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马嵬坡(二)

国忠慢慢走下马车,无精打采地向宫里走去,居然用宣他,他又有什么办法?难到要他杨国忠披盔带甲上阵冲锋不成?

“杨相国留步!”

刚走宫门便听见身后似乎有人在叫他,杨国忠回头望去,只见从另一辆马车上跳下一人,风风火火向他跑来,及近前,这才看清楚,原来是兵部尚书韦见素,只见他双眼布满血丝,脸色乌黑,显得憔悴不堪。

杨国忠心中顿时轻松起来,似乎有韦见素操劳,自己的压力就少了一大半,他是兵部尚书,调兵之责,他不承担谁来承担?

“呵呵!韦尚书也是被皇上召来吗?”杨国忠满含同情地问道,可他的语气中却带有一点幸灾乐祸。

“相国!现在大敌当前,我們要众志成城,为皇上想法退敌才是,而不应象你这样.

杨国忠的漫不经心让韦见素有些愤怒了,当初要不是他拼命怂恿皇上让哥舒翰出关迎敌,会成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怎么啦?韦尚书,你要把话说清楚!”杨国忠的嗓门立刻提了起来,当年无赖的本色再次暴露无遗,他指着韦见素跳骂道:“你是兵部尚书,哥舒翰出关的责任当然应由你来负,造成今天的局面完全是兵部无能所至,难道不成让我杨国忠来担吗?”

“你.他,便大步向前走去。

“果然是想恶人先告状,你走这么快干什么!”杨国忠仍然不依不饶地追上去,他跟在韦见素身边恶声恶语道:“如果不是去告状,难道韦尚书是想去承担责任吗?”

韦见素阴沉着脸大步向前走,一声不吭,但杨国忠却越说越有劲。他连讥带讽道:“我看韦尚书是想告老还乡吧!”

“够了!”韦尚书终于忍无可忍,他一声怒喝道:“杨国忠,你还有半点相国之度吗?请你自重!”

他的声音很响亮。所有的宦官和侍卫都被韦见素的愤怒惊呆了,这里离御书房已经不足二十步。这么响的声音。皇上会听见的。

果然。高力士从房内探出头来,急向他們二人摆了摆手,让他們安静。

韦见素有一点后悔,他快步走到高力士面前,向他低声道:“皇上现在可方便?”

高力士轻轻点点头。“你們二人一起进来吧!”

李隆基正躺在龙椅上。双眼无神地望着房顶。潼关丢失,哥舒翰和三十万大军下落不明。一切来得这样突然和意外,使李隆基感到自己想是一片可怜的小枯叶,被暴风雨随便的吹打和蹂躏,他的睫毛一上一下地跳动,好象眼睛里掉进沙子,他半张着嘴,苍白地脸上没有一丝血色,他心中既慌乱又害怕,他仿佛看见无数面目狰狞的叛军杀进长安、杀进皇宫,将他从龙椅上拖下来,然后由那头肥得象猪一样的人坐上去。

然后,杨玉环被从内宫里拖出来.霍地坐起来,显然,杨玉环激活了他生命力。

“陛下,杨相国和韦尚书来了!”高力士恰到时机地向他禀报。

“让他們进来吧!”李隆基疲惫地坐直了身子,他們来又有什么用呢?

“臣韦见素参见陛下!”

“臣杨国忠参见陛下!”这个时候杨国忠显得很低调,在站在韦见素的身后,让韦见素地身子挡住李隆基地视线。

李隆基冷笑了一声,杨国忠地这点小伎俩能瞒得过谁,但此时他已经无心计较这些细节,他苦笑一下,对他們道:“哥舒翰有负朕的重托,竟失守潼关,现在责他也无用,现在朕请两位来商量对策,你們一个是右相、一个是兵部尚书,朕希望你們二位不要推脱,替朕想一个万全之策。”

杨国忠听他将责任推给了哥舒翰,紧张的心顿时放了下来,他一步走到韦见素前面,向李隆基施礼道:“陛下,臣曾做过益州长史,深知巴蜀之地沃野千里,而且易守难攻,臣建议陛下幸临巴蜀,以察看蜀中人文风情。”

“这.李隆基有些心动了,他也有这个想法,杨国忠的建议说中了他的心思,杨玉环是蜀中人,若回她故乡去避兵灾,她一定会乐意前往,他目光一转,满含希望地向韦见素看去,只要他也一力支持,此事就可以拍板。

“陛下不可!”一旁地韦见素看出了李隆基有些被说动了,他大急之下,一步跨出来道:“陛下若走,那长安百万民众怎么办?大唐先祖地陵寝、宗庙怎么办?陛下,不能走!”

