耳,渐渐地,声音消失了,人马都不见了踪影。

所有地士兵和将领都仿佛变成了冰雕,一动也不动,他们脸色苍白,身上的血仿佛比冰还要寒冷,不少人的眼中都露出了惧意,任凭凛冽的寒风刮扫他们的脸庞,人的生命在此时竟显得如此脆弱、渺小。

李清为死去地战士默哀,他心中长长地叹了口气,挺直了身子严厉地命令道:“军令既下,再无回头之理,不得停留,继续向前!”大军再次启动,艰难地向上攀登而去。

“都督!你、你为何不选择攻打朅师国?”南霁云终于赶上李清,带着一丝埋怨,气喘吁吁问道,他的两只脚在过葱岭时生了严重的冻疮,本来李清命他在连云堡休息,但他死活不肯,一定要随军进小勃津。

南霁云地诘问让李清无法回答,这是他与高仙芝的一个秘密交易,他答应过高仙芝,不能将它透露给任何人。

他停下脚步,均匀了一下呼吸,才徐徐答道:“霁云,这件事我不想找借口骗你,我只告诉你,这是我与高仙芝之间达成的妥协,具体内容你就别问了。”

“我只怕你在京中太顺利,到安西后会小看了高仙芝。”南霁云轻轻地回了他一句,便加快速度向前疾行,很快便消失在队伍之中。

“小看高仙芝?”李清望着南霁云的背影,他忽然回头向荔非守瑜看去,见他向自己尴尬一笑,李清立刻明白过来,这两个神箭手天天在一起切磋箭术,定是在切磋之余,荔非守瑜将自己的底牌都泄露给了南霁云,并不是他不相信南霁云,相反,李清还在成都望江酒楼当东主时便结识了他,一直到后来的南诏之行,自己到沙州后又将他调来。

但有些事情并不是关系好就必须说的,至少得需要个合适的时机,比如段秀实,自己贬他再用他,在龟兹城外安慰他,这就是时机,段秀实也就很轻易地和自己合拍,而南霁云心高气傲,若不选择一个好时机,仓促让他知道,一但他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再改就难了。

还好,听他的口气,算是站在自己这一边,李清苦笑一下,他向西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西斜,一天就快过去了。

此时队伍已经越过第一道冰盖,在晶莹剔透的冰道里穿行,不时可以看见厚厚的冰壁里有人的痕迹,这些都是天宝六年一些唐军的遗体,经过一处冰丘时,不少士兵都停下了脚步,躬身默哀,只见一个少年唐军被冻在冰壁中,仿佛透明橱窗里的模特儿,他蜷缩着身子,表情安详,似乎睡着了,虽然过了两年,但面目依旧栩栩如生,李清的鼻腔忽然火辣辣地被呛了一下,他的眼眶有些湿润,不忍再看,扭头快步走了过去。

天色渐渐到了黄昏,整个冰川都变得金光闪闪,仿佛是死神的微笑,李清心中开始有些着急起来,天黑前若走不出冰川,他们都非冻死在这里不可。

就在这时,一名军士从前面赶来禀报:“启禀副帅,席将军在前方已找到一处宿营地,请副帅赶快过去。”

……

四天后,唐军终于穿过了险峻的坦驹岭,冰川下是起伏断错的高原,茂密的灌木丛、一望无际的黑松林、常绿阔叶林,一层一层,依次呈带状向下铺延,娑夷河在深谷涧里穿流奔腾。

“李都护请看,那里便是阿弩越城。”

李清顺着席元庆手指方向望去,只见在遥远的南方,在娑夷河的西岸,依稀可以看见城墙和堡垒的痕迹。

“到了!终于到了!”跋涉了五十余天的唐军们再也忍不住,互相拥抱着欢呼起来。

“走!大家跟我下山。”李清高声大笑一声,带领看到了希望的士兵们走过最后一道冰川,向山下奔去。

……

第339章 江山如棋(四)第280章 把柄第89章 困兽犹斗第43章 风骤起(二)第65章 杨家(四)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27章 阆中(二)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拢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拢第314章 导火索第212章 求婚第105章 各怀心事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三百零八章第227章 因爱生恨第231章 安禄山的企第352章 战争与阴谋(二)第304章 发动政变第17章 摸奖第44章 冷刀子(一)第383章 家国天下(二)第59章 挖墙角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259章 解谜(上)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125章 小人眼红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182章 远谋第243章 科举案(五)第380章 父子恩怨第79章 黑帮老大第264章 示警第190章 扑朔迷离第361章 马嵬坡(四)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293章 艰难的行军第27章 阆中(二)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282章 阴招出手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262章 固执第214章 扬州立威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57章 反击第17章 摸奖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362章 马嵬坡(五)第217章 和亲事件第16章 义助第260章 解谜(下)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146章 东宫案起第285章 高力士的最后忠告第14章 祸起第50章 暗流(二)第359章 马嵬坡(二)第213章 前夜第176章 异乡第14章 祸起第27章 阆中(二)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35章 贵人(一)第80章 黑帮老大(二)第51章 暗流(三)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128章 风云聚会第20章 官司(四)第36章 贵人(二)第256章 夜访第275章 角力开始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135章 匕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诏内讧(上)第286章 外放第300章 石国遭遇第187章 初遇安禄山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105章 各怀心事第267章 蓄势第46章 冷刀子(三)第100章 相亲(上)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语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355章 战争与阴谋(五)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209章 假道灭虢第15章 辞职第291章 拉拢边令诚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179章 高原奇兵(一)第89章 困兽犹斗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216章 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