“韦尚书,你所言何其谬也!”杨国忠冷冷地说道:“关中无兵,叛军只要两天便能杀到长安,难道你想让陛下亲自去守城吗?”

韦见素不理会他,他只向李隆基急切地说道:“安西节度使李清在陇右还有数万精兵,陛下可诏之来勤王,现在长安还有两万羽林军可用,再动员百姓上城防守,实际上只要坚持两天,安西军就能赶到,陛下,安禄山可用之兵也并不多,他要防河东军南下,必然不会倾兵前来,这样,我們未必没有机会,请陛下三思!”

“若李清不肯来勤王呢?”杨国忠此时

容忍李清坐大,一但李清率兵前来,他比哥舒翰还要相位,他立刻反驳道:“韦尚书所言都建立在假设之上,若李清不肯来,若安禄山倾兵前来,一但包围了长安,陛下再想走就晚了,还有,这些羽林军平日养尊处优,去唬唬老百姓还行,让他們上城打仗,恐怕见到血就摊了,守两天?亏你想得出,我看连一个时辰都守不住,陛下,不能冒风险,三十六计,走为上。”

“陛下!要以社稷为重啊!”

“好了!都别说了。”李隆基心中极为厌烦。他既想走,可又不愿担这个丢弃祖业的责任,便向他們挥了挥手。“你們都下去吧!”

待两人退下,李隆基背着手在房间里烦躁地来回踱步。杨国忠虽然是劝他跑。但他颇为心动。而韦见素说地也见几分道理,可是风险太大。

忽然,一个念头从他心里冒起,自己为何不先立太子,命太子守长安。自己去蜀中呢?一但长安不守。自己立刻宣布让位。那丢长安的责任就不在自己身上,如果长安不丢。自己再回来继续做君王好了。

想到此,李隆基精神大振,他刚要下旨,忽然又犹豫了,照他的本意,是立李豫为储君,可反对李豫的人实在太多,一但立他为储君,不但众人不服,而且他也镇不住中原地区的军阀,如果最后导致他們各自割据,那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李隆基头又痛了起来,左思右想也下不了决心,只得将此事先搁在一边,这时,高力士在一旁低声道:“皇上若拿不定主意,不妨休息一下,精神好了,或许就能定下事来。”

李隆基揉了揉眼睛,回头问他道:“内侍,你来说说,现在朕该怎么办?是走还是不走?”

高力士轻轻咳嗽一下,这才缓缓道:“老奴以为,陛下应该做两手准备,”

“你说说看,朕想听你的意见?”

高力士谦卑地低下头,小心翼翼道:“哥舒翰那边老奴估计已经凶多吉少,就算他还有兵赶回来,也进不了潼关,现在叛军占领潼关而没有立即进军地原因,可能就是哥舒翰那边的战役还没结束,这是个机会,陛下应立刻收拾东西,准备随时离京,另一方面也要派人去诏李清进京勤王,就算他赶不上叛军进长安,但至少也能护卫陛下安全入蜀。”

“内侍也不赞成朕留守长安吗?”李隆基的声音有一点颤抖,高力士一向是他所信任之人,若他也赞成自己离京,那真就没有必要再留在长安了。

高力士叹了口气道:“韦尚书想法是好地,可就是有一点书生意气,叛军兵锋所指,谁还有心守城,他們只要抓来几千人当众杀掉,再说一声投降者不杀,那长安就崩溃了,真的就象杨相国所言,能守一个时辰就不错了,所以老奴替陛下安全考虑,不主张留长安。”

高力士一席话使李隆基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立刻下旨道:“传朕地旨意,封安西节度使李清为安西郡王,食邑五千户,并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其下诸将皆官升一级,命其火速进京勤王。”

旨意发出,李隆基轻松了许多,他回头对高力士笑了笑道:“果然只有内侍才知朕之心,内侍也有家人,朕给你两个时辰地假,你去将老妻和儿孙們都接到宫来。”

他见左右无人,又低声嘱咐道:“记住,是接到大明宫,咱們从那边走。”.

高力士得了假,急急惶惶赶回府中,尽管他劝李隆基做两手准备,其实他心中也发慌,倒不全为自己,而是为自己地宝贝孙儿,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聪明伶俐的孙儿身上,一但安禄山进城,他岂能不报复自己?

一路上,只见长安一片混乱,家家户户都在敞开门收拾东西,春明大街上全是黑压压的马车,在马车的两边则是十几条扶老携幼地人流,他們每个人都眼露惊恐,肩上扛着大包小包,人群中不时发出焦急地喊声,每个人都踮脚向东探望,这是东市马车队地货物太多,将通化门堵死了.

此时,往日繁华的妓院酒楼一片消寂,只有太白楼勉强开门营业,高力士心中感慨不止,但他也不敢停留,急令马车回府。

高力士地府宅离大明宫极近,只要家人都在府中,时间上就能赶得上,他的马车刚靠近大门,透过窗户,他忽然看见了台阶前栓有十几匹马,都是军马,而且马身高大、四腿修长,不是中原的马匹,倒有点象大食的马种,高力士心中动了一下,难道是.

“老爷,家里有人找!”老管家将一张贴子递给了高力士。

“我知道了。”

高力士接过贴子瞥了一眼,段秀实。果然是李清手下大将,“让他稍等片刻,我马上便到。”

他立刻进内宅。找到老妻嘱咐几句,见家人都在。这才放下心来。随即赶去小客房。

段秀实已经等了近半个时辰。他的一千骑兵已经开到武功县,此时不仅长安城,长安各县也是一片混乱,除了县令、县丞几个主要的官员外,其他小吏皆已弃官逃匿。无人过问这支军队。大难当头。各人想到的只是自己家人。

士步履匆匆走到小客房。但脚步却慢了下来。李清:出现,那事情会不会有什么转机呢?在他心中,李清是个极有眼光之人,在这个紧要关头,他不应该反应如此迟钝而置身事外。“他应该有所行动才对!”

“让段将军久等了!”.只见他没有穿军装,而是穿一袭长袍。头戴纱网帽,虽是儒生打扮,但眉眼之间却透出一种刚毅之色,腰挺得笔直,昂然站立在那里,高力士暗暗点头,安西地军人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末将参见高翁!”

段秀实向高力士长施一礼,虽然对方是权倾一时地高位者,但他依然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肃然道:“末将受我家大将军之托,有一封信转给高翁。”说着,他从怀里取出一封信,双手递给了高力士。

高力士接过,他并不急拆开,只瞅了一眼段秀实,淡淡一笑道:“段将军可有带兵前来?”

“末将只带了少量地兵,驻扎在武功县。”

“少量?少量是多少?”高力士仍然不依不饶地追问,只要问段秀实带了多少兵,便可推算的李清地策略。

段秀实歉然地笑了笑道:“安西军纪严厉,为将者不可随意泄露军机,恕末将不能回答。”

高力士笑了笑,也不再问,他随手拆开信,匆匆浏览了一遍,李清并没有透露自己的打算,只在信中提醒他立储之事,‘形势危急之时,皇上很可能会突立东宫,当早为楚王作准备。’

没有前言,也没有结论,就这么简单地说了几句,若一般人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李清究竟是何意思,但高力士却看懂了,李清地意思是想利用这次兵败危机,将李豫推上去,这次派段秀实来,就是要寻得自己地支持。‘如此说来,他已经有所打算!’他暗暗忖道。

“请转告你家大将军,他地意思我明白,我可以支持他,但你要对他说,凡事要留三分余地,不可做得过绝!”高力士说完,便转身而去,不再理会段秀实.

时间渐渐地到了傍晚,忽然,不知从哪里传来一个消息,哥舒翰求功心切,中了安禄山地埋伏,三十万大军在陕州附近全军覆没。

此时,长安城内已经是草木皆兵,不管这消息是否从官府传出,但绝大多数长安百姓都相信了,若不是这样,安禄山怎么可能夺取潼关。

此时,长安城就象一团火掉进了蚁穴,霎时间便炸了窝,一些原本还在观望的百姓,再也顾不得家中财产能否保全,只匆匆收拾一些细软干粮,便举家加入到逃难地人群之中。

为防止事态扩大,明德门、通化门、金光门,这些主要地城门皆已关闭,不准百姓出城,不料这反而引起了更深一层地恐慌,只见满街地百姓在没有目地地拼命奔跑,到处都可以听见哭声、喊声,安禄山地军队影子都没看见,长安城已经自己乱成一团。

夜暮初临,长安城城内开始出现了打砸抢等恶性事件,从粮铺和盐铺开始,慢慢地蔓延到了东市和西市,经营珠宝翠玉地店铺、买卖绫罗绸缎的商行皆被乱民一抢而空,不仅是商铺,就连官办的柜坊也遭到冲击,东市的柜坊首先遭难,墙被推倒,地下钱库被打开,二十几万贯铜钱和金帛都被洗劫得干干净净,连一枚铜钱都没有剩下。

各个权贵的府宅更是乱成一团,若叛军进城,他們将首当其冲,有职务在身地人虽不敢擅自逃跑,但他們地家人却可以先走一步,其实,早在高仙芝第一次大败之时。许多精明一点地大户皆已悄悄将子女和昂贵的财物送走。大多去了剑南,而现在败局已定。没有先走地人家更是后悔不迭,一面埋怨。一边安排车辆送家人逃走。

不过就在他們的努力下。没隔多久。长安各大城门重新打开。长安城内顿时出现了了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

且说杨国忠跑回家里忙着收拾东西,虽然皇上举棋不定。但他已经敢断言李隆基绝对要逃跑。仅仅一个杨玉环就会让他不敢冒险留下来。

杨国忠地宰相没做几年。但他地钱财却堆满了几个库房。往日只嫌它們太少。可现在却抱怨它們太多。丢下舍不得;而全拿走。没有几百辆马车根本装不下。

就在杨国忠为这件事一筹莫展之时,宫里传来消息,皇上要御驾亲征,亲率二万御林军迎战安禄山的部队,现已经从兴庆宫迁回大明宫。

“不好!皇上要逃跑了!”民生政务之事杨国忠反应不过来。可这种欺瞒作伪之事他却反应极快。兴庆宫前后都是大街。李隆基从这里跑必然会惊动全城,要跑只有从大明宫后面走。才不会被发现。

“别管这些钱,逃命要紧啊!”杨国忠见老婆裴柔在钱库里不肯出来,他急令几个儿子将她拉出来,硬塞进马车先走一步,而他自己却匆匆向大明宫赶去。

大明宫,李隆基满怀留念地坐在含元殿上,他少年时带兵冲入大殿诛杀韦后地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可现在他却要被自己亲手提拔的大将赶出长安。

他已经当了四十几年皇帝,

一砖一木都和他有了感情,他不想走,可他不得不走到安禄山地劝降信,还附有哥舒翰地投降书,三十万唐军全军覆没,他最后的一丝侥幸已经破灭。

在他两旁站着几十个儿孙和重要的皇亲,永王李璘、仪王李璲、光王李、颍王李璬、盛王李琦、楚王李豫以及他們的儿子,此外还有杨家的几个至亲,如杨花花等等,这些都是李隆基命人通知而来。

今晚,他就将从大明宫后地重玄门离京,这时,他远远看见两个人先后跑进大殿,后面一人在迈最后一级台阶时,还险些摔了一交,看他那笨拙样,不用说,就知道是杨国忠。

跑在最前面之人是羽林军大将军陈玄礼,只见他满头大汗,一脸惊惶之色,他跑到李隆基面前,跪下禀报道:“陛下,大事不妙,臣早上派出守城地羽林军大半都没有回来。”

自驻守长安地府兵全被哥舒翰带走后,长安城基本上就由羽林军接管,羽林军大半都来自长安官宦子弟、或世家望族,今天他們还和平时一样出去巡防,不料突来的变故,使很多人都不知所措,随着事态越来越严重,兼之宫中传出消息,皇上极可能要他們去和安禄山军血拼,故军心已乱,在晚上收兵点卯之时,竟发现一大半地士兵都没有回来,不用说,他們是去护卫自己家人去了。

“现在还剩多少兵?”李隆基阴沉着脸急问道,他努力保持着帝王的风度,但站在他身后的高力士却发现,他的脊背在微微发抖。

“臣点过,还剩三千二百多士兵。”

此话一出,旁边的几个王爷皆脸色大变,二万羽林军,现在竟只剩下三千多人,这还是军队吗?

“陛下,臣说的话没错吧!依仗这些没用的东西,是根本不行的,”杨国忠有一点幸灾乐祸,他只恨韦见素不在这里,否则他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好了!现在不是说这话的时候。”李隆基面沉似水,他回头问自己的几个儿子道:“你們想好没有,谁愿意留下来做监国,守护长安?”

现在他还抱一点点希望,那就是李清能赶在叛军未来之前先一步抵达长安,替他守住宗庙皇宫,所以必须有一个亲王留下来主持大局、安抚百官,但他不提立太子,而是降了一级,立监国王,这样,留下来之人就没有纂位的名份。

他扫了一眼众子,见他們皆低头不吭声,他首先对光王李琚道:“儿,这里面你是最长,你留下来如何?”

留下来便是死,李琚哪里肯留,可他又找不到理由,半天才吱吱呜呜道:“父皇,儿臣向来疏懒,才德也不足以服众,留下来恐反坏了大事,让父皇失望,父皇还是问问别的皇弟,他們都比儿臣适合。”

平时千想万想之事,他现在却避之千里,平时不敢说的话,现在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说出来,这时,永王李璘见李璬在拼命向自己施眼色,明白他的意思,他是想让自己出头推荐,至于推荐人,大家心里都有数。

他暗暗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这时大殿上一片寂静,谁也不敢说话,“怎么,你們谁也不愿留下来吗?难道非要逼朕点名吗?”

李隆基有些恼怒了,这时,永王李璘站了出来,他躬身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哦!璘儿有意留下来吗?”

李璘急忙摇了摇头道:“儿臣刚才在想,父皇要我們留一人下来的本意,是担心若李清来了,长安无人主持大局,儿臣就想,楚王长期在安西呆过,他与安西军的关系最为密切,他留下来最为合适,所以儿臣推荐楚王留下。”

李隆基不悦地摇了摇头,“豫儿太年轻,恐怕担不起此任。”

这时,颍王李璬和盛王李琦一齐站出来道:“父皇,楚王是皇长孙,他留下来确实最为合适。”

“皇爷爷,孙儿們都推荐楚王,此时国难当头,他是长孙,应当仁不让地担起这份责任。”大殿里一片喧杂,但所有意思都是一样,李豫留下来。

李隆基见他們目标都指向李豫,心中也有些动摇了,他便回头问李豫道:“豫儿可愿意为朕分忧?”

李豫心中一阵凄苦,皇上这样说,分明是想放弃自己了,他慢慢点了点头道:“孙儿愿留下来!”

虽然李隆基希望他拒绝,可当李豫答应下来后,他的心中也蓦然一松,总算了结一件大事,他当即对李豫道:“那朕封你为京兆牧、河北道节度大使,暂监国之位。”

李豫徐徐跪下,给李隆基磕了三个头,流泪应道:“孙儿恭送皇爷爷起程!”

李隆基叹了一口气,最后望了一眼大殿外的夜空,惆怅地说道:“时辰已到,去通知贵妃,咱們出发了!”.

天宝十二年六月初十,李隆基以御驾亲征为借口,趁夜悄悄离开了长安,这时,潼关的崔乾佑也接到安禄山出兵的命令,他亲率三万铁骑,离开潼关连夜向长安进发,二更时分,崔乾佑抵达了华阴县。

第300章 石国遭遇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156章 东宫案(十)第281章 客栈布局第293章 艰难的行军第147章 东宫案(一)第96章 四两拨千斤(上)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24章 仪陇小摊(三)第288章 救了吐火罗的使臣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226章 兴庆宫的早晨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199章 王忠嗣的进劝第235章 出家便是还俗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326章 多管闲事第161章 曲江流饮(下)第211章 南诏消息第357章 战争与阴谋(七)第339章 江山如棋(四)第167章 借兵平匪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206章 盐铁使的人选第192章 不速之客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204章 路遇杨花花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第258章 金丸之线第76章 捐钱募款(一)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166章 谁是卧底?第214章 扬州立威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99章 二进宫第91章 曲江邂逅第59章 挖墙角第134章 图穷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223章 借刀杀人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297章 石国使者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4章 复杂的人际关系第155章 东宫案(九)第12章 新政县鲜于府(二)第334章 谋河西(中)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93章 李林甫的烦恼第335章 谋河西(下)第173章 庙堂之高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94章 又见故人第254章 南诏女王(上)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机第202章 步步设局第330章 述职交锋第119章 奇袭安西城第294章 夺取小勃津第271章 下手第286章 外放第299章 帷幕拉开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133章 毒杀皮逻阁第295章 对手第291章 拉拢边令诚第23章 仪陇小摊(二)第3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三)第200章 天宝五年的上元夜第272章 诡异的刺杀第41章 初到成都(三)第251章 科举案(十三)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370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41章 初到成都(三)第186章 步步为营第213章 前夜第384章 家国天下(四)第91章 曲江邂逅第245章 科举案(七)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23章 仪陇小摊(二)第59章 挖墙角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353章 战争与阴谋(三)第325章 给李林甫拜年第98章 四两拨千斤(下)第195章 李隆基召见